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重点法条精读
- 格式:pdf
- 大小:127.65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交易方式不断创新,第三者担保作为一种新型的担保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
第三者担保是指担保人以其财产或者信用向债权人提供担保,以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一种担保方式。
为了规范第三者担保行为,保护债权人和担保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第三者担保的法律规定出发,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二、第三者担保的法律特征1. 担保人的独立性第三者担保中,担保人并非债务人的债权人,其与债权人之间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担保人以其独立财产或者信用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担保行为与债务人的债务履行无关。
2. 担保的独立性第三者担保的独立性体现在担保行为与债务人的债务履行无关。
即使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债权人也不能直接要求担保人承担全部债务,而应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
3. 担保的附随性第三者担保的附随性是指担保行为附属于债务人的债务,担保人仅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
若债务人履行债务,则担保人免除担保责任。
三、第三者担保的法律规定1. 《担保法》《担保法》是我国担保制度的基本法律,其中对第三者担保的规定主要包括:(1)第三者担保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借款合同、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债权债务关系。
(2)第三者担保的设立条件:担保人须具备担保能力,且担保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3)第三者担保的效力:担保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担保人应当履行担保义务。
2. 《合同法》《合同法》对第三者担保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1)合同订立:第三者担保的设立,需经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三方协商一致。
(2)合同履行:担保人应当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履行担保义务。
(3)合同变更:担保合同变更,需经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三方协商一致。
(4)合同解除:担保合同解除,需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条件。
3. 《物权法》《物权法》对第三者担保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担保物的设立、变更、转让等方面:(1)担保物的设立:担保人应当以其合法的财产或者信用设立担保。
概述 ⾃1996年算起,每年律考中直接中间接考担保法律制度的分值在15——20分之间,由此可见《担保法》在律考中的分量并不轻。
本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并重。
其中单独考察《担保法》的案例分析题并不多见,往往更常见的是⼀道案例分析题兼考《担保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内容。
的确,在《物权法》出台之前,《担保法》扮演了我国最重要的物权⽴法⾓⾊,故在律考中的地位显得⼗分突出。
概括地讲,《担保法》的考试重点与⾮重点区别并不明显。
因为同《合同法》、《民法通则》⼀亲,作为我国民商事⽴法的基本法律之⼀,《担保法》条⽂的可考性极强。
降去第七?quot;附则“的第5个条⽂及第⼀章”总则“的第11条上,余正⽓91个条⽂均具可考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下⾯的分解评述中提到的法条仅是相对重要,未提到的法条也不是没有被考察的可能性。
所以说,本法的”重点条⽂“具有更⼤的提⽰和指引作⽤。
《担保法》的理论性很强,部分考⽣理解起来有些吃⼒。
我闪在分解评述中会尽量多介绍⼀些相关民商法基本理论。
另外,该法同《民法通则》、《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地管理法》。
等其他民商事⽴法关联密切,我们在分解讲述中也会尽量联系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法条,⼀并分析讲解。
值⾏特别注意的是,2000年9⽉29⽇⼈民法院通过的《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担保法》若⼲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将于2001年⾸次列⼊律考,并将在今后的律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故在《担保法》在复习中,⼀定要重视《担保法解释》的复习。
⼀、重点法条: 第4条。
相关法条:《担保法解释》第2条。
意思分解: 反映担保是指被担保的债务⼈或第三⼈向担保⼈提供的担保。
依本条规定,反担保只能也只会在第三⼈为债务⼈提供担保的情形下发⽣。
⾄于反担保的提供⼈,则可以是债务⼈⾃⼰,也可以是债务⼈以外的其他⼈。
反担保与担保的根本区别在于,担保所担保的是主债权,⽽反担保所担保的是担保⼈的追偿权即附延续条件的未来侵权。
怎么理解担保法第⼆⼗四条
关于合同变更与保证⼈的责任,《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与债务⼈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书⾯同意,未经保证⼈书⾯同意的,保证⼈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对于这⼀规定,实践中的理解很不⼀致。
从法理上讲合同的更新与合同的变更是不同的。
合同的变更是指合同成⽴之后但是尚未履⾏或尚未完全履⾏以前,当事⼈不变⽽仅变更合同内容的情况。
但《担保法》第24条却没明确说明债权⼈和债务⼈变更主合同到底是合同的更新还是合同的变更,假如是合同的更新则当然要得到保证⼈的书⾯同意,否则保证⼈不承担保证责任,但是假如是合同的变更则由于债务⼈不变,同时合同也未实质性改变,因此,即使债权⼈和债务⼈变更合同并不需要得到保证⼈的书⾯同意,保证⼈也不能以此为理由来免除保证责任,最多只要把变更的事情通知保证⼈即可。
因此,第24条的规定过于笼统。
也正是因为如此,造成了该法条与解释第30条造成了冲突。
解释第30条:“保证期间,债权⼈与债务⼈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的债务的,保证⼈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的债务的,保证⼈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假如按《担保法》第24条的规定,则只要保证期间内,债权⼈与债务⼈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同意的,则保证⼈的责任⼀律免除,⽽司法解释区分两种情况,因此两者存在冲突,如果实践出现这种情况时,应以司法解释来处理⽐较合理,因为其更加明确⽽且更具操作性。
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逐条解读(附关联法条+最全解读)担保是民商法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横跨《民法典》物权编、合同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民法典》编纂中,对物权法、担保法等的规定进行了重大调整与完善,可谓变化幅度最大的部分之一,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挑战。
近日,《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以下简称担保制度解释)正式出台,该解释对以往的担保法律、法规、解释等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修改、整合。
解决很多争议问题的同时,也因其内容的繁杂、琐碎、晦涩,引发了大家更大的学习焦虑。
很多情况下,该解释的一个条文对应了《民法典》多个条文,横跨物权编、合同编;也有很多条文交叉对应《民法典》不同编、章、节的内容。
为帮助读者较快掌握担保法律制度,我们按照担保制度解释的顺序,将《民法典》相应内容找出对照,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简明扼要解读。
01担保制度解释第一条:因抵押、质押、留置、保证等担保发生的纠纷,适用本解释。
所有权保留买卖、融资租赁、保理等涉及担保功能发生的纠纷,适用本解释的有关规定。
第三百八十七条【担保物权适用范围和反担保】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注:传统的典型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等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法典为此扩大了担保合同范围,增加规定了所有权保留买卖、融资租赁、保理等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
02担保制度解释第二条:当事人在担保合同中约定担保合同的效力独立于主合同,或者约定担保人对主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承担担保责任,该有关担保独立性的约定无效。
主合同有效的,有关担保独立性的约定无效不影响担保合同的效力;主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金融机构开立的独立保函发生的纠纷,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非典型担保”及“附则”部分重点条文解读
关于非典型担保的重点条文解读将主要聚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附则部分。
以下是附则部分中一些重点条文的解读:
1. 第一条:明确规定了非担保人与债权人之间建立担保关系的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2. 第二条:规定了外国法人或者个人担保人的适用条件,包括外国法人或者个人在非中国国籍或者非境内主体的情况下,在中国境内法院信用额度范围内承担担保义务。
3. 第四条:规定了担保合同标的的适用范围,包括借款、购销、租赁、融资租赁、因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其他民事义务等产生的债务。
4. 第七条:明确规定了债权人和担保人履行担保合同义务的时间和方式,强调担保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签署,否则将无效。
5. 第八条:规定债务不可抗力情况下担保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条件。
6. 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债务逾期情况下担保权利的实现方式,债权人有权根据担保合同约定的方式和程序,行使担保权利。
7. 第十二条:规定了其他权利或者利益人对债务人履行债务的
干预方式和条件。
以上是关于非典型担保的附则部分中的一些重点条文,其详细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理解和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部分摘录)第四章贷款和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部分摘录)第三十四条商业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
第三十五条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
第三十六条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
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
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第三十七条商业银行贷款,应当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合同。
合同应当约定贷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章贷款种类第七条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自营贷款,系指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回本金和利息。
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第五章贷款人第二十九条贷款人有权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采取使贷款免受损失的措施。
第三十二条贷款归还:借款人应当按照借款合同规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
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借款人应当及时筹备资金,按时还本付息。
贷款人对逾期的贷款要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单,做好逾期贷款本息的催收工作。
贷款人对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归还的贷款,应当按规定加罚利息;对不能归还或者不能落实还本付息事宜的,应当督促归还或者依法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部分摘录)第三章抵押第一节抵押和抵押物第三十四条下列财产可以抵押:(一)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二)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三)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四)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五)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六)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证第一节保证和保证人第二节保证合同和保证方式第三节保证责任第三章抵押第一节抵押和抵押物第二节抵押合同和抵押物登记第三节抵押的效力第四节抵押权的实现第五节最高额抵押第四章质押第一节动产质押第二节权利质押第五章留置第六章定金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本法。
第二条【担保范围及方式】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
本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第三条【适用原则】担保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反担保】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
第五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二章保证第一节保证和保证人第六条【保证】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第七条【保证人】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
第八条【国家机关】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第九条【公益法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第十条【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第十一条【禁止强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者企业为他人提供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者企业对强令其为他人提供保证的行为,有权拒绝。
第十二条【共同保证】同一债务有两个以上保证人的,保证人应当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
民法典条文内容民法典第三百八十七条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九条保证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对应原法条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担保法解释第二条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
反担保方式可以是债务人提供的抵押或者质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者质押。
担保法第四条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
什么是反担保反担保,指的是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为保证自己的追偿权得到实现,要求债务人为自己追偿权的实现而提供的担保。
反担保是与本担保相对的概念,因为其目的在于确保非债务人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得到债务人的清偿,因此也被称为“求偿担保”。
1、反担保以本担保的成立为前提,只有在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的本担保成立的情况下,债务人为第三人提供的反担保才有设立的基础。
2、反担保的方式为保证、抵押或者质押。
3、反担保的设立也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
关于反担保提供者的范围民法典第387条第2款和民法典第689条,都仅仅规定债务人为反担保的提供者,忽视了债务人委托第三人向原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情形。
我们认为,应当将第三人提供反担保的情形纳入反担保提供者的范围。
另外《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条第1款对反担保提供者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