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不当的人类行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引入变得迫切。
本文将试论生态学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关系,并探讨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基本原理1. 生态系统平衡: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 物种多样性:生态学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选择和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本地植物,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3. 循环利用:生态学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注重废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1. 植被规划与设计:植被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思想在植被规划与设计中强调选择本地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以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态水池的设置:生态水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生态水池,可以增加水资源的供给和保护水质,为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条件。
生态水池还可以吸收并净化园林中的雨水,减少洪涝和水资源的浪费。
3. 生态景观的生态恢复: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
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恢复和保护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4. 生态交通系统的设计: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还涉及到交通系统的设计。
合理规划和设计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环保的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足发展,但许多绿地形式单调、功能单一、维护投入大,而重景观、轻生态以及过分追求“一次成型”的状态也远未改变,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康和服务功能。
一、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自然自然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群落是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二、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
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主要有: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联盟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
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
生态位理论在园林中的应用摘要: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景观设计实例。
本文通过介绍生态位的定义及其发展,阐述生态位理论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植物种群、群落演替、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学等领域,为生态位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位;园林应用;案例研究1 引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日益发展,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现阶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中。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考量生态位的重要影响,将园林景观设计与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协调多种自然因素,以促进现代生态理论的进步,从而满足当代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需求。
2 生态位定义及其发展J.Grinnel在1917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1]。
这一定义更加强调物种的空间分布的意义,因此被称为空间生态位[2]。
C.Elton在1927中通过研究动物的生态关系,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他特别强调物种在群落营养关系中的角色,后人将他的定义称为功能生态位[3]。
Hutchinson在1957年提出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式[4]。
将生态位定义为:在多维空间中一个物种能够存活和繁殖的范围。
后来他又提出了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两个概念。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理论上所能栖息的最大空间,但实际上很少有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
由于竞争的存在,该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叫实际生态位。
多维超体积概念为现代生态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5]。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位的定义并不统一。
但尤以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最具代表性。
3 生态位理论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3.1植物种群3.1.1种间竞争当多种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会重合,如果这种重叠是在环境容量充分饱和的情况下存在,那么便会导致竞争排斥现象的发生。
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理念生态学原理之一:物种多样性原则。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稳定性和健康性取决于各种物种的平衡发展。
因此,我们在园林设计中应该积极考虑物种多样性的因素,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种类、适度增加鸟类和昆虫等的数量,提高园林的物种多样性。
例如,在建设公园或花园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增加园林的生态稳定性和美感,提高园林景观的品质和价值。
生态学原理之二:能量流转原则。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流动的,它们构成了信息网络。
可以通过这种流动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然而,若能量流通被水库、大坝等人工设施破坏,将严重动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因此,我们在园林建设中应该注意防止人为破坏生态系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注重维护园林景观中的自然环境。
生态学原理之三:循环利用原则。
循环利用是强调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止资源浪费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的原则。
园林建设应该尽可能地实现无害化和循环利用,防止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积累和污染。
例如,在园林景观中,我们可以采用沉淀池、垃圾分类等措施,达到一定程度的循环利用与再利用。
生态学原理之四:生物间关系原则。
园林景观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间关系相互作用会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
因此,园林建设中应该理解和利用生态系统的多种互动关系,例如生物之间的捕食、共生等关系,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例如,在水系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多种水生植物、适量增加藻类,增加细节上的考虑,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环保、注重人和生态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不仅如此,增强公众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是重要的一环,让更多的人明白生态系统的作用,共建美好的生态平衡社会。
浅谈生态园林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变化。
从最初的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想法。
到如今保护自然,还原自然的觉醒。
人类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岁月。
从最初的挖山填海,到如今的退耕还林,人类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想必已经有了巨大的转变和深刻的认识。
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由此,生态的思想渐渐深入园林的理念中。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
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主题文化公园为例,生态元素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
从大的方面理念中“生态雅”。
布局中的“生态保护区”、“生态科研教育区”、“生态文化展示区”。
从小的方面园区内的环保交通工具,公园的环保照明系统中的体现。
生态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体现。
不可忽视的生态理念将在园林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今后园林内容会更新颖,形式会更多样,只有充分适应这种特点,才会不断地创造自我,更新自我。
这就是历史和现实给予我们的启示。
标签园林;生态;具体;发展1.绪论人们的生活理念亦发生着深刻变化。
尽管人们选择了城市生活,但人们并不情愿生活在远离新鲜空气、远离绿草碧波、远离闲适平静的环境中。
近世年来,园林绿化与生态学联系更加紧密。
世界生态科学在飞速发展。
经过我国园林工作者多年来在探索有关园林系统理论方面的努力,对园林绿化与生态科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建立“生态园林”的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首先给出生态公园的概念和科学含义,指出人类生存现状及当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渴望,然后以天津生态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分别从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照明几个方面论述生态元素在公园中的具体体现。
指出生态因素在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阐述生态园林的概念及科学涵义,预测园林最终要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
生态学理念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摘要: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生态学理念的应用日益重要。
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学理念在风景园林建设中要遵循继承性原则、尊重自然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要优化园林的道路规划、水景规划和绿地规划,构建健康、完善的生态系统,提供生态功能的服务,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生态学习理念;风景园林;规划策略前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风景园林建设中应用生态学理念已成为研究热点。
生态学理念作为当前的一种重要建筑设计思想,着眼于探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
而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更注重人类审美需求和城市规划,而缺乏对生态系统的充分考虑。
生态学理念在建筑应用面向多个方面,涉及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改良和保育、水资源管理、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可以实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保护环境资源,提升城市生态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风景园林中生态理念含义在风景园林中,生态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以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采取措施恢复已受损的生态系统。
二是自然与人工的融合,生态理念强调将自然和人工元素融合在一起,实现景观的自然与人文价值的统一,通过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植被配置、材料选择等,营造出逼真的自然景观,创造出美观、可持续和可用性的空间。
三是功能与生态的整合,生态理念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兼顾功能性和生态性,除了考虑休闲、生活和运动等需求,还要考虑水源保护、生物栖息地、植物多样性等,以实现功能和生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原则(一)继承性原则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继承性原则旨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节能环保,并将城市的现状与设计融合在一起。
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渗透与体现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不断增加,其设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风景园林的建设,可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人们高质量生活提供支持。
随着人们对生态追求的不断提高,给园林建设提出更多的要求,贯彻人性化理念,提升园林的服务能力,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本文就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学理论; 风景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引言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发展的思想观念。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能够推动社会与生态文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重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还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态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1生态理念与风景园林概述1.1 生态理念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发展观念,这一理念涉及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理念的前提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内涵是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宗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着眼点是引导人们开辟可持续发展道路。
1.2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设计需要达到⼈们对景观的需求,实现风景园林设计中艺术、美学、自然以及⼈类、科学的和谐统⼈,促进风景园林的⼈态化发展。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对景观设计产⼈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与自然的关系,展现风景园林设计的价值性。
2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渗透与体现2.1科学选址以科学的方式选址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首要条件。
因为植物品类的不同,所需要的土壤条件与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在植物种植前,以科学的方法检测土壤成分,为了保障土壤能适应植物生长,还可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土壤。
生态理念在园林施工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园林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生态园林所重视的是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地创造整体的景观效果,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分析了生态、园林及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生态理念在园林施工中的融入原则,提出了生态理念在园林施工中的融入的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园林设计的原则,希望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字:生态;园林;施工。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正文:人类利用自然创造出了社会文明,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
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的严重性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
在园林建设中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设计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对生态园林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何把握生态园林的设计要点、处理生态园林与其它园林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成为广大设计人员经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理念和生态园林生态理念: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可见,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迫使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来改造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也就成为城市园林事业的必然方向。
从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1.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2.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3.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二、生态园林效益1.景观效益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
园林建设中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理念作者:侯金潮张岩张菲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05期摘要:生态学原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该文简述了园林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生态学原理的实践性和关键性应用,为社会园林植物配置、园林工程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等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生态学原理;园林;应用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5-0078-03现代园林应用实践中,遵循功能性、艺术性、社会文化性是基本原则,并要满足社会、民众对生理、社交、安全等需求。
当前,生态意识与生态处理已是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园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注重生态学原理的结合性应用,使园林回归自然,呈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时代。
1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1.1 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选用本土植物园林植物的配置一方面涉及到园林景观的美化,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环境生态的稳定。
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景观效果而种植一些不适应本地环境的外来植物,就可能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景观可持续性差,更可能对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园林植物设计时应尽可能多的选择本土植物。
詹宇恒[1]在关于景观植物设计中提出了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的差异,相比于外来植物,本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园林景观较为稳定的存在,同时其品种也较为丰富,应用时的成本也明显低于外来植物。
此外,适当引入外来植物品种,为景观增添新的视觉感受,合理配置本土植物和外来品种,既丰富了园林景观,又可保证景观植物的稳定生长。
1.2 园林植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康志林[2]在景观植物设计中提出,园林植物配置要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之间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应性强的植物才能健康生长并呈现出良好的景观效果。
因此,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自然因子给植物带来的影响,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自然环境都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共同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植物对光照的要求,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半阴性植物;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程度,可分为旱生植物、水生植物和中生植物;根据植物对土壤酸度的適应性,可分为酸性植物、中性植物和碱性植物。
在栽植植物时要综合考虑土壤酸碱度、光照强度、水分含量、气候温度以及养分状况等,选择适当的植物进行种植,以免因自然条件的不适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
1.3 保持园林植物群落多样性基于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按照多样性原则进行植物配置,保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植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园林景观的稳定性就越强。
杨俊杰[3]在关于植物配置应用研究中提出了构建植物群落的原则,包括物种多样性原则、地带性原则、群落的季相变化以及垂直结构。
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尽可能配置多种植物群落类型,增加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和物种的异质性,并按照群落稳定性的原则合理进行群落要素的组合,以获得较为稳定的群落和园林景观。
可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的植物,合理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成年后植株的大小,合理控制苗木栽植间距,注意群落的立体结构(乔、灌、草、和地被植物),进行多种方式的植物组合,以形成稳定的复层结构。
1.4 协调配置园林植物维持园林植物间的协调性是为了实现植物群落内的有效共生,降低不同植物之间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生态学原理应用的重要方向。
张玮[4]在关于景观设计的研究中提出,自然界中植物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共生状态,可以根据自身生长的规律与周边其它的植物产生相互的作用,并在这种作用下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目前,园林中大多数的木本植物会对部分植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如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栎树(Quercus Linn)、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松树(Pinus)中某些种类,其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抑制部分其它植物生长的物质,在搭配种植时,其它植株将无法正常生长发育[5]。
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种类以及生态习性的特征,根据互补共生的原则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种植,使植物在园林中能更好地生长,如玫瑰(Rosa rugosa)和百合(Lilium brownii),松树和赤杨(Alnus japonica)等。
1.5 园林植物要坚持美的原则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不同园林植物有着各自不同的观赏特性,其根、茎、叶、花、果实等皆有多种不同的观赏效果,既可单独观赏其形状、色泽,又可观赏其整体的群落美。
同时,园林植物的色彩也存着明显的季相变化,能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周子游[6]在关于园林植物配置的研究中提出,园林植物配置既要有动态的美,又要有静态的美;既要和谐统一,也要有个性化,能够让人在美丽的园林景观中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2 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2.1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园林植物群落植物会受到群落周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对不同的树种其影响程度不同,人们可以根据各种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程度来判断空气的污染状况。
孙桂琴等[7]在园林设计的研究中提出,要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园林植物进行种植。
不同的园林树种其生态作用和产生的效益不同,有的相差很大。
为了提高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就需要选择那些对污染气体有抗性且生态效益高的树种。
刘艳菊等[8]列出了北方常见植物对烟尘抗性的等级,其中柏树(Platycladus orientalis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垂柳(Salix babylonic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对烟尘的去除作用显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天然气等高能源的使用量不断上升,SO2、HF和Cl2等有害气体已经成为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园林植物的形态、叶量、叶面积大小以及气孔开度等与植物吸收和净化SO2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是生物量相同的植株其吸收硫的含量也是不相同的。
罗红艳等[9]在对北京房山区32种绿化树种对大气中SO2的净化作用的比较中证明,树木对SO2吸收、积累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落叶乔木>灌木>常绿针叶树,其中绦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净化SO2的能力最强。
人们在利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改善空气的同时,也在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吸收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以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2.2 低碳理念下园林植物的选用园林植物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低碳效应。
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体现的,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在园林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直接低碳效益[10]。
根据相关试验数据表明,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
并且灌木地被类的碳汇能力要优于草本和藤本类;阔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要强于针叶植物;复层绿化的固碳释氧能力要高于单一层次的植物群落[1]。
同时,园林植物可通过覆盖地表,改变热辐射的反射率,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来发挥了其间接的低碳效益。
2.3 构建多种模式的园林绿地随着园林学科与生态学原理的相互融合,生态学原理不断完善、发展,为描述园林景观的结构、功能以及动态发展等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
对园林绿地结构进行分析,其中公园、小游园、花园等相当于“斑块”,街旁绿化、城区滨水绿带等相当于“廊道”,而其它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相当于“基质”[11]。
周国顺[12]在关于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应用中表明,园林绿地的建设除了传统的小游园、一般城区的构建模式以外,还需要建造一定程度的绿色走廊、森林岛等,用来提高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度;同时,还要加强城区主干公路沿线以及河流等地方的绿廊建设,用以加强绿色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而使得城区与郊区融为一体,减少沿途植被的中断,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3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张玮[4]在园林生态学原理在景观植物设计中的应用浅析里提出了园林景观设计的4大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即利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园林景观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效益为首”的科学理念,正确定位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使园林景观在符合艺术性原理的同时又具有科学性。
3.1 公园绿化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评价城市绿地质量及绿地率占比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李改焕[13]在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中提出,不同的公园其性质、规模、分区等各不相同,因此,公园的植物配置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如:科普性公园比儿童性公园植物种类多,观赏区域比活动区域景观丰富,综合性大公园比小游园植物配置多。
相比于城市其它绿地类型,公园绿地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生态功能更加多样、绿化美化效果好。
同时,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季相变化以及群落演替等组成了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内容。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人们对公园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生态公园的研究与建设也不断深入。
3.2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骨架,是城市的“脸面”,也是创建“园林城市”的重中之重。
结合道路而形成的“绿道”是十分受到人们重视的。
道路在满足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观赏价值。
通过绿化美化的设计,合理选择植物类型,采用多种方式的配置手法,以形成一条景观大道。
何剑民等[14]在郴州市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研究中提出,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园林植物的选择要与道路周围的环境和立地条件相适应,植物配置手法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种植形式追求多元化,季相和色彩的变化明显。
同时,也要做到“识地识树”与“适地适树”,适当引进适应本地气候条件且观赏效果好的外来树种以丰富道路景观,把道路建成一个植物品种繁多、景色优美的绿色廊道。
3.3 居住区绿化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中配套绿地的一个类型,占据配套绿地中很大一部分比例且与居民密切相关,居住区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灵活的布局、多样化的功能,对植物的生态效益、配置以及选择等都十分重视。
白琳[15]在关于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建设的研究中提出,居住区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为了减少物种相似性以及居住区植物的均质化程度。
植物景观配置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群落的模拟和立体化程度以及植物配置的多层次、自然化。
同时,其生态效益的评价结果也作为城市生态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植物设计过程中已成为当下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
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园林植物配置,建立一个层次丰富、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人工植物群落,将保证园林持续稳定的发展,充分体现园林植物观赏、生产、生态功能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