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KaoYan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新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38.00 KB
- 文档页数:8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内容提要】理论产生于实践(实验),并在为实际服务中得到发展。
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更正确、更全面和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因此了解一门学科就要把握其理论。
本章简要地阐明了心理学四大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并重点介绍了其最新的发展及新理论。
【学习目标】1.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进展。
2.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新进展。
3.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进展。
4.符号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及其进展。
5.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场论群体动力学认知相符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人际行为三维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理论。
这些理论大体上是沿袭心理学四大学派的传统观点,并在各自系列研究或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四大学派是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或认知学派)及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理论是经验的概括,研究的总结。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渐进性与相对性,有些观点只能以假说的方式存在,需要通过不断的验证来充实或完善。
理论产生于实践(实验),并在为实践服务或通过反复实验中得到发展。
但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因此了解一门学科必须首先并始终去把握或探索其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各学派对于种种社会心理实质或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
掌握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
具体问题的研究总是十分具体而生动的,其论说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的,但如果人们知道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属于某一学派,并把这一具体研究与学派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并纳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意义。
比如,当我们看到拉坦内和达利的“癫痫发作”实验(见本书第22页),只能了解到或接受责任扩散的事实;但如果把这一研究和“场论”、“社会作用力论”(见本书第375页)联系起来,其理解的深度就大不一样。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科学。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归纳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旨在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结构主义流派结构主义流派是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方向之一,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文德特。
该流派主张通过分析人的思维过程和感知经验,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构。
结构主义流派运用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元认知和感知等心理现象,致力于揭示思维的基本结构。
然而,由于方法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在心理学界发展中逐渐被其他更为先进的理论所取代。
2. 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森·沃森为代表。
该流派认为心理学应当关注可观察到的行为,而非主观意识。
行为主义流派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实验和观察,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深入研究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流派的优势在于其科学性和实证性,使得该流派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3. 心理动力学流派心理动力学流派是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其核心理论为精神结构论和心理冲突论。
心理动力学流派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到潜意识的支配。
该流派采用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心理动力学流派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类心理深层次的运作机制,但其方法和研究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4. 认知流派认知流派是近代心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乔治·瑞斯克以及以色列心理学家阿米契·布林兹。
该流派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认为人类是通过观察、记忆、推理等认知活动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认知流派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和观察等,通过测量反应时间和行为表现等指标来揭示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认知流派的贡献在于深入探索了思维和认知的本质,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理论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的。
因此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所有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四个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一、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
后来霍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
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后来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1963)。
(二)学习的机制:社会学习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铃唾液分泌实验。
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
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3模仿: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1、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2、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科学。
自从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以下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者关注人类的感知、思考和行为背后的结构。
他们使用实验和观察技术来了解大脑如何处理信息。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可以分解为可测量的部分,比如感官体验和思考过程。
2.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者关注人类心理活动的功能和目的,尤其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们认为,心理活动不应该被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与环境互动的生物反应。
3.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
他们关注外界刺激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心理活动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
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是基于自我实现和探索的。
他们关注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理解。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是整体的,不能被分解为不同的部分。
5.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是基于信息的处理和思考。
他们关注人类如何选择、处理和记忆信息。
认知主义者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可以被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
6. 神经科学:神经科学者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人类心理活动。
他们使用影像技术和其他工具来了解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和控
制行为。
以上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每种流派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可以预计心理学会继续发展和演变。
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全科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介绍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全科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深入剖析了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互动、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原因与结果。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认知社会学、互惠理论、自我概念、认知失调理论、群体决策和合作、依恋理论以及实验社会心理学。
一、认知社会学认知社会学强调个体的社会认知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其中,心理理论是该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解释和预测方式。
心理理论通常分为内隐理论和明示理论。
内隐理论是个体无意识中使用的,而明示理论是个体有意识地运用的。
心理理论的研究使我们理解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式和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描述了人们在互动中对待他人的方式。
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回报他人对自己的好处,同时也会期待他人回报自己的好处。
互惠理论体现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也解释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助和合作行为。
三、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自我在个体的自我认同、情感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概念的研究涉及到自尊、自我标签、自我控制和自我展示等方面。
四、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泰因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面临与其现有信念或行为冲突的新信息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的状态。
为了减轻这种失调感,个体会通过修改自己的信念或加强对新信息的认同来恢复内部的一致性。
五、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决策和合作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群体的决策过程和合作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集体环境中是如何互动、协调和取得共识的。
其中包括群体决策的优缺点、领导与决策的关系以及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等。
六、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是描述人类亲密关系的一种理论。
论述心理学各大流派和主要思想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
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
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
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
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
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