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福州市2010年高三单科质检历史学科质量分析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历史学科质量检查是本学年第一次全市性的教学质量检测。
考试范围包括人民出版社版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内容。
试卷的命制工作由历史学科组织高三中心组成员共同完成。
全市所有的普通高中(包括民办学校)的高三年级学生参加了本次的质量检查,实行统一的网上阅卷(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单独自行阅卷)。
现根据全样统计数据、随机抽取试卷样本、八县兼职教研员的分析报告,对本次的质量检测进行分析。
一、试卷评价(一)总体评价1.试卷命题遵从2009《考试说明》命制。
题目内容立足于历史课程内容,又不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更立足于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体现了题在课外,能力在课内。
有利于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从参考答案看注重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力求突破历史学科的思维定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2.试卷结构合理。
3个必修模块25个专题,试题知识点涉及21个专题内容,知识点分布面占84%。
(见表一、表二)表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1表二: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2因必修Ⅱ主观题分值较多,分值所占比例略高。
从知识内容构成比例来看,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比例大致为2.6∶4.6∶2.8;中国史与外国史比例接近6∶4。
试卷结构平稳,难易较适中。
(见表三)表三:能力层次和难度值简表(历史学科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情况分析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名师堂提供的2020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四),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
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力度。
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
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
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本次考试卷面满分100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
材料题5道,其中必做题2道,选做题3道,共52分。
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对材料理解运用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
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6分,必修二约37分,必修三约12分,选修一15分,选修三15分,选修四15分。
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
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
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三、答题情况分析(一)选择题选择题得分在24分左右。
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第25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28题,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分不清楚;第30题,对材料理解不到位;第32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第35题,对经济政策概念理解不够。
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40题第1问,平均7.718分,考查明清时期苏州市镇兴盛的条件,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40题第2问,平均7.13分,考查近代中国苏州城市衰落的原因,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较差。
41题,平均7分,考查学生对19世纪欧洲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存在问题是学生仅能从欧洲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原因,不能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期末质量分析报告历史期末质量分析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文档。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份1200字的期末质量分析报告历史,供参考:期末质量分析报告历史一、背景介绍本报告是对我校历史期末质量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历史教育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分析结果1. 教师队伍建设历史学科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专业素质较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但是,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相对传统,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
2. 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对历史课程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对不足,教学用书较为陈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还有待加强。
为了满足学生综合学习的需求,建议加大对历史类图书、视频资料和展览馆等资源的投入。
3. 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热衷于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较好,部分学生还在历史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也有少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深。
建议学校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成果评价学校存在一些常规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建议学校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如历史实践项目和口头表达等。
三、改进措施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历史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更新教学用书,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高三南通历史卷质量分析这次高三参加南通期末考试,我市一卷均分44.78,二卷均分28.59。
全市均分73.37。
与临模考基本持平,基本反映出我市历史水平。
从各校一卷得分情况看,震川中学、开发区高级中学、陆家中学进步明显。
一中退步明显,昆中徘徊不前。
从学生主观题答题情况分析,第21题,学生主要失分在(1)、“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这一明清时期时代特征,几乎无人写出(2)、学生答题无序,思路不清。
第二问中“结果差异”的政治原因和“认识”,学生往往混在一起作答,没有层次感。
第22题,学生答题时,不能抓住题目中提供的“经济”、“思想”2个关键词,也是答题的关键语进行作答。
同时,谈“认识”时,大多脱离材料提供的语境,而是把课文中的知识全部写上去,暴露出在如何使用知识上的能力欠缺。
第23题,学生用词不规范,概念混淆。
常见错误为“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两者胡乱使用。
第24、25两题反映出学生对选修教材很不熟悉。
从上面所列出的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下阶段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规范答题的训练,到答题要点化、序号化。
要花一定的时间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加以区分。
要利用考试说明中的能力示例题,训练学生审题,纠正学生漫不经心看题的不良习惯,避免无谓失分。
对二轮复习的一些建议:1、重视基础,绝对不能脱离教材而搞所谓的专题复习。
默写与选择题的训练始终如一地坚持,不能放松。
2、着力在习题纠错上下工夫。
对于常做常错的习题,一定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重与之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做到举一反三,提倡变式训练。
3、按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编排顺序整理教材,结合同一时间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重视归纳每一阶段的特征,尤其要重视历史事件的背景等过程性知识,构建主干知识的知识结构。
4、重视高二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时时参看高二教材,特别要重视高二必修三教材。
在整理专题时可适当延伸。
例如在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可参照如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源头:百家争鸣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变革:政治上: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2)、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英文回答:The analysis report of Senior Three History Test Papers. Chinese 回答: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英文回答:1.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is good. The students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can answer the questions flexib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and the lack of ability to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Chinese 回答:1. 考试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总体情况良好。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灵活答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部分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等。
英文回答:2. The Specific Problems.(1)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For example, i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Opium War, some students can only answer the basic facts, but cannot explain the deeper reasons behind the war.(2) Lack of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For example, i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ome students can only list the events of the revolution, but cannot analyz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revolution.Chinese 回答:2. 具体存在问题。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剖析一、试卷状况剖析本次考试一试卷是由名师堂供给的 2017 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四),试卷主要观察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骨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
本次考试要点查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查核力度。
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观察历史学科能力。
试题表现了“新资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色,观察学生从资猜中获守信息、剖析信息和归纳论证的能力。
试题难易适合,没有偏题、怪题。
本次考试卷面满分100 分,选择题 12 道,共 48 分。
资料题 5 道,此中必做题 2 道,选做题 3 道,共 52 分。
试题观察的方向重视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非选择题重视于学生对资料理解运用能力的观察,对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观察不多。
二、学生成绩状况剖析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巧。
全卷分值散布合理,大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 36 分,必修二约 37 分,必修三约 12 分,选修一 15 分,选修三 15 分,选修四 15 分。
全卷要点观察骨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
全卷很好地表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资料新情境”这一特色。
整体而言,本次测试拥有鲜亮的甄别与诊疗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拥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三、答题状况剖析(一)选择题选择题得分在 24 分左右。
错得比许多的题目有:第25 题,文言文阅读存在必定阻碍;第 28 题,社会风俗变化的主要原由分不清楚;第 30 题,对资料理解不到位;第 32 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解不够透辟;第 35 题,对经济政策观点理解不够。
其余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显然一些,但要正确迅速作答,也并不是易事。
(二)非选择题 40 题第 1 问,均匀 7.718 分,观察明清期间苏州市镇兴隆的条件,存在问题是学生不可以完整找出资料所给信息,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40 题第 2 问,均匀 7.13 分,观察近代中国苏州城市衰败的原由,存在问题是学生不可以完整找出资料所给信息,对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较差。
质量分析历史期末总结一. 前言历史是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进程的学科。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质量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评估和分析研究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本次历史期末总结中,我们将对质量分析在历史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进程的分析,阐述质量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 质量分析的定义和重要性质量分析是指对历史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它可以用于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确认历史人物的身份和行为,评估历史文献的可信度。
质量分析在历史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得出准确的结论,并对历史研究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三. 质量分析的方法1.权威验证法权威验证法是通过验证历史文献的来源和作者的权威性来评估其质量的方法。
权威验证法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可靠的来源和作者才能产生可靠的历史信息。
因此,在进行权威验证时,我们需要考察历史文献的出处、作者的资格和信誉等因素。
2.来源比较法来源比较法是通过对多个来源进行比较和对比,来评估历史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方法。
在进行来源比较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来源的描述和观点,寻找其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3.内部证据分析法内部证据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内部证据,来评估历史信息的可信度的方法。
内部证据包括历史文献中的细节、迹象、逻辑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内部证据,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信息,并对历史文献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四. 质量分析的应用1. 对历史事件的质量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质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验证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权威验证法、来源比较法和内部证据分析法,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和观点,并获得更真实和准确的历史信息。
2. 对历史人物的质量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质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人物的身份和行为。
通过权威验证法、来源比较法和内部证据分析法,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文献对人物的描述和观点,并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人物信息。
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高中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xx市2018届第三学期期末的历史命题,依据《普通高中历史程标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尽量结合近五年全国标卷历史试题结构、特点命制。
考查范围是必修Ⅲ、选修I中1-专题,部分涉及历史必修I、II的内容。
试题的立意一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历史学科特色;二是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着力考查学科思维方法与学科能力;三是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遵循科学性、政治性、规范性、公平性要求,符合教育测量技术的标准,较好地体现了质量检测功能。
二、试卷结构说明:1类别,指考查内容属于政治、经济、思想又化三大类中的种类;2注:能力要求中,I指获取和解读信息,Ⅱ指调动和运用知识,Ⅲ指描述和阐释事物,Ⅳ指论证和探讨问题。
三、试题特点本套历史试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突出主干知识,坚持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基本命题方向单选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春秋战国、汉、魏晋、宋、明清这些重点朝代的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化,西方的民主政治等。
主观题涉及国民性格,思想解放与革命、宗教改革等。
本次历史命题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深化对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加强对发现问题、“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重心指向历史思维能力。
如42小题考查概括、阐释能力,43小题明确考查概括、简析等。
2试题新颖,很好地体现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
如42小题,既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解放与革命”。
3学术品味浓厚。
如24题,考查墨家衰落的原因,2小题考查古代家训,宋代丹棱人唐庚,德国宗教改革等。
四、统计及试题分析我市本次参考人数6969人,从阅卷情况看,选择题人均分2496分,难度02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 选择题学生得分情况、试题与问题分析表二、全市主观题得分统计表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难度高于00的题有24(032)、2(028)、26(026)、30(040)、31(048)33(046)、34(048)题,其余试题难度偏易。
历史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传承以及学术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次考试采用了类型多样、难度适中的题目,并进行了分析评价。
下面是对历史组考试质量的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本次考试共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三个部分,涵盖了历史的各个方面。
选择题采用了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并结合了历史事件、人物、地理位置等知识点,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
判断题部分涉及历史事件的真假判断,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简答题则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考察学生的叙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试题难度评价本次考试试题的难度适中,能够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选择题部分的选项设计合理,能够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
判断题涉及的历史事件较为简单,多数学生可以准确判断。
简答题的提问方式多样,既有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整体上说,本次考试试题的难度与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符合。
三、试卷总体评价本次考试的试卷质量较高。
试题设计合理,涵盖了历史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能够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试题的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同时,试题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考察对历史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也有判断题考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还有简答题考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整体上说,本次考试试卷的设计合理,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
四、教学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位置等基础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和记忆。
2.注重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解释。
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通用5篇)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题。
也可以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篇1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能力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三个班,平均67.2分,在十二家学校联考中居第一,较期中考试有较大进步。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综合分析题34题,对材料一的两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汉阳铁厂想到洋务运动。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34题第二问,戊戌变法起到的作用?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名师堂提供的2017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四),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
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力度。
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
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
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本次考试卷面满分100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
材料题5道,其中必做题2道,选做题3道,共52分。
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对材料理解运用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
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6分,必修二约37分,必修三约12分,选修一15分,选修三15分,选修四15分。
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
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
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三、答题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选择题得分在24分左右。
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第
25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28题,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分不清楚;第30题,对材料理解不到位;第32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第35题,对经济政策概念理解不够。
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40题第1问,平均7.718分,考查明清时期苏州市镇兴盛的条件,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40题第2问,平均7.13分,考查近代中国苏州城市衰落的原因,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较差。
41题,平均7分,考查学生对19世纪欧洲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存在问题是学生仅能从欧洲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原因,不能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选作题平均9.5分,选做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和46题人物评说得分率较高,但选做45题战争与和平的得分就较低,存在问题是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背景掌握不够,不能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缺乏比较和理解运用能力。
总的说来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划分材料层次和理解材料;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区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语言表达不具备历史学科特点,随意性太强。
四、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主干。
对照《考试说明》,逐一落实相关知识点。
重点抓主干知识,不要再过分纠缠一些细枝末节。
对教材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
的态度,既不能教条,也不能抛弃。
要用好教材,重在理解消化与运用。
2.概念。
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准确到位,不留死角。
究竟有哪些概念,可以把全国三卷考试范围内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作为重点来突破。
解决一个是一个,困惑少了,学生知道得多了,信心也就增强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3.时空。
后期复习中建议教师按照通史体例帮助学生粗线条梳理一下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
着重时间与空间的讲解,如历史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表述,地理特点与空间方位等。
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走错门”,“站错队”,导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4.技巧。
就以这次考试的选择题为例,虽然有些题目比较难,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正确排除,有些答案还是能够很明显地把它猜出来。
历史题目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性比较强,建议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找时间,抓住关键词,看分值组织答案,题意一定要看清楚等技巧的培养与指导。
5.训练。
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再熟悉,如果不会运用都是徒劳。
因此复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不可少,通过训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熟能生巧,但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加选择地将练习胡乱发给学生,那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得不偿失。
6.规范。
规范不是教条,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清晰思路
的展示。
一份卷面整洁、清爽的试卷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得分自然会高。
后期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
规范答题也许不能长知识,但能长分数。
7.关爱。
形成融恰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保障。
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关怀、体贴,在课堂上,都是要多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为他发挥潜力搭建舞台,切实让学困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