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元曲四大悲剧
- 格式:docx
- 大小:13.64 KB
- 文档页数:2
重庆公务员考试元曲四大家知识点: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窦娥冤》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白朴: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唐明皇秋叶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期当斩,解送京师。
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
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代表作:《倩女离魂》《倩女离魂》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元曲四大悲剧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赵氏孤儿》、《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赵氏孤儿》、《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冤报冤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
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改编、演出过此剧。
《汉宫秋》是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该剧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其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美妙的文辞,也使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成为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
元曲是什么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剧情一、《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
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
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
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
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
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
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
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
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
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1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
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
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
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
元曲四大家和中国十大悲剧
导读: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
《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分别是《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大家平时会关注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吗?关于元代四大历史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代四大历史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梧桐雨》梧桐雨是由元代诗人白朴所作元杂剧之一。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
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
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
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
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
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另有词牌名“梧桐雨”。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汉宫秋》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元代四大历史悲剧《赵氏孤儿》剧本在不同年代稍有不同,20年代潮剧有旧本《程婴救孤》;50年代有《程婴救孤儿》, 1955年该本由赛宝潮剧团演出,玉梨、源正潮剧团也曾演过此剧目。
玉梨潮剧团的《程婴救孤》曾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成唱片发行海内外。
1980年,林劭贤、陈英飞根据元曲及秦腔同名剧本改编,剧名定为《赵氏孤儿》。
删去了原剧的“舍子”场,增加了桃园晋侯杀赵盾的开场戏,而引出了众人大义救孤的故事来。
公考行测备考戏曲知识点梳理公务员备考是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考生付出很多的努力,才可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备考期间,考生就需要积存一些做题的体会,让自己做题的时候更加顺利。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考行测备考戏曲知识点梳理。
公考行测备考戏曲知识点梳理一、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绩,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写出传世名剧《西厢记》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并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立刻》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二、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三、元曲四大爱情剧元曲中有著名的四大爱情剧分别为: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立刻》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中国四大经典名剧在我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文学史上,有侧重要的地位。
这几部文学作品创作年代并不局限于元代,而是贯穿于元明清几个朝代。
这四大名剧分别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通过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反应了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文主义思想。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为了爱情所做的不屈斗争。
深入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并且终究写出了情克服理的结局,十分真实地反应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独裁统治的时期特点。
产生于清朝初年的《长生殿》与《桃花扇》,则更具有鲜明的时期特点。
洪昇的《长生殿》通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钗盒情缘”,总结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原因,以“垂戒来世”。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历程,寄寓了深沉的反思。
因此,这四部剧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好,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
古代文学史元代部分名词解释:元1、南戏:在元代中后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杭州为中心的俗谣俚语的一种南方戏曲样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元杂剧:是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3、元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其中以《拜月亭》成就最高。
5、南戏之祖:是指元代高明创作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改编而成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
它的出现,振兴了南戏,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7、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也叫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其体式特征有三点:即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是不带科、白的清唱曲。
8、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9、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10、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11、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 18 部.12、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常识⼝诀】元曲四⼤家
记忆⼝诀:
元曲四⼤家:⽩马观光
(⽩朴、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
元曲四⼤悲剧:吾⼉喊冤
(《梧桐⾬》《赵⽒孤⼉》《汉宫秋》《窦娥冤》)。
元曲四⼤爱情剧:牵马喜悦
(《倩⼥离魂》《墙头马上》《西厢记》《拜⽉亭》)
考点解析: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杂剧是元代⽂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学的最⾼成就。
关汉卿、郑光祖、⽩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曲四⼤家”。
⽩朴:《墙头马上》《梧桐⾬》
马致远:“曲状元”,《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亭》《单⼑会》等
郑光祖:《倩⼥离魂》
元曲四⼤悲剧:《梧桐⾬》《赵⽒孤⼉》《汉宫秋》《窦娥冤》。
元曲四⼤爱情剧:《墙头马上》《倩⼥离魂》《西厢记》《拜⽉亭》
【每⽇⼀卡】
每天坚持⼀⼩步,⽇后前进⼀⼤步!。
2023年省考行测考试杂曲知识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是我国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其中元杂剧在元代的社会情态下产生有广泛的社会受众,深受民众的喜爱。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省考行测考试杂曲知识点,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省考行测考试杂曲知识点一、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写出传世名剧《西厢记》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并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二、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三、元曲四大爱情剧元曲中有著名的四大爱情剧分别为: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中国四大经典名剧在我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几部文学作品创作年代并不局限于元代,而是贯穿于元明清几个朝代。
这四大名剧分别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通过了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文主义思想。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为了爱情所做的不屈斗争。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并且最终写出了情战胜理的结局,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特点。
产生于清代初年的《长生殿》与《桃花扇》,则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洪昇的《长生殿》通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钗盒情缘”,总结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原因,以“垂戒来世”。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现了南明王朝的兴衰历程,寄寓了深沉的反思。
因此,这四部剧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
元曲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汉宫秋》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改编于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全剧四折一楔子,讲述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3、《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曲名取自于《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从长生殿乞巧盟誓到安禄山叛乱马嵬驿哗变,唐明皇被迫赐死杨贵妃的故事。
4、《赵氏孤儿》作者是元代杂剧、戏曲作家纪君祥,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它以歌颂英雄人物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所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炽烈的悲剧气氛。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大都(今北京市)人。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
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
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悲剧简介]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篇1:著名元曲介绍著名元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悲剧与爱情剧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曲四大悲剧篇2:关于元曲的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元曲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
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汉宫秋元曲四大历史剧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后汉书·南匈奴传》是这样记载的:“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主动要求出塞的,而她之所以甘愿远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也就是由于入宫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得到皇上召见的机会,因而心生悲怨,于是决定出塞。
这其中没有提到任何画工、画像的事情,更没有提到毛延寿的事情,在《汉书》、《后汉书》的其他章节中也没有提到此事。
画工毛延寿的事情只是在《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中开始被提及,然后在诗词、传奇、戏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描绘叙述,但在正史中却一直没有记载,因而所谓昭君被毛延寿所害之事并不可信。
那么昭君出塞的原因就只能是因为受不了汉朝宫廷的束缚和压抑了。
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是十分残酷变态的,成千的宫女在青春年华中苦苦煎熬,等待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垂青,但这种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绝大多数宫女只能在深宫大院中守着妆镜慢慢老去,青春年华就在深深的寂寞中慢慢枯萎。
而且宫中秀女为了得到皇上的赏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栽赃陷害,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王昭君正是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而宁愿出塞。
宋代王安石对此事是这样评价的:“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正是道出了这层原委。
自汉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
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作西汉刘歆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画工图形及毛延寿、陈敞、刘白等画工多人,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
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元曲四大悲剧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一、《窦娥冤》,关汉卿窦娥冤应该是元杂曲四大悲剧中最出名的一个,之因为一句“六月飞雪”的古俗语,用“六月飞雪”来形容窦娥的冤情大的惊动了上天,近年来也被翻拍成影视剧。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精心写作而成。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窦娥冤剧情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峨的坚决反抗,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后世称为“曲圣”的关汉卿。
由于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
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成了元曲四大悲剧上上作品。
二、《赵氏孤儿》,纪君祥听到《赵氏孤儿》,你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2010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改编自中国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
作者是元杂曲大师纪君祥。
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常识积累:元曲四大悲剧
一、《窦娥冤》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的代表作。
简介: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二、《汉宫秋》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
简介: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
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
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三、《梧桐雨》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的杂剧代表作。
简介: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
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
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
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
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
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
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闷。
四、《赵氏孤儿》
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纪君祥的代表作。
简介:该剧主要讲述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
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
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
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
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