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苏教版)课时作业 专题三 报任安书(节选)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4
《报任安书(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一)简介相关内容1.写作背景司马迁(前145-前86?)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
47岁时因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此文是司马迁54岁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前9 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
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
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
江充与戾太子X据有嫌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
太子畏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X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
任安当时任北军使者护军(掌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此文中,司马迁以极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写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伟大精神。
此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观,本文也有重要价值。
2.课文说明原文较长,课文是节选的。
开头删去了说明回信迟的原因部分。
其下司马迁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意为婉言表白自己不能为任安辨白而难行施救,并不是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就是明证。
(武帝刚愎自用,不爱谏言,而司马迁所惜非生命,而惜《史记》之未成。
)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较长,课文亦删去。
课文主要节选此文的下半部分,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已志”这个主题。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复信之由。
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报任安书(节选)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则仆偿前辱之责B.思垂空文以自见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见狱吏则头枪地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及罪至罔加解析:D A项,“摩”同“磨”,“责”同“债”;B项,“见”同“现”,“关”同“贯”;C项,“失”同“佚”,“枪”同“抢”;D项,“罔”同“网”。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解析:C A项,“固”,均为副词,本来。
B项,“于”,均为介词,在。
C项,“所”,表被动;表处所,……的地方。
D项,“所以”,均为代词,……的原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流俗之所轻.也B.其次不辱.身C.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D.魏其,大将也,衣.赭衣解析:C “相”,偏指一方,这里指代对方。
A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B.此人皆意有所郁结..C.下流..多谤议D.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解析:B A项,非常:古义是“不同寻常”,今义是“十分,极”。
B项,郁结:古义、今义均为“积聚不得发泄”。
C项,下流:古义是“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指“卑鄙龌龊”。
D项,发愤:古义是“发泄愤懑”,今义指“决心努力”。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书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解析:B “却不以为辱”错,司马迁知道是莫大的耻辱,但是他选择了“践志”,以实现人生价值为主。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即僭越。
课时达标训练10 报任安书(节选)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怯.懦(qiè)剖.符(pōu ) 系.狱(jì) 倡优所畜.(xù)B.困厄.(è)愠.色(wèn ) 卜.祝(bǔ) 定计于鲜.(xiān ) C.桎梏.(ɡù) 倜傥.(tǎnɡ) 强.颜(qián ɡ) 怯.夫慕义(qiè) D.囹圄.(yǔ) 沉溺.(nì) 愤懑.(mèn ) 贪生恶.死(wù) 解析:A 项,“系”应读“xì”;B 项,“愠”应读“yùn ”;C 项,“强”应读“qiǎnɡ”。
答案:D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 相同, 与 相同B. 与 相同, 与 不同C. 与 不同, 与 不同D. 与 不同, 与 相同解析:①动词,写成;②介词,被。
③助词,的;④代词,它。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念父母,顾妻子..B. 谓强颜..耳 C.恨私心..有 不尽 D. ..解析:D 项,倜傥:古今意义均是“洒脱,不拘束”的意思。
A 项,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B 项,古义:厚颜无耻。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C 项,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①个人心里,内心;②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A.安在 不辱也B.C.,D.而文采不 于后也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B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乃赋《离骚》。
(3)究天 际,,。
答案:(1)或 于泰 用 趋异也(2)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3)通古今 变成一家 言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报任安书(节选)问题导学1.写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但课文的五、六两段表面上看似与“推贤进士”无多大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司马迁为什么仍能“隐忍苟活”?3.文章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自主探究有人说司马迁是一位悲剧英雄,他在“身残处秽”之时,却能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的塑像。
请你结合《报任安书(节选)》这篇文章,探讨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文法导析句式多变,善用排比在外部形式上,本文句式变化多,有长有短,有散有骈。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手法,有的以三句为一组,有的以四句为一组,有的以六句为一组。
最为雄壮的排比句是“四不辱”“六受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组排比句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
此外,文中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受罚就刑的态度,历史上发愤著书的事例,《史记》的内容和写作意图等,一事接着一事,一例接着一例,用重叠排比的句式,既显得内容充实,又显得情辞滚滚,闪耀着瑰伟奇丽的光彩。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或几个人物,表达你的景仰之情。
要求:注意句式的变化,多用排比句式以增强语势。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司马迁以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忍辱负重,终于完成《史记》的著述,实现了他的夙愿。
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
司马迁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
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
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体现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上。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第五册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课时作业(一)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曩.者囹圄..缧绁..圜.墙..倜傥强.颜将相.愠.色桎梏..赭.衣剌.谬绛.侯魏其.阙.然以头枪.地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1.其次诎体受辱() 2.其次剔毛发()3.见狱吏则头枪地()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5.及以至是()6.及罪至罔加()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9.思垂空文以自见() 10.罗天下放失旧闻()11.则仆偿前世之责() 12.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1.衣.赭衣,关三木2.孙子膑.脚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4.倡优..所畜 5.太上不辱.先 6.曷足贵.乎7.且勇者不必死.节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务:推贤进士为务.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内立法度,务.耕织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惟陈言之务.去沛公不胜.桮杓是故不知务.多胜.地不常,盛筵难再顾:念父母,顾.妻子就:草创未就.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幽于.圜墙之中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然后是非乃.定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五、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意气..非常之人称焉..勤勤恳恳 B.唯倜傥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遇遭此祸..多谤议 D.仆以口语2.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兄弟之亲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④下流多谤议⑤安在其不辱也?⑥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⑦重为乡党所笑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3.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六、文学常识填空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
《报任安书(节选)》阅读练习一、阅读理解(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同“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得通.其道通.古今之变B.退论书策以.舒其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C.囚于.请室于.妻子何如D.不得通其道.然此可为智者道.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书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宫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缧.绁(léi) 剌.谬(là)困厄.(è) 谤.议(bàng)B .愠.色(yùn) 放失.(shī)轩.辕(xuān) 沉溺.(nì)C .闺阁.(gé) 愤懑.(mèng)垢.辱(gòu) 草创.(chuàng)D .倜.傥(tī) 怯懦.(nuò)固陋.(lòu) 曩.者(nǎng)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辱:承蒙B .若望.仆不相师 望:希望C .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倾:超过D .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流传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其次关木索见狱吏则头枪地B.⎩⎪⎨⎪⎧及罪至罔加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C.⎩⎪⎨⎪⎧则仆偿前辱之责其次诎体受辱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且勇者不必死节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意气..勤勤恳恳B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A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B .流俗之所轻也C .李斯,相也D .灌夫受辱于居室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问题。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报任安书(节选)》教案(2)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第三节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报任安书(节选)
一、类文阅读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1~5题。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
无闻。
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
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
,相倾夺兮。
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
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
;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
乍没乍起。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 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
②谅:信。
才韪:才质美好。
韪(wěi ,伟):善。
③吁(xū)嗟(jiē):感叹词。
④才:品质。
⑤哲:哲人,明智的人。
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
⑦否(pǐ):运气坏。
⑧还周:循环。
还,通“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恒克.
己而复礼 克:约束。
B .信.美恶之难分 信:相信。
C .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夷:轻视。
D .没世无闻.
,古人惟耻 闻:闻名。
解析 信:确实。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惧志行之.无闻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人理显然.,相倾夺兮素所自树立使然.
也 C.⎩⎨⎧徒有能而.不陈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
不辞者 D.⎩⎨⎧炤炤洞达,胸中豁也.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解析 A 项,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无实义/结构助词,的;B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 连词,表转折,却;D 项,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答案 C
3.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 .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 .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 .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解析 C 项,全篇表达的是坚持理想的执着情怀。
答案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答案 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2)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
不好呢!
【参考译文】
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无依。
我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法,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
我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就算到了死都永远辛勤。
虽然有形相却不能彰显,空有才能却不能展示。
为什么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
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精微啊,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争夺。
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
明白透彻,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
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经能够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已经能够接纳。
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
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二、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7题。
子墨子自鲁即齐,即过故人。
(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注】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卷十二》)
【注】如:应当。
6.材料中墨子体现出的精神与孔子________的精神非常接近。
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
7.材料中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持什么态度?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墨子这种精神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态度:乐观自信。
评价:认可墨子的这种精神。
墨子的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出他心怀天下、以大义为重的品质,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共同去实现,因此更加需要众多有识之士能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为国家民族的理想执着奋斗、开拓创新,所以墨子的这种精神非常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