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水的作用2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8.65 MB
- 文档页数:13
小学科学26《水的作用》(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26《水的作用》(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探索水的作用,让他们了解水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水的使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 知道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饮水、洗涤、浇灌等;2. 能够识别出日常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的场景;3. 能够正确使用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 日常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的场景。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正确使用水资源。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水杯、水壶、容器、纸巾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水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交流水的作用。
例如,提问:“你们知道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吗?”Step 2 实验展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实验,展示水的作用。
例如,1. 将水倒入盆子中,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性和润湿物体的能力。
2. 将水倒入水壶中加热,展示水的沸腾和产生蒸汽的特点。
3. 将纸巾放入水中,观察纸巾的变化。
Step 3 常见的水的作用(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使用PPT课件或图片,列举出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饮用水:学生能够理解饮用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重要性。
2. 浇灌植物:学生了解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长。
3. 洗涤清洁:学生明白水对于清洗身体、食物和物品的作用。
Step 4 节约用水(15分钟)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否需要节约用水,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例如,1. 刷牙时: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水杯,不长时间打开水龙头。
2. 洗手时:学生能够在必要时合理使用适量的水。
6.水的作用一、呈现现象,直观导入(预设2分钟)1.出示PPT图片,教师提问,创设情景:上个周末,倪老师想去老家的山上赏秋,但是到了山脚下一看啊,路面变成了这个样子,同学们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预设:可能和长期的降雨有关/可能跟水有关系)二、实验探究,感受侵蚀(预设8分钟)1.讲述:大家都认为,这个现象和降水有关,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降雨的作用)模拟实验步骤:1.用瓶子里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为了便于观察,在小山丘的顶部撒了一些彩砂)2.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3.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预设:小山丘表面的彩沙和一些土被冲走了;小山丘表面满满有了一些沟;很多土堆积在相对平坦的地方。
)5.小结:像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现象,雨水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流动时,携带走了松散的彩沙与泥土,这就是水的侵蚀。
侵蚀(板书:降雨土壤流失)三、现象探究,解决问题(预设40分钟)1.过渡:降雨形成的流水对土地产生侵蚀,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减少土壤的流失呢?2.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种植植物;加防护栏...)3.出示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材料: 超轻粘土、植被、土壤、塑料瓶、铁架台、水槽……)实验步骤:1.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挑选实验材料2.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设计的解决方案。
3.实验操作(注意实验的公平性)4.记录实验结果(提示:两个水槽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改善效果)5.汇报、展示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
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6.选个别小组,口头表达修改意见。
7.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了种植植被和添加防护墙、防护网等方法,初步改善了降雨时,土壤的流失问题。
很高兴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其实,你们的办法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8.大家可以在课后,继续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也期待你们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展现出更好的办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水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
指导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
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
本课对应的是第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的猜测,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式,建立对两种典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素。
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清楚作为地表流水,降雨、河流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认识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并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认识。
最后,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分析、解释地震、火山喷发、风、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水的作用)知识点第6课水的作用
1.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庞大的作用。
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都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
2.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在土壤外表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中用喷壶喷水模拟降雨。
〔3〕降雨前小山丘比拟圆,红色沙子大多数在山丘顶部。
降雨后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小沟,一些红色沙子被冲到了山丘底部。
〔4〕结论:降雨会改变地表。
3.降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
〔1〕雨水会把地表上的泥沙带走,会聚成径流,在土地上留下沟壑。
〔2〕雨水因携带泥沙而变得浑浊,当水流平缓时,水中的泥沙又会沉积在地面上。
4.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沉积作用为主。
〔2〕天地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3〕一般河流人海口的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沉积作用强,泥沙堆积会形成三角洲,如黄河入海口的沙洲、长江三角洲等。
.。
我是XXX老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的作用,知道了风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缓慢的、日积月累的过程。
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地貌带来怎样的影响?雨水会带走土壤、雨水会冲出许多小沟……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下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检验我们的假说吧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我们用什么模拟什么?有同学提出可以用泥土模拟土地,用装有水的自制喷壶模拟降雨。
在山丘模型上撒一些带颜色的沙子,便于观察“降雨过程”中山丘上松散的土壤是怎样移动的,又聚集到了哪里。
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呢?在这里杨老师给同学们一点建议:我们要先观察“降雨”前山丘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便于对比观察“降雨”后山丘的变化,发现降雨对土地的影响。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实验视频一起模拟降雨并观察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吧。
通过观察,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大部分同学都发现了“降雨”时,土壤和彩色的沙子被细流带动沿坡面向下移动;水流到低洼处汇集后,水量变大,侵蚀力变强,“河道”变宽;土壤和沙子会堆积到坡脚。
现在你们能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对图片中雨水对土地的改变进行解释吗?降雨的过程中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它们将带动松散物质沿坡面向下移动。
当流水汇集到斜坡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侵蚀作用增强,松散物质会堆积在斜坡下部和坡脚处。
降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降雨的侵蚀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土地的改变,河流对地形又有哪些影响呢?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两幅图片分别是黄河的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乾坤湾图片,试着描述一下它的地形有什么特点?猜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正如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从图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乾坤湾的两岸一面为凹岸,一面为凸岸。
凹岸一侧有悬崖,地形险峻。
凸岸一侧是平缓的河滩。
形成这样地形特点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具体说是侧蚀作用造成的。
自然界里河流总是弯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