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讲课比赛获奖PPT《比字句》.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5
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比”字句的基本句式和特殊句式,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比”字句基本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语法点的展示、讲解与练习三方面,针对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比”字句简介“比”字句是由介词“比”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比"字句的基本形式包括:1.A (主语)+比B (状语)+C (谓语中心语),女口:今天比昨天暖和。
2.A (主语)+B1比B2(状语)+C(谓语中心语),如:这个学校的学生今年比去年增加了一千名。
3.否定式:用“没有”替换“比”或用“不比”替换“比” ,前者是直接的否定,没有歧义,后者可能包含两种含义即“没有/ 不如”或“一样” 。
此外,有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在语言的表达中还有一些变化的形式,即不用单个介词“比”,而用一些固定的句式来表达,即“比” 字句的特殊句式。
如:A和/跟/与/同B相比/比起来,A怎么样;论D1, A不敢/能同/和/与/跟B相比;论D2, A比B怎么样。
本文主要探讨“比”字句基本形式的教学。
二、“比”字句的偏误李大忠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偏误作了细致的分析。
他指出“比”字句在习得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三类偏误:误用、误加、否定式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比”字句的使用多数是正确的, 但也有一部分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比” 字句在用法上的偏误具体有:1.误加:“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 、“非常”等副词修饰。
但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很/ 非常+形容词”这一语法点的泛化,出现了误加。
如:大连的化妆品比衣服很贵。
2.搭配偏误:“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但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学习者使用时造成偏误。
如:今天的温度比昨天热。
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探究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探究引言:“比”字句在中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使用频率高且灵活多变。
对于非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和掌握“比”字句的正确用法和语境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比”字句的语法结构、基本用法以及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比”字句的使用。
一、“比”字句的基本语法结构“比”字句常用的基本语法结构为“A 比 B + Adj./Adv. + 一些比较标志”或“A 比 B + 更/比较 + Adj./Adv. + 一些比较标志”。
其中,“A”和“B”可以是名词、名词短语、代词等,表示进行比较的双方,而“Adj./Adv.”表示比较的属性或程度,比较标志可以是“更”、“比较”、“很”等。
二、“比”字句的基本用法1. 形容词的比较:通过“比”字句可以表达两个事物或人之间某种属性的比较,例如:“他比我高。
”、“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红。
”在进行形容词的比较时,可以使用“比...还/更...”来加强比较的程度,例如:“这本书比那本书更有趣。
”2. 副词的比较:同样,通过“比”字句可以表达副词的比较。
例如:“她比我慢一些。
”、“他比我跑得快。
”同样地,也可以使用“比...还/更...”来加强比较的程度。
3. 动词的比较:在某些情况下,“比”字句也可以用来比较动词的程度。
例如:“我比他多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比他们少玩了一会儿。
”4.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例如:“这个学生比那个学生聪明。
”、“她的汉语水平比我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的教学方法1. 意义辨析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对比来帮助他们理解“比”字句的意义。
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例句等多种教具,与学生一起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不同之处。
例如,教学中可以将两个橙子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等特征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字句的用法。
2. 句型转换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句型转换的练习,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句型应用到“比”字句中去。
比字句对外汉语教案教案标题:比字句对外汉语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教学难点:1. 正确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2.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比字句的例句和练习题。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者实物引起学生对比字句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已学过的形容词和副词。
Step 2: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1. 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展示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2. 解释比字句的构成要素,如“比”字、形容词或者副词、被比较的对象等。
3. 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讲解和解释。
Step 3:练习比字句的构成和用法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完成一些填空或者改错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加深对比字句的理解。
Step 4: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1. 提供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根据提示和要求运用比字句进行比较描述。
2.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和拓展1. 总结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强调注意事项。
2. 提供一些拓展练习,如写一篇关于两个城市比较的短文。
Step 6:作业布置1. 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观察和记录身边事物的比较。
教学辅助措施:1. 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
2. 鼓励学生互动和合作,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角色扮演活动,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提供更多的比字句练习和例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和运用。
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
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
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
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
“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
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
1.句法层面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
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
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比”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教与学“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
本文尝试以对外汉语“比”字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理论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在促进和改善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习和教学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标签:“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对学习者学习汉语以及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来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比”字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解决方法。
一、对外汉语“比”字句的研究现状“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关注。
随着20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发展和应用,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句研究也在逐渐增加,研究者们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及语法点排序等方面对比较句进行了探讨。
但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比较句的研究,“比”字句作为比较句的重要句式之一而进行附带讨论。
(一)对比分析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语言迁移,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偏误源于母语的干扰,因此希望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从而有意识地减少偏误的发生。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比较句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将汉语与韩语、英语、法语、日语、越南语等语言进行了对比,分别探讨了等比比较句、否定比较句、“比”字句、比较结构、比较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如柳英绿的《汉韩语比较句对比》,王文斌、陈月明的《若干英汉否定比较句的语义分析》,贾秀英的《汉法比较句的差异》,赵永新的《谈谈英语和汉语比较方式的异同》,陆长缨的《英汉比较结构的系统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