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含义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退避三舍
【成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ě
【成语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成语例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君主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想要陷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们二人只好被迫流亡到其他国家。
起初重耳逃到翟国,在那儿住了十二年。
后来晋献公去世,奚齐和卓子先后继位,但都被杀,夷吾便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惠公。
惠公怕重耳回来夺位,便派人去翟国刺杀重耳。
重耳只好再次流亡,先后逃到齐、曹、卫等国家,但都不受这些国家国君的赏识。
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十分器重他,用接待诸侯的礼仪对待他,而且还十分尊重他的随从,
如赵衰、介之推等人。
有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喝得正畅快时,成王突然笑着问重耳将来要是回晋国做了国君,该如何报答自己。
重耳知道楚成王不稀罕奴隶、珍宝和丝绸等东西,便说:“假如我托您的福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将来万一两国交战,那我就命军队后退九十里来报答您。
”
后来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当晋、楚两国交战时,他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便下令军队后撤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成语】:ﻭ退避三舍ﻭ【拼音】:ﻭ[tuì bì sānshè]ﻭ【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欢迎阅读。
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2-3]:委曲求全、远而避之: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周旋到底[2]灯谜:一再让住房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3退避三舍(重耳)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近义词】委曲求全【相反词】针锋相对。
【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系了太子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
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
国样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
叙话,气氛十分融。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
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
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
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做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
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暂时退却,回避一段距离,以求保全自身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这个典故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著名将领项羽。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鸿门宴之后,楚军陷入了秦军的围困之中,形势十分危急。
项羽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秦军的阵型非常严密,很难攻破。
他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暂时撤退并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休整。
在退避的过程中,项羽尝试了多种策略,包括火攻、埋伏等。
最终,他在巨鹿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秦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个典故因此成为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来源。
退避三舍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冲动或贸然行动。
有时候,暂时的退避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退避三舍也是智慧和谋略的体现,它强调了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退避三舍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
比如,在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或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放慢脚步,暂时回避一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退避三舍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退避三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空间,避免冲突和纷争。
退避三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退避三舍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
过度的退避可能导致机会的失去,错失良机。
因此,在退避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时刻准备着重新进攻,以便抓住适合的时机。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它强调了冷静和灵活的思维,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各个领域,退避三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_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想知道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退避三舍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退避三舍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本文是关于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退避三舍【拼音】:[rúhuǒrútú]【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退避三舍译文
摘要:
1.退避三舍的来源和含义
2.退避三舍的故事背景
3.退避三舍的故事经过
4.退避三舍的启示
正文:
退避三舍,字面意思是“退让九十里”,比喻在争端中避让,以免冲突升级。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则著名的战争策略。
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与楚庄王在城濮之战中争霸。
晋文公想利用晋军强大的实力一举消灭楚军,但他的谋士狐偃建议说:“楚军众我寡,不宜战。
”于是,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建议,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
他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以避楚军锋芒。
楚军见晋军后退,误认为晋军惧怕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击。
而晋军在退避三舍的过程中,不仅成功避开了楚军的锐气,还充分利用时间整顿兵马,鼓舞士气。
最后,在晋文公的巧妙指挥下,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一举确立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退避三舍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面对强敌时,要懂得避让,以保全实力。
其次,在争端中,适当的让步可以避免冲突升级,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退避三舍解释和意思词语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具体来说,“退避三舍”是指在战场上,士兵们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
故意退守到一个房间里面,这个房间的大小一般是三间,所以被称为“退避三舍”。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据传,在战场上,有一位将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故意让部队撤退到一个房子里面,然后向敌人发起攻击,等敌人进来之后,他再迅速退出房间,以此
来躲避敌人的攻击。
后来,这个习惯就被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退避三舍”也可以被用作一种委婉的表达,比如说,如果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可以暗示对方让自己撤退,避免冲突的
进一步发展。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
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
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
”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
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含义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解释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便由此而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求解驿站】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活学活用】看他那怒发冲冠的样子,就是老虎看见了,也得~。
【妙语点拨】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
随后,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
此外,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
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
再来,再退,再给警告。
但事不过三。
退,将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谨慎,以防有诈;另一种是对方视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墙角,我只好还击。
如果楚军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轻敌,而是谨慎追击,可能城濮之战会有另一番结局。
【近义】敬而远之【反义】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