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_4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数学知识点最全总结(精选)初中数学知识点最全总结(精选)小伙伴们处在中考复习阶段,我们好好梳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数学知识点是很重要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中数学知识点最全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最全总结1圆的基本性质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2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3投影投影的定义:用光线照射物体,在地面上或墙壁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
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如太阳光线)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由同一点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24、视图当我们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个实物时,所看到的图像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特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重点总结九年级数学知识点重点总结一、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0。
2、积的算术平方根: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3、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4、商的算术平方根: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5、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1)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6、最简二次根式:(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7、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8、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二、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一、集合与函数1.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法、集合的运算和集合的基本性质2.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3.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4.集合的运算定律5.判断元素是否属于一些集合的方法6.集合的划分和幂集的概念7.函数的定义和函数的表示法(映射、箭头图、列表)8.域、值域和一一对应的概念9.函数的四种关系:单射、满射、一射和反函数10.函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复合二、代数与方程1.代数式的概念和常见的代数式2.代数式的运算法则3.代数等式和方程的概念4.方程的解、方程的根和方程的意义5.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6.一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表示方法7.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9.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表示方法10.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表示方法11.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12.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关系13.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图像表示方法三、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1.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直线、线段、射线、角2.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3.角的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4.形状相似的概念和判断方法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7.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内角和关系8.正多边形和圆的基本概念及特性9.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10.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11.三棱锥和四棱锥的概念及特性1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13.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点、直线、平面、空间等四、数据与统计1.数据的收集和处理2.平均数的计算和解读3.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的计算和解读4.茎叶图和折线图的绘制和解读5.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6.基本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7.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概念和应用8.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概念9.事件的运算和事件的概率计算10.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1.条件概率和独立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2.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上是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包括了集合与函数、代数与方程、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数据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平面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1) 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2) 若=(),b=()则‖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提醒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高考数学必修四学习方法养成不错的课前和课后学习习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
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习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
学生们不得不预习课本。
我准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十分钟的思考。
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在课堂上安排笔记也是必要的。
在高中数学研究中,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
这不但提升了课堂记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习技巧养成不错的学习数学习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身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身的脑海中。
不错的学习数学习惯包含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汇编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例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一、数的概念与运算1.自然数:正整数,包括0和正数。
2.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0的集合。
3.分数:约分、通分、四则运算、化为整数、化为带分数。
4.小数:百分制数、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小数的运算、小数的应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5.整式与分式:字母的代数运算,整式的加减乘除,约分、倒数、整式的应用。
6.乘方与开方:幂的概念与运算,方根的概念与运算。
7.实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关系,实数集的完备性,视数的大小比较。
二、代数1.代数式与多项式:常数、变量、系数、次数、多项式的加减乘除。
2.等式与不等式:等式的性质,方程与解,不等式的性质与解集。
3.图示法与坐标方程:带有几何意义的代数式,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线、曲线、正比例关系及代数图象。
4.一次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线性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5.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化简,含有二次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几何1.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它们的性质与判定,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2.空间图形: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球、圆柱、圆锥、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3.相似与全等:相似的概念与性质,全等的概念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4.角与三角形:角的概念与性质,角的度量、角的平分线、角的比较大小,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圆与圆的运动:圆的性质与计算,正多边形与圆的内接外接,圆的切线与切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四、函数与方程1.线性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多元一次方程组。
2.二次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二次方程的解法,解的判别式,根的性质。
3.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4.平面向量:向量与点、向量的运算,向量的模、单位向量,向量的线性运算。
2024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2024年,在初中数学学科中,学生将学习一系列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一、数与式1.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概念和性质;2.计数法、科学计数法、百分数的表示及应用;3.整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约数与倍数;4.有理数的概念、四则运算、乘方、开方、比大小;5.实数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
二、代数式与方程式1.代数式的概念、同类项的合并及多项式运算;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及应用;4.分式的概念、四则运算、约分与基本问题的解答;5.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
三、图形1.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点、线、角、多边形等);2.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三角形分类、勾股定理等);3.四边形的性质(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4.平面镜像、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概念及应用;5.相似与全等的概念及判定;6.平移、旋转、翻转的概念及操作方法。
四、数与量1.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速度等量的概念及计量方法;2.对一些简单的量进行加、减、乘、除、比较等运算;3.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合适的量的单位进行计量。
五、函数1.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运算、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函数的概念及性质;3.函数与线性关系、函数与几何关系及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六、统计与概率1.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2.频数表示、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图;3.地图、图表和轴线图的解读,统计图的制作;4.概率的概念、基本事件的计算、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判断。
七、几何运动1.点的平移;2.线段的平移;3.角度的平移;4.平面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对称、放缩)。
初四知识点总结数学一、整数1. 整数概念及表示方法2.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整数的大小比较4. 整数的绝对值5. 整数的乘方运算6. 整数的应用问题二、分数1. 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分数的化简与扩大4. 分数的大小比较5. 分数的乘方运算6. 分数的应用问题三、小数1. 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小数的大小比较4. 小数转换为分数5. 小数的乘方运算6. 小数的应用问题四、代数1. 代数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 代数式的化简与展开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7.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问题五、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六、平面图形1. 点、线、面的概念2. 角的概念及分类3. 三角形的分类及性质4. 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5. 多边形的运算6. 圆的性质7. 平面图形的应用问题七、空间图形1. 空间图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空间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3. 空间图形的应用问题八、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收集及整理2. 数据的统计分析3. 概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 概率的应用问题九、函数与图像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函数的性质及运算3. 函数的应用问题4. 图像的绘制及分析以上就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数学复习五大方法初三新学期数学知识点一、圆的定义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对称性(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平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二)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1/a(a1);B.1/a中,aC.0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热门6篇)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第1篇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平面镶嵌)。
镶嵌的条件: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第2篇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一、整数与有理数1.自然数、整数的定义2.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3.整数的绝对值4.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5.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6.有理数的大小比较7.有理数的化简与约分二、代数1.代数运算符号的含义2.集合论基本概念3.代数式的定义与性质4.代数式的等同与分配律5.立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6.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7.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8.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9.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0.平方根与完全平方公式11.有理数幂次三、函数与图象1.函数的定义与表示2.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3.函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复合)4.函数的图象与图像平移5.函数的图象与图像对称6.线性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8.指数函数与指数运算法则9.对数与常用对数、自然对数10.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1.根式函数与分式函数四、数与式的简化与计算1.除法运算法则2.括号的去除与运算3.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4.乘方与开方的运算法则5.分数幂与根的运算法则五、几何1.点、线、面等基本概念2.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判定与性质3.角度的概念与角的判定4.角的分类与运算5.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6.四边形的分类与性质7.圆与圆的判定与性质8.二维图形的对称与相似9.三维图形的平面展开10.空间点、直线、平面的相互位置关系11.平移、旋转、镜像与剪切六、统计与概率1.统计调查与数据处理2.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呈现3.数据的分析与解释4.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5.事件与样本空间6.随机事件的概率与性质7.几何概率与统计概率的比较以上仅为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更详细的内容与应用。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需要有充分的理解与练习才能掌握。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有助于提升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知识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AM)N=AMN(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
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
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1)配方法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2)分解因式法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3)公式法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3)公式法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4)韦达定理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
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B*C(C<0)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3、函数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A、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