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补液疗法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外科补液疗法基本原则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接受补液治疗来维持体液平衡。
外科补液疗法是一项关键的支持性治疗,旨在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代谢功能和器官功能。
本文将探讨外科补液疗法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1. 个体化治疗方案外科患者的补液治疗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制定。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类型和风险等级等因素来确定补液方案。
通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使用、过敏史和液体平衡等数据,医生能够更好地制定补液治疗方案。
2. 目标导向治疗在外科补液疗法中,医生需要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维持循环稳定、保持电解质平衡、预防术后感染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医生能够更好地衡量患者的治疗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满足个体化的需求。
3. 优化液体选择液体类型的选择对于外科补液疗法至关重要。
常见的液体选择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主要包括生理盐水和林格液,具有补充体液量、调节电解质平衡和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胶体液则具有较高的胶体渗透压,能够帮助维持循环血容量。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4. 准确计算液体需要量在进行外科补液疗法时,医生需要准确计算患者的液体需要量。
这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例如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患者的体重和代谢状况等。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体重法、全血法和输血率法等。
准确计算液体需要量有助于避免过度补液或液体不足的情况。
5. 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在进行外科补液疗法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生化指标和尿液输出情况等。
这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还应密切关注可能的并发症,如感染、呼吸窘迫和循环不稳定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预防并发症外科补液疗法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如超负荷补液、液体不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补液五大原则补液是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液体来补充体内的液体和电解质。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补液方案。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补液的五大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补液的基本原则。
我们来介绍补液的第一原则——补足前负荷。
前负荷是指患者体内已经存在的液体量,包括血容量以及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的含量。
在补液治疗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前负荷状态,避免过度补液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或引起水肿等不良反应。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前负荷状态十分重要,以便确定合适的补液量和速度。
第二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常用的液体类型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等,主要用于维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
胶体液则可以进一步分为天然胶体和人工合成胶体,如白蛋白溶液和羟乙基淀粉。
胶体液能够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毛细血管渗漏,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液体类型、剂量以及渗透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补液方案。
补液的第三原则是按需进行补充。
在患者发生失水或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指征和监测指标来确定补液的时机和量。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尿量、血压和心率等。
对于失水较为明显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尿量的变化、血液电解质浓度以及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液,并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第四原则是遵循从浅入深的补液顺序。
在补液治疗时,我们需要确保患者先补充足够的液体体积,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深层组织和腔隙的补液。
在外科手术中,我们通常会先进行输注晶体液来维持血容量稳定,然后再使用胶体液来补充失去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这样的补液顺序能够确保患者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最后一个原则是根据病情和疗效进行监测和调整。
补液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理指标的变化。
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 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5<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 a(mmol/l)]×体重(kg)×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iv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 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 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外科补液原则(一)水的代谢人体内的体液通过四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排尿: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
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 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份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份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份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400mL。
这种水份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份总量约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到的,叫不显性失水。
• 5、正常人摄人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二)电解质•1、钠离子(Na+):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6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外科患者水钠代谢失衡的补液原则水钠代谢失衡是外科患者常见的临床问题,而正确的补液原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外科患者水钠代谢失衡的补液原则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外科患者水钠代谢失衡的原因1.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本身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水钠代谢失衡,尤其是大手术或长时间手术。
2.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大量出汗等症状,从而引起水钠代谢失衡。
3.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激素等可能干扰患者的水钠代谢平衡。
4. 持续恶心呕吐或腹泻: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丢失大量体液和电解质,从而引起水钠代谢失衡。
二、外科患者补液原则1. 根据丢失的体液选择合适的补液液体:在确定患者出现水钠代谢失衡后,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体液丢失情况,包括失液量和失钠量。
然后选择合适的补液液体进行补液,一般可选择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葡萄糖氯化钠液等。
2. 补充电解质:对于失钠、失钾等电解质异常的患者,除了补充液体外,还需要适当补充相应的电解质,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3. 监测补液效果:在进行补液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尿量、生化指标等,以评估补液效果,并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4. 防止补液过快或过量:在进行补液治疗时,需要注意避免补液过快或过量,以免引起水中毒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5. 个体化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外科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选择合适的补液液体、补液速度、电解质的补充量等。
三、外科患者水钠代谢失衡的补液注意事项1. 注意评估患者的体液丢失量和失钠量,以确定补液的目标和量。
2. 严格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纠正补液不良引起的并发症。
3. 避免使用含有大量葡萄糖的液体进行过快或过量的补液,以免引起高渗状态和水中毒。
4. 密切关注患者的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根据需要调整补液方案。
5. 在进行补液治疗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功能状态,防止补液过量导致心力衰竭。
补液原则液体补充最好以口服最好最安全,若需要静脉输液时,可参考一下原则(1)先盐后糖:一般应先输入无机盐等渗溶液,然后再给葡萄糖溶液。
因为糖进入体内迅速被被细胞利用,对维持液体渗透压已意义不大,先盐则利于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压合恢复细胞外液容量。
(2)先晶后胶:一般时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溶液进行扩容,可改善血液浓缩,有利于微循环,常首先选平衡盐溶液。
然后输入适量胶体溶液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稳定血容量。
先胶后晶,先盐后糖,胶体溶液分子量大,扩容作用较晶体溶液持久。
糖溶液中糖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弱。
所以一般补液原则是先胶后晶,先盐后糖。
胶体:包括血浆,低右等。
先胶后晶"是休克补液常规,先上胶体,有利于扩充血容量。
但这个先胶后晶,不是说胶体用完了再用晶体,而是先上胶体,有条件可以开通二条通路,另上晶体。
补液一般来讲,均应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或电解质溶液如NS,5%GNS和平衡盐溶液等。
因晶体可自由通过CAP膜,均匀地分布在血浆和组织间隙,故其用量可为胶体的2至3倍。
在治疗之初一般主张不用或少用等篸或高渗GNS液。
胶体如低右有短时高渗透作用,提高血容量,并能降低或抑制RBC,PC的聚集及降低血液粘稠度,有促进微循环血液及防止微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也改善了肾脏的血液循环,有预防急性肾衰的作用。
故应先用晶体纠正组织灌注量再用胶体扩容。
(3)先快后慢:明显脱水的病人,初期输液要快,即相当于补充已经丧失量,以迅速改善缺水缺钠状态,对休克病人可能还需2路液体输入,必要时加压输液或静脉切开插管输液。
待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后,就应减慢滴注速度,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为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早期阶段输液速度宜快,病情平稳后逐步减慢。
中、重度失水,一般在开始4~8小时内输入液体总量的1/2~1/3,余量在24小时内补足。
但需根据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给予调整。
(4)液种交替:液体量较多时,对盐类、碱类、酸类、糖类、胶体类各种液体要交替输入,有利于机体发挥代偿调节作用。
外科补液原则(一)水的代谢人体内的体液通过四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排尿: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
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 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份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份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份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400mL。
这种水份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份总量约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到的,叫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摄人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二)电解质•1、钠离子(Na+):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却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 当天额外损失量 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 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 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补液(一)水的代谢人体内的体液通过四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排尿: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
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 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份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份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份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400mL。
这种水份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份总量约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到的,叫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摄人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 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 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二)电解质•1、钠离子(Na+):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却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女性为>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女性为>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女性为>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女性为>÷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 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 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外科手术中,补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 补液种类外科手术需要补液,常用的补液种类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林格液、羟乙基淀粉溶液等。
在选择补液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
2. 补液速度补液速度是外科补液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和代谢情况,合理控制补液速度,避免快速补液导致的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3. 补液量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代谢状态会发生变化,需要合理补充失去的液体。
补液量的计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压、尿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过度或不足补液引起的并发症。
4. 补液质量外科补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常见的补液质量问题包括细菌污染、渗透压不平衡、渗透性脑病等,需要严格控制补液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二、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1. 补液监测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电解质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补液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2. 补液时间外科手术的时间通常较长,补液时间需要根据手术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手术中断或缺乏持续补液导致的并发症。
3. 补液污染外科手术过程中,补液管路和容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使用无菌的材料和设备,避免补液污染引起的感染性并发症。
4. 补液稳定性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选择稳定性好的补液药物和溶液,避免因药物分解或溶液变质引起的并发症。
总结回顾: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根据补液种类、速度、量和质量等原则进行严格控制,并重点关注补液监测、时间、污染和稳定性等事项。
液体疗法基本原则
“一、二、三、四”
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
二个步骤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三定原则“一”定补液量
轻30-50m l/k g
累积损失量脱水程度中50-100m l/k g
重100-120m l/k g
继续损失量丢多少
补多少腹泻病10-40m l/k g/d 生理需要量基础代谢60-80m l/k g/d a y
三定原则“二”定液体性质
等渗:2:3:1溶液(1/2张)累积损失量脱水性质低渗:4:3:2溶液(2/3张)
高渗:2:6:1溶液(1/3张)
继续损失量丢什么
补什么腹泻1/3-1/2张
生理需要量生理需要1/4-1/5张溶液
三定原则“三”定补液速度和步骤
一步:补充累积损失量8-12小时内,8-10m l/k g/h 轻中度脱水分二步
二步:维持补液(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12-16小时内,5m l/k g/h (脱水程度)
一步:扩容阶段2:1等张含钠液或1.4%碳酸钠液
20m l/k g(总量<300m l),30-60分钟重度脱水分三步内滴完
二步:补充累积损失量应减去扩容量,余同上
三步:维持补液同上
电解质的补充1、钠2、钾3、钙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补充碱剂纠正酸中毒
1、按公式计算
2、按提高5m m o l/L C O2C P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