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画面,看看这幅图表达的是什么情形?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诗与歌是不分割的,假如现在要为刚才这幅画面配乐,你会选择什么样情绪的曲子为其配乐。
(学生想、答。
)师:请欣赏下面两首乐曲,感受其乐曲情绪,并选择一首为其配乐。
(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阳关三叠》这首歌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师介绍“阳关”。
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
)3、学唱《阳关三叠》。
A、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B、师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
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阳关三叠歌唱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阳关三叠》的歌曲知识,在欣赏中感受该歌曲的情感表达;2、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了解简谱的基本表达和作用,能够通过简谱知晓歌曲曲调、旋律等内容;3、理解并掌握该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意义,通过唱歌练习,提高自身的表演技能和勇气,增强自信。
二、教学内容1、教学过程:(1)学生观看《阳关三叠》MV,了解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感受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老师讲解简谱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简谱的表达方法,理解简谱所表示的音符和节奏;(3)老师演唱《阳关三叠》,引导学生跟唱;(4)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合唱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融合声音,增强团队协作;(5)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合唱表现的细节进行指导和调整,提高表演技巧和发音清晰度;(6)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勇气;(7)总结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对所学的曲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
2、教学要点:(1)认识学习《阳关三叠》的歌曲内容,理解其情感表达意义;(2)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法,能够通过简谱了解歌曲的曲调和节奏;(3)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和发音表现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勇气。
三、教学方法1、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欣赏、演唱《阳关三叠》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2、合作学习法:通过对学生的合唱练习,鼓励同学们互相协助,相互支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3、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演唱、指导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
4、练习实践法:教师通过反复练习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歌曲的表演技巧,增强自信和自我表现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评价标准:(1)掌握《阳关三叠》的曲调和歌词;(2)理解该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义;(3)掌握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法;(4)能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个人表演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内容:1 聆听欣赏器乐和合唱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感受起音乐情感。
2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教学目标:1教导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优美的歌唱。
2学唱《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3情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重难点:重点是体会学唱《阳关三叠》难点,要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启发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二)听赏,体验1 《阳关三叠》是躺代的一首著名的歌曲,《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
其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称为《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让学生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指明诗词的表达的意境3听赏器乐和合唱不同版本的《阳关三叠》,感受起音乐情感。
A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的深入而彻底;《阳关三叠》使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
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含蓄的反映了人们在不合理的征兵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B 聆听时注意哪个段落重复了三遍,区分上阕和下阕,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
1.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基本的姿态,声音的位置,及开口音闭口音的嘴形。
2、教师弹琴一句一句的教唱,注意咬字“尘”“新”“酒”“人”3、听录音机跟唱歌曲全体齐唱。
4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5 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寻找和学习古代音乐。
2、教材的内容:介绍了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很悠久,可以流传到今有它值得学习应用的道理,可以是可以古为今用,用它来调节气氛情绪,颐养情操。
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习了古代音乐之后,学生对古代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怎样来应用古代音乐,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
(2)通过多样的方法使过程丰富起来,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氛围。
(3)感受音乐的美好,讨论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
培养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4、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重点:让学生加入学习古代音乐的行列,会唱歌曲《阳关三叠》,懂得欣赏分析古代音乐。
难点:学会分辨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能说出它们的异同。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何欣赏分析歌曲音乐、识谱视唱。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欣赏和表演。
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
三、教法分析:指导、分析、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合作探究四、教学资源分析:课件五、教学理念分析: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带领作用,不满堂灌。
以学生的学为主,教为辅。
教学过程:一)唱歌1、请同学朗诵诗句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
全班集体演唱。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演唱《阳关三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练演唱歌曲。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音乐问好3、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你们想不想听?(学生回答:想)师: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说一说对这首诗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琴歌《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
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
教师补充)3、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老师跟随埙的伴奏为大家演唱这首歌,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
(教师演唱《阳关三叠》)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说一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讨论,并回答)(生答)(教师补充,对,旋律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
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这叫间奏。
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歌曲分为两部分,称为上阙和下阙。
)4、学唱歌曲(1)学唱上阙(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学生齐唱上阙(2)学唱下阙(注意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学生齐唱下阙(3)跟伴奏演唱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授课课型:歌唱综合课二、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能够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指导琴歌的艺术形式,感受古曲韵律。
3、理解“三叠”的含义,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抒发的对友人的无限关爱的诚挚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演唱时如何变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准备:古琴、古曲《阳关三叠》的音频、视频、钢琴。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教师提问: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古琴)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琴。
古琴,亦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古琴,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把古琴。
3、知识交流教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教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教师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教师介绍琴名与音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弹拨琴弦、左手按弦曲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古琴形制崇尚自然,面圆而底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的十三个徽,代表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弹奏古琴,即是面对天地日月;古琴的两个音孔,称为“龙池”和“凤沼”;琴弦的支撑称为“岳山”和“龙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
(二)欣赏乐曲: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了大批的琴歌和琴曲、(琴歌---在古琴演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琴歌,是指记载在古琴谱中以古琴弹唱的形式演唱的歌曲。
《阳关三叠》就是其中的一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琴歌《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本节课我们要一起欣赏一首唐朝流行歌曲《阳关三叠》。
这首歌曲在唐宋时期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传唱至今。
它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经典音乐作品。
二、研究1.学生阅读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的关爱。
导言: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下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通过阅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爱之情。
请学生们阅读诗歌,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了解《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导言: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请看屏幕上的课件,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阳关三叠》的曲调、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演唱《阳关三叠》。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经典音乐作品。
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表现歌曲中的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师演示如何演唱,学生跟唱。
)三、总结1.学生自我评价。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了《阳关三叠》这首经典音乐作品,你们觉得自己掌握了多少呢?请你们自我评价一下。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课堂小结。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一首唐朝流行歌曲《阳关三叠》,通过欣赏和演唱,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
希望你们能够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更多的艺术歌曲,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演唱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阳关三叠》这首经典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表达,达到了拓展学生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感谢你们!大家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唐代音乐创作中使用唐诗入歌的手法,其中《阳关三叠》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这首歌以___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表达了离别和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与作者。
2.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意象与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阳关三叠》的背景与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阳关三叠》中的意象与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杨洪基的歌曲《阳关三叠》。
2.观看杨洪基现场演唱该歌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这首歌曲的兴趣。
二、讲解背景1.介绍《阳关三叠》的作者王之涣,讲解他是唐代文学家,曾任长安宰相。
2.简要介绍《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即贞观时期的边塞战争。
三、品味意象1.学生们分组进行课文解读,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归纳《阳关三叠》中的意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四、探讨意义1.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阳关三叠》的意义。
2.提问学生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五、拓展讨论1.引导学生对比《阳关三叠》与其他具有边塞题材的文学作品。
2.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边塞题材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反馈】1.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表观点。
2.小组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于《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悟。
3.书面反馈: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拓展】1.播放其他以边塞为题材的音乐或影视作品,开展相关艺术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真实的边塞风貌。
3.鼓励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对边塞题材的理解。
【板书设计】《阳关三叠》教学内容:导入-《阳关三叠》介绍-背景讲解-意象品味-意义探讨-拓展讨论-反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音乐视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启发学生对于《阳关三叠》的兴趣。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小组展示和书面反馈,检测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在拓展讨论中,拓宽了学生对边塞题材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唱歌《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并能正确的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古琴演奏、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表演音乐情景剧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重点:1、熟唱歌曲的旋律,学唱琴曲《阳关三叠》。
2、感受体验音乐的内涵。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音程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古琴、三角铁、情景剧道具课时:1 课时。
课前准备:播放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歌!一、导入:(1)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老师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乐器,请问同学们认识这件乐器吗?(2)交流知识a.老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呢?b.老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叫什么吗?一共有多少个?c.老师提问:古琴的琴面和古琴的背面,是什么形状的呢?d.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古琴有琴头、琴颈、琴肩、腰身、尾部,在古琴的背面有两个出音孔。
e.感受古琴的音色。
f.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早在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老师:古琴的艺术是我们中国最值得骄傲的艺术,其中琴歌也是古琴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欣赏琴歌: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琴歌,叫《阳关三叠》。
老师:聆听琴歌,在聆听的时候,边听边思考琴歌《阳关三叠》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呢?老师:这首琴歌的第一乐段运用了诗人王维的诗句,诗句的名字是什么呢?《送元二使安西》。
我们刚才说歌曲的名字叫《阳关三叠》,三叠是指什么意思呢?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也就是指一个曲调变换演唱了三遍,所以就叫《阳关三叠》,而这首诗中提到了阳关、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渭城曲。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教案标题: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阳关三叠音乐,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奏演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阳关三叠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阳关三叠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3. 合奏演奏阳关三叠音乐。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音乐器材:古筝、二胡、笛子等。
3. 音乐录音资料:阳关三叠音乐的演奏录音。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音乐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音乐的乐器组合和演奏技巧。
2. 分别介绍古筝、二胡、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巧。
示范演奏:1. 教师示范古筝、二胡、笛子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每个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风格。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奏演奏阳关三叠音乐的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奏的乐趣和挑战。
分组合奏: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古筝、二胡、笛子的演奏。
2.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奏排练,注意协调和配合。
3.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合奏演奏,展示他们的成果。
总结活动:1. 回顾阳关三叠音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合奏过程中的困难和成就。
3.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的完整演奏录音,让学生欣赏并回味他们的合奏表演。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中国传统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奏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音乐技巧和协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理解和满意程度。
教学延伸:1. 在音乐课堂中增加更多的合奏演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讲解,学生将能够:1. 了解阳关三叠的来源和背景;2. 熟悉阳关三叠的内容;3. 掌握阳关三叠的演唱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阳关三叠的副歌部分;2. 理解阳关三叠中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3. 掌握阳关三叠的呼吸和发声技巧。
三、教学准备1. 电子音箱;2. 播放音频的设备;3. 学生合唱表演视频。
四、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老师播放阳关三叠的演唱视频,为学生带来音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背景知识讲解老师向学生讲解阳关三叠的来源和背景。
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民歌,最早流传于西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一首有四个不同版本的合唱曲。
这首歌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Step 3:学习副歌部分老师分发阳关三叠的歌词给学生,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副歌的歌词和旋律。
老师可以逐句教唱,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Step 4:演唱技巧训练老师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并进行训练。
重点关注呼吸和发声技巧,让学生意识到这对演唱的影响。
Step 5:合唱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每个小组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部,让学生互相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声音。
Step 6:合唱表演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合唱表演,并录制视频。
老师可以在结束时播放学生的表演视频,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果。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学生不仅学会了阳关三叠的副歌部分,还掌握了演唱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阳关三叠合唱表演视频;阳关三叠歌词。
以上是关于阳关三叠教案的简要内容。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传统民歌阳关三叠的背景、内容及演唱技巧。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合唱练习和表演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演绎阳关三叠这首美妙的合唱曲目。
《阳关三叠》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歌曲情绪和音乐风格。
2、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
4、认识古琴,感受琴歌的魅力。
5、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的理解,对诗词的和音乐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导入背景音乐:马友友大提琴独奏《天鹅》,图片(出示课件)师:这幅图大家是否记忆犹新,谁能告诉我这幅图的故事?生:……..师: 这是2016年新年的第一对“网红”,两只青梅竹马的大鹅。
母鹅被放在摩托车上准备送人,公鹅站在摩托车下,两只鹅嘴对嘴,恋恋不舍。
从情人节那天开始,这两只在“别离”前亲吻的大鹅,瞬间刷屏朋友圈。
感动了无数人,一些网友看完直接泪崩了。
动物尚有情,何况人乎?离别,一个沉重又伤感的话题,却每天都在上演,每个人都会经历。
亲人间的,朋友间的,恋人间的…….。
现代科技发达,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QQ,微信、视频等方式很快的了解对方。
而在古代,一分别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生都不能见面。
那种离愁别绪便可想而知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人送友离别的歌曲。
我们一同来体验,同时留心三个问题:出示课件,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中演唱了谁的哪首诗作?3、这首诗共出现了几次?二、新授1、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同学们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生:……2、简介歌曲(1)生简介诗作师: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下歌曲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出示课件)生:.......(2)师补充介绍歌名的由来师:《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
安西,是唐代设的安西都护府,在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内。
教案阳关三叠教案标题:教案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阳关三叠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3.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阳关三叠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阳关三叠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3. 阳关三叠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讲解PPT或教学课件。
2. 阳关三叠的实物或图片。
3. 视频资源或实地观摩机会。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阳关三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阳关三叠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究阳关三叠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2. 学生观看阳关三叠的表演视频,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3.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学习阳关三叠的动作和技巧。
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阳关三叠的小组表演,展示所学习的技巧和动作。
2. 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阳关三叠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拓展:1. 邀请专业阳关三叠表演团队到校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探究和学习,拓宽文化视野。
评价:1. 通过观摩和点评,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技巧运用、团队合作等方面。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阳关三叠的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可以参加阳关三叠的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阳关三叠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其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表演展示来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生还能够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音乐鉴赏《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引言:《阳关三叠》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经典曲目,词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曲作者为南宋时期有名音乐家杨洪基。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和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阳关三叠》这首曲目展开音乐鉴赏的教学设计,通过深入了解曲目的背景和内涵,帮助学生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曲目背景介绍《阳关三叠》是一首写给在征战中英勇牺牲的蒙古将士的挽歌。
他们英勇的壮举和无数的牺牲,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和感慨。
此曲亦分别在明代、清代作为帝王弟妹婚嫁时的娱乐音乐演出之一。
二、曲调结构分析《阳关三叠》的曲调结构分为序幕、首尾小间、主幕、中间白板、末尾等几个部分。
其中,序幕以浑厚豪放的乐音描绘壮烈的战场,首尾小间则以婉转的乐音烘托战士们的忠诚与牺牲,主幕则通过激昂慷慨的旋律表现了对英烈的敬仰和赞美。
中间白板则起到了平缓曲调的作用,帮助听众缓解紧张的情绪,最后以慢板的方式展示了对逝去的英烈的怀念之情。
三、文学内涵解读辛弃疾以洒脱的笔触写出了发表词。
词中表达了痛惜逝去英雄的悼念之情和对国家境况的不满之情,描绘了当时战乱纷争的动荡时代。
词中的阳关更是成了一种意象,象征着战场与伤亡。
同时,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对英烈的敬仰和对自己走向荣誉的追求。
四、音乐形象解读《阳关三叠》中的旋律扣人心弦,韵味深厚,以表达作者对英烈的敬仰之情。
乐器的运用也富有特色,如曲起处,锣、鼓铿锵有力地打击,营造出浑厚激情的氛围;而曲终处,则逐渐淡去乐声,以慢板和弦将情感引领到高潮,使听众为之动容。
曲中的高潮部分则以高亢激昂、骤然提升的音调,增强了曲目的震撼力。
五、教学设计1.了解曲目背景:在教学开始前,让学生了解曲目的背景信息,介绍辛弃疾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
2.欣赏曲目:播放《阳关三叠》音乐,让学生聆听曲目,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曲目的曲调、旋律和乐器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
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
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
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
《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
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置问题:(1)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
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
)(2)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
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
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
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
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
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
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
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
”——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
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
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
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
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
教
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