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92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药剂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人体解剖生理基础》《微生物基础》《生物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药物基础知识提升药学服务相关能力,为后续《常见病用药指导》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药学服务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医药商品购销、医院药品发放调剂等岗位需求,围绕药学服务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药物的作用与应用为主线,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医院药品发放调剂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熟悉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能说出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患者用药期间的病情变化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针对病症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与咨询,指导服务对象合理用药,确保药品和药事服务质量。
4.具有准确阅读、理解、获取药物信息的能力,能识别医药商品购销、药品处方调配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记录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
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考纲、考点说明: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概念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要点:学科的基础、方法、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可分两部分:1.研究中药→机体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要点: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
2.研究机体→中药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要点:中药的体内过程。
二、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和无毒。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概述: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人:寒证、热证→表现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①寒证→唾液分泌量↑、心率、基础体温、血压、呼吸频率↓→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②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应用温热药、寒凉药治疗→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正常化。
说明:寒、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凉药抑制交感,温热药增强交感→纠正紊乱。
(2)正常动物:寒凉药或温热药→长期给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举例:寒凉药→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儿茶酚胺含量↓),血浆和肾上腺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儿茶酚胺合成↓),心率、耗氧量↓(儿茶酚胺作用↓)→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3)动物证候模型:“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心率↓等(交感抑制的表现)。
温热性(温肾助阳药)→改善。
说明: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功能。
结论:寒凉药、温热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调节机制:现代认为: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水平。
寒凉药→升高M受体、cGMP(环磷鸟苷)水平→兴奋副交感。
中药药理学——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细目一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要点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含义:中药的四性(四气),即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
现代研究内容:主要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的影响进行研究。
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
(2)而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
(3)寒证或热证病人经分别应用温热药和寒凉性药物为主的方剂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其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也逐渐转向正常化。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A.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鹿茸、肉苁蓉、人参等。
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附子、肉桂、紫河车等。
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等。
B.寒凉药则对内分泌功能具有抑制。
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降低,产热减少,温热药附子、肉桂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作用,可纠正其低体温变化。
“甲亢”阴虚证模型,动物产热增加,出现饮水量增加、尿量减少、血浆黏度增高,能量消耗增加,致使体重减轻。
用寒凉性的滋阴药龟甲能纠正“甲亢”阴虚证大鼠的上述症状,并使血清中升高的T3和T4值明显下降。
4.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动物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药理学知识1. 什么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它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药理学为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药物的分类2.1 化学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酚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疼痛和发热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酰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退热镇痛;•胺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刺激作用;•酮类药物:如地高辛,常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糖类药物:如胰岛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2.2 作用机制分类药物还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拮抗剂:如β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高血压;•激动剂:如肾上腺素激动剂,用于治疗哮喘;•阻断剂:如乙醇酸盐,用于抑制胃酸分泌;•拮抗剂:如阿托品,用于解痉和扩张瞳孔;•抑制剂:如ACE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
2.3 临床应用分类药物还可以根据其临床应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治疗药物:如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镇痛药物:如吗啡,用于缓解剧痛;•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用于控制癫痫发作;•降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血脂水平。
3.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作用的方式。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受体结合:药物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酶抑制:药物通过抑制特定的酶活性,干扰生物体内相关代谢途径;•离子通道调节:药物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转运体调节:药物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转运体,影响物质的运输和吸收;•核酸干扰:药物通过干扰核酸的合成或功能,影响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4.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常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药物被吸收到达循环系统的百分比;•分布容积: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范围和程度;•消除半衰期: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药物的能力;•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药物排泄:药物通过肾脏、肝脏等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