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乡愁
- 格式:docx
- 大小:31.54 KB
- 文档页数:17
《乡愁》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与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现居台湾。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并自称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天狼星》《与永恒拔河》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等。
这首诗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它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2014•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春》《背影》都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所作。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C.《钦差大臣(节选)》中众人得知受骗后,气急败坏,相互指责。
与诗歌对话——《乡愁》评课稿《乡愁》是一篇祖国、盼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详细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穷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吐了诗人对祖国一致的激烈梦想。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踊跃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讲堂开放而有活力。
详细表现以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朗诵是培育和提升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悟课文潜伏内涵的重要门路。
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建了多种门路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成效。
同时又经过学生动人的朗诵,教师动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创建了浓重的感情气氛,整堂课的教课,学生一直沉醉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觉—朗诵: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建。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课中要尊敬学生独到的感情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感情的语言。
所以,在以上四个环节中一直贯衣着一条红线———情。
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 上。
整个教课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加者、指引者、学习者。
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舞学生各抒己见、说实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感情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办理勤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引者和组织者,所以,王老师贯串在讲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尝。
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专心去听诗,用简短的文字说感觉;在朗诵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心声。
并且阅读本是一种创建性的劳动,很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所以,不论是教师仍是学生,都不该当把逢迎看作尊敬,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一):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幻灯片]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后补充: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引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课改春风吹遍大江南北。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材编写,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
而“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课改的核心。
于是,各种形式的学生互动、互助、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上涌现,语文教学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背景: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要在这种学校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谈何容易!我执教的两个教学班每班都是八十多个人,他们挤在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小教室里,转身说话都很困难。
一个坐里面的学生进教室,坐外面的学生必须站起来让才行。
一个学生要起身,周围一大片学生都要一起挪动桌椅给他腾地方,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如何开展?教师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顾及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老套教学方式,我进行了各种尝试:分组讨论、互改作文……但都因为人数太多,课堂秩序太乱而收效甚微。
怎么办?有一天,我正在教室评讲试卷,学校突然通知开会,我只好临时叫了一学生代我继续讲解,等我开完会回来,在教室外边却发现教室里气氛相当热烈,为了一道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教室虽吵却并不乱,讲台上的学生挺有指挥能力!看到这里,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来上课呢?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识、锻炼能力的宝贵财富。
课堂上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得意感,自豪感。
我执教的初三(四)班共86人,班上有一部分聪慧勤奋、乐观向上、基础扎实的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他们经常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决定用这批较优秀的学生来上课,让他们来带动全班,让语文课更精彩,从而贯彻实施课改核心“自主”“合作”“探究”。
《乡愁》课文赏析、知识点梳理及阅读练习题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诗人。
其诗《乡愁》用朴实形象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之思,亲人之恋,故国之情。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赏析一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3课《乡愁(余光中)》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piào mùxiá邮________ 坟________ 海________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嘶哑(sī)汹涌(xiōng)腐烂(fǔ)怅惘(mǎng)B. 残损(sǔn)灰烬(jìn)锦幛(zhàng)蓬蒿(gāo)C. 蓬勃(pēng)驱逐(qū)蝼蚁(lóu)永恒(héng)D. 隧洞(suì)深邃(suì)纤绳(qiàn)喷薄(bó)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滥竽充数随波而逝明察秋毫宫阙B. 余音绕梁俯首贴耳秋风箫瑟精采C. 抑扬顿挫声色俱厉关关雎鸠嶙峋D. 腐草为萤锲而不舍静影沉璧珠帘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 《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D. 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地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A. ③①⑥④②⑤B. ④②⑥①③⑤C. ⑤③①④⑥②D. ⑤①③④②⑥6.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第 3 课乡愁第1课时阅读导航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乡愁》写于1972年。
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刻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由于台湾和大陆被人为地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1.诗人所描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化、升华的?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从而,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2.诗歌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点拨: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
邮票、船票、坟墓这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窄∙窄(zhǎi)坟墓∙(mù)海峡∙(xiá)一枚∙(méi)一湾∙(wān)邮∙票(y óu)2. 掌握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浅:①jiān(浅浅水声)②qiǎn(深浅)3. 辨清字形。
(1)枚méi(枚举)玫méi(玫瑰)畋tián(畋猎)(2)墓mù(坟墓)暮mù(暮色)幕mù(屏幕)慕mù(羡慕)募mù(募捐)蓦mò(蓦然)(3)峡xiá(海峡)狭xiá(狭窄)侠xiá(侠客)颊jiá(脸颊)浃jiā(汗流浃背)第2课时课堂掌控随堂测试【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A.小时候,乡愁∙(chóu)是一枚∙(méi)小小的邮票。
B.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zǎi)的船票∙(piào)。
C.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ǎi)的坟墓∙(mò)。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qián)的海峡∙(xiá)。
【b项,窄∙窄:zhǎi;c项,坟墓∙:mù;D项,浅∙浅:qiǎn】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B.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D.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B项,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现在中国,很多教授跑去做应用课题,基础科学无人问津……。
这对中国未来的学术发展有极坏的影响。
B.只要是泡沫,迟早会有破灭的一天。
听,那让人毛骨悚然……的泡沫破裂的声音!C.在大一下半学期,谭清扬从化学专业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从此开始了他乐此不疲……的“程序猿”学习生活。
D.百货公司举行大拍卖,闻讯而至的人群熙熙攘攘,鳞次栉比……,几乎挤爆了整个拍卖场。
【D项,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此处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A.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B.F AST被称为“中国天眼”,它的灵敏度比此前世上最先进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高出约10倍左右。
C.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D.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8年5月10日在深圳开幕,集中展示我国文化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
【b项,语意重复,“约”与“左右”重复,二去一;c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D项,成分残缺,在“发展”后加上“成就”。
】【精读精练】乡愁四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赏析】《乡愁四韵》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在诗歌中。
第一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
诗人漂泊12第一单元诗歌欣赏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
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
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5.简要说说这首诗的主题。
答: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答:意象有“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这些意象都是思乡的代表,是故乡的象征,是思念故乡之情的载体。
7.请简要分析“一瓢、一张、一片、一朵”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这些词语均言数量之小,反而突出思乡之情深,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就能解思乡之愁。
同时,它们与各自所带的宾语中心语搭配得十分恰当。
第3课时能力培优【古诗鉴赏】梦回【南宋】林景熙①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②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③。
【注释】①林景熙,宋末诗人,宋亡不仕。
②砧声(zhēn):捣衣声。
砧,捣衣时的垫石。
③鸥:相传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古人常以鸥喻心志之悠闲或隐逸之情怀。
8.“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简析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愁”的。
答:第一句,描写梦醒时荒凉的旅馆中见到的秋夜月色,渲染心中的悲愁;第二句,用砧声来表现客居的羁旅之愁;第三、四两句,用深夜不眠,表现了诗人怀着心事的愁苦。
9.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回答其中一种即可)答:①衬托手法,通过写鸥鸟深夜未眠,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②以“未眠鸥”自比,表现了诗人不问世事的悠闲背后的无奈。
③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答出其中一种即可)【文言阅读】魏文侯轶事文侯①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②野。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③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乃往。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后知文侯之意,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④,克之,以封其子击⑤。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⑥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文侯:魏国君主。
②适:到……去。
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
④中山:中山国。
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
⑥任座:人名。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文侯应之亦然∙(这样)(2)皆朝∙于魏(拜见、朝拜)(3)克∙之,以封其子击(战胜、攻破)(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同“返”,返回)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译: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基本意思正确,落实“期”“虽”“岂”)(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译: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
(基本意思正确,落实“向”“以”)12.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请概括回答。
答:①魏文侯守信赴约;②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③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参考译文】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
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
(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
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兄弟,不能答应你。
”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
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
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
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
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
”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封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
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
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
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凭这推知的。
”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美文博览】余光中永在/王蒙(有删改)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