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13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汽车制造中心。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1.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长春地区是满洲八旗的驻地之一。
当时的长春地区是一个农业和牧业为主的边疆地区,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
清朝时期的长春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2. 日本占领时期: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占领了长春地区,并开始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他们修建了铁路、道路和建筑物,并引进了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长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3. 解放初期:1945年,二战结束后,长春地区回归中国,并成为吉林省的省会。
在解放初期,长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和发展。
政府投资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学校、医院等,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4.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推动了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
长春市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国有企业和工业园区。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长春市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6. 当代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投资建设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
长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创新中心。
总结:长春市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从一个边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长春市在工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的成长史吉林[jí lín]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吉林省,简称“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春。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
截至2017年底,下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20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21个市辖区。
吉林建置始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
吉林省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见证地,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
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跨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松花江五大水系。
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截至2018年末,吉林省总人口2704.0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74.6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60.75亿元,第二产业6410.85亿元,第三产业7503.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611元。
中文名称吉林外文名称Jilin Province别名白山松水行政区类别省所属地区中国东北历史沿革先秦至秦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吉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距今约5~1万年前出现的“寿山仙人洞”、“榆树人”、“安图人”、“青山头人”,是吉林古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舜、禹至夏商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古代民族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形成了肃慎、濊貊、东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权。
吉林通用知识一、地理概况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东临朝鲜,南接辽宁省,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北与黑龙江省毗邻。
全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第九大的省份。
二、历史文化吉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吉林地区属于辽东郡。
唐代设置边疆州,在此之后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统治。
20世纪初期,吉林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三、自然资源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长白山天池景区和长春市雾凇岛景区。
此外,吉林还拥有众多温泉资源和森林资源。
四、经济发展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和冶金产业等都比较发达。
同时,吉林省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五、名胜古迹1. 长白山天池景区: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之一,也是长白山著名景点之一。
2. 长春市雾凇岛景区:以冬季的雾凇景观而闻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3.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王朝宫殿建筑群。
4. 东北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之一,也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六、民俗文化吉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春市南关区的“长春千年古都文化节”,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加。
七、美食文化吉林省拥有独特的美食文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春市特色小吃——烧麦和延边朝鲜族特色菜——辣白菜。
八、体育文化吉林省的体育文化也十分发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林省冰球队和吉林省女子篮球队。
此外,吉林省还拥有众多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等运动场所。
九、教育文化吉林省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
此外,吉林省还拥有多所国家重点中学,如长春市第一中学和长春市二十四中等。
十、民间艺术吉林省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春市南关区的“南关秧歌”,以及延边地区的“朝鲜族舞蹈”。
吉林市的历史吉林市是东北著名的古城,已有三百多年建城史。
早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率领满洲八旗军队三千多人进驻吉林倚江建城。
经过两年施工,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吉林城诞生。
当时吉林城,竖立松木杆为城墙,城墙高8尺,于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城门。
全城周长共计7华里180步。
城墙外有护城河。
城内建衙署、军营、寺庙、店铺、手工作坊、民房等,并依照地势先后修建了粮米行街、西大街、北大街等街路。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吉林城大约已有5万多居民。
清乾隆七年(1742年),吉林城进行第一次扩建。
东、西、北三面筑土为墙,城墙周长1451丈,约9.67里,城门增加到五个,即西门、大北门、巴尔虎门、大东门、小东门。
街道也初具规模,尤其是北大街、西大街商号店铺林立,甚为热闹。
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吉林城大约已有9万多居民。
同治五年(1866年),吉林将军富明阿、吉林副都统富尔荪带头捐款集资对吉林城进行大扩建。
扩建后土城墙高一丈一尺左右,城墙向北延伸了290多丈,周长1794丈,合11.66华里。
此次扩建城门增至八个,即致和门、德胜门、福绥门、迎恩门(原西门)、东莱门(原小东门)、朝阳门(原大东门)、巴尔虎门、北极门(原大北门)。
当时除福绥门与致和门未建城楼外,其余6门都建有城楼。
清光绪九年(1883年),吉林将军希元把土城墙改修为青砖墙。
城墙上加筑垛口,高一丈二尺多。
吉林城周长大约已有14公里,当时的吉林城居民大约已发展到29万多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城东开辟为日本商埠,并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之间增开一门,叫新开门。
至此城区东部建筑开始增多。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朝阳门和巴尔虎门之间又增开一门,叫北新开门。
并把巴尔虎门改称巴虎门,迎恩门改称临江门。
从民国年间到伪满初年,老城墙逐渐拆除,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新中国诞生后,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吉林古城,获得了新生。
江北工业区、哈达湾工业区、江南新城区,同旧城区连成一片,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已由解放初期的24平方公里扩展到570平方公里。
70年前吉林旧事见闻摘要:一、前言- 引入主题:吉林旧事见闻- 强调时间:70 年前二、吉林历史背景- 简要介绍吉林的发展历史- 包括清朝、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三、70 年前吉林的市井生活- 民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社会风俗: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社交礼仪等四、吉林的经济状况- 传统产业:农业、林业、矿业等- 手工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制造业五、吉林的教育与文化- 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情况- 文化: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文学创作等六、吉林的旅游资源- 著名景点:长白山、松花江、吉林雾凇等- 旅游活动: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等七、结语- 总结70 年前吉林的旧事见闻- 强调这些见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正文:在70 年前,吉林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发展。
这里的市井生活、经济状况、教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都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首先,吉林的历史背景丰富多样。
自清朝以来,吉林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吉林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0 年前,吉林的市井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人们穿着具有东北特色的棉袄、皮袄,食物以面食、玉米、大豆为主,住房多为传统的四合院,出行则以马车、轿子为主。
同时,吉林人民在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社交礼仪等方面也保留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经济方面,吉林主要以农业、林业、矿业为主导产业。
农业方面,盛产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林业方面,拥有长白山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业方面,吉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黄金产区之一。
此外,吉林的手工业也颇具特色,例如乌拉街的乌拉草编、吉林乌拉的锻铁技艺等。
在教育与文化方面,吉林十分重视教育。
70 年前,吉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吉林的文化事业也相当繁荣,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吉林地方戏二人转,以其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中华民国时期的吉林——辛亥革命在吉林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吉林省全境解放,吉林省的历史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而吉林省的旧官吏仍然维护封建旧体制,随着全国政局的变化,吉林也在军阀控制之下。
与此同时,俄日两国也加紧对吉林的侵略和渗透,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由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吉林全境迅速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吉林人民先后组织起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吉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和坚决依靠吉林各族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反奸清算、剿匪平叛和土地改革,在军事上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经过“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围困长春”等战役,终于在1948年10月21日解放了长春,人民解放战争在吉林省全境取得胜利。
辛亥革命在吉林清朝末年,为了挽救民族危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宋教仁,廖仲恺、林伯渠等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来到吉林开展革命活动。
吉林的地方自治会创办了《公民日报》,宣传救国、革新思想。
为了使爱国救国的思想便于人们接受,革命党人还利用一切有利的宣传阵地,灵活多样地宣传革命主张。
清晨,吉林省城的街巷中经常会出现一位手执木梆者,走到住户门前他就会敲打木梆六下,然后说“五更都过去了,你们还沉睡呢,快快醒来吧!”还有一位手拿铜铃者,身披一块白布,布上歪写着一个“国”字,“国”字下面画着一根木棒支撑着。
那人边走边喊:“国要倒了,快快救国啊!”原来他们一个叫李六更,—个叫陈作艇,都是革命党人,专门从事开通民智、倒清救国的宣传活动。
他们每到一处,群众便蜂拥而至,围观倾听,领悟真谛。
1909年,孙中山派熊成基到长春从事革命活动。
当熊成基第二次来到长春时,不幸被房东出卖,被捕入狱。
在负责审讯的清朝官员面前,熊成基慷慨陈词,宣传革命主张。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吉林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吉林地区的变迁中国地域辽阔,历史上的疆域漂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其中,吉林地区的变迁经历了数百年的变动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梳理吉林地区的疆域漂变,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时期,吉林地区属于东北边疆地区,是古代中原王朝的边陲之地。
根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吉林地区是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区,这些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东汉末年,由于中原战乱的影响,许多汉民族逃难至东北地区,使得吉林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
在唐朝时期,吉林地区作为边疆的一部分,面临着与外族的频繁交流与战争。
唐朝时期统一了吉林地区,并将其划入统一的疆域范围。
在这一时期,吉林地区得到了许多文化的传播与沟通,同时也为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辽金元时期的到来,吉林地区逐渐成为边疆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
辽金元时期,吉林地区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巩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融使得这片土地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吉林地区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使得这里的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了吉林地区的历史底蕴。
到了明清时期,吉林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化与满族文化的交汇之地。
明朝时期,明廷在吉林地区设立了边境防线,并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与控制。
清朝时期,吉林地区成为了满洲八旗的重要屯田区,清政府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与开发。
这一时期的吉林地区,充满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织,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景观。
近代以来,吉林地区的漂变更加剧烈。
清朝末年,吉林地区成为东北抗俄的战略要地,中俄边界的划定使得这一地区的疆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吉林地区被分割为多个行省,这一时期的变革使得吉林地区的历史疆域进一步扩大与收缩。
随后的民国时期,吉林地区再次成为了政治边疆的重要地区,与其它地方的交流与边界的争端使得吉林地区的疆域再一次发生了调整与变化。
东北三省的历史与现状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之一。
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舞台,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风云变幻,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如今,东北三省仍然是中国的工业重镇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国内外旅游者眼中的热门地区。
接下来,本文将以历史与现状为主题,为读者介绍东北三省的魅力。
一、开发历史东北三省所在的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域之一,是中央王朝兴衰更迭、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区域。
隋唐时期,这里是唐帝国的鸭绿江东道,有金山、铁岭、黑水城等重要城池。
元代时期,这里成为了蒙古时期的吉林左厚将军幕府和辽东行省管辖的地区,1387年,女真族建立后金政权,控制了东北三省及今朝鲜半岛一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清朝。
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成为中国的军事要地,先后要面对南明、清朝、沙俄等不同的政治势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成为了列强争夺的战场,先后被沙俄和日本侵占。
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东北三省回到中国控制之下,主权得到恢复,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现代化建设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东北三省也成为了这项进程的关键地域之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三省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颇有建设工业强省的势头。
作为中国的“工业重镇”,东北三省具有很强的工业基础。
黑龙江省是“东北麦田”和“东北林区”,以农业和林业为主,但是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以化工、电力、冶金、轨道交通等为主的先进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沿海地带,拥有长海港、大连港、沈阳等重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窗口之一,经济增速逐渐加快。
吉林省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产品和林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拥有高科技产业集群,将农业、林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可持续发展。
吉林的简单介绍吉林,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松花江、辉南江和拉法尔河交汇处,东临俄罗斯,西接内蒙古,南与辽宁接壤,北与黑龙江毗邻。
作为中国重要的边境省份之一,吉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一、地理位置吉林位于东北部,地势西高东低,地处长白山地、平原和松花江流域三大地形区域。
全省总面积为18.03万平方公里,辖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
二、历史文化吉林历史悠久,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曾是肃慎、东胡、秽貊等民族的聚居地。
清朝时期,吉林成为皇家围场,众多皇帝都曾在这里举行狩猎活动。
吉林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
三、自然资源吉林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长白山门户”之称。
省内有长白山、向海、莫莫格等著名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长白山水库。
此外,吉林还是中国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达43%。
四、风景名胜吉林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其中以长白山天池、向海湿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等最为著名。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东北明珠”。
向海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湿地,拥有世界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则是丹顶鹤的故乡,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
五、经济发展吉林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重要农业基地和工业基地。
农业方面,吉林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被誉为“中国粮仓”。
工业方面,吉林以汽车、化工、冶金等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等也取得长足发展。
六、人文特色吉林人文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吉林人热情好客,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二人转、吉剧等。
此外,吉林美食也享有盛誉,如吉林长白山野味、延吉冷面等。
总之,吉林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
中国长春历史发展历程中国长春历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长春地区已有人类聚居。
这里的人们凭借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春地区逐渐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三国时期,长春成为了高句丽的一个边境城市。
高句丽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王国,其统治者频繁来往于长春地区。
在唐朝时期,长春成为了辽阳道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并且取名为“长春镇”。
这是长春正式被命名的开始,也是长春作为特定地区的城市发展的起点。
唐代晚期和宋代早期,长春成为了辽东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到了明代,长春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明代中期,朝鲜通去了长春并城建洞朗宫。
此后,朝鲜君主频繁出巡,长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朝鲜政治中心。
明代后期,长春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到了清朝时期,长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乾隆年间,清朝在长春设立了长春宣府,并开始对长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
此后,长春成为了辽东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经济中心。
清朝后期,长春的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然而,长春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晚清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长春逐渐陷入困境。
直到20世纪初,长春才重新焕发生机。
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爆发后,长春成为了东北护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此后,长春逐渐崛起,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此时,长春也逐渐引入了现代工业,并发展成为了一个工业城市。
随着国共内战的胜利,长春成为了新中国的一部分。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长春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支持。
人民政府在长春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工厂和企业,并发展了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长春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
特别是1984年,长春被国务院确定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成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此后,长春还先后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汽车、机械、电子、食品等产业基地。
长春市发展历程一、概述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汽车创造中心。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从清朝时期开始,详细描述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长春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农业会萃区。
当时的长春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小村庄,人口希少,经济相对落后。
清朝时期的长春并没有特殊突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优势。
三、民国时期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长春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914年,长春成为东北铁路的交汇点,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为长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后,长春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涌入。
四、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之一。
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长春,并将其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在这一时期,长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战争创伤,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了长春,结束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
解放后,长春开始进行重建和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长春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
特殊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六、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长春市的汽车创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创造的重要中心之一。
此外,长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
七、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21世纪,长春市进一步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政府大力推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长春市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升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未来展望长春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吉林概况: 【城市名片】 市名:吉林市别名:北国江城 市树:垂柳 市花:玫瑰 市标:摇橹人 人口:180万人/市区 面积:1755平方公里/市区 位置: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 气候: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城市特征:松花江S形穿城而过永不冰冻 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旅游名城 旅游品牌:雾凇奇观/滑雪天堂/白山松水/满族风情 旅游特色:夏季避暑之乡/冬季滑雪天堂/四季北国风光 。
【历史沿革】 吉林市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
19世纪吉林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
明朝此地为“乌拉国”,明永乐十八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奉命来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厂”之称。
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东巡时赋诗《松花江放船歌》,诗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国江城”之称。
1676年船厂改称吉林乌拉。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
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会,是中国惟一一个市名与省名相同的城市。
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区位地理】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
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
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浑江市、通化市毗邻。
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现辖4个城区(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4个县级市(磐石市、蛟河市、舒兰市、桦甸市)、1个永吉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然环境】 吉林市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大片的森林覆盖了市区一半以上的面积。
浓荫下的城市,清澈透明,象一块祖母绿宝石。
这里的白桦、黄榆等29个经济树种每年的采伐量可达80万立方米。
林海中活动繁衍着东北虎、梅花鹿、熊、貂、林蛙以及各种鸟类等400多种野生经济动物,有人参、木耳、山楂等1300多种经济植物,东部山区是驰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要产地。
吉林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吉林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备受瞩目。
吉林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有着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吉林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机会。
历史文化吉林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此后,这一地区便成为辽西地区和东北地区融合的重要区域。
在清朝时期,吉林成为辽东总督和吉林将军的势力范围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此外,吉林还有着丰富的资源,如长白山、松花江等,因此自然环境对文化的熏陶也是极具助益的。
吉林的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是吉林的著名景点,其山水、森林、民俗、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景等,构成了长白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长白山文化又以欣赏瑰美自然风光为主,其山,水,林以及二十多个异彩纷呈的景点,把自然美与人文美搭建起来,并以各自特色独立传承。
2. 清朝遗风清朝时期,吉林成为了辽东总督和吉林将军的势力范围,因此还保留了一些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址和建筑。
比如在吉林市的二道江区,就有着很多明清古建,如大王庙、万福禅寺、古长春药王庙等,这些都是和吉林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
3. 满族文化除了长白山文化和清朝遗风以外,吉林还有很多与满族文化相关的遗迹。
比如长春市的吉林大学里就有着满族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大量满族文化的遗物和历史。
除此之外,还有着纪晓岚故居、洮南满族乡等等,这些地方都可以反映吉林悠久的满族文化。
现代化建设吉林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也有着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骄人的成绩。
1. 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重点发展交通、能源、旅游等领域。
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吉林省正在加大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在吉林发生的古代历史事件-回复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悠久的历史充满着许多古代历史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在吉林发生的古代历史事件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
吉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有许多文化遗址证明了这个地区早期人类的生活活动。
但是,这篇文章将重点关注吉林在古代的历史事件。
第一步:介绍吉林省的地理与早期历史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美丽景色的省份。
在早期历史中,吉林地区属于满洲,曾是女真族与金朝,辽朝和元朝等多个王朝交错的边陲地区。
这些王朝的崛起和衰落经历了各种战争和外来统治,为吉林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第二步:吉林的北方王朝时期在北方王朝时期,吉林地区曾是燕京等多个王朝的边陲地区。
例如,辽朝时期,这里是与金统治者对抗的边塞之地。
后来,在金朝建立之后,女真族统治吉林地区并建立了专门的都城和军事设施。
这些动荡的时期为吉林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它的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步:女真族与金朝的较量女真族是满洲人的祖先,他们在吉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在金朝建立之前,女真族在吉林地区部分地区实行了独立统治,对外扩张并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
然而,金朝的崛起给了女真族一个统一和强大的国家。
女真族的统治者完颜部在吉林地区设立了行宫,并开始向南方和西部扩张,推动了吉林地区的发展。
然而,金朝在吉林地区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辽东地区的混乱和金朝的内部问题,这一王朝开始衰落。
第四步:吉林历史上的边境争夺与战争在吉林的早期历史中,这个地区一直是边境争夺的焦点。
除了与金朝的较量外,还发生了多次对高丽和日本的战争。
尤其是明朝时期,吉林地区成为明朝与后金时代著名的边陲战场之一。
在明朝时期,著名的护国战争爆发,后金的势力开始崛起。
吉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战略触角对峙,为未来吉林省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步:满洲人的崛起与吉林的改革开放在吉林的历史上,满洲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辽金)时期的吉林公元926年,渤海国为辽所灭,存在于东北地区229年的渤海国政权正式结束,从此开始了辽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
由于此时的吉林地区是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混居的地区,所以辽朝在吉林采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重视与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从而使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渤海国灭亡10世纪初,契丹再次崛起。
公元901年(唐天复元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迭刺部的夷离堇(部落酋长)。
此后,阿保机率领部下连年发动对各部落的战争,统一了契丹八部,其势大增。
公元907年(唐天祐四年),耶律阿保机即位,国号契丹(辽)。
阿保机即位后,便把扩张的矛头指向辽东地区,从而加剧了与渤海国的矛盾。
辽东地区本属唐朝安东都护府管辖。
但唐朝末期,唐廷已无力管理这一地区。
这样,这里就成了渤海国、新罗和契丹争夺的焦点。
而契丹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欲图辽东,势在必得。
自公元908年(辽太祖二年)至919年,契丹采取“筑长城于镇东海口”“钩鱼于鸭绿江口”“修辽阳故城”等措施,以强化对辽东地区的经营和控制。
实际上此时契丹已占领了渤海国一部分土地,掠获大批渤海人。
与契丹积极对外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渤海国的统治者不顾业已衰弱的国力,大兴土木,建筑城池。
这些建筑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渤海国的王公贵族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公卿大臣们争权夺势,人民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此时,渤海国政治不修,统治集团外强中干,已不是昔日那个令周邻敬畏的“海东盛国”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契丹,无能的渤海国末代王大諲譔连施下策。
先是要联合往日宿敌新罗一起进攻契丹,而新罗却加入了契丹。
大諲譔贸然派兵进攻契丹,从而招致契丹大规模的军事反攻。
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诏告天下:“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杀青牛白马以祭告天地。
契丹动员全国兵力,向渤海国发起全面进攻。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军御驾亲征。
公元926年正月初三,攻占了扶余府,斩杀了渤海守将,接着耶律阿保机命令惕隐安端为先锋,率领1万精兵继续东进,途中打败3万渤海军。
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介于40052′~46018′N和121038′~131019′E之间。
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00km,总面积为18.74万km2。
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
它南靠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分别为1 206km和232.7km。
吉林省东部珲春市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km,边境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km。
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2005年),有汉、满、朝鲜、蒙古、回、锡伯等44个民族。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省名由来一、行政区划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7个地市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白城市和松原市)和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省会设在长春市。
吉林省还有18个县级市、20个县(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及20个市辖区。
各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详见表1。
表1 吉林省各地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二、省名的由来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
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
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
“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一)旧石器时代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
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
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
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
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
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
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
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
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如玉龙、玉璧、玉鱼、玉器等,还有保存完整的居住房屋遗址。
这时的人类以渔猎为主,兼营原始农业。
(三)青铜器时代在距今约3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西周初期,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
此时,在吉林大地上广泛分布着众多人类遗址,至今已发现1 200余处。
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林市的西团山遗址(古墓群),位于吉林市郊欢喜乡吉兴村。
西团山海拔仅238.2m,墓地在山的西南坡,总面积约4万m2,地下有许多石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刀、剑、斧等。
西团山遗址是吉林省第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年代相当于西周到秦汉,族属未定。
其他还有吉林市北郊的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公主岭市大青山遗址、西部大安市境内的汉书遗址、东部汪清县的百草沟遗址等。
二、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一)三大族系原始社会末期,吉林境内开始出现了早期民族,包括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东胡人,以及居住在中部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秽貊族人。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民族不断地分裂、融合。
1.肃慎族系据史书记载,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息慎或稷慎。
分布在今松花江中下游、长白山下、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一直到海滨的范围。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据考,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
肃慎族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三千多年前舜在位时,肃慎族就前往中原朝贡,以自制的弓和箭为贡品。
肃慎族系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西汉以前称肃慎;东汉、三国时代称挹娄;北魏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辽代以后,黑水靺鞨统称女真;明末清初,又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2.东胡族系东胡族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草原上的一个十分强大的部族。
东胡族的风俗习惯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相同。
他们擅长骑射,长期的马上生涯,使他们的服饰多为短衣打扮,与中原民族有所不同,故称“胡服”。
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曾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以至引发了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仿制“胡服”。
秦初,东胡族被匈奴击溃,其中一部分沦为匈奴的奴隶,一部分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
乌桓后被曹魏所灭;鲜卑的势力则达到了今天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后来分化为慕容鲜卑、拓拔鲜卑和宇文鲜卑三部分,他们曾在中原创立燕、魏、周政权。
后来在北方地区兴起的契丹族、室韦族乃至蒙古族都可以称其为东胡族的后裔。
3.秽貊族系秽貊族系是因语言、习俗相同而由多个小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其中秽和貊是两个比较大的族群。
秽族大约分布在吉林省中东部和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貊族大约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和辽宁省东部。
夫余族是秽貊族系的主体,后来的高句丽族源于貊族。
(二)夫余族与夫余政权夫余族是吉林省的古老居民,在东北三大族系中属秽貊族系。
夫余的名称初现于西汉的《史记》,后在《后汉书》、《三国志》为其正式立传。
根据记载和考古资料,今吉长地区是夫余族当年的主要活动地域。
夫余人建立的“夫余国”,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约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0年)建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被勿吉族所灭,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北魏等多个朝代,历经700余年。
关于夫余国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地方二千余里,户八万。
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岭广泽;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
国有君王,位世袭,以六畜名官,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
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
尤僧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
该国善养生,出名马。
在政治上,隶属于汉王朝的玄菟郡管辖。
每当夫余新王即位,东汉王朝就特制一个玉匣,先行运抵玄菟郡收藏。
夫余王死后,派人迎取作为丧葬用的玉匣,然后敛尸下葬。
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当为今吉林市的龙潭山城或东团山南城子。
1考古工作者曾在其东南的帽儿山周围发现大量墓葬,更进一步证明该地为夫余前期王城中心。
该古墓群于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后期王城,即公元346年“西徙近燕”的王城,据考证为今长春市农安县城古城。
据考古资料分析,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以及吉林市郊区的汉陶遗存等均为夫余的遗存,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有陶器、兵器、工具、马具和装饰品等,尤其是汉陶遗存中的陶器和铁制兵器、农具充分显示了夫余受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三)高句(音勾)丽族与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族是生活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属东北三大族系中的秽貊族系。
西汉武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
高句丽族就生活在当时的玄菟郡内。
在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汉玄菟郡下设了高句丽县,与郡内的上殷台、西盖马两县并立。
可以说,高句丽县名即来源于高句丽族。
玄菟郡的郡治于公元前82年迁到高句丽县,使高句丽县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来自北夫余的王子朱蒙(又译邹牟)在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即高句丽国。
高句丽国建立初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公元3年(西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把都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市,建造国内城;同时在其北部山上修建尉那岩城,做为国内城的守备城。
尉那岩城平时驻军,囤积1李建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粮草,战时则守卫和避难。
至高句丽山上王和故国原王时,曾两度将其作为正式王都,并更名为丸都山城。
高句丽国以国内城和尉那岩城为中心,兼并了周边的许多部落而形成五部(即分布在今集安霸王朝山城的桂娄部、今富尔江上游的消奴部、今浑江上游的绝奴部、今长白县一带的顺奴部和今鸭绿江两岸的灌奴部),成为与夫余国并立的又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长寿王时,高句丽国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国内城作为陪都留存。
公元668年,唐朝军队攻克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共存世705年,传28代王。
其中以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40年(前37-3),以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都424年(3-427),以平壤为都241年(427-668)。
因为在吉林省集安市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故留存了大量古墓,总数约为11280座(1966年),现存7000余座。
其中包括著名的将军坟、太王陵、五盔坟和长川一号墓等。
高句丽在19代王平安好太王时,国力最盛,曾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夫余、契丹、后燕(慕容氏),将国土扩大到辽河以东以及今吉、长地区。
高句丽时期在吉林省留下的古城除国内城、丸都山城外,还有吉林市的龙潭山城、集安市的霸王朝山城、关马山城、柳河县的罗通山城等。
2004年7月1日,包括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和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等在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始终是在中原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管辖之下,与中原各政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臣属、册封、朝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