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5.77 KB
- 文档页数:7
完整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知识预览: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温度计和融化、凝固这两个方面的知识。
一、温度计温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在液体温度计中,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表示为℃和100℃。
℃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使用温度计时,需先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底或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在温度计中,绝对零度为-273.15℃,而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T=273+t,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
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温度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等。
它们的玻璃泡液体、刻度范围、分度值、构造和使用方法都有所不同。
二、融化和凝固融化和凝固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之一。
其中,融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熔化装置是水浴加热法,它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实验进度便于控制。
使用方法包括将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和石棉网等组成装置,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用石棉网起到均匀受热的作用,如果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用热水替代冷水等。
晶体与非晶体的熔点不同,而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一样。
晶体是由分子间整齐规则排列的固体组成,而非晶体则是由分子杂乱无章的排列的固体组成。
水滴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落下来形成雨。
特性:非晶体没有明确的熔点。
影响熔点的因素包括压强和杂质。
凝固的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并且不断放热。
晶体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则会不断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所有知识点全整理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包括固体的熔化、气体的液化和凝固、液体的蒸发和沸腾等过程。
下面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1.固体的熔化:固体在升温过程中,当达到特定温度,称为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成液体。
熔化是固体分子之间的结构排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其原因是固体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强,使得分子间的结合逐渐减弱。
2.液体的凝固:液体在降温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成固体。
凝固是由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分子间的结合趋于紧密,形成固体结构。
3.液体的蒸发:液体在室温下,部分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跨越液体表面逃逸成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蒸发是液体分子由液态状态向气态状态转变的过程,蒸发速率受到温度、表面积和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4.液体的沸腾: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当达到其特定温度,称为沸点时,液体开始产生大量气泡,液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呈现快速蒸发和凝固的动态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5.气体的液化:气体在降温或加压的作用下,达到其特定温度和压强,称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气体开始液化成液体。
液化是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由于降温或加压而增强,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变短,形成液体。
6.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是固体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凝固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熔点和凝固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7.沸点和凝结点:沸点是液体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凝结点是气体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同一种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其沸点和凝结点的数值是相等的。
通过了解以上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行为。
这些内容是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学原理的基础,也是研究物质的相关性质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的物态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当这些相互作用力受到外部条件的改变时,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通常包括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等多种情况。
1. 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当物质受到足够的热量作用时,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会减弱,导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使其固态转变为液态。
比如,将固态的冰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2. 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将液态的物质受热后,其分子的动能增加,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和重力,蒸发成气态。
比如,将水受热后会蒸发成水蒸气。
3. 固态到气态的变化当物质受到极端的高温和压力时,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几乎被完全消除,使得固态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
比如,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使岩石中的矿物直接升华成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物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表面张力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物态的变化。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质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提高温度可以增加物质分子的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
举例:将冰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温度继续升高会使水蒸发成水蒸气。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在高压环境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会缩小,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使得物质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举例:将气态的二氧化碳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会液化成液态二氧化碳。
3.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决定了液体的表面形状和液滴形成的条件。
表面张力对于物态的变化过程也具有重要影响。
举例:液态金属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形成微粒状的金属固体,表面张力使得液态金属能够形成不规则的固态结构。
三、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转变过程,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融化、汽化、凝固、升华等。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着物质的形状、大小、密度
及使用程度等不同特性的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气态、凝
固态、蒸发态和沸腾态。
本文主要归纳固态、液态、气态和凝固态的物态
变化知识点。
一、固态
1、定义:固态是物体其中一种物态,是物质的分子及原子排列非常
稳定,处于固定或几乎固定的状态,无法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它可以表现
为固体、晶体或粉末状。
2、特征:a、固体的分子量较大,占体积最大,典型的特点是固定形状,表观构造稳定;b、分子间的距离比较紧凑,相对于液体而言,是坚
硬的;c、固体的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强,因此比较耐热;d、在常温下,固体的收缩率一般要小于液体;e、固体的密度一般较高,具有一定的强
度或刚度。
3、常见固态物质:石头、泥土、铁、玻璃、白糖等。
二、液态
1、定义:液态是物质处于运动、流动状态,它的温度处于固态与气
态之间的状态。
液体的分子受到力的推动而发生不断的撞击,使它不断地
发生变化,但它的形状保持不变。
2、特征:a、液体的分子间距离比固体大,可以流动;b、液体的密
度比固体要低,比气体要高;c、液体的收缩率一般大于固体,比气体小;
d、液体可以经过不同的容器自由流动。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__冷热程度__叫做温度。
常用单位摄氏度(℃)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2)使用方法:【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使用体温计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甩回玻璃泡。
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固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液态 2.晶体和非晶体 知识点3:汽化和液化 1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知识点4:升华和凝华 1. 考查热点: 温度计的原理、使用与读数,物态变化中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判断与分析2. 考查题型: 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为主3. 备考重点: 考点1:温度和温度计例1 如图所示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一部分,其中图__乙__(选填“甲”或“乙”)为寒暑表,其示数为__-5__℃。
方法点拨: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如果是数值由上到下逐渐变大,则此时温度是零下温度;如果数值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则此时温度是零上温度。
读数时要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考点2:物态变化的判断例2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理现象属于汽化的是( D )方法点拨:判断物态变化的步骤:明确物态变化前研究对象的状态→弄清物态变化后研究对象的状态→根据定义确定物态变化的类型考点3:熔化和凝固图像例3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判断这种物质是一种__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80__℃,熔化的时间是__15__min。
方法点拨:分析图像上有没有一个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从而得出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利用这些特点解题。
考点4: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4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 ℃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基础知识考点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1.固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稳定的状态。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会保持固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挤压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固体逐渐变得松散,最终溶为液体或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固体继续凝固为更紧密的固态。
挤压是将固态物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导致固体变形,但仍保持固态。
2.液态变化液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过渡状态。
液态的物质不具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
液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蒸发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液体逐渐蒸发为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液体逐渐凝固为固体。
蒸发是指液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因为热运动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脱离液体转变为气体。
3.气态变化气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很大,自由运动的状态。
气体不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压缩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气体膨胀。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气体逐渐凝聚为液体或固体。
压缩是指对气体施加外力,使气体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缩小,气体体积减小。
物态变化的核心原理是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
热运动是分子或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其速度与温度有关。
相互作用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力,包括吸引力和斥力。
当温度变化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使得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在物质的物态变化中,有几个重要的规律需要注意:1.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常见的相变有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等。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 .考纲解读(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
知道沸腾现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二 .知识点:(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
即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
(了解,重在强调应用)(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三)温度、温度计1)温度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b)单位: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C一摄氏温度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K-热力学温度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①粗细均匀的玻璃壳,壳上有刻度和符号②壳中间是一个毛细管③毛细管下端的玻璃泡装液体d)分类:①实验室用温度计:用在实验室里测试温度,测温物质一般是水银、酒精和煤几种液体。
中考物理知识点专题总结—物态变化(考前必看)一、思维导图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温度1.温度:在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我们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3.温度估测:①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②人感觉最舒服的环境温度为24℃~26℃;③洗澡水的合适温度是40℃~50℃;④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为30℃以上;⑤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个标准大气压下);⑥沸水的温度为100℃(1个标准大气压下)。
知识点二:温度计与温度测量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温度计(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管、液体、刻度等。
(4)特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内径是粗细均匀的,温度计的分度值设计的越小,温度计的灵敏度越高。
(5)常用温度计:①实验室温度计(图甲):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精。
②体温计(图乙):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
③寒暑表(图丙):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3.温度计的种类:根据测温物质不同,温度计分为三种:①液体温度计;②固体温度计;③气体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估测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并估测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1. 熔化与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熔化成水。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凝固成冰。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2. 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必须达到沸点才能进行。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 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的形成。
三、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度量,是一个过程量,用 “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四、温度计与体温计1. 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测量温度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
其测量范围为35℃~42℃,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是有一个缩口,使得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需要甩一甩才能再次使用。
五、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1.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如冰的熔化用于降温、金属的凝固制造零件等。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生物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固态、液态和气态:在常温常压下,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原子核周围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稍弱,分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做相对自由的运动。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分子能够自由地运动,并且具有较大的平均自由程和分子速度。
2. 熔化和凝固: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固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
而在温度降低时,液态物质会逐渐变为固态,这个过程叫做凝固。
3. 汽化和液化: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液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汽化。
而在温度降低时,气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二、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或气态,而温度降低会使气态或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同样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增加压力可以使气态物质转变为液态或固态,减小压力则会使液态或固态物质转变为气态。
3. 外部条件:除了温度和压力外,还有许多其他外部条件也会影响物态变化,比如光照、电磁场等。
三、物态变化在生物体内的应用1. 水的物态变化:在生物体内,水的物态变化对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水分子的融化和凝固是维持生物细胞内部温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水的液化和汽化也是生物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式。
2. 植物的物态变化:植物的水分状态也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温度升高时,植物体内的水分会蒸发,这对植物来说可能影响根系的吸水和养分的吸收。
而在压力增加时,植物的细胞液也会受到压力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动物的物态变化:在动物体内,物态变化对维持生物内部环境的稳定同样也非常重要。
例如,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会通过增加褐色脂肪组织来维持体温,这是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内脂肪的液化和固化来实现的。
总结物态变化知识点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下,由固态向液态、气态或由液态向固态、气态等的转变过程。
物态变化是物质性质的一种外显性的变化,需要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才能发生。
物态变化通常包括熔化、凝固、升华、凝结、汽化和凝聚等过程。
2. 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而引起的。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熔化、蒸化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减弱的过程,而凝固、凝结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强的过程。
3. 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是受到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等影响的。
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压力和环境条件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水在大气压力下的沸点约为100℃,而在高山上的沸点要低于100℃,因为大气压力较低。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物态变化的规律物态变化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通常需要特定的温度条件,例如溶解度、沸点、凝固点等。
(2)压力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力也会影响物质的物态变化,如气体的压力越大,气体的沸点也会随之升高。
(3)环境对物态变化的影响:物态变化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在无空气的条件下,液态水蒸发的速度更快。
2. 物态变化的热力学规律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物态变化也与热力学规律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环境条件下,物质的热力学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物态的改变。
3. 物态变化的动力学规律物态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动力学条件,例如在升华过程中,固体分子要克服固体相的相互作用力才能脱离表面成为气体分子。
因此,物态变化也受到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1. 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制冷、制热技术,就是基于物质的物态变化原理而设计的。
还有凝固技术、沸石吸附技术、固体萃取技术等,都是基于物态变化原理而开发的。
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体或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理学中常用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熔化: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温度常用符号Tm表示。
2. 凝固: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固态,这个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温度常用符号Tg表示。
3. 汽化:液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温度常用符号Tv表示。
4. 凝结: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冷却转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凝结温度常用符号Tc表示。
5. 升华: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阶段,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二、常见的物态变化1. 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液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例如,将冰块加热后会融化成水,这是一个固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
2. 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气态变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
例如,将水烧开后会变成蒸汽,这是一个液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
3. 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气态变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例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加热后直接变为气态,这是一个固态变化为气态的过程。
三、其他相关知识点1. 相变图:相变图是用来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态变化的图表。
常见的相变图有水的相变图和二氧化碳的相变图等。
2. 相变热:相变热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用于改变物质的内能。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在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
4.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临界温度是指在超过该温度时,物质无法再以液态存在而会变为气态。
临界压力是指在超过该压力下,物质无法再以气态存在而会变为液态。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C(摄氏度)(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C,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在0C到100C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C.2、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
(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1、熔化(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
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
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
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
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2019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页
1 第
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
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页 2 第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
-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
①压强。
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
情况。
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页 3 第
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
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凝华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升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
(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
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液化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页 4 第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
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的水页 5 第
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
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
-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
-219℃时,氧为固态。
-183℃氧是液
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页 6 第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页 7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