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295.43 KB
- 文档页数:5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其启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均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显突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上升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
日本是发展循环经济较为成功的国家,借鉴该国的经验,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
该国自上而下制定了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
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二是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三是针对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二)有力的政策扶持一是政府奖励政策。
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将向其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会得到部分财政补贴;三是价格优惠政策。
如规定废旧物资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和商品化相关的费用;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
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五是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
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
(三)全社会共同努力1.政府主导。
日本各级政府将发展循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中,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析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经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也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备、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并且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相关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循环经济实际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依靠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其主旨是将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所有物质和能量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带给自然环境的副作用,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1.循环经济的演变过程20世纪5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重工业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
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日本政府采取了“生产优先”的经济政策,片面地注重工业化发展。
结果20世纪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中的四起公害事件就发生在日本,因此那时的日本戴上了“公害大国”的帽子。
公害问题不仅给日本带来了难以处理的社会问题,而且成为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使日本经济呈现衰弱的趋势。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自1970年“环境保护国会”开始大规模开展保护环境活动制定相关法律后,日本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政府拨出巨额款项用于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发和公害的综合治理,此后,日本进入了艰苦的公害治理阶段,即末端治理阶段。
经过10年的努力,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日本的环境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日本也由过去公害最严重的国家发展成为环境保护的大国。
日本长年坚持以节能创新和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为主的生态发展模式,坚持资源综合利用优先战略,重点发展与生态环保相关的科技产业,实现了由经济强国向生态科技强国的过渡。
在建立低碳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日本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低碳生态社会的主要做法一、确立全民族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产业实施计划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与能源均需依靠进口。
二战前,日本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发展。
二战结束后,日本改弦更张,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为节约能源,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即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理念更新论”,通过各种宣传把自然资源匮乏的忧患意识植入到国民的思想意识之中,让全国的民众都要日本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经过多年探索,日本逐渐形成全民族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低碳生态社会发展模式。
以环境立法为保障、以创新战略为驱动,是日本建设低碳生态社会的主要手段。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社会方面的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启示和借鉴。
■ 王福全 庞昌伟/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5.015遵循生态文明下的能源经济节约发展的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日本政府提倡各阶层要多主体全方位协同维护好生态环境,各阶层要配合政府和学校做到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每个个体都能重视和开展环境保护,即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发放各种环保宣传手册、实施公众监督等细微化方式让每个家庭和公民都逐步掌握垃圾分类方法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和细小环节。
此外,日本政府还要求各团体协会、政府组织都要时刻在细节上将生态环保的资源节约知识对民众普及到位。
例如,日本文部省明确规定,在幼儿时期就要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将环保教育纳入从幼稚园到中小学的各个教学课程中,并在具体的行为上安排老师进行引导。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借鉴日本一直以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秀表现而闻名。
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为其他国家带来借鉴,还能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提供有用的参考。
首先,日本在循环材料的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通过促进废弃物再利用和回收利用,将资源的浪费降到了最低限度。
他们通过推广可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减少废物的产生。
另外,他们还设立了回收中心和回收站,并提供便民的回收设施,以方便居民将废物分类和回收。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废物减量化的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更少的废物,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多可再利用的材料。
其次,日本在能源管理和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他们通过实施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必须减少能源消耗以及降低碳排放。
他们还通过推广低碳技术和设备来提高能源效率,并激励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
此外,他们还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和储能技术来实现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此外,日本还通过改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他们鼓励企业设计和生产可再利用的产品,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他们还实施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以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可以高效地回收和再利用。
此外,他们还推广了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汽车和共享自行车,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最后,日本还在教育和宣传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鼓励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培养可持续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加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他们还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和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达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
总之,日本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举措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们通过促进废物的再利用和回收利用、改善能源管理和能源效率、改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及进行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努力,成功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引言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少。
日本作为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
1.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1.1. 资源匮乏的挑战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其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日本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日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1.2.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日本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促使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逐渐引起了日本的关注。
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2.1. 政府的积极角色日本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首先,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措施。
其次,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投资于循环经济领域。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
2.2. 产业界的积极参与在日本,产业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许多企业开始调整自身的生产流程,采用更加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和方法。
同时,一些企业还主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为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3. 研发创新的推动日本注重科技创新,这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努力开发出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技术和产品。
例如,日本在废弃物再利用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将许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3.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3.1.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支持。
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作为南京市第二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一员,有机会对日本循环型社会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学习。
在从机场到下榻旅馆的路上,作为城管干部对身边驶过的一辆辆洁净无比的垃圾车、渣土运输车、施工工程车产生了兴趣。
这些车辆的车身和车轮如同像刚出厂一样,看不到一点灰尘,我们无不为日本的精细化管理感到赞叹。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的考察学习中,无论是到城市还是到乡村,对日本的精细化管理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和认识。
但是,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日本已经完成了从循环型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社会、民众方方面面之中。
日本也曾经历过沉痛教训,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当时,在日本东京都内许多河流已不见鱼虾踪影,他们在反思中不断矫正,如今东京都河水清澈见底,不时可见各种鱼类跃出水面的情景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日本国土总面积377880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人口1.2776亿(截至2005年10月1日)。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口,全国有160多座火山,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很大麻烦,同时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日本行政区划由都、道、府、县和市、区、町、村两个层次组成。
所谓都、道、府、县,实际是日本47个省级地方政府的统称,其中"都"指东京都,"道"指北海道,"府"指大阪府、京都府,"县"指余下的43个县,他们之间目前在法律地位、政治体制、行政权限上没有多大区别,其名称上的差别基本上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
日本的市、町、村与特别区和我国一样,在日本"市"是城市的简称,市又分成几个小类。
资源贫国到资源强国: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一个拥有少量资源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资源来维持国家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长期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型社会理念。
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日本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日本在资源减量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的生产。
通过推行能源节约政策,日本成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日本还实施了严格的废弃物管理政策,推行了废弃物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日本在循环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循环利用是指将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再循环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的再生产。
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循环利用体系,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进行废弃物的再生产利用,推动产业的循环发展。
通过推行循环利用政策,日本成功实现了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
资源贫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资源减量化。
资源短缺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资源贫国可以发挥技术优势,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贫国可以通过开展资源再利用工作实现资源的再生产利用。
资源枯竭并不意味着资源的消失,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再利用,资源可以被再生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资源贫国可以通过促进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资源贫国可以通过建立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弃物的再生产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生产。
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对其他国家有着重要的启示。
资源贫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信在各国共同努力下,未来可以实现资源贫国向资源强国的转变,共同建设一个资源充裕、环境友好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