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材料型选择题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36
历史选择题的六种类型及解题技巧作者:顾小碗张惠娟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34期一、填充型选择特点: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例题1: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例析:解此题可用直选法,答案初步可以判断为A,再用排除法加以验证,排除B、C、D,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考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概念型选择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即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让考生选出一个备选项中对这一概念的正确阐释或解释。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
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例题2: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大特点的概括,最为全面的概括是A.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B.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战争C.在两条抗战路线指导下的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的民族战争D.世界现代历史上最早起来单独抗击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例析:此题中四个备选项,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看来似乎各有千秋,均可入选,但仔细比较,就可发现,四个备选项对于构成抗日战争最大特点的要素,如抗战的性质、进程、规模、抗战力量的主体及其动员的程度等的概括,是并不相同的。
专题4 近代中国文明第1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5年)(A卷)(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5·四川省成都市三诊·5)1839年林则俆在广州敦促洋人谨守合法贸易,主动上缴鸦片。
在遭到外国商人拒绝后,他宣布全面断绝对外通商,封锁烟馆,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鸦片。
林则徐采取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是为了()A.树立平等交往的形象B.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C.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D.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2. (2015·山东省德州市4月二模·16)“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3.(2015·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4月过程性检测·17)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他们”应是指()A.抵抗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4.(2015·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学情调研二·5)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直到民国,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
”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5.(2015·北京市东城区5月综合练习二·16)以下史实中,反映自然经济瓦解的是()①1905年昆山县农户中佃农的比例为57. 4%,1924年增加到77. 6%②20世纪初山东省棉花大部分供应济南、青岛及外地纱厂,部分出口国外③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④19世纪末受印度和日本的冲击,中国失去了长期以来的世界最大茶叶生丝出口国地位A. 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2015·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4月过程性检测·18)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的基本状况,这些投资()A.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 B.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7.(2015·山东省临沂市模拟二·16)京师同文馆开办之际,前门大街却贴出了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r s x y" (C D2选择题是初中历史测试的重要试题类型。
综观各地市的中考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在选择题中占有较高比例。
掌握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对提高历史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字型材料材料型选择题中的材料以文字型材料最为常见。
文字型材料来源广泛,如文献记载、名人言论、新闻报道等。
解答文字型材料选择题,首先需要通过审题定位考查的历史知识;其次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如人物名字、时间、地点等;最后与初中历史相关内容对应起来,通过回顾所学,对给出的选项作出正确的分析,或者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1.一般文字材料。
一般文字材料指选择题中的材料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等方面的记载。
解答该类选择题需要认真审题,提炼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搭建与初中历史知识的桥梁,对所给选项进行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65例1.(2023·辽宁营口)1945年,雅尔塔会议结束后,苏、美、英三国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
5月,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材料说明雅尔塔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 )A.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B.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C.为美苏重新划分世界提供依据D.出卖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结束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间点。
由材料可知,雅尔塔会议后,德国、日本先后投降,可知雅尔塔会议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从所给的材料描述中,不能推理出B、C、D三项内容。
本题选A。
2.历史人物言论。
历史人物言论可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素材,尤其是知名人物在特殊时期发表的言论,能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
历史试题中,历史人物言论要么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要么表明历史人物的一些思想、看法、主张。
高考政治选择题类型有哪些目录高考政治选择题题型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步骤高考秒杀政治选择题技巧高考文科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政治选择题题型一、组合型选择题:1.命题特点四选二或者四选三的组合型选择题在高考政治卷中常出现,它具有考查知识点多、容量大、试题设置迷惑性强等特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有效手段。
2.解题方法解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一般用排除法,这样的题目设置一般都是题干决定题肢,题肢反映题干。
首先应该排除掉与题干无关和错误的题肢,那么再系统的结合具体问题,那么这样的题就容易了。
二、材料式选择题1.命题特点,此类题一般选取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实例或者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要求考生应用政治学原理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者热点进行分析、认识、和综合评述,这样的题有时候一材料一设问,有时多设问,而在设问中往往会出现“说明”、“表明”、“体现”等词语。
2.解题方法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中心意思,理清题干与所给答案的关系,把握材料的实质。
其次逐一将每个选项与题干相对照,以题干的指向为重点来确定选项。
三、引文式的选择题1.命题特点此类题的题干一般是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文或者重要文件的某一个论述等,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因此这样的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这样的题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对引文进行分析、理解、评价。
2.解题方法首先认真阅读引文,弄清其含义和中心意思。
其次分析引文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并把题干和选项联合起来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
再次分析引文还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四、因果类选择题1.命题特点这是考查学生逻辑关系的类型题,但是一般只从因果关系把握就可以了。
有的时候把题干作为因,选项作为果,有时则反之。
2.解题方法:首先要正确理解因果关系,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每个事物的具体联系中,原因和结果都有严格的区别,所以考生掌握具体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
以工业革命为例介绍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技巧生活方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它也是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
下面通过讲解涉及工业革命知识点的例题,对材料型选择题进行归类解析,总结规律性认识,以给同学们启发。
第一类题,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进行选择。
例1.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大王”,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A.“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B.“我要扼制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C.“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D.“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例2.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方式,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下列发明创造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瓦特——改良蒸汽机B.美国——史蒂芬孙——火车C.德国——卡尔·本茨——三轮汽车D.英国——莱特兄弟——飞机【方法指导】此类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
只要加强记忆就能解答此类题目。
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瓦特借鉴前人的成果,改进了蒸汽机;英国机械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故选C。
第二类题,题干为材料(文字、图片、表格等),备选项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作出正确判断。
此类题主要分为三种。
一、题干为文字型材料题例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样的生活场景最早应出现在()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例4.“机械化生产取代古老的手工操作,大工厂把小作坊远远抛在后面,铁路与轮船取代马车和帆船。
”这一巨变把人类带入到崭新的()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网络时代D.信息时代例3,由题干中关键词语“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知识,可判断为C。
历史选择题大解析—材料型选择题题型解读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
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
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
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卷中,2004年的历史题中全部都引有材料。
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例题:[例1](04·全国文综)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 两项应排除。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它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新情景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是一种设题灵活、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按材料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典籍报刊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刊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材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二是文学传说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歌谣、楹联、传说等资料中选取的文字材料。
严格来讲,文学传说等不能完全作为历史材料,因为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的描述或分析、总结,它的使命是尽可能接近于真实,它遵循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而文学作品则允许虚构和夸张,传说更是参杂了许多人的主观认识。
但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或传说等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
三是考古发现类,这在史料价值上要优于前两种,新考古发现的报告可以证明或否定课本知识,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在高考试卷中,选择题约占50%的分值,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近年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史料越来越灵活新鲜,是学生最易丢分的题型,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部分。
一、题型特点1、史料来源渠道多,知识覆盖面广。
2、注重对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
它通过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或可判断的历史事件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理解,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对历史结论相关史实和理论依据的理解,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和认识。
3、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综合能力的考查。
4、命题思路的创新和命题技术的提高。
跳出教材束缚,不断增加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题目形式多样,因果式、否定式、分析式、比较式等各种类型的选择题都可在文字型选择题中进行考查,题目的综合性大大加强。
5、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
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专题一、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主要特点历史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特点是由一段材料(文字、图画、图表等)与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正确理解。
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
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以获得正确的答案。
二、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分类和解题方法从材料中发现、获取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一般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试卷中出现的信息是以前学习过程中未曾见过的,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种是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
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三、还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一)、文字材料类文字材料是选择题中最常用的一种材料。
其主要是通过一段材料或一组材料来承载信息,要求学生能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判断或概括其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性信息阅读能力。
例1.(2009 山东文综)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二)、数字图表材料数字图表材料是以数字表格或者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主要用来考查经济类问题。
2—1 判断题(正确的画O,错误的画×)1.浇注温度是影响铸造合金充型能力和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浇注温度有利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件.因此,浇注温度越高越好. (×)2.合金收缩经历三个阶段。
其中,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是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的基本原因,而固态收缩是铸件产生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的主要原因. (O)3.结晶温度范围的大小对合金结晶过程有重要影响。
铸造生产都希望采用结晶温度范围小的合金或共晶成分合金,原因是这些合金的流动性好,且易形成集中缩孔,从而可以通过设置冒口,将缩孔转移到冒口中,得到合格的铸件. (O)4.为了防止铸件产生裂纹,在零件设计时,力求壁厚均匀;在合金成分上应严格限制钢和铸铁中的硫、磷含量;在工艺上应提高型砂及型芯砂的退让性。
(O)5.铸造合金的充型能力主要取决于合金的流动性、浇注条件和铸型性质.所以当合金的成分和铸件结构一定时;控制合金充型能力的唯一因素是浇注温度。
(×)6.铸造合金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分为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共晶成分合金由于在恒温下凝固,即开始凝固温度等于凝固终止温度,结晶温度范围为零。
因此,共晶成分合金不产生凝固收缩,只产生液态收缩和固态收缩,具有很好的铸造性能。
(×)7.气孔是气体在铸件内形成的孔洞.气孔不仅降低了铸件的力学性能,而且还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
(O)8.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防止铸件产生缩孔缺陷,但它也增加了造型的复杂程度,并耗费许多合金液体,同时增大了铸件产生变形、裂纹的倾向. (O)2—2 选择题1.为了防止铸件产生浇不足、冷隔等缺陷,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D).A.减弱铸型的冷却能力;B.增加铸型的直浇口高度;C.提高合金的浇注温度;D.A、B和C;E.A和C.2.顺序凝固和同时凝固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为保证铸件质量,通常顺序凝固适合于( D),而同时凝固适合于(B)。
近年高考材料型选择题选编1.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
”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2.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
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A.《联合国家宣言》B.《开罗宣言》C.《雅尔塔协定》D.《波茨坦公告》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4.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看。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
以其日祭天。
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5.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6.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7.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