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装剧中的常见错误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学者给《芈月传》挑错作者: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04期历史传奇剧《芈月传》热播,但剧中史实、服装、语言等方面频被观众挑错。
语言漏洞:今文古用《芈月传》是根据秦宣太后的历史改编而成,不属于架空历史。
首播当晚,剧中先后出现了商鞅、楚威王、屈原等历史人物。
有观众指出,商鞅被车裂是死后处刑,而非剧中展示的生前受刑;商鞅被车裂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则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现剧中屈原谈论商鞅之死的情节。
就连为向夫人助产的巫婆所唱的歌曲,也被观众指出是几十年后才被屈原写出来的《九歌·东皇太一》。
《芈月传》还出现了“今文古用”常见漏洞。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西汉,‘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现代汉语用法,这是‘秦说汉语’的漏洞。
”有网友批评道。
服饰错误:张冠李戴古装剧《芈月传》开播不久,剧中人物服饰华美、巍峨高冠,走马灯般亮相。
南京服饰史学者、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黄强表示,该剧服装造型与战国末期至秦朝的装扮颇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张冠李戴的常识错误。
《芈月传》的故事被设定在战国时期,电视画面整体的色调方面,剧组采用的思路是“秦国尚黑,霸气内敛;楚国尚红,灵秀鲜艳”。
不过,不少观众吐槽,这种设定虽说从视觉大方向上看没问题,但具体到人物的服装,“还是过于艳丽,楚国人大多是佩戴玉石制品,而不像剧里那样穿金戴银;衣服的质地也太过现代,棉麻感太弱,没有秦朝时期的年代感。
”还有更较真的观众,专门找来了古代官员的官帽形制,对比剧照而指出剧中版本“过于超前”。
赵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错了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冕服中的冕冠,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
冕服制度,周代已具备规模。
冕冠上的垂旒数由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
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
盘点《甄嬛传》中那些与历史不符的十大破绽2012年05月04日 10:22 来源:海南在线依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宫斗题材电视连续剧《甄嬛传》近日抢占收视率的制高点,尽管书迷先前表示戴旗帽踏盆底鞋的甄嬛很难接受,但是剧播出后普遍反响都说好看。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原本架空撰写的小说被生搬硬套地拍成清宫剧后,出现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今天编编精选了如下十个最明显的破绽与大家八卦下。
破绽一:后宫佳丽的名字都与雍正后妃名讳不符虽然古代女子的名字一般都不记载,通常都以**氏带过。
但是,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汉族人,清朝长期实行的是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皇室宗亲娶的必定是在旗的女子。
爱看清宫剧的T X都知道,常见的满族姓氏有这些:章佳氏、佟佳氏、乌雅氏、乌苏氏、董鄂氏、钮祜禄氏、郭络罗氏、叶赫那拉氏等。
甄嬛、安陵容、朱修宜这些,显然都是汉族女子的名讳。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
清朝的选秀女制度,3年选一次,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才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
但慈禧仍然规定了: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
清宫会有他国进贡的异族女子入宫,比如很出名的香妃,只不过这些女子是不能享有生育权的,后宫的避孕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破绽二:雍正虽然是老四但并不叫玄凌《甄嬛传》里的皇帝名叫玄凌,虽然也是先帝第四子,被甄嬛和纯元皇后称为“四郎”,因此编剧就让陈建斌当起了“四爷”雍正。
事实上,雍正的名讳是爱新觉罗·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芈月传》服装犯常识错误古装剧《芈月传》开播不久,剧中人物服饰华美、巍峨高冠,走马灯般亮相。
由于该剧是根据秦宣太后历史改编而成,不属于架空历史,难免被眼尖的观众挑出刺儿来。
南京服饰史学者、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黄强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该剧服装造型与战国末期至秦朝的装扮颇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张冠李戴的常识错误。
错误1赵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错啦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冕服中的冕冠,就是君王头上戴的有护板的冠。
冕服制度,周代已具备规模。
冕冠上的垂旒数由冕的种类与戴冕者身份来确定,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与十二旒等。
衮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颗玉,以五彩玉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颗(前后两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颗;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颗;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颗;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颗。
戴十二旒者为帝王,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
垂旒的数量与身份是对应的,垂旒多的,说明官位大,品级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
因此不管官员认识不认识,通过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对于从事服务、保卫工作的侍从来说,尤其重要。
一眼就辨别出大官、小官,引导时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级服务时,也不会出错。
在黄强看来,《芈月传》中,赵文瑄饰演的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对。
君王垂旒前后各12,每旒12颗玉。
“我数了一下是11垂旒,而且旒珠不是玉,远远不止12颗,是三十几颗。
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垂旒。
”错误2冕服少了“十二章纹”上古时期冕服上绣有十二章纹。
周代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衣颜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黄昏之地。
集天地之一统,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
衣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的色彩,根据典籍,山龙纯青色,华虫纯黄色,宗彝为黑色,藻为白色,火为红色,粉米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黄色,因此有白、青、黄、赤、黑五色,绣之于衣,就是五彩。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场合下,穿十二章纹的冕服。
关于古装剧篡改历史的调查报告正文:一、调查目的与背景古装剧作为中国影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然而,近年来,一些古装剧在呈现历史背景时,存在着对历史事实的篡改现象。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古装剧中的历史篡改现象进行全面调查,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古装剧创作更加尊重历史事实。
二、调查方法和范围为了全面了解古装剧的历史篡改现象,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对近年来热播的古装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包括观看剧集、阅读剧本和剧评等。
其次,我们与古装剧相关的专业人士、历史学家和影视制作人进行了访谈,收集他们对历史篡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最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观众对古装剧历史篡改现象的认知和看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涵盖了近五年内播出的古装剧,并选择了代表性的剧集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的调查重点主要关注剧集中的历史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存在明显的篡改行为以及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误解等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古装剧中的历史事实篡改现象我们的调查发现,近年来的一些古装剧存在着对历史事实的篡改现象。
这些篡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形象的歪曲、历史事件的虚构、历史背景的错误等。
其中,一些古装剧以增加剧情吸引观众为借口,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明显的歪曲,使得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产生了误导。
同时,还存在一些剧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虚构的情况,导致观众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2.古装剧历史篡改现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古装剧中的历史篡改现象?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商业考量、观众导向、审查限制和历史知识缺失等。
商业考量是古装剧存在历史篡改的一个重要原因,制作方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可能会忽视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观众导向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一些剧集可能会故意篡改历史,使剧情更加刺激。
此外,审查限制也是导致历史篡改的原因之一,一些剧集在审查中可能需要做出一些改动,这些改动可能会导致历史的篡改。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康熙王朝》是由陈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历史、传记类电视剧,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基础上改编的,主要演绎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历史故事。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驾崩而止。
2011年12月,该剧获得中国电视剧产业二十年“百部优秀电视剧”奖。
但此部电视剧中,史实错误众多,在此整理,供大家分享、交流:第一: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
康熙的祖母经常在剧中自称孝庄,但“孝庄”是死后的谥号,她本人是不能用谥号自称的,本人在世时是不知道的,更不可能说“我孝庄如何如何”之类的话。
还有剧中她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历史记载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但剧中好像安排到了康熙四十几年。
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说是康熙在外征战。
并且,在太皇太后薨后,苏麻喇姑的牌位居然与孝庄摆在一起,要知道苏麻死后康熙不过按嫔礼葬之,她是康熙四十四年,是在孝庄死了多年后才去世的,若两个人的牌位摆在一起,这也是不可能发生的第二: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四十二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苏麻喇姑更不会与康熙发生什么感情上的恩怨。
苏麻是孝庄皇太后的侍女,年龄与孝庄相仿,是康熙皇帝祖母辈的人,也是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启蒙老师。
第三:第二集中,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上了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康熙生母佟佳氏称董鄂妃为“汉女”,其实,董鄂妃是鄂硕的女儿,地道的满人,况且,那个时候董鄂妃是皇贵妃,一个妃子怎可这般无礼?而且孝庄太后居然还封佟妃做皇后,连徽号都起好了。
事实上,她是直接从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的,不是谁封的。
第四:第三集中,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其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一、背景介绍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后宫斗争为背景的古装剧,于2011年首播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观众发现该剧中存在着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本文将对其中的史实性错误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二、甄嬛的身份错漏⒈《甄嬛传》中将甄嬛描绘成一个普通宫女,然而历史真实资料表明,甄嬛在入宫前是具有贵族地位的。
她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假扮成平民宫女。
⒉剧中描绘甄嬛为光绪帝的皇后,但实际上,光绪帝在位期间并未有皇后,而是有多位妃嫔。
三、宫廷规矩的错误描写⒈《甄嬛传》中宫廷中出现了大量的私通、将军、偷情等情节,然而按照清朝时的宫廷规矩,这些行为是严格禁止的,并且有着严厉的惩罚。
⒉剧中的宫廷礼仪、宴会场景等描绘也存在一些错误,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四、历史事件的年代错误⒈剧中将一些历史事件的年代错乱,导致观众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产生了误导。
例如,一些历史事件被放置在不正确的时间点上。
⒉此外,剧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写也存在一定的夸张和虚构成分,进一步偏离了真实的历史情况。
五、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错误⒈剧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关系描写存在错误,有些人物的角色在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或者与剧中的描写不符。
⒉与真实历史中存在的人物对话或互动的情节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
六、文化传统、服饰等的错误描绘⒈《甄嬛传》中对于一些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描写存在错误,例如年节庆祝活动的场景、宴会礼仪的表现等与历史文化背景不符。
⒉剧中对于服饰的描绘也存在不准确的情况,服饰风格和细节与真实的历史背景不符。
附件:本文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法律名词:虚构成分。
指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事件等与真实历史事实不符合的部分。
⒉注释:本文中注释所提到的法律名词,是指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定义的词汇,用于解释和说明相关法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电视剧《甄嬛传》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精美的画面、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出色的演员阵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然而,在观看的过程中,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史实性错误,以下列举几处:首先,剧中甄嬛被选入宫中时,所穿的是一身素色长袍,头戴简单的发饰。
然而,在清朝时期,选秀入宫的女子通常要穿着华丽的服饰,头饰也是琳琅满目。
这样的服饰和头饰,不仅能展现女子的美貌,还能彰显身份地位。
其次,在剧中,甄嬛与雍正皇帝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浪漫与甜蜜。
然而,在清朝,皇帝与后宫妃子的婚姻并非如剧中描绘的那样美好。
后宫妃子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常常陷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境地。
此外,清朝后宫妃子地位低微,生活凄苦,与剧中描述的豪华生活相差甚远。
再者,剧中甄嬛被封为皇后后,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在清朝,皇后并非后宫之主,而是皇帝的正室。
后宫之主应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而皇贵妃以下,还有众多妃嫔、贵人、答应等,等级森严。
此外,剧中甄嬛与雍正皇帝的子女众多,然而,清朝皇帝的子女数量并不多。
据统计,雍正皇帝共有十个子女,其中只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存活至成年。
因此,剧中甄嬛所生的子女数量与史实不符。
最后,剧中甄嬛的结局十分美满,然而,在清朝后宫,妃子们往往命运多舛。
许多妃子因失宠、病逝等原因,结局凄凉。
因此,甄嬛的结局与史实相差甚远。
总之,《甄嬛传》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在艺术加工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史实性错误。
虽然这些错误并未影响该剧的整体观感,但作为一名观众,了解并纠正这些错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
很少看电视剧。
偶尔看上几集。
尽管很少看,但是依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常常因此被搞得了无兴趣。
这些错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穿帮”,如《天龙八部》中段誉竟然戴手表的那种失误,而是在设计情节时出现了问题。
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导演文化修养还是不够,很多历史事实都不知道,以至于产生了这些错误。
下面列举几处近期发现的问题,如果有相关人士能看到,算是个提醒吧。
1.《中国兄弟连》情节:国民党军队有一部电台,苦于没有电源而无法和上级联系。
于是曲连长带着新四军偷袭鬼子驻地,从日本鬼子的摩托车上为国民党的电台抢得一块电瓶。
问题:电视上的抢到的电池只有巴掌大小,怎么可能用于电台?即使对付着能用,又怎能连续使用那么久?若干集以后,还有一个剧中人物说“电池没电了,无法和上级联系”的情节。
事实:抗战期间,国民党团级部队如果配备的电台,就是15W的电子管电台,《兄弟连》中的连级一般不配电台。
即使特殊情况配备了,也是这种15W的。
看电视中电台的体积,就是这个规格的电台。
如果是15W的电台,那么以电子管的效率,整机的功耗至少有150W,一般来说要200W以上,基本上都要用发电机供电,如手摇发电机。
如果用12V 的电瓶,电流要有12-20安培,一块现代大排量摩托车上常用的10安时的电瓶,只能连续工作半小时左右。
电视剧中新四军抢到的电瓶只有计算机光驱大小,即使按照现在的制造水平,这只电瓶的最大容量只能做到5安时左右;而在30-40年代,容量至少要降低一半,也就是2-3安时。
如果用这块电瓶给电台供电,就算能用(电压不对),充满电的情况下工作时间最多10分钟,还用等到联系好多次以后才发现电池没电?虽然那时电台也有电池供电的,电压24V,使用的是空气电池,但是电池箱的体积要相当于一套打包的行军被褥那么大,持续供电时间4~5小时。
另外,那时候没有固体铅酸电瓶,运输要很小心,不能让电瓶长时间的倾斜或倾倒。
但看我们的战士,拿过来之后在手里还翻来覆去地摆弄,然后往怀里一揣就拿走了。
盘点十大被电视剧歪曲的历史人物对于我来说,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是从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然而从平日里大家的聊天中发现,古装电视剧在不停地向人们重现历史的同时,更多地却是在颠覆着历史人物。
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大家比较熟悉的十大颠覆历史人物的电视连续剧,看看这些历史人物是怎样被歪曲的。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至尊红颜》颠覆人物:武则天入选理由:武则天是什么人?我们都很熟悉,她是在男人统治时代唯一的一位女皇!也是从男人堆里摸爬滚打历经千辛万苦、用尽心机和智慧才登上皇位的奇女子!但《至尊红颜》里面的武则天,她表现出的善良和白痴程度,让人们看到就是随行的一位侍女也比她聪明十倍百倍,如果只是看此部电视中的武则天,那么就让人很不明白她最后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如果武则天真的就像那部电视剧中的那般傻样,那么请问她还向被后世记得那般清楚吗?也许,她已经有千百次投身鬼胎了吧。
第二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颠覆人物:纪晓岚入选理由:历史上的纪晓岚只是一个大学士,是一名文官,说得难听点,或者用和珅的话来说他不过就是一个穷书生!他凭什么跟和珅斗法?和珅我们都知道他是史上最贪的一位官员,在乾隆仅他的钱就相当于国家十年的收入?那就可想而知他的权力有多大了。
哪么请问那个时候有纪晓岚说话的份吗?先不说和珅凭什么得到皇上的宠幸,就凭他在皇上面前得宠的样子就能看出他的智慧了,那么纪晓岚是他的对手吗?但我们从《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看到的纪晓岚是上通天下知地,真是无所不能,每次都把和珅智斗的灰头土脸,如果在现实中,请问和珅会受他如此的摆布吗?第三部:电视连续剧《大唐芙蓉园》颠覆人物:杨贵妃入选理由:连幼儿园大班的同学都知道四大美女中有杨贵妃,那个时候形容她是“环肥”,可想而知她有多胖了,但我们看范冰冰主演的杨贵妃却瘦得跟猴似的,横看竖看都不像,说白了倒像是个杨玉环的丫环。
第四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颠覆人物:乾隆入选原因:我们从张铁林的面部看他的样子,确实有帝王之相,在历史中,我们也知道清朝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乾隆皇帝,然而在这部电视剧里的他,整天就和几个格格、妃子、皇后、麽麽们为着几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
盘点《甄嬛传》中那些与历史不符的十大破绽2012年05月04日 10:22 来源:海南在线依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宫斗题材电视连续剧《甄嬛传》近日抢占收视率的制高点,尽管书迷先前表示戴旗帽踏盆底鞋的甄嬛很难接受,但是剧播出后普遍反响都说好看。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原本架空撰写的小说被生搬硬套地拍成清宫剧后,出现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今天编编精选了如下十个最明显的破绽与大家八卦下。
破绽一:后宫佳丽的名字都与雍正后妃名讳不符虽然古代女子的名字一般都不记载,通常都以**氏带过。
但是,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汉族人,清朝长期实行的是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皇室宗亲娶的必定是在旗的女子。
爱看清宫剧的TX都知道,常见的满族姓氏有这些:章佳氏、佟佳氏、乌雅氏、乌苏氏、董鄂氏、钮祜禄氏、郭络罗氏、叶赫那拉氏等。
甄嬛、安陵容、朱修宜这些,显然都是汉族女子的名讳。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
清朝的选秀女制度,3年选一次,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才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
但慈禧仍然规定了: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
清宫会有他国进贡的异族女子入宫,比如很出名的香妃,只不过这些女子是不能享有生育权的,后宫的避孕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破绽二:雍正虽然是老四但并不叫玄凌《甄嬛传》里的皇帝名叫玄凌,虽然也是先帝第四子,被甄嬛和纯元皇后称为“四郎”,因此编剧就让陈建斌当起了“四爷”雍正。
事实上,雍正的名讳是爱新觉罗·胤禛。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1、葡萄,这是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
2、西瓜,原产自非洲,宋朝时方传入我国,南宋时才开始大面积播种。
例:《西游记》是唐朝时期,却屡见西瓜出现在餐桌上
3、银子:我国直到明朝中后期,由于白银开采量的增加以及西班牙银元大量流入我国,白银才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到清初,才能见到大小店铺普及了为银子称重中的银称。
先秦和秦汉主要的货币是黄金和铜钱,唐宋时最主要的货币是铜钱,当时最常见的单位是贯(一千钱/文为一贯《十五贯》)
4、杨过啃玉米:玉米在明中期传入中国,到清朝中期才推广并大面积播种。
《神雕侠侣》第六回,“他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
玉米尚未成熟,但可食用。
”这是发生在宋朝的事,如果真说有玉米,那也应该是进口纳贡的,这连当时的皇帝都会把它看成新奇食品,更何况是随处可见
而且是大面积种植,简直是历史颠覆!5、为什么皇帝自称朕、孤、寡人,皇后自称哀家,朕表示“我”,秦朝是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孤、寡人表示权利至上,无人可比,又有些高处不胜寒之意,是皇帝的自谦。
哀家本来是皇太后的自称,意思是先帝去世了只剩下我在人世间,所以感到悲哀。
一般皇后没有这么自称。
皇后对皇帝一般都是自称妾或妾某氏,对臣子自称我或吾。
6、“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从朱元璋才开始的,之前没这么说
7、韩国人、日本人都是跪着的,其实中国在隋朝后期才出现椅子,之前大家都是跪着的,如《汉武大帝》、《美人心计》等。
8、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