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滩涂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5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其水环境质量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不仅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还对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和恢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污染源监管和管理。
要加强对太湖流域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限制,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污染源的减排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合理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加强耕地保护,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输入量。
其次,要强化太湖流域水体水质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太湖流域水体监测网络,包括实时监测站点和定点监测站点,并且实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
通过监测体系,能够及时获得水体水质变化信息,更好地判断水污染的来源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加深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指导后续的治理工作。
第三,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
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方面,应注重防治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手段。
例如,建设雨水径流收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负荷;修建湿地和人工植物滤池,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如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修建取水口远离污染源等。
通过这些治理工程的建设,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水体污染物的输入,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此外,还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直比较紧张,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压力。
因此,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合理规划和管理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应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制定水资源税收政策等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量。
---------------《水资源研究》第24卷第3期(总第88期)2003年9月----------------太湖流域湿地及保护措施陈荷生(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 200434)摘要: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湿地资源类型众多,广义湿地面积占流域的65.9%。
太湖流域的湿地保护是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组成,湿地保护和建设不仅是太湖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也是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保护好流域内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湿地的综合效益,是尽快实现太湖水质和流域生态实质性好转的关键之一。
生态建设是主线,保护和修复是关键。
综合措施是根本。
关键词:湿地;保护措施;生态系统;太湖流域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流域面积3.69万km2,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河流长度达12万km,河网密度3.2 km2,面积在0.5 km2以上的大小湖泊189个,总面积3 159 km2,蓄水量57.68亿3,较大的湖泊有太湖、鬲湖、阳澄湖、洮湖和淀山湖,占全流域河湖水面面积的1/6。
平原地面高程2.5~10.0 m,低于5 m的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9.4%,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
1 太湖流域湿地概况1.1 太湖流域湿地类型太湖流域处于较优越的自然地理地带,湿地类型多,资源丰富。
依据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太湖流域湿地主要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水库、池塘、稻田和少量沼泽湿地。
1.2 太湖流域湿地动植物资源据有关部门最新的湿地调查资料,流域生物资源丰富。
主要动物种类有:浮游动物79种、底栖动物59种、鱼类106种,两栖类共9种,爬行类2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17种,省级重点保护的10种),兽类36种(其中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5种,省级重点保护的7种),鸟类有17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1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6种,省级重点保护的6种)。
有水生植物34科57属,75种,其中沉水植物18种,浮叶植物11种,漂浮植物8种,挺水和湿生植物38种。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沿海滩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生态保护:保护沿海滩涂的生态系统,包括保护珊瑚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迁徙鸟类等。
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禁渔区,避免过度捕捞和污染。
加强海滩涂的监测和保护,减少生态系统破坏和生态灾害。
2.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沿海滩涂的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土地资源。
确保建设项目符合环境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减少对滩涂生态系统的破坏。
3. 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发展可持续旅游,促进沿海滩涂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建立可持续旅游管理机制,限制人类活动对滩涂的影响,并鼓励游客参与环保和生态保护活动。
4. 推动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沿海滩涂地区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5. 提高环境教育与意识:加强沿海滩涂地区的环境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意识。
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滩涂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6. 加强跨部门合作: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沿海滩涂地区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政府间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沿海滩涂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实现沿海滩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滩涂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关于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的探讨作者:钮金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2期本文分析了太湖流域水污染状况严重、渔业资源面临枯竭和水生植被被破坏等危及太湖生态环境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处于健康状态,构建良性生态循环结构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边,是我国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淡水湖泊,不仅担负着为太湖地区居民提供饮水的功能,而且还担负着农业灌溉、蓄水调水和旅游养殖等职能,在太湖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治理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使得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安居乐业。
因此,加强对太湖生态环境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太湖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现象严重。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其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未经处理、任意排放的工业污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农业污染;未经净化或精华不达标的生活污水污染和缺乏污水处理装置的船舶污染等。
这些污染不仅影响了影响了太湖地区居民的安居乐业,阻碍了太湖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太湖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给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渔业资源的枯竭趋势明显。
渔业资源的丰富为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也是维护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围垦造田工程的实施、过度捕捞与不合理渔具的使用和不良的引种措施使得太湖流域的渔业资源已经呈现逐渐枯竭的趋势。
这既对太湖地区的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又影响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其水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有效治理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难度。
3.水生植被被破坏情况严重。
太湖的水生植被可以吸收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提高水体对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维持太湖流域的营养平衡,防止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
对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滩涂可持续利用的建议黄卫良蔡梅徐慧摘要: 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线绵长曲折,滩涂资源丰富。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增长,滩涂无序围垦开发、管理混乱的现象日趋严重。
在对流域片滩涂开发治理与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滩涂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长效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应科学划分滩涂水利区划,加强河口海岸地区滩涂综合治理和管理,加强滩涂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管理的部门协调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河口海岸滩涂; 开发治理; 管理机制; 太湖流域片中图法分类号: TV85 文献标志码: ASuggestion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idal-flat area at river mouths of Taihu Lake BasinHUANG Weiliang1,CAI Mei2,XU Hui1Abstract: The coastline of Taihu Lake Basin as well as relative area is long and meandering with rich tidal-flat resources.In recent years,due to qu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demand to land resources,the disordered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idal-flat area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state quo of tidal-flat development,harnessing and management,the suggestions on reasonable development,protection and long-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idal-flat resources etc.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idal-flat resources at river mouths,including scientifically dividing water conservancy zone of tidal-flat,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idal-flat management system,setting up unifie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departments etc..Key words: tidal-flat; development and harnessing; management;Taihu Lake Basin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地区主要涉及浙江省、福建省,区域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1]。
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等需要,流域片各省市通过对河口海岸滩涂进行围垦,拓展了陆域面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
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管理制度不规范和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部分地区出现了无序开发围垦和管理混乱等情况,造成部分河口排洪不畅、港闸和港口淤积,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开发河口海岸滩涂资源的途径,维护河口稳定,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
1 开发治理现状1.1 滩涂开发利用沿革太湖流域片内海岸线绵长曲折,其中,大陆岸线全长5 592 km,具有宽阔的滩涂和海域(见图1) 。
据调查,流域片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闽江、晋江、九龙江等重要入海河口在潮流、径流的相互作用下,现状共分布有约35.33 万hm2 滩涂资源。
其中,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滩涂资源共计约11.33 万hm2。
河口海岸滩涂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及其延伸地带,大多数岸滩处于缓慢的淤涨状态。
近年来,由于水口电站大坝等上游河道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上游河道来沙量减少,致使沿海岸线滩涂的自然淤涨趋缓。
太湖流域片经济社会发展对滩涂资源需求开发十分迫切。
按2010 年的统计,太湖流域片人口占全国的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2%,是我国产业较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内人均耕地仅0.035 hm2 (0.52 亩) ,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2 hm2(1.38 亩) 的平均水平。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因此,浙江、福建两省沿海有着开垦滩涂资源的悠久历史。
据资料统计,浙江省有近1 /4 的耕地是千百年来经过滩涂围垦所形成的。
目前,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滩涂资源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是,围垦发展农业、盐业、养殖业,以及发展城镇、港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福建两省通过围垦新增土地近33.33 万hm2,为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用地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
滩涂围垦还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岸线、港口、航道、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滩涂围垦发挥了维护河势及沿海岸线稳定,提高沿海地区防洪排涝、防风暴潮的能力[3-4]。
以“围垦服从治江、治江结合围垦”为指导方针开展的钱塘江河口整治,累计围涂面积为12 万hm2,对保持钱塘江主江道基本稳定,提高通航、排涝能力作用显著。
1.2 开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 滩涂无序开发的问题日益凸显。
大规模无序的填滩造地、围占滩涂,造成部分河口排洪不畅、港闸和港口淤积,给河口行洪安全带来隐患,而且破坏了河口及近海海域生态环境,引起湿地减少、水生物多样性消减的严重后果,群体累积效应已经初现。
有研究表明,1993 ~ 2002 年间,厦门西海域底栖生物的栖息地(潮间带和潮下带) 减少了630 hm2,生物群落受到迫害[5]。
同时,由于生态系统转变之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有所损失,据研究,1959 年以来,福建省兴化湾因围填海造地,使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滩涂生态系统向较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农田、盐田、裸地等生态系统转变,生态服务年总价值损失幅度达到34%[6]。
(2) 滩涂资源量与需求量的矛盾日益增加。
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开展,太湖流域片河口地区泥沙来源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浙江省沿海海域陆地年来沙总量自20 世纪80 年代前的1 040万t 减少至目前的720 万t,福建省3 条入海河流的年输沙总量也从20 世纪的1 066 万t 减少至目前的645万t。
泥沙来量减少,使沿海滩涂的自然淤涨速度减缓,滩面高程逐渐降低。
另外,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滩涂围垦开发力度的加大,导致滩涂资源量与需求量的矛盾日益增加,成为制约滩涂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
2 滩涂管理现状2.1 管理现状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滩涂管理涉及海洋、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
浙江省、福建省分别颁布了《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福建省沿海滩涂围垦办法》,确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滩涂围垦实施管理的法律地位以及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模式,明确了许可证或规划同意书的管理方式及基本建设程序。
2.2 存在的问题(1) 基础资料薄弱。
滩涂资源调查评价和地形测绘是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目前太湖流域片河口地区滩涂资源调查的区域连续性差,河道地形测量滞后,缺乏对滩涂资源现状及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难以及时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协调意见和动态管理。
(2) 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滩涂资源开发治理所涉及的多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权限交叉、管理范围重叠、行政审批重复设置,导致部分岸线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行业着眼于局部利益,缺乏与其他行业规划的协调[7]。
(3) 滩涂管理的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福建省沿海滩涂围垦办法》颁布已有十余年,迫切需要根据实践情况以及新时期对滩涂开发利用管理的需求进行修订。
随着《海域管理法》的实施,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关滩涂围垦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关系,解决好目前在滩涂围垦工作中对法律的认识和选用分歧。
3 加强开发治理管理的建议未来,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河口地区滩涂开发利用的需求必将加大。
笔者针对太湖流域片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科学划分滩涂水利区划。
首先,要将河口滩涂治理纳入整个流域规划,在服从防洪(潮) 安全、稳定河势、供水安全和维护水生态健康的前提下,按照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划定滩涂水利功能区。
为保护钱塘江涌潮景观,满足嘉兴港、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和镇海港区的运行要求,应对开发利用区规模进行控制; 浙江省温台地区可适当扩大开发利用区规模; 福建省河口地区现状对滩涂开发利用需求不高,可适当加大保留区的规模。
(2) 加强河口海岸滩涂综合治理和管理。
滩涂围垦造地工程对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做到“老滩成陆、促淤保湿”; 合理界定滩涂资源的主导功能和适宜围垦造地的区域和范围; 控制围垦速度。
要尽量避免因围滩导致近岸海域流场、波浪、泥沙的变化对附近航道、码头、港口、盐场及近岸海域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营造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严格控制围区内污染物的排放。
(3) 加强滩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为实现滩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需定期对滩涂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建立河口海岸滩涂资源信息数据库,使用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建设以河口滩涂管理业务为重点,以围垦、治理、保护等为主要环节,以滩涂淤积变化监测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全流域河口地区滩涂治理管理体系业务平台和决策支持环境。
加强对滩涂开发治理后的动态管理,评估滩涂资源及滩涂湿地生态的动态变化,为滩涂开发治理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4) 建立统一管理的部门协调机制。
应建立权威高效、职责明确、便于协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主导下的统一管理模式。
成立省、市级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贯彻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负责起草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组织编制发展规划,监督检查发展规划的实施。
要严格遵照国家法律与地方法规,制定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
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滩涂开发利用项目的前期科研、审查、报批的程序和要求。
4 结语滩涂围垦开发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大量土地资源,提高了海堤保护区的防潮标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