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研发设计参考方案(核心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7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功能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认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和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的职业技能,并为后继专业化方向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做前期准备。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的组装、BIOS 设置和硬盘分区、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系统测试、系统维护、故障检测与维护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具计算机网络维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网络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能主动参与到工作中。
2.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主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协商。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按照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展工作。
4.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观点。
(二)知识目标1. 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性能。
2. 熟悉计算机各部件的选购、安装方法。
3. 熟练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调试及维护方法。
4. 掌握微机系统常见故障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三)能力目标1. 能够能熟练组装计算机。
2. 能够准确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及备份、恢复。
3. 能够熟练安装和使用主要防病毒软件。
4. 能够熟练诊断和排除计算机系统常见的软、硬件故障。
5. 能够进行基本的程序调试和错误排查,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建议表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教学应该在机房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2.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contents •课程介绍与目标•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功能•计算机组装步骤与注意事项•计算机软件安装与配置•计算机日常维护与保养•实验室安全与环保要求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各种硬件设备熟练掌握计算机组装的过程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计算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课程安排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组装过程、维护方法等内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功能主板、CPU及内存主板主板是计算机的基础硬件,提供插槽和接口连接其他硬件设备,如CPU、内存、显卡等。
主板上的芯片组决定了主板的性能和功能。
CPU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程序中的指令。
CPU的性能直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处理能力。
内存计算机的内存用于暂时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以便CPU快速访问。
内存的大小和速度对计算机性能有重要影响。
1 2 3硬盘固态硬盘(SSD)光盘驱动器存储设备显卡与显示器显卡显示器显示器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用于显示图形、文本和视频等信息。
显示器的分辨率、刷新率和色彩表现等指标决定了显示质量。
其他硬件设备电源机箱电源为计算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确保各种硬件设备正常运行。
电源的功率和稳定性对计算机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键盘与鼠标计算机组装步骤与注意事项组装前准备工作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01准备组装工具02防静电措施03连接外部设备连接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外部设备的数据线和电源线。
将电源插头插入主板上的电源接口,并连接好硬盘、光驱等设备的电源线。
安装主板将主板固定在机箱内,连接好电源、硬盘、显卡等设备的接口。
安装CPU 及散热器轻轻放入主板插槽,固定好散热器并连接风扇电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前修课程是《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基础》。
后续课程《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笔记本电脑维修与维护》等。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维护计算机和主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能够对计算机的主要部件进行故障诊断、故障分析检测和主要部件的更换等专业能力。
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方式、采取行动为导向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学生学习后能达到计算机中级或高级维修工的资格。
1.1本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程模式。
根据本课程的在计算机维护专业的定位,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遵循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境设计。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1.2学习情境设计的基本依据本课程是以计算机维护专业就业面向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计算机外部设备的维护、计算机设备的销售等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必要技能为依据设计的。
遵循计算机部件的选购、组装、使用和维护的路径,选择以工作过程作为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能体现本专业各种岗位的要求。
1.3学习子情境设计的逻辑线索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根据工作岗位和专业的需要,按计算机部件的类型、性能、基本结构、使用和维护维修工作步骤,设计四个学习子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环上升。
理论知识的选取则以够用为度。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劳动制度的要求。
2.了解调查客户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客户要求。
3.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类型和性能,正确选购使用计算机的部件。
4.掌握部件的拆卸、组装和调试计算机的部件。
5. 熟悉正确使用维修计算机的工具、设备和材料。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设计参考方案(总课时68学时)课程项目一览表序号1课程项目项目一计算机选购20学时项目二计算机安装20学时项目三系统测试与优化4学时项目四常用应用软件安装与使用4学时项目五计算机维护与维修16学时项目六常用外设安装与维护*4学时合计课程模块模块1认识计算机系统模块2计算机配件选购模块3配置电脑模块1计算机硬件安装模块2 CMOS设置模块3硬盘初始化模块4操作系统安装模块1硬件性能测试模块2系统优化模块1压缩与解压缩、下载工具软件安装使用模块2 OFFICE办公软件安装使用模块1病毒防护软件安装与设置模块2系统备份与恢复模块3注册表维护模块4计算机主要配件故障分析处理模块5计算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1打印机安装与维护模块2扫描仪安装与使用课时分配21446266222212166226823456项目一计算机选购(20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能根据需求制定配机方案。
促成目标:1.知道计算机系统结构;2.能根据用户要求作需求分析;3.熟悉计算机硬件产品;4.了解各配件间兼容性;5.能进行计算机硬件升级;6.能根据需求制定配机方案。
二.工作任务1.会对计算机系统作需求分析;2.会计算机配件选购;4.会根据需求制定配机方案。
三.活动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机方案。
四.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熟悉CPU的性能指标、理解CPU的接口方式、了解最新CPU型号、熟悉CPU的编号意义、熟悉CPU的选购方法,理解主板的组成、理解主板芯片组的作用与地位、了解主流主板情况、熟悉主板的选购方法,熟悉内存分类、内存的性能指标、熟悉CPU的选购方法,理解外存储器分类和接口方式、熟悉CPU的内存方法,熟悉显卡的性能指标和接口类型、熟悉显卡的选购方法,熟悉声卡的结构和性能指标、熟悉声卡的选购方法,熟悉显示器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熟悉显示器的选购方法。
五.相关实践知识需求分析方法,市场流行配件选型,计算机硬件升级,配机方案制定。
电脑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电脑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组装电脑和进行维护对于每个电脑使用者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构造、组装电脑所需器材和步骤、生产力工具的使用、电脑系统的安装与配置、以及维护电脑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目标1.了解电脑的基本构造和各个组件的作用。
2.掌握电脑组装所需的器材和步骤。
3.熟练使用生产力工具,如螺丝刀、钳子等。
4.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的方法和步骤。
5.掌握电脑维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6.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电脑的基本构造和各个组件的作用了解电脑的基本构造和各个组件的作用,包括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网卡等,让学生对电脑的基本组成有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电脑组装打下基础。
2. 电脑组装所需的器材和步骤学习电脑组装所需的器材和步骤,包括螺丝刀、螺丝、固定螺钉、电源线、数据线等,让学生掌握组装电脑的具体步骤。
3. 生产力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工具的使用对于组装电脑非常重要,学习使用螺丝刀、钳子等生产力工具,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4. 不同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学习不同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的方法和步骤,包括Windows、Mac OS、Linux 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5. 电脑维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电脑维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清理电脑内部和外部的灰尘、更换电脑各个组件、优化操作系统、检测电脑性能等。
6. 实践操作通过对电脑组装和维护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和问题解决经验,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课程组织形式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将主要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和演示操作来进行教学,学生则需要认真听课并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
教学环节中也会引入小组协作和互动讨论等形式。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doc《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技术,对于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延长计算机的寿命,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门名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学生将了解计算机各种硬件的名称、功能、性能指标以及市场价格等基本信息;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根据需求制定计算机配置清单,选择合适的硬件进行组装;能够正确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解决操作系统常见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预防和解决常见的硬件和软件故障。
3、情感目标:学生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探索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计算机硬件系统介绍: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卡等主要硬件设备的名称、功能、性能指标以及市场价格等信息的介绍。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安装:包括机箱的选择、电源的安装、主板的安装、CPU的安装、内存的安装、硬盘的安装、显卡的安装等。
3、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安装步骤、基本配置等。
4、计算机维护: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数据备份和恢复、常见故障的预防和解决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1、案例教学: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际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协作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任务驱动:以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基本知识引言: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任务尽管计算机原理和制造技术非常复杂,但计算机的组成却十分简单。
学会计算机组装一般维护和维修,并不需要很多的计算机知识。
只需要了解当前比较流行的硬件组成和结构,掌握有关硬件设备的外部性能和技术指标,学会自己选购各种配件进行组装,掌握合理进行计算机日常维护的方法,学会处理一些常见故障,就能成为DIY(自己动手做)一族了。
电脑的硬件维护在电脑日常维护中极其重要,对于硬件的使用及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和减少故障的发生非常重要。
诊断设备问题硬件设备运行不正常是最令一般用户头痛的事,发生硬件设备运行不障。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系统基本设备连接。
主要是进入BIOS SETUP进行设置,包括A驱类型、日期时间和硬盘参数并检测系统配置CPU厂家、CPU类型等等。
第二章、日常维护。
主要介绍了压缩软件、注册表工具、磁盘工具、病毒防治、系统备份与系统测试。
实验目的:掌握日常维护和维修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1.压缩软件:显示压缩文件C:\KSAT\KSAT1\KS8.zip中AT8的内容,2.并将显示结果用应用软件以KS8ZIP.txt为文件名3.保存到考生目录中EXAM2目录下。
4.注册表工具:●启动注册表编辑器,在HKEY_CURRENT_USER下面建立新的项命名为“PCTEST”,并在该项下建立新的“字符串值”,命名为“KS8”,值为“TEST”。
●完成后将HKEY_CURRENT_USER下面的所有信息导出,以KSREG8文件名存到考生目录中EXAM2目录下。
5.磁盘工具:使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C盘进行碎片整理,6.将整理过程的界面以DEFRAG8为文件名7.保存到考生目录中的EXAM2中。
8.病毒防治:检测:C:\KSAT\KSAT2\*.*文件是否有病毒。
将查杀病毒过程的界面以SCANVIRUS8.bmp为文件名9.保存到考生目录中的EXAM2下。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整体教学设计(2015~2016学年第1学期)(第1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所属系部:电子信息系制定人:廖合作人:制定时间:2015年11月13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代码:140104 学分:4 学时:80授课时间:第1学期授课对象:计算机网络专业所有班级课程类型: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职业能力必修课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后续课程: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综合布线一、课程定位(尽可能用图形、表格表述)1. 岗位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技术、管理)岗位分析:初次就业、二次晋升、未来发展。
指出本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
画出其典型工作流程图。
硬件技术工程师硬件技术工程师计算机销售客户意见了解客户需求配置单、报价 准备配件(硬件工程师) 装机、调试包装、结算NY计算机组装计算机故障处理配件准备组装了解客户需求组装系统安装、软件安装备份、整理NY客户意见NY了解故障 故障复现故障处理客户意见演示处理效果结束写出该岗位的主要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
●主要专业能力目标:能分析、阅读设计仟务书,细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各项的功能和技术要求;能识别电脑各种配件;能按客户的要求同时结合公司情况进行合理配机;能对客户的一套电脑配件进行硬件组装,完成硬件组装后再按客户要求来安装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给客户作好备份;能针对计算机某一具体硬件或一台整机评测,并写出评测报告;能对电脑软硬件进行维护和简单维修。
●知识能力目标:能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独立收集资料;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能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素质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能主动参与到工作中。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主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协商。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面向计算机硬件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调试、维护等技能。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计算机硬件维护。
在计算机硬件组装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硬件零部件并进行组装,学习如何搭建一台适合自己的计算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行计算机硬件维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计算机硬件维护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硬件故障的排除与修复,学习如何进行系统优化与维护,尤其是在操作系统升级、病毒防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将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课程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计算机硬件组装•如何选择合适的硬件组件•如何进行组装与连接•如何进行BIOS设置•如何安装操作系统2. 计算机硬件维护•如何进行硬件故障排查与修复•如何进行系统优化与维护•如何进行操作系统升级与病毒防护•如何进行网络安全设置3. 实践与项目设计•搭建一台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一次系统优化与维护•进行一次硬件故障排查与修复•设计一份计算机维护手册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组装和维护的相关知识。
2. 实验在课程中将开设完整的实验室环境,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如何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维护。
3. 项目设计在课程中将开设一系列的项目设计,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台计算机的组装、一次系统优化与维护、一次硬件故障排查与修复、以及一份计算机维护手册的编写。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平时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影响最终的成绩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堂问答、作业等方面。
2. 实验成绩学生将会在实验环境中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能力。
3. 项目成绩学生将会完成一系列的项目设计,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优化维护、硬件故障排查与修复以及计算机维护手册的编写。
《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课程整体设计介绍主要内容✧课程简介✧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教学特色与创新✧建设规划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所特有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以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为基础,以系统维护和故障维修为主线,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组装,CMOS设置、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的安装,常用系统软件的安装、使用,以及系统优化、维护及测试,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内容。
课程组与企业密切合作,基于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实际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以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队伍课程组教师团队由14名校内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9人具有硕士学位。
1名教师曾经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修,1名教师为高级系统分析师。
这些教师大多毕业于不同的院校,知识互补性强,学历结构合理。
课程组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工程师4人,助教3人,助理工程师4人,职称结构合理。
课程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他们年富力强,从严执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学院的历次教学质量测评中,课程组教师均得到了较高评价。
他们中有1人荣立山东省信息产业厅“三等功”1次,3人为山东省电子信息行业优秀教师,9人10余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
6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2人4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在教学之余,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课程组教师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获得国家专利2个。
参与相关课题研究5个,其中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研究课题“五年制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获省级一等奖,院级课题《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实训》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实训》是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动手性。
该课程依托现有的实训条件与实训基地,侧重培养学习者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的操作技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1、专业知识(1)掌握计算机主机部件与外设的技术指标、工作原理和选购方法;(2)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步骤;(3)掌握BIOS的基本设置与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4)掌握计算机常见软硬件故障诊断和处理;(5)掌握常用测试软件和维护软件的使用方法。
2、专业技能(1)具备正确选购计算机配件的能力;(2)具备计算机硬件组装和检测能力;(3)具备处理常见BIOS错误信息能力。
(4)具备对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操作,安装操作系统的能力;(5)具备分析处理计算机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的能力;3、职业素质(1)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操作规范的良好作风;(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分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实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前后衔接情况等,明确该课程整体教学目标。
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我院实际情况,决定以实验室+实际项目为学生锻炼平台,突出应用为主的知识点体系,并将所有知识体系用4个项目贯穿。
选取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处理等典型任务作为教学项目,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方法上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实验室即课堂,课堂即实验室,通过项目演示——独立操作——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反馈等环节真正做到以行动导向为理念的项目制教学。
四.课程内容设计和学时分配要求1、教学内容2、项目学时安排五.课程实施条件与建议1、实施条件①课程实施硬件条件:实施地点:一体化教室设备要求:台式电脑十台用于拆装,要求接近目前市场上主流配置,大号梅花螺丝刀40把,中号梅花螺丝刀40把,桌子上应铺有防静电布或者橡胶,另准备十台能开机的电脑用与操作系统的安装。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核心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计划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本课程从系统地介绍与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方面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解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和主要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的基础知识,常见故障与维护和目前比较主流的Windows 7操作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BIOS设置、操作系统安装和无线网络组建、计算机常见问题及故障排除方法,积累日常办公室中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与维护的工作经验。
●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网络构建与管理》、《网络设备配置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二、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从日常办公室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岗位要求,改革传统编写模式.采用项目管理、模块组合、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讲解。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课程实施中尽量引入项目实例进行描述,并且涉及的硬件都以最新产品为例,应用性很强,注重微型计算机的系统性、基础性和技术性,尽量把原理与应用技术结合,强化学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与维修职业能力培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项目1掌握一点计算机组装基础知识1.1计算机发展史1.1.1计算机的诞生1.1.2计算机的发展1.1.3计算机的未来展望1.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2.1冯·诺依曼结构1.2.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1.3计算机的特点和主要技术指标1.3.1计算机的分类1.3.2计算机的特点1.3.3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3.4二进制简介项目2认识中央处理器2.1中央处理器概述2.1.1中央处理器的发展2.1.2中央处理器的插槽2.1.3中央处理器的组成2.1.4中央处理器的结构2.1.5CPU的生产过程2.2中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2.2.1中央处理器性能指标2.2.2中央处理器的扩展指令集2.2.3中央处理器的缓存结构2.2.4多核处理器技术2.3典型的中央处理器2.3.1Intel中央处理器2.3.2AMD中央处理器项目3认识主板3.1主板概述3.1.1主板的工作原理及特点3.1.2主板的类型3.1.3主板的性能指标3.2主板的构成3.2.1主板上常见的部件3.2.2主板芯片组3.2.3主板BIOS芯片3.3主板产品介绍项目4了解内部存储器4.1内部存储器概述4.1.1内部存储器简介4.1.2内部存储器的分类4.2内存的插槽和内存条技术4.2.1内存的插槽类型4.2.2内存条技术4.3内存的组成4.4内存颗粒的封装4.5内存的工作原理4.5.1内存的性能指标4.5.2内存规范4.5.3内存新技术4.6内存标识的识别项目5了解外部存储器5.1硬盘5.1.1硬盘概述5.1.2硬盘的结构5.1.3硬盘的接口5.1.4硬盘的技术指标5.1.5硬盘的选购指南5.2光盘驱动器5.2.1光盘5.2.2光盘驱动器5.2.3光驱的选购指南5.3闪存5.3.1闪存盘5.3.2闪存卡5.3.3适配器设备项目6认识扩展卡6.1显卡6.1.1显卡的分类6.1.2显卡的结构6.1.3显卡的工作原理6.1.4显卡的性能指标6.1.5显卡的选购6.2声卡6.2.1声卡的结构6.2.2声卡的分类6.2.3声卡的技术指标6.3网卡6.3.1网卡的作用6.3.2网卡的分类6.3.3无线网卡和无线上网卡项目7 认识输入设备7.1键盘7.1.1键盘的结构7.1.2键盘的分类7.1.3键盘的选购7.2鼠标7.2.1鼠标的结构7.2.2鼠标的分类7.2.3鼠标的性能指标7.2.4鼠标的选购7.3扫描仪7.3.1扫描仪的分类7.3.2扫描仪的技术指标7.3.3扫描仪的选购7.4摄像头7.4.1摄像头的性能指标7.4.2摄像头的选购项目8 认识输出设备8.1显示器8.1.1显示器概述8.1.2LCD显示器的特点和类型8.1.3LCD显示器的主要性能指标8.1.4LCD显示器的选购8.2音箱8.2.1音箱的分类8.2.2音箱的性能指标8.2.3音箱的选购8.3打印机8.3.1打印机的分类8.3.2打印机的性能指标8.3.3打印机的选购项目9 认识机箱与电源9.1机箱9.1.1机箱的种类9.1.2机箱主流产品简介9.1.3机箱的选购9.2电源9.2.1电源的类型9.2.2电源的技术指标9.2.3电源主流产品简介9.2.4电源的选购9.3不间断稳压电源9.3.1UPS的技术指标9.3.2UPS主流产品简介9.3.3UPS的选购项目10 了解一点计算机网络基础10.1计算机网络概述10.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0.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0.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0.2.1局域网10.2.2城域网10.2.3广域网10.3网络参考模型10.3.1OSI参考模型概述10.3.2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10.3.3TCP/IP参考模型10.4网络通信协议10.4.1通信协议的概念10.4.2TCP/IP10.5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0.5.1总线型拓扑10.5.2星型拓扑10.5.3环状型拓扑10.5.4树状型拓扑10.5.5网状型拓扑网络10.6有线局域网概述10.6.1局域网概述10.6.2IP地址的配置10.7无线局域网概述10.7.1无线局域网概述10.7.2无线局域网的特点10.7.3无线局域网的应用10.7.4无线网络的协议标准项目11 了解笔记本电脑及掌上电脑知识11.1笔记本电脑基础知识11.1.1什么是笔记本电脑11.1.2笔记本电脑的优点11.1.3笔记本电脑的组成11.2主流笔记本电脑推荐11.3笔记本电脑选购指南11.3.1进行开箱检查11.3.2检查主机11.3.3鉴别水货与行货11.4掌上电脑11.4.1什么是掌上电脑11.4.2主流掌上电脑介绍11.4.3掌上电脑选购技巧项目12 计算机常见故障与维护12.1磁盘的维护12.1.1磁盘垃圾的清理12.1.2磁盘碎片的清理12.2数据备份与还原12.2.1使用Windows自带的备份工具12.2.2IE收藏夹备份与恢复12.2.3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12.3硬件引起的开机故障12.3.1开机无显示12.3.2主板故障12.3.3开机后CPU风扇转动但显示器不亮12.3.4各种BIOS报警声含义12.3.5主板电池供电不足导致计算机无法启动12.3.6内存损坏导致开机报警项目13 认识Windows 7操作系统13.1Windows 7概述13.1.1Windows 7的产生13.1.2Windows 7的特点13.1.3Windows 7的系统特色13.2Windows 7的分类13.2.1Windows 7的新技术13.2.2使用技巧13.2.3Windows 7的设计主要围绕五个重点13.3Windows 7的安全性13.3.1SDL技术13.3.2Windows 7的安全性应用13.4安装Windows 7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常见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及性能指标。
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功能计算机组装步骤与注意事项计算机软件安装与配置计算机维护与故障排除详细讲解计算机组装流程,包括主板、CPU 、内存、硬盘、显卡等部件的安装与连接。
介绍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与配置、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讲解计算机日常维护、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及数据备份与恢复。
课程内容与结构03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性能指标及组装流程;了解计算机软件安装与配置方法;熟悉计算机维护与故障排除方法。
知识目标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机组装、软件安装与维护任务;具备解决计算机常见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素质目标教学目标与要求01主板计算机的基础平台,提供插槽和接口连接其他硬件。
02CPU中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
03内存计算机的临时存储器,用于存储和访问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主板、CPU、内存等核心部件显卡声卡网卡处理计算机音频输出,提供声音输入/输出接口。
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连接局域网或互联网。
030201显卡、声卡、网卡等扩展部件处理计算机图形输出,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01电源02散热器为计算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确保硬件正常运行。
降低硬件温度,防止过热损坏,提高计算机稳定性。
电源、散热器等辅助部件显示计算机输出内容,提供人机交互界面。
显示器输入设备,用于向计算机输入指令和数据。
键盘、鼠标输出/输入设备,实现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之间的转换。
打印机、扫描仪音频输出设备,提供声音输出功能。
音箱、耳机计算机外设简介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确保选购的部件兼容并满足需求。
选择一个干净、宽敞、静电较少的工作台,以避免静电对计算机部件造成损害。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人员。
二、课程设计内容
1.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功能介绍
–CPU、内存、硬盘等硬件参数的认识与选择
–主板、显卡、音频、网卡等需要注意的硬件问题
2.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
–Windows、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步骤
–常见操作系统及应用的安装和配置
–操作系统的优化和硬件驱动安装
3.BIOS设置与优化
–BIOS的介绍和作用
–BIOS的基本设置和常见问题
–BIOS的安全设置和性能优化
4.常见硬件故障排除与维修
–常见硬件故障的分类和诊断
–主要硬件故障的排除方法和技巧
–计算机维修常见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1.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互动讨论
2.教学工具:
–计算机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
–课件、PPT、视频、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占比30%):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实验操作(占比40%):学生需要完成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任务,评
价其技能和效率。
3.课程论文(占比30%):学生需要撰写一篇相关论文,深入探讨课程
内容,体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五、课程设计评价
本课程设计涵盖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维修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学评价系统完整,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表现。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置五个课程模块(初步认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维护维修、综合实训)的学习内容,通过以上五个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购方法和原则,掌握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测试等技能。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微机)调试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前导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辅助学生学习后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组网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培养更适应计算机相关岗位的合格从业人员。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正确选购计算机的主要部件;(2)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3)能胜任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故障的能力;(4)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计算机硬件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原则和方法;(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的方法;(3)了解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方法、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计算机系统测试等知识。
3.态度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协调、合作及沟通能力,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在教学中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展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计算机调试、计算机销售,计算机系统维护三个岗位在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上,结合实际操作来设计的。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规划课程名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类别:计算机类编写人:王锦武学时: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系主任审定签字: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指导思想1、课程定位与作用>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项目任务的一门实践性较强、适应社会需要较好的专业课。
>主要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学会组装计算机.能够排除各种故障。
具备计算机组装和维护维修的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与其他课程关系:其先导课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后续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WindowsServer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本课程处于一个专业基础课的位置本课程一般在2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2、设计指导思想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理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紧紧围绕完成项目和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设计指导思想:“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导、以任务为主体”.将书本知识的传授变为以培养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以实现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1、课程性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所特有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组与企业密切合作基于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实际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以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课程任务课程以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为基础.以系统维护和故障维修为主线.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组装.CMOS设置、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的安装.常用系统软件的安装、使用.以及系统优化、维护及测试.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内容。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设计参考方案(总课时68学时)课程项目一览表项目一计算机选购(20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能根据需求制定配机方案。
促成目标:1.知道计算机系统结构;2.能根据用户要求作需求分析;3.熟悉计算机硬件产品;4.了解各配件间兼容性;5.能进行计算机硬件升级;6.能根据需求制定配机方案。
二.工作任务1.会对计算机系统作需求分析;2.会计算机配件选购;3.会计算机硬件升级;4.会根据需求制定配机方案。
三.活动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机方案。
四. 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熟悉CPU的性能指标、理解CPU的接口方式、了解最新CPU 型号、熟悉CPU的编号意义、熟悉CPU的选购方法,理解主板的组成、理解主板芯片组的作用与地位、了解主流主板情况、熟悉主板的选购方法,熟悉内存分类、内存的性能指标、熟悉CPU的选购方法,理解外存储器分类和接口方式、熟悉CPU的内存方法,熟悉显卡的性能指标和接口类型、熟悉显卡的选购方法,熟悉声卡的结构和性能指标、熟悉声卡的选购方法,熟悉显示器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熟悉显示器的选购方法。
五. 相关实践知识需求分析方法,市场流行配件选型,计算机硬件升级,配机方案制定。
六.拓展知识1.计算机各配件最新发展。
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1 认识计算机系统(2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计算机选型。
促成目标:1.了解计算机发展;2.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3.熟悉计算机软件组成;4.熟悉计算机分类;5.理解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概念。
二.工作任务1.根据需求确定一台计算机的具体硬件组成。
三.活动设计1.有人想购买一台兼容机,但是不知道需要购买哪些配件,请帮他列出清单。
四. 相关理论知识1.计算机发展;2.计算机硬件组成;3.计算机软件组成;4.计算机分类;5.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概念。
五. 相关实践知识1.计算机选型。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2 计算机配件选购(14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计算机配件选购、会计算机升级。
促成目标:1.理解主板的组成、理解主板芯片组的作用与地位、了解主流主板情况、熟悉主板的选购方法;2.熟悉CPU的性能指标、理解CPU的接口方式、了解最新CPU型号、熟悉CPU的编号意义、熟悉CPU的选购方法;3.熟悉内存分类、内存的性能指标、熟悉内存的选购方法;4.理解外存储器分类和接口方式、熟悉外存的选购方法;5.熟悉显卡的性能指标和接口类型、熟悉显卡的选购方法;6.熟悉声卡的结构和性能指、熟悉声卡的选购方法;7.熟悉显示器的分类和性能指、熟悉显示器的选购方法。
二.工作任务1.会根据需要选购CPU、主板、内存、外存、显卡、声卡、显示器等计算机配件;2.会制作计算机升级方案;3.会计算机升级。
三.活动设计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经过检查是计算机一配件坏了,需要更换该配件,请设计一升级方案,要求:花最少的钱使这台计算机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 相关理论知识熟悉CPU的性能指标、理解CPU的接口方式、了解最新CPU型号、熟悉CPU的编号意义、熟悉CPU的选购方法,理解主板的组成、理解主板芯片组的作用与地位、了解主流主板情况、熟悉主板的选购方法,熟悉内存分类、内存的性能指标、熟悉CPU的选购方法,理解外存储器分类和接口方式、熟悉CPU的内存方法,熟悉显卡的性能指标和接口类型、熟悉显卡的选购方法,熟悉声卡的结构和性能指标、熟悉声卡的选购方法,熟悉显示器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熟悉显示器的选购方法。
五. 相关实践知识1. 根据需要选购CPU、主板、内存、外存、显卡、声卡、显示器等计算机配件;2.计算机升级。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3 配置电脑(4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根据需求配置计算机。
促成目标:1.熟悉计算机各配件结构;2.了解计算机配件间兼容性;3.熟悉计算机需求分析;4.会根据需求配置计算机。
二.工作任务1.根据需求配置计算机。
三.活动设计某单位需要购置一批计算机,其中有3台主要是做三维设计的,10台主要是做二维图形处理,5台是做一般办公文件处理,请制定配机清单。
四. 相关理论知识五. 相关实践知识1.按照需求配置电脑。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项目二计算机安装(20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能安装计算机。
促成目标:1.能根据配机单清点计算机配件;2.熟悉计算机安装前的准备工作;3.了解计算机安装注意事项;4.会计算机硬件安装;5.会CMOS设置;6.会硬盘分区;7.会硬盘格式化;8.会安装操作系统。
二.工作任务1.安装计算机硬件;2.设置CMOS;3.硬盘初始化;4.安装操作系统。
三.活动设计计算机组装与操作系统安装。
四. 相关理论知识熟悉硬件的本安全常识,理解计算机拆、装的基本技巧,熟悉计算机安装前的准备工作,熟悉计算机安装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安装流程,了解BIOS的种类,了解BIOS与CMOS 的区别,熟悉BIOS的进入方法,了解BIOS设置程序的功能,熟悉CMOS设置,熟悉硬盘初始化,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操作知识。
五. 相关实践知识计算机硬件安装顺序,CMOS设置,硬盘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
六.拓展知识1.双操作系统的安装。
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1 计算机硬件安装(6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计算机硬件组装。
促成目标:1.熟悉计算机组装前的准备工作;2.熟悉计算机安装的注意事项;3.熟悉计算机硬件安装流程;4.会计算机硬件组装。
二.工作任务1.根据安装配件清单,清点计算机配件;2..按照计算机安装顺序组装计算机硬件。
三.活动设计配机单一张,计算机的硬件散件有:CPU、CPU风扇、内存、主板、硬盘、光驱、显卡、网卡、机箱、电源、各种数据线及鼠标、键盘、显示器等,请组装之。
四. 相关理论知识1.熟悉硬件的安全常识;2.理解计算机拆、装的基本技巧;3.熟悉计算机安装前的准备工作;4.熟悉计算机安装注意事项;5.计算机组装注意事项。
五. 相关实践知识1.计算机安装流程;2.计算机硬件安装。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2 CMOS设置(2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计算机CMOS设置。
促成目标:1.了解BIOS的种类;2.了解BIOS与CMOS的区别;3.熟悉BIOS的进入方法;4.了解BIOS设置程序的功能;5.熟悉CMOS设置。
二.工作任务1.Standard CMOS设置;2.Advanced CMOS设置。
三.活动设计按照计算机配件情况设置CMOS。
四. 相关理论知识1.BIOS的种类;2.BIOS与CMOS的区别;3.BIOS的进入方法;4.BIOS设置程序的功能。
五. 相关实践知识1.CMOS设置。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1.什么分区程序可以快速分区格式化?实践之。
模块3 硬盘初始化(6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硬盘分区、会硬盘格式化。
促成目标:1.熟悉硬盘初始化概念;2.熟悉硬盘分区类型及特点;3.了解分区文件格式类型及特点;4.熟悉硬盘初始化过程;5.理解硬盘盘符的分配;6.会硬盘分区;7.会硬盘格式化。
二.工作任务1.根据硬盘大小,制定硬盘分区方案;2.准备硬盘分区程序;3.制作启动盘;4.设置启动顺序;5.启动计算机,运行分区程序;6.创建分区;7.删除已有分区;8.格式化硬盘。
三.活动设计使用FDISK对硬盘进行分区;使用FORMAT命令对硬盘进行格式化。
四. 相关理论知识1.硬盘初始化概念;2.硬盘分区类型及特点;3.分区文件格式类型及特点;4.分区软件及命令;5.格式化软件及命令;6.硬盘驱动盘符分配。
五. 相关实践知识1.硬盘分区;2.硬盘格式化。
六.拓展知识1.怎样在不删除原有数据的情况下,改变分区大小、文件类型等?2.双硬盘盘符是怎样分配的?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1.什么分区程序可以快速分区格式化?实践之。
模块4 操作系统安装(6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操作系统安装。
促成目标:1.熟悉操作系统的安装类型;2.熟悉操作系统的全新安装;3.熟悉操作系统的升级安装。
二.工作任务1.操作系统全新安装。
三.活动设计安装WINDOWS XP。
四. 相关理论知识1.操作系统的安装类型。
五. 相关实践知识1.操作系统全新安装;2.操作系统升级安装。
六.拓展知识1.多操作系统安装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1.操作系统升级安装。
项目三系统测试与优化(4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能计算机硬件测试,会系统优化。
促成目标:1.理解系统测试和优化的目的与意义;2.了解计算机硬件测试内容与指标;3.了解测试CPU、主板等单项测试软件;4.了解综合测试软件;5.熟悉计算机单项测试方法;6.熟悉计算机综合测试方法;7.熟悉计算机优化方法。
8.熟悉计算机测试软件搜索、下载、安装;9.熟悉系统优化软件搜索、下载、安装。
二.工作任务1.搜索、下载、安装计算机测试软件;2.搜索、下载、安装系统优化软件;3.测试计算机;4.系统优化。
三.活动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机方案。
四. 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系统测试和优化的目的与意义,了解计算机硬件测试内容与指标,了解测试CPU、主板等单项测试软件,了解综合测试软件,了解测试软件功能,熟悉计算机测试与优化方法。
五. 相关实践知识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优化。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1 硬件性能测试(2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计算机测试。
促成目标:1.理解系统测试目的与意义;2.了解计算机硬件测试内容与指标;3.了解测试CPU、主板等单项测试软件;4.了解综合测试软件;5.熟悉计算机单项测试方法;6.熟悉计算机综合测试方法;9.熟悉计算机测试软件搜索、下载、安装。
二.工作任务1.搜索、下载、安装计算机测试软件;2.测试计算机,并写出计算机性能分析报告。
三.活动设计1.使用CPU-Z软件测试CPU性能;2.使用SisSoft Sandra 软件测试计算机综合性能。
四. 相关理论知识1.系统测试目的与意思;2.计算机硬件测试内容与指标。
五. 相关实践知识1.计算机单项测试方法;2.计算机综合测试方法。
六.拓展知识七.英语词汇索引和解释八. 思考与训练模块2 系统优化(2学时)一.教学目标最终目标:会系统优化。
促成目标:1.理解系统优化的目的与意义;2.熟悉计算机优化方法。
3.熟悉系统优化软件搜索、下载、安装。
二.工作任务1.搜索、下载、安装计算机测试软件;2.测试计算机,并写出计算机性能分析报告。
三.活动设计使用优化大师优化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