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重点句子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1.54 KB
- 文档页数:8
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重点句子第一单元1.比喻句(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丽景象。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丁香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美丽的外形。
比喻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2.排比句(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3.拟人句(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目的是体现作者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之情。
(2)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探出院墙的丁香当作人来写,“探出”“窥着”等词语写出了丁香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
4.精彩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描写的是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画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中丁香“妩媚”的特点,“如同印象派的画”,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第二单元1.比喻句(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期末复习•课文重点句子解析第一单元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第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写出了草原的壮美辽阔。
同时,“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突出了草原既广阔无垠,又处处充满了生机的特点。
2.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的道理。
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情感的寄托。
第二单元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期末复习•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从第一句中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的语言,可以感受到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最后一句中的“热血沸腾”写出了战士们对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以及不畏牺牲的精神。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两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民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第三单元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桌面上的豁口既宽且长,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2.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重点句子第一单元积累句型第2课山雨1.比喻句:(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祌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2)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2.拟人句:(1)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
第3课草虫的村落1.拟人句: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2.比喻句: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3.连动句: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
4.“把”字句: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第4课索溪略的“野”1.拟人、比喻句: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2.排比、拟人句: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3.比喻句: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第二单元积累句型第5课詹天佑1.关联词: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递进关系)2.设问句: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3.排比句: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第6课怀念母亲1.关联词: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转折关系)(一)想到生身母亲和袓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
(条件关系)2.反问句: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第三单元积累句型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1.关联词:(如果)没有他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继续白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
六年级重点知识点梳理句子的四种基本类型
解析
一、陈述句
陈述句是句子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用于陈述事实、描述情况等。
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
其中谓语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
例如:
1. 我们在学校开展了一次环保活动。
2. 爸爸正在做饭,菜香四溢。
3. 这本书很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二、疑问句
疑问句用于提问,寻求对方的回答或意见。
疑问句的基本结构是助动词/状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问号。
例如:
1. 你喜欢吃苹果吗?
2. 他们今天有课吗?
3. 这是谁的钢笔?
三、祈使句
祈使句用于表示请求、命令、建议等。
祈使句的基本结构是动词(原形)+其他成分。
例如:
1. 别忘了带伞。
2. 给我一杯水,谢谢。
3. 小明,把你的书交给老师。
四、感叹句
感叹句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惊讶、赞美等。
感叹句的基本结构是感叹词/副词+其他成分。
例如:
1. 多么美丽的花啊!
2.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3. 天哪,这件事情怎么办?
以上是句子的四种基本类型的解析,通过这些基本类型的句子可以较好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句子,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六年级课文复习重点句子解析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复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对六年级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
一、《寻找蓝莓》1. "其中一棵蓝莓树上挂满了硕大的蓝莓,就像成熟的红灯笼一样,亮丽而引人注目。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一棵挂满蓝莓的树与成熟的红灯笼进行了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蓝莓的鲜艳和引人注目。
这个比喻也展示了作者对蓝莓的喜爱和对蓝莓的美好形象的刻画。
2. "松鼠宛如一颗急速旋转的枣核,从树上一跃而下,轻松地落在地面上。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松鼠跳下树的动作比喻成了一颗急速旋转的枣核。
这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松鼠跳跃的速度和轻盈的动作,使读者更容易想象出松鼠的动态。
二、《神奇的种子》1. "一切都觉得特别美。
"这句话简洁明了,通过使用词语“特别美”形容一切,传达出主人公在农田里看到的美景给读者。
这个句子以简单的方式传达了主人公的心情和对美好景色的感受,让读者更容易体验到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 "太阳落山了,一切都被笼罩在黑暗中,只有月亮的光亮还没被染黑,给黑暗带来了一丝光亮。
"这句话通过对太阳落山后的景象进行描述,描绘了黑暗的来临及月亮的光亮。
通过使用“被染黑”、“给黑暗带来一丝光亮”等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整个句子更具有色彩感和层次感,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出夜晚的景象。
三、《城里的一天》1. "大街上熙熙攘攘,灯火通明,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这句话通过对城市街道上的景象进行描述,生动地描绘了城市的繁忙和热闹。
通过使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等形容词和动词,使得整个句子更富有活力和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太阳缓缓落下,天空渐渐变得灰蒙蒙。
"这句话通过对太阳落山后天空的变化进行描述,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降临。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课文句子的理解1 山中访友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4、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5、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
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人教PEP六年级上册llnitl How can I get there1. 重点单词和短语(一)science, museum, post office, bookstore, cinema, hospital2. 重点句型分析(一)1. Where is the museum shop?此问句是由特殊疑问词where引导的一个特殊疑问句,where意为“在哪里,到哪里”,用来询问地点,放在句子的开头。
询问“某人或某物在哪里”的基本句型是:“Where+is/are+ 主语?”,where is后接名词或代词的单数形式,where are后接名词或代词的复数形式。
2.lt' s near the door.此句中near是表示位置的介词,意为“旁边,附近”,其同义句是:It' s next to the door.它在门的旁边。
3. 重点单词和短语(二)crossing, turn, left, right, straight4. 重点句型分析(二)1. How can we get there?此句用来询问“怎样去某地”,后面直接跟地点。
回答时,可以用“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5等句来回答。
2. Turn left at the bookstore. Then turn right at the hospital.止匕句是指路的句型。
常用到的句型有:turn left,向左转turn right,向右转go straight直着走。
同时表示在某处的介词用at.5. 重点单词和短语(三)Tasty, buy, London Eye, next to, far from, go straight, turn left, stomach 6. 重点句型分析(三)Is the Thames far from here? No.此句是个be动词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其回答要用yes或no.句中的far from意为“离 ............................................. 远”。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句子赏析课文1草原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直接写草原的景色,突出了草原的碧绿、辽阔,小丘的线条柔美。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其好处就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互相倾诉着离别之情。
这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依依不舍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
课文2丁香结1.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香气直透毫端”可以看出这里的积雪指的是“丁香”。
2.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把“小花”比作“星星”,“探、窥”二字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感。
因此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丁香花的可爱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文5七律·长征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夸张。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在红军眼中,连绵的“五岭”只是细浪,高大的“乌蒙”只是泥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艺术化的缩小,这样写表现出这些艰难险阻根本压不垮中国工农红军,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大而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
“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4.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2、一年级上册第9课明天要远足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一年级上册第9课明天要远足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翻过来,翻过去,唉到什么时候,才天亮呢?写出了小朋友对天亮的无限期待,更觉得黑夜漫长。
这句话写出了小朋友对远足的期待,急切希望天快点亮,远足快点到来。
3、二年级上册第2课我是什么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二年级上册第2课我是什么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不同色彩。
白衣服指白云,黑衣服指乌云,红袍指朝霞和晚霞。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四个拟人句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存在的不同地方,语言优美,有气势。
4、二年级上册第7课妈妈睡了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二年级上册第7课妈妈睡了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妈妈微微地笑着。
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讲给我听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笑字,把妈妈的嘴巴、眉毛写的生动、形象。
5、二年级上册第6课一封信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二年级上册第6课一封信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
句子分析六年级下册重点句式总结与演练一、简单句1. 主语 + 谓语动词例句:小明吃饭。
2. 主语 + 谓语动词 + 宾语例句:我喜欢看电影。
3. 主语 + 谓语动词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例句:他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二、并列句1. 并列连词(和、或、但、而等)连接的主观谓语结构例句:我喜欢吃苹果,但我不喜欢吃香蕉。
2. 并列连词(和、或、但、而等)连接的分句例句:他喜欢听音乐,而我喜欢看书。
三、选择疑问句1. 主语 + 助动词 + 谓语动词 + 宾语 + 否定词 + 宾语补足语 + 疑问词例句:你是不是喜欢吃苹果?2. 主语 + 助动词 + 谓语动词 + 宾语 + 疑问词例句:他吃什么了?四、特殊疑问句1. 疑问词 + 谓语动词 + 主语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例句:为什么你不喜欢吃水果?2. 疑问词 + 助动词 + 主语 + 谓语动词例句:哪本书是你最喜欢的?五、祈使句1. 动词原形 + 其他例句:请你帮我一个忙。
六、感叹句1. 主语 + 谓语动词 + 其他例句:多么美丽的花啊!七、同位语从句1. 主语 + 谓语动词 + 同位语从句例句:我听说你是明星。
八、定语从句1. 主语 + 谓语动词 + 定语从句例句:我喜欢穿红色的衣服。
九、宾语从句1. 主语 + 谓语动词 + 宾语从句例句:我知道他去了图书馆。
十、时间状语从句1. 主句 + 从句例句:当你到达学校时,上课已经开始了。
总结:通过六年级下册的学习,我们对各种句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简单句、并列句、选择疑问句等基本句式是我们最常见的句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加强对这些句式的运用。
同时,特殊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型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可以通过语境练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定语从句、宾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等复杂句式的掌握需要我们更多的练习和积累。
只有不断提高对各种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才能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更加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六年级下册重点句子理解理解: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理解:这是一组排比句,写了燕子可在来,杨柳可再青,桃花可再开,写出了大自然的万物都可以去了再回来,而时间却不可以。
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暗示了时间流逝的痕迹和过去的日子就不会在回来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理解: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流比做了大海,这里同时也用了对比的写法,八千多日子和时间流形成了对比,针尖上的一滴水和大海形成了对比,生动、形象、具体的写出了八千多日子是多么的渺小、转瞬即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于是——吸收的时候,日子从……双眼前过去。
这是一组排比句,举得三个例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注意到的细节。
三个“过去”生动形象具体的写出了日子就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慢慢流走了,想让他回来也不可能了。
时间的流逝是无时无刻的,拦不住、挡不住的.表明了时间在生活不经意间匆匆流去,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4、再八千多日的匆匆里,处徘徊外……被初阳蒸融了;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八千多日子比做轻烟瞬间就会被微风吹散不见;比作薄雾,瞬间就会被初阳蒸融不见了。
生动、形象、具体的写出了八千多日子稍纵即逝、空虚无物,瞬间就会消失不见.说明了时间匆匆流逝的特点,而作者不想过空虚无物的日子。
写出了作者对事件的感慨与不舍。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不确定”对于树来说是指种树时所经历的一些无法预料的困难,比如:不一定什么时候下雨,有可能会有虫害……对于人来说,是指生活中一些不可预料的坎坷、挫折、磨难。
比如:有的人家境贫寒,有的人身体上有残疾。
但是,能从这些困难中渐渐克服困难、茁壮成长的树,就可以长成百年的大树。
育树和育人的道理一样,越是在这些磨难、坎坷、挫折中走出来的人,越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克服自己的依赖心,成为强者,成为有作为的人。
六年级上册知识总结Unit 1短语:1.到那儿2.向右转3.直走4.在那边5.在门的旁边6.打扰一下7.挨着8.在……前面9.在医院后面10.跟我走句子:1.科学博物馆在哪儿?2.在学校向左转。
3.打扰一下。
你能帮我吗?4.我想买一张明信片。
5.好棒的博物馆啊!6.在我们的城市里有一个宠物医院。
7.多么有趣的电影啊!8.它在东方大街,挨着公园。
9.我们怎样到那儿?10.我们在电影院前面。
11.现在我们在医院后边。
Unit 2短语:1.红灯2.注意3.来学校4.到那儿5.自行车的照片6.交通灯7.在那边8.乘轮渡句子:1.红灯停。
2.你必须注意交通灯。
3.你怎样去学校?4.通常我步行来学校,有时候坐公交车。
5.那是很好的锻炼。
6.让我们去自然公园吧!7.在那儿乘坐57路公交车。
8.在美国,骑自行车的人们必须带头盔。
9.公交车来了。
10.公园在那儿。
11.现在是红灯,我们必须停下来等着。
12.中国食物和英国食物不同。
13.我们必须过马路。
14.在英国,你开车走左边。
15.在过马路之前我们必须先看右边。
16.和伦敦一样。
Unit 3短语1.自然公园2.寻找3.上一节美术课4.看电影5.不得不6.去滑雪7.洗衣服8.画画9.堆雪人10.今天早上11.今天下午12.今天晚上13.下周14.许多句子:1.你打算在自然公园做什么?2.我打算画画。
3.我想去找一些漂亮的树叶。
4.我打算去上一节美术课。
5.我现在不得不做我的作业。
6.我明天打算去看电影。
7.我的堂兄Jack下周打算来看我。
8.我们打算去看一个关于太空旅行的电影。
9.我有许多关于太空的漫画书。
10.为什么不周二去?那时候半价。
11.我能帮助你吗?12.你有漫画书吗?13.F代表家庭。
14.我要去学怎样游泳。
15.我会教你的。
16.我害怕水。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说明即使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能实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火星或月球上居住。
5.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结尾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同时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19《青山不老》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草原》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1、《草原》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句子复习1、《山中访友》①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③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④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⑤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2.《山雨》①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①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②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写了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
为什么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③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
“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作者的欢快和得意。
《4、詹天佑》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①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还没有出世”本意是人没有出生。
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压力。
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
还隐含着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艰巨。
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②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④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这是一句设问句。
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
⑤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回击”,指对攻击者进行反击。
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句子点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再一次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与首句呼应。
《6.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作者远离母亲、祖国、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7*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课题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虫,强调了这些小昆虫在改造海岛环境、丰富战士生活的作用。
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征战士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8*中华少年》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
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
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
这段话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④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消除悬念。
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
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⑤……桑娜沉默了。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
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沉默。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沉默。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省略号,主要作用有:(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3)表示语意的跳跃。
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如,“我嘛……缝缝补补……”10*《别饿坏了那匹马》本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
《11.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对“我”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为此,“我”失去了自信。
为下文“我”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形成了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找到这样的环境的兴奋心情。
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
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
说明“我”又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
老人发现“我”缺乏自信。
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
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
而这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
⑥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