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给水处理消毒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给水中的消毒处理为了使水质符合细菌学标准,水经过滤后还必须消毒。
某些地下水可不经净化处理,但通常仍需消毒。
饮水消毒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杀灭病原体的效果;②控制和监测的难易;③剩余消毒剂的有无;④对水的感官性状的影响;⑤副产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或消除的可能性;⑥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为了方便叙述,以下将氯胺消毒放在氯消毒项下一并介绍。
1.氯化消毒(氯消毒)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
在6、7个大气压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
液态氯灌入钢瓶,有利于贮存和运输。
除氯外,漂白粉[Ca(OCl)Cl)和漂粉精][Ca(OCl)2]等也能用于消毒。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一l者,称为有效氯,具有杀菌作用。
漂白粉含有效氯约为30%,漂粉精约含60-70%。
1.1氯消毒原理:氯溶于水后起下列反应:C12+H20——HOCl+H++Cl-。
HOCl=====H++OCl-漂白粉在水中也能水解成次氯酸,氯的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体积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
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因而一氯胺和二氯胺的杀菌原理仍是次氯酸的作用,只是在次氯酸被消耗后,反应才向左进行;氯胺本身也有杀菌作用,但需较高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1.2影响氯消毒的因素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除需满足需氯量外,尚应有一定量的剩余氯。
需氯量是指因灭菌、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
所需余氯量的多少,与余氯性质有关。
就游离性余氯而言(指HOCl和OCl—),则要求接触30分钟后,有0.3-0.5mg/L余氯;对于化合性余氯(指NH2Cl 和NHCl2),要求接触1-2小时后,有1-2mg/L。
生活用水的消毒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水质治理技术也在逐年升级,民众们对于自来水的水质也越来越放心。
但仍有一些人,尤其是居住在偏远地区、水质不太稳定的地区,对自来水的水质持有怀疑态度。
因此,为了保证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简单易行的水质消毒方法。
一、煮沸消毒法煮沸消毒法是一种常见且常用的水质消毒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消毒效果。
具体操作也十分简便,只需将水煮沸,保持沸腾5分钟即可。
煮沸消毒法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任何消毒设备,对于居家环境下的家庭来说非常实用。
二、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消毒也是一种常见的消毒方法。
这种方法是运用紫外线杀死细菌和病毒,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做到消毒效果。
采用紫外线消毒方法最大的好处是使用方便,只需将自来水辐射5-10秒即可。
同时,紫外线消毒法不需要消耗任何消毒剂,对环境和人体也完全没有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消毒法的效果会受到水压以及质量等条件的影响,使用前需要对自来水进行过滤等预处理。
三、氯气消毒法氯气消毒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毒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向自来水中喷入一定浓度的氯气,以杀死细菌和病毒。
氯气消毒法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量极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消毒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氯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保持通风。
四、臭氧消毒法臭氧消毒法是一种高级消毒技术,它能够将自来水、污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杀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消毒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臭氧消毒法降解有机物和色度,使水质净化效果更佳。
但实际上,臭氧消毒法并不是一种便利的消毒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操作复杂,费用也较高。
因此,臭氧消毒法大部分应用于工业或商业领域。
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保障用水的安全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以上消毒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避免病毒细菌的侵害,保证生活用水的安全卫生,甚至可以减轻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无论你居住在何处,不管水质如何,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就可以放心饮用清爽美味的自来水。
试论给水处理中消毒技术应用及其发展摘要:给水处理中的消毒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消毒主要是给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饮用水中的致病微生物,这与使用者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使用的的比较广泛的就是氯消毒技术,但是在杀灭孢囊和隐孢子虫上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对消毒技术进行在开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给水处理提供的饮用水更加的健康。
关键词: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应用;发展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自来水的,自来水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消毒处理,也就是给水处理。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了使用氯化物进行消毒处理工会产生大量的病菌,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来水的消毒就已经被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新的消毒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容忽视。
生物消毒有着广泛的前景,也是未来给水处理的重点技术,促进了给水处理消毒技术的不断发展。
1 氯气和氯的衍生物消毒技术1.1 氯氯消毒技术是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消毒技术,这种消毒技术从本质上来看,是次氯酸发挥了作用,这一物质有着氧化的功能,利用氧化功能可以杀死细菌。
次氯酸还能够不断的进行扩散,可以扩散到带有着负电的细菌的表面,穿过细胞壁来到细菌的内部,利用次氯酸自身的氧化作用就可以使细菌内部的造酶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转,这样细菌就会死亡。
但是氯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的杀死水中的细菌,尤其是对水中的寄生虫和病毒的杀菌并不理想,只有在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
由于水中的物质是比较复杂的,氯虽然具有着氧化的作用,但是氯也有可能会与水中其他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卤代物。
早期的研究就已经发现,氯的附加产物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要重新的对氯消毒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氯在氧化和消毒的过程中,会与水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也会发生亲电取代作用的现象,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查收呢还敢你三氯甲烷等不容易挥发的有机物,有些氯化有机物自身有着致癌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还无法对产生的氯化物进行消除。
浅谈给水系统消毒方法及控制其消毒副产物措施摘要:在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
消毒可以杀灭水中大部分的细菌和病毒,保证饮用水安全。
各种消毒方法有不同的适用环境,要综合考虑适用性、经济性、安全性来选择一种或多种消毒方法。
有些消毒方法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
人们在饮用水中已经检测出765种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
关于消毒副产物的研究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给水系统;消毒;预氧化1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现状研究1.1液氯(或氯气)消毒目前供水系统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气、臭氧、二氧化氯、氯胺、高猛酸钾、紫外线和超声波等。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
在6、7个大气压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
容易运输和储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99.5%的水厂采用氯消毒工艺。
氯溶于水后起下列反应:Cl2+H20=HCl+HClOHClO=H+ +OCL-漂白粉在水中也能水解成次氯酸,氯的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体积小,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
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但是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常用的消毒方式中,氯消毒是产生氯化消毒副产物最多的消毒方式。
消毒后的饮用水经Ames试验其致突变性强于其它几种消毒剂的副产物。
1972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在密西西比河下游路易斯安那州3个城市的饮水中发现44种有可能致癌的物质和别的毒性有机化合物。
1974年又报道新奥尔良市饮水中有66种有机化合物。
氯化DBFs 包括: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s,THMs)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卤乙腈(haloaceton-triles,HANs)水合三氯乙醛(chlorahydrate,Ch)卤代酮(HKs)卤代酚(ePs)三氯硝基甲烷(chloropierin)氯化氰(cyanogens chloride)酸性氯化咲喃酮(MX)溴酸盐等等。
关于现代给水处理消毒技术的探讨【摘要】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随着给水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水技术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
为适应给水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科研,取得了不少突破成果,并有一批有代表性的给水项目相继建成。
供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又为给水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水处理;消毒技术;探讨1.给水技术的概述随着给水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水技术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
为适应给水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科研,取得了不少突破成果,并有一批有代表性的给水项目相继建成。
供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又为给水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不少地区由于地下水的集中或过量开采,已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和引起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正在采取措施压缩地下水的开采。
国内大部分水厂多采用地面水源,分别取自江河、湖泊和水库。
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地面水:水体符合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体的水质指标,且浊度和水温均属正常范围,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浊度和达到微生物学卫生指标;污染的地面水:水体受环境污染,某些指标已超过《地面水体环境质量标准》中III类水体的规定。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近年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在工业发达和城市化集中地区尤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有机物(高锰酸钾耗氧量)、挥发粉和生物需氧量等。
高浊度地面水:黄河以及长江上游河段,洪水期大量泥砂流入水体,形成高含砂量的原水。
黄河中游及其支流的最高含砂量可达1000kg/m3以上。
长江上游嘉陵江最高含砂量也达252kg/m3。
黄河与长江的高浊度水有较大差别,黄河的高浊度水一般指沉淀过程中出现浑浊液面的河水;长江高浊度水则指洪水期经常出现(20~30天)浊度大于1000度,且数次出现5000度以上的浑水。
低温低浊地面水: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一年内低温延续时间长,且原水浊度又较低,给水处理带来困难,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
水消毒的方法和原理《水消毒的方法和原理》在现代社会,水消毒是确保饮用水安全和防止水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消毒方法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保障人们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消毒方法和其原理。
一、煮沸消毒煮沸是最古老、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水消毒方法之一。
将水加热到沸腾,持续煮沸一段时间后,微生物将被完全杀灭。
这是因为高温能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和DNA,使其丧失生存和繁殖能力。
二、化学消毒1. 氯消毒:最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和家庭。
氯离子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
氯消毒能有效杀灭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并且可以在管道中长时间保持消毒效果。
2. 臭氧消毒:臭氧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够迅速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与其他消毒剂不同,臭氧消毒后不会留下任何气味或化学残留物,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和游泳池消毒等领域。
三、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是一种非化学的消毒方法,主要利用紫外线在特定波长下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
当水通过具有紫外线灯管的消毒器时,紫外线照射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分子链,使其失去生长繁殖能力。
紫外线消毒不需要添加化学消毒剂,对水的味道和气味没有影响,并且不会对水中的健康矿物质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水消毒的原理就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杀灭病原体。
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主要取决于水的来源和用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采用煮沸、化学消毒或紫外线消毒等方法,保证水的安全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水源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可能需要不同的消毒方法,因此,人们在消毒水源时务必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技术。
《水消毒的方法和原理》旨在提醒人们认识到水源的重要性和正确消毒的重要性。
水消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保证水的卫生安全,才能更好地保障健康和生活质量。
常用水的消毒方法水质消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在饮用水、工业水处理、水质污染控制以及其它领域,都会大量使用水质消毒技术。
对水质消毒有不同要求的企业、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合适的消毒方法,并专业采用和熟悉使用,以确保其服务安全和有效。
一、热力学消毒法热力学原理是以提高水温,来杀死水中的病原体,比如真菌、大肠杆菌等等,以热的方式来溶解病菌。
常用的是热水冲洗、熔解或沸水法等方法消毒。
热水冲洗可以用来清洁表面,隔离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避免污染。
而熔解或沸水法只是温度能够达到一定值时,就能够把水中的细菌杀死,可以看作是比较简单的消毒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二、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以一定浓度的消毒剂,接触水中病原体,以杀死水中的病原体,达到消毒的目的。
化学消毒的原理有:生物的分解、生物变性、抑制细菌增殖与死亡或使细菌使形态发生变化等。
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氯化钠、氯乙酸、过氧乙酸、乙醇等,它们都有较好的消毒效果,虽然也有一定的毒性,但在一定剂量内使用也是比较安全的。
三、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是指将紫外线、重力、电波或冷却等能量,通过改变液体的物理属性,来使液体中的病原体受到破坏,从而进行消毒的方式。
物理消毒的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法、电离消毒法、水质净化系统(WPS)等。
物理消毒有无残留毒性、对自然环境无影响的优点,在某些特殊的环境状况下,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很大。
多种消毒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凡是有水源的企业、机构,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以确保其服务安全和有效,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热力学消毒法、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
热力学消毒主要是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将水中的细菌、真菌等杀死,常用的有热水冲洗、熔解或沸水法等三种消毒方法。
化学消毒是以一定浓度的消毒剂溶消菌体,其中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氯化钠、氯乙酸、过氧乙酸、乙醇等。
而物理消毒主要是借助紫外线、重力、电波或冷却等能量,通过改变液体的物理属性,达到消毒的作用,常用的有紫外线消毒法、电离消毒法、水质净化系统等。
浅谈给水工程水体消毒发表时间:2017-06-09T09:50:35.5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2月上作者:杜怡杉[导读] 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安全,在城市给水过程中会进行给水消毒作业。
昆明市给水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650000摘要:现阶段,我国自来水厂多使用游离氯对饮用水进行消毒,该项消毒工艺在存储、运输和使用等方面受到限制,使得消毒效果不尽理想。
基于此在水体消毒过程中,相关部门重点考虑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产物、二次供水管理特点及二次供水工艺等问题,相应地引入了紫外线消毒和次氯酸钠消毒技术,为水体消毒作业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二氧化氯、氯、臭氧及氯胺消毒技术,以期能提升给水工程水体消毒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给水工程;水体消毒;二氧化氯前言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安全,在城市给水过程中会进行给水消毒作业,杀灭给水系统中存在的危害人体的微生物,以此提升给水水质。
同时在具体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多采取氯消毒技术,为了保证消毒作业的安全性,研究人员对氯消毒后水体中产生的副产物进行分析研究。
以饮用水消毒为例,在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体中的诸如富里酸和腐殖酸等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诸如三卤甲烷等有害物质。
基于此在水体消毒过程中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创造性地引入二氧化氯、氯胺和臭氧等消毒技术,并适当地应用生物消毒技术,以此保证水体消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是一种新型的水体消毒技术,其消毒机理为:二氧化氯具有渗透微生物细菌活体细胞壁的作用,对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有效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遏制氧化细胞内的琉基酶,从而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目前该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特点明显,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①消毒过程中需要的CIO2浓度较低,当二氧化氯投加量为0.2mg/L时,其对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去除率便可高达91%;②二氧化氯消毒时间持续较长,二氧化氯在水中的扩散速度较快,并且其渗透力远远高于氯,在低浓度快速消毒中应用效果极佳;③副产物较少,单纯应用二氧化氯消毒技术进行水体消毒时,其产生的副产物明显少于氯消毒及二者结合进行消毒作业时产生的副产物。
浅谈给水处理中消毒技术应用及其发展摘要: 消毒在城市的供水系统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水处理方法,它是确保人们在用水方面安全的一项措施。
但是之前人们在用水方面出现过用水安全事故,人们便开始重视对于水的消毒问题,进而进行了对于水消毒的研究。
特别是随着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化学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消毒方法已经逐渐被新的消毒方法替代,在目前的消毒领域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广泛。
关键词: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应用;发展1、水处理消毒常用技术1.1 氯消毒技术对于氯消毒来说,主要是利用次氯酸的能对细菌进行氧化而将其杀死,次氯酸是一种中性分子,通过扩散到细菌表面,因为在细菌表面有一种负离子,进而将细胞壁穿透而进入细菌内部,并且进行氧化,迫使细菌死亡。
但是对于水中的一些病毒以及寄生虫的效果不是很好,需要进行氯剂量值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效果。
用氯进行消毒在使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于控制,消毒方面持续时间长,对于剩余的氯的测定也是非常容易。
同时,氯的消毒经济性也是非常低,因此,便在饮水企业被很好的推广应用。
在当前,对于公共给水的整个系统中,最经济、应用最广泛的也是将氯消毒作为有效的一种工艺。
但是,在水中氯的作用也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能起氧化作用,还能被进行取代或者反应而形成一些卤化物。
形成的卤化物有很多都是诱变剂或者致癌物;在进行常规处理中很多与氯化的剩余产物不能被有效的去除,以致于卤化物增加,突变活性增加了一半多。
再加上现在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对于水源的污染也很大,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越来越多,对水资源的污染呈微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对于水质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水体中的一些由于氯气以及其衍生物产生的副作用产生的危害程度被人们开始重视起来,而如何进行控制是供水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更加安全的消毒方法。
1.2 臭氧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其技术复杂、成本昂贵,使应用受到限制。
给水消毒处理技术概述生活饮用水通常以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为水源,受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影响,水源地或多或少面临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原水中通常含有部分悬浮物、有机物、化学物质、细菌、病毒等有害杂质,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水处理手段,去除有害物质,使其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方能通过配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见图1),一般情况下消毒是水处理最后一道工艺,即通过一定的消毒手段灭活水中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致病微生物,以保障饮用水安全。
水的消毒技术主要包括氯系消毒技术、二氧化氯消毒技术、臭氧消毒技术、以及其他新兴消毒技术。
一、氯系消毒技术氯系消毒药剂包括氯气(CL2)、漂白粉(Ca(CLO2))、次氯酸钠(NaCLO)、氯氨(NH2CL、NHCL2、NCL3)等依靠水解产物次氯酸(HCLO)进行消毒杀菌的药剂,其中氯气作为一种成熟的消毒剂已有上百年历史,但由于工业文明以来,水污染问题日趋加剧,人们对水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氯消毒工艺因其无法避免的缺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关于氯消毒替代品的研究亦层出不穷,但氯消毒作为当今技术最为成熟、成本最为低廉的一种消毒方式,在水处理行业仍然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氯气(CL2)1、消毒机理氯气(CL2)溶于水后会水解生成次氯酸(HCLO)(见1.1),一般认为氯消毒的作用机理是次氯酸(HCLO)穿透细菌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
CL2+H2O ⇌HCLO+HCL (1.1)2、加氯工艺加氯分人工操作和自动化操作,人工操作的加氯设备主要包括加氯机(手动)、氯瓶等,近年来,随着水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新建、改建水厂大多采用自动加氯技术,通过自动检测、自动控制,随着流量、氯压等变化自动调节药剂量,实现了精准加氯。
3、精确加氯加氯量分为需氯量和余氯,需氯量是指用于灭活水中病原体、氧化各类物质所消耗的部分,余氯是为了抑制水中残余病菌的再度繁殖,防止水在输配过程中二次污染,而在管网中维持的必要氯量。
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及其发展探寻摘要:城市给水工程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给水工程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在当前的给水工程中常规使用的给水处理消毒技术主要是氯气和氯衍生物消毒技术,但是随着氯消毒产生三致物质问题的发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并开始了新技术的研发,由此出现了生物消毒、电场消毒、超声波消毒技术等,本文针对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及其发展展开分析,以期为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给水处理;消毒技术;未来发展前言在当前的城市供水系统中,消毒是最为基本的水处理工艺,也是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的必要措施。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常规的氯消毒会产生一定量的三致物质,不能够有效的杀灭水质中含有的孢子虫和其孢囊,消毒效果很难确定,并且不利于规模化使用,因此给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成为城市供水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
1给水处理消毒常用技术1.1氯消毒技术给水处理消毒常用技术中的氯消毒技术即是指利用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来实现对细菌的杀灭,而且由于次氯酸是一种很小的中性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散到带有负电的细菌表面,然后在经过细菌的细胞壁穿透到细菌的内部,从而发生氧化作用,最终使细菌内部的酶系统遭到破坏而杀灭细菌。
不过对于供水中的病毒、寄生虫卵来说,氯消毒的实际杀灭效果并不好,只有当消毒剂的浓度乘以接触时间的数值越大时才能够达到较为良好的消毒效果。
另外一方面氯消毒的操作比较简便,容易控制,并且氯消毒还具有持续性,便于测定余氯,同时市场价格较为便宜,以此在给水处理消毒工艺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
但是现阶段人们对饮用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氯消毒技术的副作用和危害也逐渐凸显出现,所以新给水处理消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十分迫切的[1]。
1.2臭氧消毒技术臭氧消毒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直接氧化以及产生自由基的间接氧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存在相似性,即是利用氧化作用来破坏细菌、微生物等的细胞结构,以实现杀灭病毒的目的。
生活饮用水常用消毒的方法生活饮用水消毒是为了净化水质,保障人们的健康。
水质受到污染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如果直接饮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对于生活饮用水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煮沸消毒、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1.煮沸消毒煮沸消毒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消毒方法。
将自来水或井水放入炉灶或电热水壶中加热至100摄氏度,持续煮沸5分钟以上,就能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通过高温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且不需要额外的消毒剂,非常适合户外活动或者水质不良的地区。
2.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使用化学药剂对水质进行消毒的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漂白粉、过氧化氢、臭氧、氯等。
漂白粉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为氯。
将少量漂白粉溶解于饮用水中,搅拌均匀后静置30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过氧化氢和臭氧都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起到消毒杀菌的效果。
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化学剂,能有效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但化学消毒方法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浓度,否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来消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方法。
将自来水或井水通过紫外线消毒器辐射一定时间,即可达到消毒的效果。
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是通过破坏其DNA结构,阻止其繁殖来实现的。
相比于煮沸和化学消毒,紫外线消毒不需要加入额外的化学药剂,不会改变水的味道和气味,对水质没有任何影响。
除了以上的消毒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型消毒技术值得关注。
比如臭氧消毒、超滤膜消毒等。
臭氧消毒是通过臭氧的强氧化作用,迅速氧化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超滤膜消毒则是利用微孔膜对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进行过滤和截留,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只选择一种消毒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例如,在户外野营活动中,煮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消毒方法。
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总结_电厂员工个人总结
我在电厂工作多年,深知水处理对电厂正常运行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
一、给水预处理技术
1、消毒:用氯、臭氧、次氯酸钠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杀死生物在水中的繁殖,防止
藻类等生物对水处理设备和管道的污染。
2、软化:用离子交换器将水中难以除去的硬度离子Ca2+和Mg2+与交换单价离子树脂
上的Na+等可交换离子之间进行交换,达到软化水的效果。
3、脱氧:将水中的氧气作用转化为水质中的无害物质,避免空气氧化造成设备的腐
蚀和氧化物的沉淀。
1、氧化保护:对于低压力的锅炉,一般采用氧化还原反应来保护,即给水中添加还
原剂(如无水亚硫酸钠),生成H2S和Na2SO3,防止管道和设备的腐蚀和管道积垢。
2、缓蚀:对锅炉管道的金属表面进行化学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避免锅
炉在高温和高压的工作环境下的腐蚀和氧化。
3、脱盐:对于高压力锅炉,要求水中无离子,或离子浓度极低,避免管道内残留的
盐分蒸发后结晶沉积,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
1、物理过滤:采用粗效过滤器和滤网等物理过滤设备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保证
水质清洁。
2、化学加药:对水中的硬度离子、碱度、氯离子等进行化学处理,达到防腐和杀菌
的效果。
3、磨脱:冷却水管道内有时会结晶沉积,需要采用化学方法进行磨脱,避免积垢影
响冷却水的性能。
以上就是我对于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的总结。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目标,对定位水进行分析,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技术,保证电厂设备的良好运行和水资源的保护。
给水处理技术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给水处理技术则是保证水质安全和供水可靠的关键环节。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净化处理、消毒灭菌和管网输配等方面介绍给水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净化处理给水处理的首要任务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和溶解物等杂质,以提高水质。
净化处理主要包括混凝、絮凝、沉淀、过滤等工艺。
混凝是通过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便于后续处理。
絮凝是指混凝后的水中形成的较大团块,通过加入絮凝剂进一步增大团块的大小,以便沉淀。
沉淀是利用重力作用,使团块沉降到底部,从而分离出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
过滤是将沉淀后的水通过滤料,去除残余的杂质,得到清澈透明的水。
二、消毒灭菌除了净化处理,给水处理还需要对水进行消毒灭菌,以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保证供水的安全性。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氯消毒是将氯气或次氯酸盐加入水中,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产生活性氯,进而杀灭细菌和病毒。
臭氧消毒是通过臭氧气体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杀灭细菌和病毒。
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照射水中的微生物,使其失去生长能力。
三、管网输配经过净化处理和消毒灭菌后的水需要通过管网输配到用户的家中。
管网输配的关键是保证水质的稳定和供水的可靠性。
为了减少管网中的水质变化,常采用加氯消毒、加草酸和加磷酸等控制措施。
加氯消毒是为了在水流经管网过程中,防止细菌的再生和繁殖,保持水质的稳定。
加草酸和加磷酸则是为了防止管网的生物腐蚀和水垢生成,保证水质的稳定和管网的可靠性。
给水处理技术是保证供水安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净化处理、消毒灭菌和管网输配等工艺,可以去除水中的杂质和病原微生物,保证供水的安全和可靠。
然而,给水处理技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新兴污染物的处理、能源消耗的优化和处理成本的降低等。
未来的研究和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水资源。
浅谈给水处理消毒技术浅谈给水处理消毒技术赵晓敏康利娜(河南省天隆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汝州市自来水公司)摘要消毒是城市供水系统中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
本文介绍了当前市政水处理领域常用的几种消毒技术及其发展,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供水系统水处理消毒技术组合式消毒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氯消毒产生三致物质以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消毒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由于氯消毒产生三致物质,并且不能有效杀灭隐孢子虫及其孢囊,因此新的消毒技术不断被研究开发出来,如二氧化氯、臭氧、光催化消毒、紫外线及相关复合技术等。
尤其随着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生物消毒方法正在取得突破,在水处理消毒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水处理消毒常用技术(1)氯消毒技术氯消毒主要是通过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来来杀死细菌,次氯酸是很小的中性分子,能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通过细菌的细胞壁穿透细菌内部,并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但是对于水中的病毒、寄生虫卵的杀灭效果较差,需要在较高值(消毒剂溶度乘以接触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除菌效果。
由于氯消毒的操作使用简单,便于控制,消毒持续性好,余氯的测定也很容易,并且氯消毒的价格不高,所以很快在饮用水行业推广应用。
到目前为止,在公共给水系统中,氯消毒成为最为经济有效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工艺。
然而,氯在水中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可以起氧化反应,还可以与水中天然存在的有机物起取代或加成反应而得到各种卤代物。
研究发现氯在进行饮用水预氧化和消毒时与水中某些有机物如腐殖质、富里酸等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产生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氯化有机物如三卤甲烷等。
这些卤代有机化合物有许多是致癌物或诱变剂;而常规处理工艺对预氯化产生的副产物不能有效去除,有预氯化的常规处理工艺出水中卤代物增多,出水的致突变活性较处理前约增加50%~60%。
生活饮用水常用消毒的方法生活饮用水常用消毒方法可分为烧开、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臭氧消毒等多种方式。
以下分别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烧开消毒烧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
将水放入锅中,加热至水沸腾后再持续煮沸数分钟即可。
这种消毒方法能够有效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消毒手段。
二、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是一种无化学污染的消毒方法。
通过紫外线照射,可以直接破坏水中微生物的DNA,从而杀灭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
这种方法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确保水质透明,否则光线无法透过水层达到消毒效果。
三、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漂白粉、过氧化氢、臭氧等,这些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但是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和用量,避免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四、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高效杀菌消毒的作用。
臭氧消毒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杀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质,改善水体气味和口感。
臭氧消毒的操作流程简单,但是需要配备专业的臭氧发生设备,成本相对较高。
五、超滤技术超滤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压力驱动水透过微孔膜,将水中的杂质、微生物等截留在膜外,从而达到消毒净化的效果。
超滤技术操作简单,对水质要求较低,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提高饮用水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生活饮用水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烧开、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臭氧消毒和超滤技术等。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同时在使用消毒方法时,也要注意对水质进行检测,避免二次污染,保证消毒效果。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家中常用的生活饮用水消毒方法主要有烧开、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消毒。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三种消毒方法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烧开消毒:烧开消毒是一种古老有效的方法。
将水放入锅中,加热至水沸腾后再持续煮沸数分钟即可杀灭水中的大部分细菌和病毒。
关于自来水厂常用的水处理消毒技术探析关于自来水厂常用的水处理消毒技术探析【摘要】自来水厂的水是人们饮用水的直接来源,因此,自来水厂的水的平安性是保障人们生命健康平安的重要根底。
自来水厂的水处理消毒非常必要,水处理消毒技术是水处理消毒效果的根底技术,本文在对自来水厂水处理消毒技术的应用必要性进行分析的根底上,对几种消毒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几种主要消毒技术的优缺点进行重点探讨。
【关键词】自来水厂水处理消毒技术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底,是生命之源,如今人们的饮用及生活用水主要是来自于水厂,水的平安性那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厂的消毒技术应用,如果消毒技术应用不合理直接会导致水处理及消毒不当,影响人们饮用及使用的平安性,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明确自来水厂的消毒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并认识各类水处理消毒技术的优缺点,是保障水厂水平安性的重要根底。
1 自来水厂水处理消毒技术的应用的必要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底,水源的水质情况直接影响着饮用者的生命健康平安,但在如今的水源地,水大都经过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即便是经过了物理处理,里面的细菌及病原微生物也不能够被彻底的消除,而带有细菌及病原微生物的水一旦被饮用那么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传播。
因此,要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必须要保障水质的平安,而要保证水质的平安就需要通过消毒处理等相关的措施将病原菌、病毒及病原微生物通过消毒的方式来进行控制。
近年来,国家规定了关于生活饮用水的相关卫生标准,其中对消毒时间及消毒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要到达标准的要求,消毒处理技术的掌握及选择至关重要。
2 几种自来水厂常用消毒技术应用情况分析2.1 氯消毒技术的应用现状氯消毒技术是自来水厂常用的消毒技术之一,通过氯气与水的反响来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会使得微生物及病菌细胞中的酶被氧化,并且细胞内的蛋白质无法合成,进而将病菌及微生物消灭,以到达消毒的最终目的。
常用的氯消毒技术主要有一下几种:液氯消毒,氯气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氯消毒的作用主要是次氯酸,当氯的量不断增加之后,氯胺的性质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产生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进而到达消毒的目的;次氯酸钠消毒,这种消毒方式主要是通过水解形成次氯酸,利用次氯酸来进行消毒,次氯酸钠内的有效氯会受到日光及温度的影响会分解,在利用次氯酸钠消毒时要应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氯胺消毒,针对自来水中有氯酚臭味的情况,可以采用氯胺消毒,即在水中同时参加氯和氨,将氨与氯的质量控制在1:3或者1:6,另外还要注意“先氯后氨〞的投药的顺序。
给水的处理方法
给水的处理方法是指为满足人们对水质的需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水进行净化和消毒的技术手段。
以下是一些给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1.自然沉淀:通过自然沉淀法去除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通常在水中加入混
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2.过滤:通过过滤法去除水中的细小颗粒、悬浮物和杂质,通常使用各种过
滤材料,如滤布、滤池等。
3.消毒:通过消毒法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通常使用氯、臭
氧、紫外线等方法进行消毒。
4.除铁锰:通过除铁锰法去除水中的铁和锰离子,通常使用氧化、还原、吸
附等方法。
5.除氟:通过除氟法降低水中的氟离子浓度,通常使用吸附、沉淀、离子交
换等方法。
6.软化:通过软化法去除水中的钙、镁等硬度离子,通常使用离子交换或药
剂软化等方法。
7.活性炭吸附:通过活性炭吸附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异味等杂质,
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
8.臭氧氧化:通过臭氧氧化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色度、氨氮等杂质,臭氧
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9.膜处理:通过膜处理法进行水的过滤和分离,膜技术包括反渗透、纳滤、
超滤等,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水处理。
总之,给水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水质需求和水源条件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
浅谈给水处理消毒技术摘要:消毒是城市供水系统中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
介绍了当前市政水处理领域常用的几种消毒技术及其发展,对其优缺点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水处理消毒技术氯消毒0概述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但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氯消毒产生“三致”物质以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消毒问题, 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由于氯消毒产生“三致”物质,并且不能有效杀灭隐孢子虫及其孢囊, 因此消毒技术不断被研究开发出来,如二氧化氯、臭氧、光催化消毒、紫外线及相关复合技术等[ 1]。
尤其随着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生物消毒方法也正在取得突破,在水处理消毒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水处理消毒常用技术1. 1氯消毒技术氯消毒主要是通过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来杀灭细菌,次氯酸是很小的中性分子, 能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茵表面,通过细茵的细胞壁穿透到细菌内部, 并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 但是对于水中的病毒、寄生虫卵的杀灭效果较差, 需要在较高CT值( 消毒剂浓度乘以接触时间) 才能达到理想的除菌效果。
由于氯消毒的操作使用简单,便于控制, 消毒持续性好,余氯的测定也很容易, 并且氯消毒的价格不高,所以很快在饮用水行业推广应用。
目前为止,在公共给水系统中,氯消毒成为最为经济有效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工艺。
然而, 氯在水中的作用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可以起氧化反应, 还可与水中天然存在的有机物起取代或加成反应而得到各种卤代物。
研究发现氯在进行饮用水预氧化和消毒时与水中某些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等发生氧化反应, 同时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产生易挥发的和不易挥发的氯化有机物如三卤甲烷( THMs) 等, 这些卤代有机化合物有许多是致癌物或诱变剂; 而常规处理工艺对预氯化产生的副产物不能有效去除,有预氯化的常规处理工艺出水中卤代物增多,出水的致突变活性较处理前约增加50% - 60%。
而现代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 也使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源水体的有机物质( 包括人工合成的和自然界存在的) 越来越多,相当多的水源水体呈微污染状况, 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氯气和氯的衍生物消毒的副作用及其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视,如何控制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已经成为供水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积极寻找替代氯的更安全更优越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已成为给水处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之一。
经过深入的研究,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已被美国列为可替代氯的消毒剂。
1. 2臭氧臭氧的消毒机理包括直接氧化和产生自由基的间接氧化, 与氯和二氧化氯一样, 通过氧化破坏微生物的结构, 达到消毒的目的。
其优点是杀菌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 能同时控制水中铁、锰、色、味、嗅。
可将氰化物、酚等有毒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 可氧化嗅味和致色物质,从而减少嗅味, 降低色度; 可氧化溶解性铁、锰,形成不溶性沉淀,通过过滤去除;可将生物难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2]。
但研究表明, 臭氧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不饱和醛类、环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含有少量溴化物的时候,臭氧处理就会产生致癌性的副产物。
主要的副产物有有机性副产物的三溴甲烷、乙腈氰甲烷、1 - 1二溴酮、溴乙酸等,无机性副产物的溴酸盐、次溴酸、次溴离子等。
在臭氧处理后再加氯或氯胺处理会分别生成三氯硝基甲烷和氯化氰,成为新的消毒副产物,其毒性现尚不清楚。
对某些农药,臭氧氧化后的产物可能更有害。
这些副产物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溴酸盐, 其最大容许浓度极低,美国标准为0. 01 mg/ L。
总的来说, 虽然应用臭氧消毒也会有副产物生成,但一般情况下浓度不高, 毒性也不如氯大。
根据目前的研究,无论在副产物的生成量和毒性方面,还是在出水的致突变活性方面, 臭氧都比液氯理想。
1987年,在美国大型水厂中只有三个供水厂用臭氧,到1998年,已经有 5. 6%的水司使用了臭氧。
由于经济的原因,我国在臭氧应用上还比较少。
臭氧消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设备( 火花放电法) 庞大,流程复杂,需要较高的运行管理水平,制取臭氧的产率低( 1%一2%) ,电能消耗大, 基建设备投资也较大,成本很高。
此外,臭氧是一种不太稳定的气体, 在水中容易分解。
同时臭氧容易分解,在室温下,水中臭氧的半衰期约为30 min,单独采用臭氧消毒难以保证持续的杀菌效果, 因此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1. 3二氧化氯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主要是氧化作用, 能较好杀灭细菌、病毒, 且不对动植物产生损伤, 杀菌作用持续时间长,受pH影响小,可除臭、去色。
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细菌的细胞壁有较好的吸附和穿透性能,可以有效地氧化细胞酶系统, 快速地控制细胞酶蛋白的合成,因此在同样条件下, 对大多数细菌表现出比氯更高的去除效率, 是一种较理想的消毒剂, 它兼有氯和臭氧消毒的许多优点。
其缺点是产生亚氯酸根离子,二氧化氯本身也有害, 且不能贮存,需现场制备。
二氧化氯的氧化能力要比氯和过氧化氢强, 而比臭氧弱。
二氧化氯具有广谱杀菌性, 它对一般的细菌杀灭作用强于或不差于氯, 对很多病毒的杀灭作用强于氯,且其消毒效果基本不受pH的影响。
二氧化氯可以与多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发生作用。
因此,二氧化氯在消毒的同时,还可以去除水中的多种有害物质。
二氧化氯可以将水中溶解的还原态铁、锰氧化,对去除铁和锰很有效,同时对于硫化物、氰化物和亚硝酸盐也有一定的氧化去除效果。
除高效杀灭微生物和氧化无机物之外, 人们更看二氧化氯消毒的另一显著优点, 即它的高选择性。
二氧化氯几乎不与水中的有机物作用而生成有害的卤代有机物,有机副产物主要包括低分子量的乙醛和羧酸( 含量大大低于臭氧的值) 等。
而二氧化氯消毒的成本虽高于氯但却低于臭氧。
这些优点使得二氧化氯成为最值得考虑的消毒剂之一。
在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城市, 二氧化氯已广泛用于饮用水和废水的消毒处理。
与所有消毒剂一样, 二氧化氯在净水过程中也会产生副产物。
它的副产物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被其氧化而生成的有机副产物; 另一部分是本身被还原以及其它原因而生成的无机副产物。
与氯相比,二氧化氯净化的有机副产物较少且毒性较轻; 二氧化氯主要的消毒副产物为亚氯酸盐和氯酸盐, 它们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对亚氯酸盐在水溶液中的质量浓度建议控制在200μ g/ L以下,而对氯酸盐的毒性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1. 4氯胺氯胺消毒是氯衍生物的消毒方法之一, 由于氯胺消毒作用缓慢,它不能作为基本杀菌消毒剂, 曾一度停用。
但由于氯胺能避免或减缓氯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某些化学反应,从而使消毒后水中氯化副产物的生成量显著降低,氯胺消毒被广泛认为是控制消毒副产物形成的有效手段。
根据资料, 出厂水采用氯胺消毒, 卤乙酸的产生量减少90%,三卤甲烷的产生量减少70%。
投加氯胺已为越来越多的水司所认同, 有更多的水厂又重新采用了氯胺消毒法。
氯胺在控制管网中细菌的再次繁殖和生物膜也比氯更为有效。
然而氯胺消毒对水中的贾第虫和隐孢子囊的去除效果却不能够令人满意。
一般认为, 对于严重污染且有机卤化物含量较高的源水, 或水厂的供水管网较长, 水流在管中停留时间大于12h时, 比较适合采用氯胺消毒。
1. 5紫外线消毒紫外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快速、经济的高效消毒技术。
它是利用特殊设计的高效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C波段( 110 ~280 nm) 紫外光发生装置产生紫外辐射, 用以杀灭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藻类等。
其机理是一定剂量的紫外辐射可以破坏生物细胞的DNA结构, 通过破坏生物的遗传物质而杀灭水生生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方法, 它不向水中增加任何物质, 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
但缺乏持续灭菌能力,所以它一般要与其它消毒方法联合使用。
然而,对细菌灭活需要的紫外线剂量以紫外线的强度乘以辐照时间计算,它必须保证DNA不能进行自我复制或者突变后代不能进行自我复制。
一般细菌的体积越大或者DNA和RNA数目越多, 对其灭活所需的紫外线剂量就越大。
而病毒本身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很弱, 但是通过宿主的保护作用增强了病毒耐紫外线性。
因此, 紫外线消毒处理水必须经过良好的预处理, 而且消毒需要紫外线辐照剂量难以明确。
另外,跟臭氧一样, 紫外线消毒也不能保证持续的杀菌效果。
2水处理消毒新技术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普遍,在水处理领域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消毒技术, 主要有: 光催化消毒、生物消毒、电场消毒、超声波消毒等。
这些技术也是优缺点并存, 需要科研人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3结语给水处理的消毒技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深入研究水消毒的新技术和应用特点, 推行安全、合理、环保、经济、有效的水消毒技术[3], 达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显得十分必要。
给水处理的消毒技术应该从传统、单一的消毒工艺向组合式消毒工艺发展, 各种工艺取长补短,多屏障保证人们健康和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1完颜华, 水春雨. 复合消毒剂对城市污水的消毒、脱色效能[ J] ,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 22( 3) : 28- 30, 41.2阎志刚, 曹仲宏. 饮用水处理中的臭氧氧化及其相关氧化工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14( 1) : 157 -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