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83.43 KB
- 文档页数:2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鹅副粘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家生,林泳丽,王迎春,郁小霞,王广波,陈振泳,周广生
申请号:CN201810252782.6
申请日:20180326
公开号:CN108272863A
公开日:
201807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鹅副粘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该中药组合物由牛尾草15~45重量份,糖茶藨3~9重量份,槐耳6~18重量份,繸瓣珍珠菜20~60重量份,黑石珠10~30重量份,南黄紫堇2~6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标本兼治,整体疗效高,疗程短,病毒不易产生耐药性,残留低,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对于促进养鹅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申请人:陈家生
地址:515800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银北村皇爷堀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尹慧晶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鹅副黏病毒病,又称为鹅疱疹病,是一种由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发病于鹅只,严重影响鹅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流行病学鹅副黏病毒病主要流行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地区,尤其以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
鹅副黏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或呼吸道传播传播。
鹅只忧郁、饮水受限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症状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1. 食欲不振:患病的鹅只食欲减退,拒绝进食。
2. 粘膜瘀斑:患病鹅只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出现出血点和黏膜瘀斑,部分情况下伴有腹泻。
3. 呼吸困难:患病的鹅只出现呼吸急促、喘鸣等呼吸道症状。
4. 羽毛蓬松:患病鹅只羽毛蓬松,状态不佳,行动迟缓。
以上临床症状表明,鹅副黏病毒病症状多样,且严重时容易导致鹅只的死亡,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三、诊断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以病毒分离、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
1. 病毒分离:通过病原学检查,从患病鹅只的组织、器官或排泄物中分离出病毒,通过电镜等手段观察病毒颗粒。
2. 血清学检测: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患病鹅只的血清中抗体水平,包括病毒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鹅副黏病毒的核酸,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该病。
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四、防控措施为了减少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预防措施(1)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养殖场的设施和饲料。
(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置饲料,保证饲养鹅只的营养充足。
(3)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鹅只之间的接触传染。
引起鹅副粘病毒病得原因鹅副粘病毒病如何防治
鹅副粘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日龄小的雏鹅2-3天,日龄大的鹅3-6天。
雏鹅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青年鹅、成鹅病和稍长,一般为3-5天。
达龙瘟毒清,治疗家禽新城疫、鸭鹅副黏病毒。
清热解毒、外感发热。
鹅副粘病毒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
1.该病对各年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
病率、死亡率愈高,雏鹅发病后常引起死亡。
2.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致病。
3.对鸡也有较强的易感性。
4.发生该病的鹅群,其附近尚未接种疫苗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
如何养鹅不得副粘病毒病?
1.由于鹅的副粘病毒病没有很好的治疗药,因此要加强批示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消毒,饲养密度不要太大;
2.当出现病鹅时要及时隔离饲养;对病死鹅腰深埋或者焚烧处理。
3.由于鹅的副粘病毒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的不同毒株,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二者之间均具有高度互感性和高致死率,因此,不要把鹅和鸡混养。
河南农业2016年第3期(上)色粪便。
(二)流行1.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不同年龄的鹅都能发病,但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雏鹅发病率达30%,死亡率为10%。
鸡对该病易感,鸭不易感。
2.发病季节。
四季都能发生。
3.传染源。
从疫区引进带毒鹅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病鹅胴体、内脏、排泄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和用具均能传播该病。
4.传染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者黏膜的损伤均能造成该病感染。
病鹅肠道黏膜呈块状或广泛的针尖样出血,肠道病变以小肠下段的回肠部分最多见;二是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或脂肪变性,并且大量坏死溶解;脾脏淋巴细胞坏死,脾小体消失;腺胃及肠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内容物含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部分病鹅肠黏膜固有层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有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胸腺、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脑表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扩张,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呈灶状增生,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四)诊断临床诊断。
该病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鹅群发病不分季节、日龄,雏鹅发病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无效,同时,鸡群可能发病。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消化道症状是小脑出血严重;二是雏鹅感染试验:与自然感染的成年鹅或雏鹅一致。
消化道病变突出,从食管到直肠,黏膜出血。
实质器官的病变以脾脏较大的圆形白色坏死灶,胰腺较小的白色坏死灶等;三是HA(血凝试验):副粘病毒可以凝结多种动物红细胞,对鸡、鸭、鹅、鸽等禽类红细胞的血凝价较高,作直接血凝(HA)试验。
将待鉴定的绒尿液病毒用灭菌生理盐水倍比稀释,每个稀释度0.025mL,同时设阴性对照,加入等体积1%健康鸡的红细胞悬液,振荡器混匀,室温作用5min 后检查,之后每5min 检查1次,鹅副粘病毒病及其与球虫病YANG ZHI TIAN DI养殖天地河南农业2016年第3期(上)YANG ZHI TIAN DI养殖天地乳剂0.5mL/羽,免疫期3个月。
Poultry Science㊉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临床症状在鹅感染初期阶段,病鹅会精神不振、 进食与饮水减少,即使勉强进食与饮水后也会立刻甩头吐出;排泄物多为白色稀粪或水样腹泻。
部 分病鹅患病后经常出现甩头的行为,并发出“咕 咕”的咳嗽声。
病情加重后,病鹅往往蹲伏在地,双腿无力不愿行走。
在发病后期,病鹅的整体状态表现为极度衰弱,眼睛流泪,浑身打颤,伴有鼻孔流 出清亮的水样液体,并且头颈颤抖,呼吸困难。
最终,病鹅互相拥挤在一起,体重迅速下降衰竭而死。
种鹅在感染后会出现产蛋量下降或停止产蛋, 饮水明显增多。
病鹅在患病初期,排泄物主要以白 色稀粪为主,病情加重后其粪便为水样,颜色通常 为暗红色、黄色或墨绿色。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重 症病鹅与病死鹅泄殖腔周围羽毛通常会沾染大量白色粪便。
疫苗防治现阶段没有针对鹅副粘病毒病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对鹅副粘病毒病的防控应以疫苗为 主。
在疫苗防治过程中,通常采用灭活疫苗。
鹅副粘 病毒病灭活苗,通常分为I 号和II 号两种剂型,面对不同地方、疫病流行情况以及鹅群用途,能够实现对鹅副粘病毒病的有效预防。
有研究证实,使用 鸡ND I 系疫苗对感染副粘病毒病的鹅群进行紧急接种后,取得了较为良好的结果。
还有研究表明 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后,7d 左右鹅的体内便会产生抗体,并在30d 后达到高峰,45d 后会逐渐出现 缓慢下降的趋势。
实际应用中,使用灭活苗进行紧 急接种,对鹅副粘病毒病发病鹅群的保护率达到 83.33%。
对种鹅进行免疫时,应在留种时进行一次,在进入产蛋期的前两周安排第二次免疫,第三 次免疫则需要在进行第二次免疫后三个月进行,保障种鹅在产蛋期的免疫力。
对雏鹅进行免疫时, 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应在13-15日龄后进行首次 免疫,两个月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没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应当在7日龄后进行首次免疫。
当发生鹅 副黏病毒病时,可对未发病鹅使用灭活苗进行紧 急预防接种。
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对策作者:王丽娟,卜春华,杨惠超,黄文峰,刘德成,陈士华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1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S858.33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1)01-0020-02鹅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
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国内最早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1]和扬州大学王永昆等[2]发现,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3],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农村养鹅高峰的春夏季多发,常引起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发病。
该病对不同日龄的鹅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一般发病率为15%~60%,平均为30%左右;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50%左右。
日龄越小、饲养环境越差,鹅群大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发病最小日龄仅为3日龄,最大300多日龄,其中以15~60日龄雏鹅最为多见,占60%左右。
15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
病鹅能引起同户或附近饲养的未经ND免疫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但对鸭没有致病性。
鹅群发病后用氟哌酸、恩诺沙星等多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小鹅瘟高免血清等治疗均无效果。
2流行原因(1)病鹅和流行期间的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
病鹅的胴体、内脏、羽毛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用具和环境,都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带毒鹅及携带病毒的人员流动对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感染。
(2)被污染的炕坊是重要传染源。
鹅副粘病毒可通过鹅蛋垂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