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品味孟子——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孟子的思想的借鉴之处与不足作文哎呀,孟子啊,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言论可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孟子的思想,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同时也挑挑他的不足之处。
孟子的思想里有一点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那就是“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发挥出善良的一面。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常说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也提到了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克服这种恶。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学过的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过错,关键是要勇于改正。
所以,孟子的思想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孟子的思想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他过于强调“仁爱”和“礼义”,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但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仁爱和礼义,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就像咱们小时候学过的《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光靠讲道理是不够的,有时候还需要实际行动。
所以,孟子的思想虽然很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孟子还强调了“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的三纲五常观念。
这个观念在当时的社会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放在现代社会,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现在的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平等、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孟子的观点,而应该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的。
他的“性善论”让我们明白了人性的本质,提醒我们要勇于克服自己的恶习;他的“仁爱”和“礼义”观念也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原则。
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崇拜孟子,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和调整。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从孟子的思想中获益匪浅,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谢谢大家!。
谈谈对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看法写一篇作文今天,老师讲了孔子、孟子、庄子三位大人物的想法,我总感觉很有意思,他们的话语竟像一颗颗糖果,五彩缤纷,甜丝丝,让我对他们充满疑惑。
孔子老师说要“仁义礼智信”,要像大人一样有礼貌,说话要算数,对朋友要讲义气。
我心道,这些我都会啊,平时爸爸妈妈也一直教我这些道理呢。
但我突然间发现自己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我总是禁不住跟弟弟抢玩具,明明答应了妈妈不看电视节目,但我还是悄悄打开了。
孟子老师说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爸爸说,要像一块石头,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改变自己的本心。
我很努力地想象着,像石头一样坚韧,一定很酷!
庄子老师则说要“逍遥游”,什么都不要管,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可以无忧无虑地翱翔。
我立马想到,放学以后我可以不去操场狂奔,也可以去公园玩滑梯,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嬉戏玩耍,我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我发现,虽然这三位大人物的想法不一样,但他们都希望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他们期望我们快乐成长,拥有幸福的未来。
我确定,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做一个像他们一样有智慧、有爱心、懂得怎样生活的人。
孔孟旬思想对比作文
孔孟旬,这三位古代圣哲的思想理念,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们的智慧,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
说实在的,谁都别想将他们的思想等同视之,因为每个人的观点和见解都是独一无二的。
咱们先来瞧瞧老孔子的主张吧。
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谓是教育民主化的先驱。
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不分阶层的,普及于民间百姓。
他还十分重视修身齐家的做人道理,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身教和言教并重,儒家文化的根基由此奠定。
再聊聊孟子的思想理念。
他发展了"恻隐之心"的概念,倡导人人都应该怀有博爱之心。
同时,孟子还积极主张"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将民众的权益置于首位。
不过,他似乎也有点"过于乌托邦"的理想化色彩了。
最后说说荀子的一些观点吧。
与孔孟不同,荀子偏重于法家思想,主张"王道」与"霸道"并重。
他认为人性是后天习惯的结果,需要通过教化和刚强的法律来约束。
在某种程度上,荀子的理论更加现实一些。
这三位古人的思想理念各有千秋,却又有些分歧。
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超越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中汲取养分,让古老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5篇高三孟子语文作文1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着述。
——题记他,一个平凡至极的人。
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创举,他没有商鞅范彝的谋略,他更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__山的霸气。
与他们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点点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
但他演绎出了他的史诗,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__的精神体,他认为哲学的思想中最高的范畴是天。
他,在那个战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贱君贵的不平?o的时代中。
他傲然站出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藐视王权的思想。
他将所有人无论贫贱,无论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圣人与我同类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个身如草芥之人却心系天下。
走访四海,关心民生,面对王权,他无所畏惧,直谏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王权至上的年代中依旧无法动摇他的思想。
面对高位的诱惑,生死的威迫他依旧保持着本心。
与人乐乐而非独乐乐,这便是他的乐。
他,如大海包纳以为。
他始终相信“人之初,__本善”人__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
面对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对不仁,他直言请柬“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他提倡仁政,而仁者无敌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书生,却成为了使人眼中的胜任圣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却无视金钱名利的威诱:他,一个平凡的子民,却舍生于直言进谏的艰苦道路上。
他,一个平凡的人,却在我们每个人之上,他拥有着天一般的胸怀,一样的淡然。
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红尘,他所为的,只是保持本心。
高三孟子语文作文2他说斯人背负大任,历经拂乱,方能成大事。
他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大气之势,尽显言谈。
他说王应先百姓苦以为苦,后百姓乐以为乐。
他说人和首当其要,失民心者必毁其德。
他还说王何必曰利。
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一班吴明20420102201328摘要:孔孟都是儒学大师,孔孟思想也使中国人津津乐道,也早已似乎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张很有力的名片。
本文主要是从人格、仁与仁政、具体的施政三方面浅析孔孟思想以及孔孟本人的差异,使孔孟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使孔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孔孟思想差异人格仁仁政具体的施政正文:孔子、孟子这两位儒学大师,虽然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思想及个人品质却使无数华夏儿女为之着迷,甚至如今,孔孟思想已穿越大洲大洋,俨然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混为一谈,不了解孔孟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其实就像施蛰存所说:“孔孟思想,是一种思想,还是两种思想?天下没有两个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毕竟还是两家。
”一、人格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激进。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历经磨难,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不仅如此,孔子也善于、肯于向别人请教。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就是真实的写照。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就像《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季子享用天子规格听音乐时,他也会说“士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倾向激进,并强调“格”、“气节”。
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孟子初到齐国,期望以有病为托词,不亲自来咨询政事,而是派人前来召见他,孟子辞以疾,不去朝见。
孔孟思想对比作文Confucianism and Mohism are two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that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While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respect for tradi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Mohism advocates for universal love, mutual benefit, and impartiality. These contrasting ideologies have both shaped the way people think and behave in Chinese society.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尊重传统和道德修养,而墨家则主张普爱互利和公平。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都在塑造着中国社会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ial piety and respect for tradition, Confucianism places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d hierarchy.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prioritize their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uphold the values of respect and obedience to elders. This focus on maintai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amily has been deeply ingrained in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从孝道和尊重传统的角度来看,儒家强调家庭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孟子与孔子虽然都是思想家,但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还是有所差别的。
下面是为你搜集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差别,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差别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两人的性格也有差别。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
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孔子与孟子思想比较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
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
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孟子》议论文作文高中范文5篇最新如果我们暂时抛开带在孟子头上那些名誉的光环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孟子将会是个十足的空想家。
他的政治理论,“民贵君轻”毕竟不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思想。
他的政治体系的出发点是“君”而不是“民”,得到的利益最终获益者是统治者所代表的“君”而不是普天之下的“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孟子》议论文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议论文作文1孟子顶多只是从道德礼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修补与改善,而不是彻底地废除那种畸形的君主制,没有勇力也没有先见之明,将这种制度完全否定。
所以即使他认为作为君王,那必须是“天与人”,并且提出了“天视自我而视,天听自我而民听”,这种似乎将君主的地位就托负给“民”一样,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而尔后就看到,当有人问起孟子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君时,他自己说是没有经过君王的推荐,即便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能成为君王。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大的漏洞,孟子虽然有意愿让君“民与之”,但这种形式下的君王并不是“民众”选举的结果,而是君主“禅让”移交的结果,仍然是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游戏。
因此即便是孟子高呼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民仍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限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而已。
正如拍拉图眼中由金,银,铜铁组成的理想国,莫尔假想中那个人人平等的事有最初社会主义思想的乌托邦一样,孟子的那个淳正风俗,天下皆尧舜的国家不免带有了人类特有的梦幻气息,而作为这个梦想的主宰者,便当之无愧称之为“空想家”。
空想家的志向是伟大的,超越其所在地在的时代;他们的言行是怪异的,甚至被当时世人所误解,迫害的。
他们的奇异的思想却在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后,人类思想进一步扩充与发展后,他们的思想却成功之路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伟大预言,无可厚非,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空想家不是一无是处的,对于本身所处的时代而言,空想家这一词看似荒谬,因为他的远见性是同一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4篇)寒假期间,我复习了课文《孔子师法》。
很有教育意义,让我感触很深。
孔子年轻时是有名的老师,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深刻。
三十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离洛阳千里,孔子熬了一夜,花了几个月终于到了洛阳。
见了老子,谦谦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
从此,孔子天天陪着老子,随时求教。
老子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人们尊重孔子和老子的知识,以及他们的品格。
孔子的真诚学习、谦虚好学深深打动了我。
看着孔子,想着自己,觉得惭愧。
比起孔子,我的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真的是差得很远。
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看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
爸爸妈妈催我学习,有时候看起来很不情愿。
考试成绩不错,我爱“翘尾巴”;成绩不好,爱“发脾气”;有时候成绩好不好都无所谓。
假设这次语文考试。
虽然在班里拿了第一,但是只拿了89分。
这说明我还是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作文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粗心还没有完全消除。
学无止境,学无止境。
孔子,千古圣人,能虚心读书,我想我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
子曰:“三人行必由我教。
”在未来,我会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追求,积极学习,努力学习,快乐学习,努力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放学回家,我从书柜里拿出这本李一本写的书,认真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一个刻苦追求知识的人。
他一生热爱学习,处处求人指点,从不错过任何学习机会。
孔子年轻时成了名师,但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从不满意。
他觉得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深刻。
三十岁时,他决定再次拜老师,继续学习。
于是他离开家乡曲阜,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祭拜当时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
但老子对他说:“你是孔子!你在研究方面不比我差。
为什么要拜我为师?”孔子说:“你学问很深。
如果你向你学习,你就会进步。
而且,越学越应该学。
高三作文:品味孟子——浅析孔孟思想的差异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大学者,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为武帝采纳后,孔子和孟子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树立的偶像。
明代时学者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清代时称孔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
那么,作为同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两人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分歧呢?孔孟相同点之一:“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
《论语》里共出现了66个“仁”字,说明孔子和孟子达成统一战线,一句话,以仁爱之心待人可以实现国家的统一。
关于“仁”,两位大儒都有精彩的说明。
孔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两句话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两千多年前孔孟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受用。
以仁爱之心可以调和人际关系,而“人和”正是孟子在《公孙丑·下》中提出的。
这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会有一些帮助呢?社会的和谐,是由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和谐构成的。
当我们有一天,真的实现了孟子的蓝图: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
那么我们就实现了真的和谐了。
孔子曾经让弟子们各言其志,这其中,只有曾皙的话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而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和谐社会的影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峪,风乎舞雩,咏而归。
朋友们,百姓安居乐业,就是真正的和谐啊!孔孟思想相同点之二:反战。
其实我们读百家经典,反战立场最鲜明的是墨子的“非攻”,墨子反对的是不义的战争。
而孔子和孟子面对当时诸侯国互相攻伐,民不聊生的现实,显得很无奈,最终都选择了急流勇退。
今天我们读《论语》,品《孟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在《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对子贡要挑起不义的战争显得十分恼怒,痛斥子贡。
最终让子贡劝说国君放弃讨伐颛臾的想法。
孟子则更直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孟子庄子思想对比作文800字高中篇1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大家都明白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
经过《论语》的记载,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
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张“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以往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一样,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能够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并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别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能够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800字关于孔子孟子的高中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800字(篇一)历史的天空悠远而深邃,遥望这片天,群星闪烁。
有两颗耀眼的星星穿越时空,成了现代和未来的指明灯。
那就是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孔子和孟子。
孔孟的思想影响着后来人,直到今天仍不褪色。
三人行,必有我师求学道路漫长而艰辛,许多人一起学习,一起寻求心中的目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择人之长补己之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学本来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如不端正态度,那又怎能效仿古人不畏劳苦的求学精神?对于一种学问,不但要懂它,而且要喜好它,重要的是从中感到快乐。
否则,人生就会黯淡。
也许,我们这样做了,也不会成为孔夫子那样博学多才的圣人,但起码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掉思想中的污垢,行为上的瑕疵,让自己的人格多一些圆润与光泽。
集他人智慧于一身,虽然不是圣人,但也绝不是庸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如战场,不是胜就是败。
而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人心。
孟子的仁政如是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聚人心,共奋战,团结就是力量。
一家公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面临倒闭,也许因为经营不善,也许因为天灾人祸,但如果老总能以德服人,得人心,那么公司肯定会起死回生。
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想减少失败的几率,必须要深得人心,以德服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功非易事。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次磨练造就一个全新的你,而只要你愈挫愈勇,还怕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吗?可是成功后你便堕落,你以前的努力又有何用?现在安逸的生活不是自己创造的,终有一天,它不会再属于你,只有在忧患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
人们一直在追寻雁过雁往的飘逸,花开花落的浮沉,我们要用他们的思想——仁爱、和谐来主导我们的世界。
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孔孟学说,一脉承传、源流贯通。
但在人格思想方面,孔子所津津乐道、反复倡扬的是“君子”,而孟子所崇奉高标、心所依归的是“大丈夫”。
那么,孔子的“君子”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又有哪些区别呢?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在《论语》中的表述颇多,其内涵极为丰富,难于一言以蔽之。
因此,在“君子”人格基本特征的概括上,学术界也见仁见智,各有所得。
下面三段话是论者考察“君子”人格常常引用的材料,也是孔子对学生有关“君子”提问的直接回答。
其一:“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已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修已以安百姓。
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其二:“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其三:“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我觉得这三段话看起来是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直接论述,但实质上不足以体现“君子”人格的内涵。
因为孔子说这三段话的根本意图在于阐明一人要成为“君子”的方法和途径。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一批他理想中的“君子”。
而他的学生在品德追求上,将成为“君子”当作梦寐以求的理想。
子路、司马牛、子贡向老师请教的是怎样才能成为君子的问题,孔子分别告诉他们的方法是“修已”、“内省”和“先行”。
子路为人果敢率直、粗陋鲁莽,与“礼”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孔子告诫他要成为“君子”,关键在于“修已”。
即加强自身修养、去掉粗野鲁莽的坏毛病。
而司马牛,因为他的哥哥司马桓魋作乱于宋,家人或死或逃,便产生了忧愁恐惧的情绪。
正是忧惧在心的司马牛请教成为君子的门径,孔子才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至于子贡,能言善辩是其显著的特点。
当他问君子之道时,孔子十分关切地教导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对孔孟美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我的影响800字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对孔孟美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断地感受到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所带来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即一个人应该有爱心、同情心和宽容心。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会尽量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孔子“仁”的思想所教导我的。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好。
这种思想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孔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会尽量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规矩,尊重长辈和师长,并且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
这些都是孔子所强调的礼仪教育所教导我的。
最后,孟子还提出了“天命论”的思想,他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孔孟美学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领悟这些思想,将它们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去。
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文化价值作文孔子、孟子和庄子,这三位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真的是太深奥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理解不了他们在说什么。
但是,我还是想试着写一篇关于他们思想的文章,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的。
我们来说说孔子吧。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去批评别人,这就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
接下来说说孟子。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做了正确的事情,就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如果你做错了事情,就会失去很多人的支持。
这就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一样。
比如说,如果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感激你,愿意和你做朋友;如果你欺负了别人,别人就会讨厌你,不愿意和你玩。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说说庄子。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和我一起存在,万物都和我是一个整体。
这就像是我们在大自然中的感觉一样。
当我们站在山顶上看着远方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和整个世界都连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孔子、孟子和庄子的思想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他们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要珍惜大自然。
虽然这些思想有时候看起来很深奥,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理解,就一定能够领会其中的道理。
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高三作文:品味孟子——浅析孔孟思想的差
异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大学者,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为武帝采纳后,孔子和孟子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树立的偶像。
明代时学者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清代时称孔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
那么,作为同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两人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分歧呢?
孔孟相同点之一:“仁”
这是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
《论语》里共出现了66个“仁”字,说明孔子和孟子达成统一战线,一句话,以仁爱之心待人可以实现国家的统一。
关于“仁”,两位大儒都有精彩的说明。
孔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两句话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两千多年前孔孟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受用。
以仁爱之心可以调和人际关系,而“人和”正是孟子在《公孙丑·下》中提出的。
这对于今
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会有一些帮助呢?社会
的和谐,是由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和谐构成的。
当我们有一天,真的实现了孟子的蓝图: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
那么我们就实现了真的和谐了。
孔子曾经让弟子们各言其志,这其中,只有曾皙的话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而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和谐社会的影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峪,风乎舞雩,咏而归。
朋友们,百姓安居乐业,就是真正的和谐啊!
孔孟思想相同点之二:反战。
其实我们读百家经典,反战立场最鲜明的是墨子的“非攻”,墨子反对的是不义的战争。
而孔子和孟子面对当时诸侯国互相攻伐,民不聊生的现实,显得很无奈,最终都选择了急流勇退。
今天我们读《论语》,品《孟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在《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对子贡要挑起不义的战争显得十分恼怒,痛斥子贡。
最终让子贡劝说国君放弃讨伐颛臾的想法。
孟子则更直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完成国家的统一。
充分反映了他反对战争,关心民
众疾苦的心理。
孔孟思想相同点之三对“礼”的维护。
《论语》里有一个“叨陪鲤对”的故事。
其中有一句是孔子与他的儿子孔鲤的话: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孔子对周礼的推崇。
而孟子则从周礼的角度,对墨家“兼爱”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把国君对人民的剥削看成是天定的。
这是两人思想的保守部分。
孔孟思想不同点之一性善论PK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有些强迫的意味。
;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他对性善论的肯定和绝对化。
人人可为尧舜,又可见他的强迫。
而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他认为,人性本恶。
此外孟子显得更崇拜大丈夫。
而孔子则显得有些迂腐。
孔子的行为,大多过分拘泥。
比如,他明明讨厌阳货的为人,却要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访,以是回礼。
而孟子则更象一个率性而为的人,比孔子来得洒脱。
他见庄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大胆批评毫不留情。
让人看到了孟子率真的一面。
总之,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同多而异少。
今天我们再次拜读他们的智慧结晶,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的思想光芒。
其实类似于《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籍,我们的先辈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
走近孟子,品味孟子,感受先哲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