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22解方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3. 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运算求出未知数的值。
4. 培养学生将解方程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式。
2.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3.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运算求出未知数的值。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2.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方程的解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
2. 方程练习题,用于学生的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方程知识,让学生回忆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谁能告诉我方程是什么?方程有什么特点?二、探究1. 出示一些简单的方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3.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解方程的方法,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操作。
三、练习1. 出示一些方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巩固1. 出示一些稍微复杂的方程,让学生尝试解方程。
2.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解复杂方程的方法,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操作。
五、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六、作业1. 出示一些方程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2.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故事。
通过周恩来在课堂上的发言,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较好的理解。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崛起”“博大”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周恩来画像,引导学生观看并说出对周总理的印象。
教师总结:周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的哪件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章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通过讲述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背景了解、词语解释、内容分析、思想教育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教师巡视指导。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总结。
5. 思想教育: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作者:梁启超3. 课文内容概括4. 重点词语解释5. 课文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熟记重点词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
3.了解文章中的成语“播洒”、“积淀”,并能够正确使用。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内容和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学习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踏实地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启发学生对文中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1.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入话题,如:你们都知道咱们的祖国是一座美好的城市,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又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呢?第二步:学习文章1.讲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解释生字生词的意思。
2.分段阅读,学生自读或朗读。
3.老师对文章进行适当解读,强调关键信息点。
第三步:理解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表达1.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第五步:拓展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重要性?第六步:归纳总结对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强调了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增强对文本的感悟性。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自己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22课西学东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的活动;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和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二、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三、教学难点: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因和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设疑解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潜入深,由易到难,采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中获的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本节课学习近代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历程,课题是西学东渐。
本节课内容较多,也很重要,请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我会大面积的提问。
(二)讲授新课1、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第22课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课题】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在学习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
通过孙浩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认识学习方法对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
然后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所包含的内容,帮助同学们校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同时通过各种测试小游戏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的规律、学习的特点,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学习方法和策略,校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难点:不能有效认识自身存在的学习误区,缺乏改正学习方法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建议】
1.知识内容在学习顺序上有调整,授课时注意调整。
2.教材知识内容和活动环节过多,一节课时间无法改变学生在学习的方法、策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在学习讲解中要进行有选择的处理。
3.学生在课后应该制定一份个人的学习计划,分阶段进行对照检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