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笔记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学1.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表现➢衡量宏观经济的关键指标:1)总产量。
这个国家总产出是多少?为什么这么多?是否在波动?如何消除其波动?2)物价。
是否充分就业?有没有失业率?失业率多少?什么样的失业率算严重?失业率由什么因素决定?3)就业。
物价是否平稳?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4)其他。
是否富有?如何富有等➢具体影响因素:利率、进出口、消费、汇率、储蓄、财政盈余或赤字、投资➢经济体(Economy):受同一个政府机构调控的经济特点:使用同一个货币→独立的货币政策;受到同一个宏观财政政策的影响;能做出独立的宏观经济决策;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地区,如香港。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组成经济体的各个地区特点:各个省份;具有相同特征的多个省份;当然也可以是省下面的县市;重要的是,没有独立的财政货币政策。
➢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微观经济学: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经济决策如居民户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单个变量如何供给、需求和价格如何决定,以及单个市场如何运行的理论。
具体说,它研究市场中个体的决策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各种经济变量的。
宏观经济学: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总产量、就业和物价是如何决定和变化的。
1.1.2宏观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角度➢切入点1)影响因素角度供给面:生产能力需求面:实现生产的能力2)时间角度短期: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经济波动或稳定长期: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经济增长1.1.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模型➢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刻画特征,可以是数字模型也可以是文字模型等。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框架:——宏观经济学最终目标,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
——产品市场——AD曲线——货币市场——IS-LM-BP模型——短期决定及对策——国际市场国民收入——AS曲线——劳动市场(总量生产函数)——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有关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策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两大体系:①MPS:Sysg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前苏联。
②SNA,Sysg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引入绿色GDP的原因:原有GDP指标的局限性①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3)2003年,我国采用SNA2、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1)价值增值:企业在某年的产出(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3)→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②是“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最终产品;③计算的范围是一国,是一个地域概念,相对应的GNP是国民概念;④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⑤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⑥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4)由“产出=收入”:为什么?—因为企业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产出=支出”:为什么?—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①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②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③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
⾼鸿业《西⽅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第15章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15.1 复习笔记⼀、总需求1.总需求概述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平来表⽰。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出的总数量。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所表⽰的需求总量和价格⽔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在某个特定的价格⽔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平的产量。
在价格⽔平为纵坐标,产出⽔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何表⽰被称为AD曲线或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价格⽔平相对应的私⼈和政府的⽀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
2.总需求函数的推导在两部门的经济中,IS曲线的⽅程为:y=c(y-t)+i(r)+g。
LM曲线的⽅程为:M/P=L1(y)+L2(r)。
在上⾯两个⽅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程联⽴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般包含P这⼀变量。
该解式表⽰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3.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
如图15-1所⽰,上图是IS-LM图形,下图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
当价格⽔平从P1下降到P2时,减少了货币需求,⼜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LM曲线向右下⽅移动,即从LM(P1)移动到LM(P2)。
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r1下降到r2。
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平上升,即从y1增加到y2。
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使GDP增加。
这样,不同的价格⽔平和不同的收⼊⽔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
图15-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从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可知,总需求曲线表⽰国民收⼊与价格⽔平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其斜率为负,曲线向右下⽅倾斜。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第一篇: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第12章重点总结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简单的说就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或收入。
2.均衡产出的条件:E=y 也可以用 i=s来表示。
3.消费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c(y)c=α+βy4.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c/△y =dc/dy5.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之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6.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7.储蓄函数方程式: s=y-c=y-(α+βy)=-α+(1-βy)8.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P3879.均衡收入:y=(α+ I)/(1-β)P39310.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k=1/(1-β)11.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P399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资本边际效率MEC :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公式P412)2.IS曲线: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3.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量大体上和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各章知识点分析第12章国民收⼊核算⼀、了解与识记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法:即均衡国民收⼊理论和总量分析⽅法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计⼊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3、核算国民收⼊的三种⽅法(⽀出法、收⼊法、增殖法需要了解)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5、GDP折算数⼆、理解与分析1、国民收⼊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第13章简单国民收⼊核算理论⼀、了解与识记1、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3、凯恩斯的绝对收⼊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4、其他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的决定及变动(重点)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般均衡(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2、IS曲线的含义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5、LM曲线的含义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理解与分析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理解与分析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般情形、极端情形)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的政策效应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了解与识记1、⾃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2、财政政策、政策⼯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事”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级市场,⼆级市场,主板市场,⼆板市场)(可以略看)⼆、理解与分析1、经济政策的⽬标及相互关系⽬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平衡关系:四个⽬标是⽭盾统⼀的。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核算GDP的三种方法:①生产法②支出法:GDP=C+I+G+(X-M)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5、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7、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I+G+X-M=S+T+K8、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核算指数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i = s 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宏观经济学亲笔整理笔记高鸿业的红本书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国民收入,GDP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由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指数包括(CPI、PPI、GDP)GDP的增长率来衡量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决定了总需求曲线劳动市场决定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短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某国的GNP>GDP,说明该国公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购买最终产品的总产出-总产出(新增的价值)=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企业经营者的收入GDP核算支出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算收入法: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算支出法:GDP=C+I+G+(某—M)C:消费,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消费和劳务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多余出来的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
G: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购买物品和劳务。
(某—M):净出口=出口—进口,就是卖给外国自己获得收入,然后在本国消费自己的产品,进口则是购买外国产品,自己消费外国产品,肯定这一部分要减掉。
收入法: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折旧=GNP(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NI(国民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保险费+政府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企业)的收入构成S—I恒等式GDP=NDP=Y=NI从支出看:Y=C+I(即总需求)从收入:Y=C+S(收入一个用来消费,剩下的用来储蓄)(即总供给)三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从支出:Y=C+I+G从收入:Y=C+S+T(其中T是政府净税收。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序言1. 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材,深受学术界和学生群体的认可。
在这本书中,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涵盖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货币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宏观调控和国际贸易等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 本章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
高鸿业教授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简洁的语言,帮助读者建立了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整体认识。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心问题3.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国民经济核心问题的解决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货币与金融市场4. 本章主要介绍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高鸿业教授全面地介绍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组成和功能,分析了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调控,为读者深入理解货币与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5. 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高鸿业教授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内在联系和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业的建议和政策措施,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章:宏观调控6. 本章主要介绍了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手段。
高鸿业教授对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工具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为读者理解宏观调控提供了清晰的认识框架和操作指导。
第六章:国际贸易7.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高鸿业教授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控,为读者深入理解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语8. 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笔记内容丰富、理论深入、逻辑清晰,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学教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知识重点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宏观: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宏、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分析有其微观基础;*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2)宏微观经济学的不同分析方法*微观:个量分析法*宏观:总量分析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一、 GDP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 一国……*国土原则:GDP*国民原则: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 NOKIA(北京)--中国的GDP,芬兰的GNP* Haier(美国)--美国的GDP,中国的GNP*GNP+国外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取得的收入-国外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 2.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或一个季度,不涉及过去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二手货)。
*不是销售的(存货)在本质上,总产值等于产量乘以市价,这与销售收入的概念相同,但后者需要交易达成才能产生,总产值则与是否能卖出无关3. 全部……*经济中生产的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所有商品注: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如:毒品)4. 最终……*中间产品: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最终产品:由消费者消费的产品。
例如:某企业用纸生产贺卡。
*中间产品:纸*最终产品:贺卡5. 物品与劳务……*GDP 既包括有形的物品(食物、衣服、汽车),又包括无形的劳务(理发、清扫房屋,看病)6. ……市场价值的总和*最终产品的价值用货币加以衡量*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例如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利用下式计量GDP :二、GDP的缺陷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宏观经济学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的学科。
本课程内容涉及国民收入核算、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曲线模型、总供求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目前存在的分歧和共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以及其研究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总量概念,能够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简单的国民收入核算,重点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国内生产总值(GDP)1、定义2、分析3、缺陷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消费(C)⑵投资(I)⑶政府购买(G)⑷净出口(X-M)2、用收入法核算GDP⑴工资、利息和租金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⑶公司税前利润⑷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⑸资本折旧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与真实GDP【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3.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1.1 复习笔记一、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新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1d ,,,,,,d b e P M f P r r w Y u P t ⎛⎫=⋅ ⎪⎝⎭式中,M 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 为一般价格水平;r b 为市场债券利息率;r e 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d d P P t ⋅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 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Y 为名义收入;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弗里德曼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1/k )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轻微地波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因此,货币数量说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总财富。
弗里德曼认为,总财富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总财富可以用永久性收入y来衡量。
②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这两种财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人力财富转为非人力财富比较困难,因而,当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或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小,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反之亦然。
③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选择保存资产的形式除了各种有价证券外,还包括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有形资产。
一般地说,各种有形资产预期的报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货币就越少。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学1.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大都集中在微观领域。
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
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单列)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3: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
4.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单列)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1)二者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对象及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微观部分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着,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着,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这份资料是2年前上过人大专业课考研辅导班的一个朋友的笔记。
历经千心万苦才整理出电子版来,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希望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资料!更希望版主别删掉!!!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考研重点第12讲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逻辑
1)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
第一,时间维度。
短期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期为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理论,长期为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变量内生化。
举例来说,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力量i外生,价格P外生;IS-LM 模型是利率内生,价格P外生,从而需要加进货币方程;AD-AS模型利率i内生,价格P也内生,从而需要加进供给方程。
2)宏观部分安排
第十二讲国民收人核算
第十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四讲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
第十五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短期经济模型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争论和共识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必考名词解释背诵版——跨考教育金牛经济学院院长郑炳老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3.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 S=、()=+-和()()rI S T GI S T G M X K=+-+-+。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4.GDP折算(平减)指数答:GDP折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的学科。
本课程内容涉及国民收入核算、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曲线模型、总供求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目前存在的分歧和共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以及其研究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总量概念,能够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简单的国民收入核算,重点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国内生产总值(GDP)1、定义2、分析3、缺陷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用支出法核算GDP⑴消费(C)⑵投资(I)⑶政府购买(G)⑷净出口(X-M)2、用收入法核算GDP⑴工资、利息和租金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⑶公司税前利润⑷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⑸资本折旧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六、名义GDP与真实GDP【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3.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为什么说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5.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6.什么中间产品,它与资本品有何区别?7.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之中?8.用GDP衡量国民财富有什么缺陷?9.为什么在实际中往往采用真实GDP而不是名义GDP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10.简要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11.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12.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试计算:⑴国内生产净值;⑵净出口;⑶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⑷个人可支配收入;⑸个人储蓄。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思想和均衡产出的概念,熟练掌握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和乘数论,了解其他消费函数理论和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并对现实问题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
【主要内容】一、均衡产出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2、均衡产出的概念3、投资等于储蓄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1、消费函数⑴含义⑵边际消费倾向(MPC)⑶平均消费倾向(APC)⑷消费曲线⑸线性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⑴含义⑵边际储蓄倾向(MPS)⑶平均储蓄倾向(APS)⑷储蓄曲线⑸线性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四、乘数论五、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六、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2、税收乘数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4、平衡预算乘数5、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七、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教学总时数】6学时【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均衡产出或收入、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2.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与国民收入恒等式有什么区别?3.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4.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5.试用图形画出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同一均衡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6.简要说明利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素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7.简要说明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的含义。
8.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不同?9.定量税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10.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有何影响?11.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影响投资的因素有哪些,投资的内生性所在,掌握凯恩斯的利率决定思想,理解IS-LM曲线模型的微观本质,并能够推导及利用它们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下的产出和利率,重点掌握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一、投资的决定1、真实利率与投资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4、投资边际效率曲线5、预期收益与投资⑴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⑵产品成本⑶投资税抵免4、风险与投资5、托宾的q理论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⑴含义⑵图形推导2、IS曲线的斜率⑴两部门经济⑵三部门经济3、IS曲线的移动⑴两部门经济⑵三部门经济三、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⑴古典学派的观点⑵凯恩斯的观点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⑴交易动机⑵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⑶投机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4、货币需求函数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⑴货币层次与货币供给⑵货币市场均衡和利率的决定⑶货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四、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⑴含义⑵图形推导2、LM曲线的斜率⑴中间区域⑵古典区域⑶凯恩斯区域3、LM曲线的移动⑴交易性与谨慎性货币需求的变化⑵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化⑶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化⑷价格水平的变化五、IS-LM分析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⑴非均衡的经济含义⑵一般均衡的形成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资本的边际效率、IS曲线、LM曲线、流动性陷阱、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2.资本边际效率对投资有什么影响?3.简要说明货币交易需求、货币预防需求、货币投机需求的含义。
4.流动性陷阱的政策含义是什么?5.货币供给量有哪几种定义方式?为什么说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6.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如何引起均衡利率变动的?7.根据IS-LM模型说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一般均衡收入的影响。
8.投资函数为I=e-dr。
⑴当I=100-5r时,找出r等于4%、5%、6%、7%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⑵若储蓄为S=-40+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⑶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9.假设:⑴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5r;⑵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10r;⑶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10r。
求:①三种情况下的IS曲线;②比较前两种情况,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的IS曲线如何变化;③比较后两种情况,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对IS曲线斜率的影响。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种类,了解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所在,能够熟练运用IS-LM曲线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以及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应。
【主要内容】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1、财政政策⑴含义⑵种类2、货币政策⑴含义⑵种类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总结二、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⑴含义⑵IS曲线斜率的变化⑶LM曲线斜率的变化2、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⑴含义⑵作用机理3、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⑴含义⑵充分就业经济中的“挤出效应”⑶非充分就业经济中的“挤出效应”⑷“挤出效应”的决定因素⑸两种极端情况下的“挤出效应”三、货币政策的效果1、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⑴含义⑵IS曲线的斜率大小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⑶LM曲线的斜率大小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2、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作用⑴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效应⑶政策配合的政治效应【教学总时数】6学时【作业与练习】1.解释下列概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凯恩斯极端、古典主义极端、挤出效应2.为什么说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中,投资乘数的作用变得相对小了一些?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为200,C=60+0.8Yd,T=150,G=100。
求:⑴IS和LM曲线方程;⑵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⑶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120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⑷是否存在“挤出效应”?4.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200,消费为C=100+0.8Yd,投资I=140-5r。
⑴若货币供给从200增加到220,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投资和消费各为多少?⑵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什么样一种政策的混合?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6.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使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⑴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⑵货币存量不变。
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有什么区别?7.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
试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8.为什么说货币政策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措施比较有效,而作为反萧条的措施效果却往往不甚明显?9.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何影响?10.IS、LM曲线的弹性对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有何影响?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构成、工具和作用机理,熟悉功能财政的含义、平衡财政的思想、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作用所在和派生存款的机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