县域旅游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体目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促进县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制定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旨在推动县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1.综合利用旅游资源。
充分挖掘县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址等,发掘其独特之处,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2.开展生态旅游。
积极保护县域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布局,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的旅游目的地。
3.发展特色旅游。
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民宿、特色美食等旅游业态,加强产品创新和宣传推广,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加强县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航空、铁路等交通线路的质量和运行效率,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2.健全旅游服务设施。
增加旅游接待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旅游服务的综合水平,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
3.加强旅游安全保障。
加强旅游治安防控,完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旅游景区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权益。
第四章、旅游品质提升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水平。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对旅游服务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推行旅游服务质量评级制度,对服务质量优秀的企业进行奖励和宣传,鼓励企业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3.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对县域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打造县域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章、旅游产业发展1.培育旅游新业态。
县域旅游专线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利,导致游客流失严重,影响了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县域旅游专线实施方案。
二、目标定位。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县域旅游专线,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专线,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县域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
三、实施方案。
1. 路线规划。
我们将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景点,规划一条包含主要景点的旅游专线路线。
这条路线将覆盖县域内的重要景点和旅游资源,确保游客可以方便地游览全县的风景名胜。
2. 交通建设。
在路线规划完成后,我们将对道路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同时,我们还将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投放,如旅游大巴、观光小火车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
3. 服务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我们将在沿线景点和重要节点建设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休息站、卫生间等,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4. 宣传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县域旅游专线,我们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网络平台,向游客展示县域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四、预期效果。
通过县域旅游专线的实施,我们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增加游客流量。
专线的建设将大大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县域的游客流量。
2. 提升旅游体验。
专线的建设将使游客更加方便地游览全县的景点,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
3. 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增加游客流量,县域的旅游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五、总结。
县域旅游专线的实施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提升县域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为县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大悟县旅游总体规划方案第一章总论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一)规划范围(二)规划期限二、规划性质与规划依据(一)规划性质(二)规划依据三、规划背景与规划理念(一)规划背景(二)规划理念四、规划原则与规划任务(一)规划原则(二)规划任务第二章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一、旅游资源分析和价值评价(一)旅游资源类型(二)主要资源特色(三)空间分布特征(四)层次结构分析(五)质量分析评价(六)主要结论二、开发条件分析(一)自身优势(二)劣势(三)机遇(四)威胁(五)主要差距第三章发展定位与目标战略一、发展定位(一)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二)作为县域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定位(三)重点景区及服务基地的发展定位二、形象定位(一)形象定位(二)宣传口号三、产品定位(一)红色旅游产品(二)运动休闲旅游系列产品(三)会议休闲度假旅游系列产品(四)自驾车旅游系列产品(五)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四、发展目标五、发展战略六、发展布局(一)一头(二)两翼(三)六区(四)内外环七、线路组织(一)内部线路(二)区域线路第四章重点片区(点)规划(上)一、大悟县城综合游憩区◆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二、大悟县城郊旅游环线◆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三、龙潭湖红色休闲度假区◆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第四章重点片区(点)规划(下)四、宣化店红色拓展旅游区◆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五、东南部田园生态旅游片区◆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六、西北部茶山生态旅游片区◆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七、禹王镇仙居顶特色旅游区◆开发现状与问题诊断◆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与主题特色◆空间布局与开发思路◆重点建设项目八、其他重要节点第五章宣化店红色拓展旅游区项目策划(上)一、规划范围二、开发现状三、总体定位四、发展布局第五章宣化店红色拓展旅游区项目策划(中)五、主要建设项目(一)改造工程(二)扩建工程(三)新建工程(四)延伸工程(五)提升工程第五章宣化店红色拓展旅游区项目策划(下)六、控制要求七、投资估算第六章服务要素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住宿服务体系规划(一)结构规划(二)空间规划三、餐饮服务体系规划(一)创新餐饮业软开发(二)抓好餐饮业硬建设四、旅行服务体系规划(一)旅游咨询系统(二)旅行社五、旅游购物服务体系规划(一)开发重点(三)开发措施(四)旅游商品销售六、旅游娱乐服务体系规划(二)开发重点七、旅游信息服务体系规划(二)建设重点八、安全救援服务体系规划(一)旅游安全保障联动建设(二)建设旅游应急救助安全保障体系(三)建立高峰期防范系统(四)建立旅游景区预警系统第七章/第八章配套建设与专项规划/大悟旅游发展的市场支撑一、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规划(一)分区保护(二)分类保护二、邮电通信规划(暂略)三、能源设施规划(暂略)四、给排水设施规划(暂略)五、旅游环卫设施规划(暂略)一、市场现状诊断二、开发目标三、市场划分(一)基础市场(二)主体市场(三)分享市场(四)专项市场四、营销工作重点(一)强势营销工程(二)重点营销工程(三)构建销售渠道(四)编制宣传材料(五)搭建网络平台(六)区域联合营销第九章扶持政策与保障措施一、建立主导机制,实施政府的强力主导二、制定管理规则,实现产业的有序发展三、完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五、实施人才战略,满足旅游发展智力需求六、推进多方合作,构建大旅游发展平台第一章总论一、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一)规划范围大悟县全境,东与红安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孝昌县接壤,西与广水市相连,北与河南罗山、新县毗邻。
1. 发展背景条件我们对石泉县进行旅游总体规划,规划的“好”与“坏”主要看这个规划能否使县域旅游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旅游规划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县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弄清存在的问题和旅游资源基础。
因此,必须对县域现状进行仔细地调研和全面地认识。
1.1 旅游发展趋势1.1.1 国内旅游业我国旅游业凭借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较强的外汇创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健康发展,在促进对外开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06年我国旅游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国内旅游蓬勃发展、以及出境旅游强劲增长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三大特点。
2006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34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83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位居亚洲第一位;2007年1月至5月,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达2153万人次,同比增长10.08%;旅游外汇收入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08%;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6200亿元,增长17%。
由此表明,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消费函数中的常规因子。
随着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自驾车出游、生态休闲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这为石泉县利用交通节点作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另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市场研究表明,老年旅游者消费水平高,消费潜力大,以团队为主,出游活动安排慎重,喜欢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由此,石泉旅游产品规划中应注重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以满足老年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1.1.2 陕西省旅游业2007年,陕西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达504亿元,同比增长20%,陕西省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特色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县旅游规划方案1. 引言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一份县旅游规划方案,包括目标设定、旅游资源分析、发展策略和实施计划等内容。
2. 目标设定县旅游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繁荣。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业对当地居民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 旅游资源分析3.1 自然资源该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山川、湖泊、森林等。
这些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文化资源该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许多历史遗迹、传统民俗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这些文化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3.3 人文资源该县有友好热情的居民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人文资源是提升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
4. 发展策略4.1 提升旅游品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设施和旅游路线,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游客满意度。
4.2 多元化旅游产品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如山岳旅游、水域旅游、文化旅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3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渠道,加大对县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引进专业旅游公司引进专业旅游公司,提供专业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整体旅游业的水平。
4.5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水平。
5. 实施计划5.1 短期计划(1-3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改善旅游路线和景区;•加强对旅游公司合作的引进;•加大对县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
5.2 中期计划(4-6年)•持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县域的旅游合作;•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管理。
5.3 长期计划(7年以上)•持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
第一章总则本规划遵循《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规、规范及国家、湖南省和凤凰县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的有关文件而制定。
2 本规划是凤凰县旅游开发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凡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必须以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突出和拓展凤凰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内涵,协调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注重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规划的年限为: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 年,远期2011-2020年。
本规划范围包括凤凰县行政辖区内的9镇22乡,总面积 1759平方公里。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策略1 旅游开发的地域结构和资源结构:空间上以凤凰古城为极核,通过“链式扩张”形成翼型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形态;资源类型上以文化旅游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为主体,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资源为辅助。
凤凰旅游发展方向:用现代科技武装,具有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和显著生态特征,以文化旅游为主体,民族风情旅游和生态旅游为辅助。
客源市场定位:以东亚(即日本、韩囯)、东南亚市场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作为凤凰县入境旅游核心客源目标市场;以长江中游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作为凤凰县囯内旅游核心客源目标市场。
4 凤凰旅游发展模式:将凤凰古城开发建设成与其资源和环境相匹配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以此为核心和龙头,通过“链式扩张”对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二级旅游区(带)的带动与游线组织,再带动县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其它旅游要素、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市域内旅游区(点)丰富且差异化,优势互补,旅游六要素配套,旅游业与其它产业间协调发展的特色旅游区。
5 旅游发展机制:以精品型旅游项目建设和特色塑造为内动力,以中央和省地财政支持、与邻近旅游城市的捆绑战略与市场带动为外动力;近期推出“凤凰古城一一名城名人历史文化旅游区”、“苗疆边墙一一南方长城风景与军事文化旅游线”、“腊尔山苗寨一一民族风情旅游区”三张品牌,实现品牌带动的内生机制;点状扩散,层次推进。
县域文化旅游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县域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而县域文化旅游的实施方案,对于提升当地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定位。
1. 提升县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2. 丰富县域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3. 加强县域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实施策略。
1. 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通过深入挖掘县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民俗文化体验、特色手工艺品等,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2. 加强文化景点保护和修复工作。
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居等的保护力度,修复古迹,提升文化景点的观赏性和历史感。
3.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县域文化旅游知名度。
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加大对县域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游客回头率。
四、实施措施。
1. 成立县域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地。
2. 加强与相关文化旅游机构的合作,共同挖掘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3. 组织开展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4. 加强对文化旅游景点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景点环境整洁、安全。
5. 加强对游客的接待和服务工作,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强口碑效应。
五、预期效果。
1. 增加县域文化旅游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提升县域文化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3. 丰富县域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4. 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
六、总结。
县域文化旅游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对于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县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县域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目前我国县域旅游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宣传推广不够等。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县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丰富县域旅游产品供给。
2.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县域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4. 推动县域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与经济的双赢。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
(1)对县域内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科学规划开发利用。
(2)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引导企业投资兴建旅游项目。
2.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1)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水平。
(2)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3. 加强宣传推广。
(1)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加大对县域旅游的宣传力度,打造有特色的宣传品牌。
(2)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
4. 促进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
(1)鼓励农民参与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推动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2)推动县域特色产品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进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县域旅游发展资金支持力度。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县域旅游市场秩序。
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和效果。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方案,预计可以在三年内实现县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目标,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县域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六、总结。
县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当前县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县域旅游发展思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探讨了县域旅游发展的思路和策略,旨在为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挖掘本地文化和历史资源县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本地的文化和历史资源。
要实现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深入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可以通过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方式,吸引游客体验本地文化,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县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和旅游品质,县域需加大投入,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还需加强旅游景区的规划和管理,提升景区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县域旅游要想吸引更多游客,必须具备独特的特色和亮点。
可以开发和推出体现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农业体验游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本地独特的魅力,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加强旅游营销和推广县域旅游发展需要加强营销和推广工作,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等方式,扩大县域旅游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五、加强人才培训与队伍建设县域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同时,还要鼓励本地青年投身县域旅游事业,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县域旅游业中。
结语县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为了实现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运用文化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多种手段,打造出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本文的思路和策略能够为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1)第二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第三章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2)第四章南县旅游发展总体定位、目标及战略 (3)第五章旅游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规划 (4)第六章旅游空间布局 (5)第七章南县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设计 (5)第八章旅游交通发展规划 (6)第九章旅游产业体系规划 (7)第十章南县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9)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0)第十二章近期行动计划 (11)第十三章旅游发展保障措施 (12)第一章规划总论第一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包括南县县域的全部范围,包括南洲镇、茅草街镇、三仙湖镇、武圣宫镇、明山头镇、厂窖镇、华阁镇、青树嘴镇、麻河口镇、浪拔湖镇等10个镇以及乌嘴乡、中鱼口乡2个乡,规划面积为1075 平方公里。
第二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
第三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湖南省旅游条例》(2008)2、标准、规范《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3、相关规划《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1015)《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湖南旅游信息化规划纲要》(2011—2015)《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益阳市“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南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南县村镇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南县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开发“十二五”规划》(2011—2015)《南县南茅运河生态走廊总体规划》(2010)《南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南县地名志》(湖南省南县人民政府,1983)第四条本规划自南县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全县旅游运营方案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作为中国县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崛起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运营本县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各县地方政府和旅游行业界的共同关注。
本文旨在提出全县旅游运营方案,希望能够为各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二、全县旅游资源概况本县地处湖滨地区,境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景点、特色农家风情等。
如xxx山、xxx湖、xxx古城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和推广,县域旅游尚未达到其应有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和改进。
三、全县旅游运营目标1. 提高旅游资源的开放利用率和品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全县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打造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4. 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5. 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全县旅游运营策略1. 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丰富旅游产品(1) 积极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探索新的旅游资源。
(2) 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景区的品质和形象。
(3) 加强对特色文化和农家风情的挖掘和保护,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2.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形象(1) 制定全县旅游推广计划,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2) 加强旅游宣传材料的编制和发放,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展会和活动,寻求合作机会,扩大宣传影响。
3.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1) 建立健全旅游服务网络,丰富旅游服务内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2)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服务水平和素质。
(3) 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第一章基础条件一、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安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腹地,南昌市西北部,其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分别与靖安县、奉新县、高安县接壤,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分别与永修县、南昌市湾里区、新建县毗邻。
介于北纬28°26′--29°01′,东经115°27′--115°45′之间。
南北最大长度为47.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33公里,总面积为665.49平方公里(约666平方公里)。
其地图形状酷似一只振翅奋飞的苍鹰,头东尾西,翅展南北。
2、自然环境安义县位于西山以西,云山之南。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方ꗬÁ‹Љ勰¿ꗬЀ鲌橢橢쿽쿽ꗬꗬ쁄ꗬꗬ쯵 U ꗬꗬꗬꗬꗬꗬ l ǸǸǸǸǸǸǸȌ魶魶魶 8 鮮ꗬ鱂ꗬȌ暍ƦꗬÊꗬ " ꗬꗬꗬꗬꗬꗬ敘敚敚敚敚敚敚$ 栳Ƞ橓^ 敾ꗬÉǸꗬꗬꗬꗬꗬ敾等数十件古器物的考证,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距今约5万年左右就在这里活动。
早在西周以前,安义属扬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迭属吴、越、楚。
秦代属九江郡。
汉代属豫章郡。
隋开皇9年(589年)属洪州。
隋炀帝时,废州为郡,属豫章郡。
唐初,改郡为州,安义地属南昌州。
武德5年(622年)复置永修县,又析建昌地置龙安县,安义地属永修、龙安二县。
武德8年(625年),废南昌州,将永修、龙安并入建昌县,属洪州。
北宋太平兴国7年(982年)建昌县改隶南康军,军署设星子县。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县为州,属南康路。
至正21年(1361年)8月,改南康路为西宁府。
次年4月,复改为南康府。
明代洪武2年(1369年),建昌降为县,仍属南康府。
正德13年(1518年),割建昌西南之安义、南昌、卜邻、控鹤、依仁五乡始置安义县,县署设龙津驿,属南康府。
清代,安义县仍属南康府。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府制,安义直属于省。
民国3年(1914年),划全省为豫章、庐陵、赣南、浔阳四道,安义县属浔阳道。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景宁地处浙江省南端,介于北纬27°39′—28°11′,东经119°14′—119°58′之间,东邻青田县、文成县,南接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西连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东北靠丽水市。
东西长73.3公里,南北宽58.8公里,总面积1949.98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鹤溪镇直线距离杭州市259公里。
2、地形地貌景宁地处洞宫山脉中段,两条基本平行的支脉,自县境西南向东北递倾,两壁迂回错折,山岳重叠,沟壑深邃。
北壁走势迤俪舒缓,峰峦如列,峡谷短浅,四面山岭锁扼:东上山岭,南青草隘,西黄茅岭,北泗州岭,形成区域地理的封闭特点。
该地貌属浙南中山区,位于浙西南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以深切割山地为主,海拔一般在500—800米以上。
小溪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自西向东贯穿,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半部,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狭长的溪谷低陷地带,构成“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
主要有山地、谷地和台地三种类型。
全县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79座,最高峰为大漈乡上山头(又名最上山),海拔1689.1米,其山体由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
县城近郊敕木山旧称“邑之镇山”,海拔1519.1米,南北两坡既是小溪支流鹤溪、飞云江支流北溪的发源地,又多为畲民聚居的村落。
海拔最低处为东北部的鹤口塘堡、顺利村,仅80米,高差达1600多米。
鸟瞰地面,千皱万褶,峰峦簇拥。
3、气候水文景宁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海拔200米以下河谷地带年均气温17.5℃,年均最高气温27.7℃(七月),年均最低气温6.6℃(一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在20.5—22.1℃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464—1968毫米之间,并自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带逐步增多,平均每上升100米,年降水量增加26.5毫米。
年降水量的地区和季节分布为:东南部山区多,小溪沿岸河谷地带少;3—6月份与9—10月份降水量多,约占其总量的80%左右,其它月份降水少。
志丹县旅游开发办公室十二五规划
(讨论稿)
近年来,志丹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在继续加强对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刘志丹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九吾山森林公园、永宁山寨、三台山、洛河峡谷、太平山夜间景观灯、周河水上景观建设等自然人文景观。
但是与省内旅游业发达县市相比,志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成熟,旅游业仍处在初期萌芽阶段。
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打造好我们志丹的旅游业,使其成为志丹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客观评价志丹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志丹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刻问题。
一、志丹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志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机遇
(1)我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志丹原名保安,是群众领袖、名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被誉中国革命的红都。
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生活战斗了7个月,为志丹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所以,我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2)市场空间大,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发展规律看,国内旅游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
随着人们收
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3)政策环境好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2.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
(1)尚未形成龙头品牌
品牌打造重点不突出,尚未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产品。
现有的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刘志丹烈士陵园、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九吾山森林公园、永宁山寨、三台山、洛河峡谷等景点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布局分散,可进入性、可逗留性较差,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这已成为制约志丹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
旅游项目设计和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主要是红色旅游。
旅游收入不高,游客在文化娱乐和购物方面的消费很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志丹旅游主要是红色教育,缺乏娱乐性、参与性。
旅游多以学习考察为主。
(3)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有待加强,方法、手段有待
创新
整体看,围绕旅游的对外宣传和推销力度小,方法、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除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刘志丹烈士陵园等少数景区为外人所知外,其它景点的宣传推介工作较为薄弱,在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不多。
另外,许多新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尝试,难以完全覆盖各种游客群体。
与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4)旅游服务条件及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设施不健全。
通往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较差,景区之间缺乏专业旅游线路、专业的旅游大巴车;二是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在一些景区,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对苍蝇、蚊子等缺乏有效控制。
三是配套设施不健全。
饭店能够为散客提供医疗保健、旅游指南等综合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较为缺乏。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
(5)周边县市的“先发优势”给志丹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周边县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占据了“先发优势”。
而且旅游资源类同,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各县都开发红色旅游。
这一方面给志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
榜样和区域联合、共荣共赢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志丹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所以,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志丹旅游业的跨越发展有许多任务需要我们完成。
1.志丹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创意策划和科学规划
我们可以邀请全国各地旅游业精英来志丹进行创意策划比赛,一是集思广益开发出新型旅游产品,二是起到吸引眼球、宣传促销的作用。
在综合各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志丹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规划,对旅游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方式、产品开发、建设布局等进行整体规划。
加强对各重点景区、饭店的规划管理,科学安排景点、线路,注重周边环境和文化品位。
2志丹应依托延安旅游资源建立起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综合型旅游地
志丹县最突出的特色是“红都文化”和“将军故里”品牌,这决定了志丹县旅游业的发展必然是以红色旅游为主,而要发展红色旅游,必须要依托延安,一是分流延安的客源,二是吸引延安市民到志丹休闲放松。
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还要开发可供休闲娱乐的自然景观。
. 3志丹的标志性的地物较少几乎没有,或者说不够显著
特别,我们要塑造旅游形象
关键其实还是在于宣传,以便进一步用好独特的旅游资源——五山一寨一峡谷,向外强力推介。
借助我们这“红都品牌”的知名度打造代表志丹旅游形象的旅游符号。
4.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不能局限于门票。
可以重点建设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购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
借鉴其它县市红色旅游为主的成功经验,在旅游六要素上做足、做好文章。
用高水平创意实现产品创新,让游客得到超值体验和享受,从而延长逗留时间,超越“门票经济”,带动住宿,交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5.强力宣传与推介,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
利用多种媒介资源进行高频率、立体宣传,树立志丹旅游形象,一是策划与志丹名胜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志丹知名度。
二是制作志丹旅游形象广告,在省电视台、重要客源地及周边县市新闻媒体上投放,提高全国人民对志丹旅游的认知度。
三是编印与志丹名胜有关的照片集、连环画册、书籍等,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志丹独特的魅力。
四是利用互联网、手机平台等新型渠道开展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使志丹成为游客和旅行社关注的热点。
6.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
重点投资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创造一个优
良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升级改造的力度。
7.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一是引进、培养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人员。
对于具备高度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引进为主;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
二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要对导游、宾馆接待、餐饮服务等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少不了与资金投入挂钩,这就关系到经济问题,需要其它产业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吸引外资的引入,在延安甚至陕西越来越有影响力,这期间我们会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们志丹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每一个志丹人的积极配合,尤其是政府和领导的英明决策,这样志丹的旅游业才能够得到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