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根据病种安排病室,保持室内温度22℃~25℃,湿度55%~65%,通风良好,防止交叉感染。
2、为患儿系好手标(床号、姓名、性别),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体重。
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在护病单上记录。
对急危重症患儿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前须戴好帽子、口罩,洗净双手,并用含氯消毒液250mg/L泡手。
4、人院后前3日,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稳定后,每日测体温4次,病危患儿及放人暖箱的患儿每4小时测体温1次。
高热者先逐层松包,禁用药物降温,慎用物理降温,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1次。
5、足月儿每周测体重1次,早产儿每周测体重3次,每周剪指甲1次。
6、母乳喂养不能吸奶者,用鼻饲或口饲,喂奶前换尿布,喂奶时防止呛咳,喂毕轻拍背部,置侧卧位。
7、注意耳后、颈部、腋下、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皱褶处的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以鞣酸软膏,并记录大小便情况。
8、晨间护理时注意全身有无异常,如黄疽、脐炎、脐出血、皮下出血等,脐带未脱落禁沐浴,每日换药1次,保持敷料干燥,防止污染。
脐部潮湿或有分泌物时用3%双氧水洗净后涂以2%碘酊,再用75%酒精脱碘,注意保持脐部干燥,同时观察脐周皮肤有无红肿等炎症表现。
9、定时更换体位,每4小时翻身1次。
严密观察病情,经常巡视,发现有气急、发绀、高热、呕吐、面色苍白等即通知医生。
高危儿的护理常规一、胎儿生长受限护理常规1、按产前护理常规。
2、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以左侧卧为宜。
3、指导合理饮食,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
4、每日吸氧2次,每次30分钟。
5、每周测宫高、腹围、体重,严密监测胎儿宫内发育情况,遵医嘱抽血查雌三醇(E3)、胎心监护等。
二、胎儿窘迫护理常规[概述]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腔内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是一种以呼吸循环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状。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胎儿窘迫发生于分娩期,主要表现为胎心率异常、羊水异常、胎动异常;慢性胎儿窘迫常发生于妊娠晚期,主要表现为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
[护理诊断]气体交换受损(胎儿):与胎盘子宫的血流改变、血流中断(脐带受压)或者血流速度减慢(子宫胎盘功能不良)有关焦虑:与胎儿宫内发生窘迫有关预感性悲哀:与胎儿可能死亡有关[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孕妇左侧卧位,吸氧,严密观察胎心变化,一般每15 分钟听1次胎心或进行胎心监护2.为手术者做好术前准备,宫口开全、胎先露部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3cm者,应尽快阴道助产娩出胎儿。
3.准备好抢救新生儿的物品,随时配合对新生儿的抢救工作。
(二)心理护理1.向孕妇及家属提供相关信息。
2.对胎儿不幸死亡的父母亲,要尽量安排远离其他婴儿的单间病房,多陪伴他们,鼓励他们诉说悲哀。
帮助他们接受现实。
三、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概述]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内存在羊水、粘液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张力低下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抢救操作、新生儿脑缺氧有关[护理措施](一)配合医生按ABCDE 程序进行抢救。
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a.托背法b、口对口人工呼吸c、人工呼吸器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a、心内注射b、纠正酸中毒E.评价(二)保暖(三)氧气吸入(四)复苏后护理(五)母亲护理。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导语:由于新生儿各个系统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或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疾病的新生儿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收集的,新妈妈们可以看一下哦!一、评估高危因素1、母亲疾病史:孕母有严重疾患,包括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结核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感染如胃肠道或尿路感染,传染性疾病,有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2、孕母高危因素:如年龄超过40岁或小于16岁;有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贫血、血小板减少;胎盘早剥出血;羊膜早破和感染。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护理常规1、执行一般新生儿护理常规。
2、置于远红外辐射台或长颈鹿暖箱中保暖,腋温保持在36.5℃-37.5℃. 3﹑呼吸道管理(1)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舒适体位头稍后仰或偏向一侧,肩下垫软枕,避免颈部弯曲,保持气道平直。
(3) 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早产儿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2%,以减少ROP、BPD的发生。
(4) 积极纠正呼吸衰竭,对于Ⅰ型呼衰,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予闭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CPAP),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肤,防止压伤;用CPAP病情加重,可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做好气管导管的有效固定,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密切观察胸廓起伏情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 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4、保持气道固定通畅a) 胃管每次注奶前保证胃管在胃内,同时观察有无残存的奶量。
高危儿护理常规
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包括手术产儿、巨大儿、足月小样儿、畸形儿等。
1、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常规。
2、巨大儿注意观察血糖变化。
入室后即测微量血糖,如微量血糖≤2.2mmol/L 立即喂10%糖水,并尽早吸奶。
30 分钟再次测微量血糖,如微量血糖仍然≤2.2mmol/L,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按要求在新生儿出生后1h、4h、8h、12h、24h、48h、72h 分别进行测微量血糖。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足月小样儿注意加强保暖,室温应维持36~37℃,相对湿度在55%~65%,尽早放入婴儿恒温箱中保暖。
每4h 监测新生儿体温一次,体温应维持在36.0~37.0℃。
尽早喂养,以防低血糖。
无法母乳喂养者,选择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新生儿一般2-3h 喂乳一次,如不会吸吮可用滴管或鼻饲管喂养。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
5、注意观察新生儿进食情况、反应、哭声、发射、面色,以及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大小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对产妇及家属加强健康宣教,鼓励母乳喂养,传授育儿知识,特别指导注意体温、一般情况变化。
高危儿专案管理常规
高危儿专案管理是指对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日后发育期(一般指幼儿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因素(高危因素)的小儿均应列入专案管理,加强访视、重点治疗、护理,这是降低幼儿死亡率,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儿童系统保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危儿范围: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中度以上肥胖症、中度以上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功能低下症、苯丙铜尿症、听力障和精神发育退滞的息儿,均属高危儿范畴、
二、立案:一经发现高危儿均应及时专册登记,列入专案管理,同时在儿童保健手册的封面做好高危儿的标识。
根据毎个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做好管理和治疗记录。
三、管理方法
(一)预约:约定时间来保健门诊诊治。
(ニ)随访:因患儿病情或其他原因未按预约时间前来诊治的,要上门进行随访、治疗,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喂养。
凡属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活动期佝偻病的患儿,每月至少随访一次,其他高危儿视病情而定。
中度以上肥胖症,每季度随访1-3次。
对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铜尿症、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应督促其家长带息儿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和调理。
(三)信访:必要时可采取信访的方式,以了解患儿病情,并给予指导。
(四)转诊:高危儿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要及时转诊到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并做好追踪随访工作(五)结案:高危儿经系统治疗后,疾病痊愈或达到结案标准时,要及时结案,转为健康儿童管理,并在儿童保健手册的封面做好高危儿结案的标识。
高危新生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新生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新生儿出生后存在一定危险性,需要特别关注和管理。
这些新生儿被定义为高危新生儿,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存。
为此,制定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我国新生儿的存活率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危新生儿的定义和分类高危新生儿是指出生后存在一定生命危险或健康问题的婴儿,需要接受特殊管理和护理。
根据其危险程度和疾病特点,高危新生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早产儿:出生时孕周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生长发育不完全,常常存在各种健康问题和生命危险。
2.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由于体重不足,大多有生长迟缓和发育不良的问题。
3. 先天性畸形儿:出生时存在器官发育异常或结构异常的婴儿,需要接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4. 母婴传染:由于母亲孕期感染某些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等,导致婴儿出生后有生命危险。
5. 出生窒息:出生时窒息或呼吸困难的婴儿,需要紧急处理和抢救。
6. 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婴儿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以上是高危新生儿的主要分类,每种类型都需要针对性的管理和护理措施,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生存。
三、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为了有效管理高危新生儿,提高其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 早产儿管理: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立即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其生命危险程度。
对于生命威胁较高的早产儿,需要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测和护理;对于较为稳定的早产儿,可以进行常规的新生儿照顾。
同时,要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健康问题。
2. 低出生体重儿管理: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密切监测体重增长和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对于存在喂养问题的低出生体重儿,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喂养指导。
同时,要加强预防感染和保持环境的清洁,保障婴儿的健康。
高危新生儿监护护理(一)概述什么是高危新生儿(high-risk newborn infants),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总的来说,对高危新生儿的辨识,应建立在对围产期危险因素认识的基础上。
为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新生儿的识别越早越好。
高危新生儿应该由有经验的医师和护士给予密切的观察,可能需要观察几小时到几天。
国外有些医疗机构在产科建立了与NICU类似的观察单位,但又不与母亲分开。
(二)围产期影响新生儿的危险因素1.人口社会学因素怀孕年龄<16岁或>40岁,吸毒、酗酒、吸烟,贫穷,非婚怀孕,精神和体质的应激状态等。
2.母亲既往病史遗传异常、糖尿病、高血压、无症状性菌尿、风湿性疾病、长时间服药史等。
3.怀孕前因素胎儿宫内死亡史、新生儿死亡史、早产史、胎儿生长受限(FGR)史、先天畸形、子宫颈功能障碍、血型不合、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水肿、先天性代谢障碍等。
4.怀孕时阴道流血、性传播疾病、多胎、先兆子痫、胎膜早破、胎次间隔时间短、羊水过多或过少、急性疾病、围产期保健不当、家族性或获得性高凝状态等。
5.分娩时早产、过期产、胎儿窘迫、不成熟的L/S比例、臀位产、羊水粪染、脐带绕颈、子宫切除、Apgar 评分少于4分、钳产等。
6.新生儿自身体重<2500g或>4000g、出生时胎龄<37周或>42周、小于或大于胎龄儿、呼吸急促、发绀、先天畸形、苍白、紫癜、多血质等。
(三)监测1.呼吸新生儿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40~60次/分,应密切注意有无出现进行性新生儿呼吸窘迫、呼吸暂停等。
此外,肤色是否红润也是呼吸功能的一部分表现,可以使用脉搏氧饱和度计动态监测。
2.循环新生儿正常心率120~160次/分,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可监测血压、肤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3.体温早产儿容易出现体温不升或新生儿硬肿症,出现原因不明的体温波动变化应警惕感染的存在甚至新生儿败血症。
4.新生儿兴奋度的观察正常新生儿较活泼,可出现打哈欠、伸懒腰等动作,吸吮好。
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由于新生儿各个系统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或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疾病的新生儿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评估高危因素1、母亲疾病史:孕母有严重疾患,包括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结核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感染如胃肠道或尿路感染,传染性疾病,有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2、孕母高危因素:如年龄超过40岁或小于16岁;有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糖尿病、贫血、血小板减少;胎盘早剥出血;羊膜早破和感染。
3、分娩过程高危因素:如早产或过期产,急产或滞产,胎位不正,先露异常,羊水粪染,脐带过长(大于70cm)或过短(小于30cm),脐带受压,剖宫产、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剂或止痛药物史。
4、胎儿及新生儿高危因素:如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胎儿心率或心律异常,宫内感染和严重先天畸形等。
(二)护理常规1、执行一般新生儿护理常规。
2、置于远红外辐射台或长颈鹿暖箱中保暖,腋温保持在36.5℃-37.5℃. 3﹑呼吸道管理(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舒适体位头稍后仰或偏向一侧,肩下垫软枕,避免颈部弯曲,保持气道平直。
(3)合理用氧,监测吸入氧浓度,早产儿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2%,以减少ROP、BPD的发生。
(4)积极纠正呼吸衰竭,对于Ⅰ型呼衰,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予闭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CPAP),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注意保护鼻部及上唇皮肤,防止压伤;用CPAP病情加重,可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做好气管导管的有效固定,及时倾倒冷凝水,保持气路通畅,密切观察胸廓起伏情况,注意有无肺出血倾向等,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4、保持气道固定通畅a) 胃管每次注奶前保证胃管在胃内,同时观察有无残存的奶量。
b) 气管导管气管导管理想位置为支气管隆突以上1-2cm或胸片X片中第2胸椎水平。
危重新生儿的护理常规危重新生儿的护理常规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干净整洁,温度、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加强对病人的保暖。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
3、绝对卧床,根据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定时为病人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5、准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6、专人看护,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各项生命体征、尿量、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
7、保证病人足够的摄入量,遵医嘱给予合理的喂养方式或遵医嘱补液,做好鼻饲的护理。
8、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口腔、脐部、臀部皮肤的护理。
9、观察大小便情况。
10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早产儿智力特点·智力低下(MR)小早产儿智商(DQ)比正常儿低2/3个标准差。
37周出生的早产儿2岁时智力低下发生率为7.8%。
·心理及行为问题小早产儿在儿童期发生多动症、情感问题、焦虑、内向和社会适应性差的风险较高。
·学习障碍小早产儿成年早期的受教育程度、就业和独立生活稍低。
有调查发现,胎龄越小完成高等教育的越少。
早产儿预防1.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发生早产的各种原因中,大部分为母亲因素,其中除了先天性生殖畸形外,大都可以通过孕期保健来预防。
2.产前检查应予重视,尤其对那些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和适宜的围产期保健。
例如预防和控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降低胎盘早期剥离发生率,发现前置胎盘后要及早治疗,纠正贫血。
对于有心脏病的孕妇要加强管理,普及孕期保健常识,有避免感染等预防措施。
3.使用分娩松解法阻断早产。
高危新生儿(羊水3度)常规长期医嘱
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特护
人工喂养(足月奶30-50ml/3h)
新生儿暖箱
新生儿抚触1/日
洗澡1/日
脐部护理2/日
多功能重症监护仪(3d后改为心电监护+氧饱和度监测)
10%葡萄糖100 ml
注射用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0.1支静滴,1/日
维生素C注射液0.25g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必要时) 1g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50mg/kg·次静滴,1/12h
0.9%氯化钠5ml
妥布霉素滴眼液1滴点双眼,3/日×3d
维生素K1 2mg,滴斗入,1/日×3d
快速血糖测定1/4-6h
输液泵
临时医嘱
洗胃(人工)(必要时)
检查
血常规
血生化
胸片
头颅CT(生后4d)
耳声发射(脑干测听)
出院注意事项
1.加强护理及喂养,预防感染,门诊随诊(周一下午新生儿门诊)。
2.带药:生后2-4周开始补维生素D及钙:
贝康安溶液,3.5ml/次,口服,1/日;
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1支/次,口服,3/日。
301医院儿内科NICU 2008-08-18。
高危新生儿的处理措施有哪些高危新生儿是指出生后因各种原因存在生命危险或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婴儿。
这些原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
对于这些高危新生儿,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首先,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他们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指标。
同时,需要确保他们的营养充足,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并根据情况给予补充营养和维生素。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听力、视力和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需要及时安排手术并进行术后护理。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心脏功能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及时给予氧疗、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措施。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
新生儿感染是高危新生儿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对于疑似感染的新生儿,需要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高危新生儿,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需要给予患儿充分的关爱和温暖,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于家长来说,也需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关注患儿的饮食、睡眠和生活习惯,以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总之,对于高危新生儿,需要综合考虑其病情和特殊需求,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关爱。
同时,家长也需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关注患儿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共同努力,帮助高危新生儿尽快康复。
高危儿管理制度一、概述高危儿是指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环境自然因素、生活习性等原因导致患有某种疾病风险较高的儿童。
高危儿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高危儿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旨在提供系统细致的服务,有效帮助管理高危儿。
二、高危儿管理范围1. 早产儿:早产儿是指孕期小于37周的婴儿,因为早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需要进行精心照料。
2.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由于体重偏低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如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低下等,需要特殊管理。
3. 先天性心脏病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即患有的心脏畸形,对患儿的身体发育和心脏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接受定期的专业治疗与监护。
4. 遗传病儿:遗传病儿是指由于父母携带遗传性疾病基因而导致的遗传病,需根据患者基因型进行个性化治疗,避免疾病发生。
5. 早产儿后遗症:早产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后遗症,如视力问题、听力问题等,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干预。
6.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肺炎等,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及呼吸困难,给孩子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需及时干预。
7.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减等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需要规范治疗,保证患儿的健康。
8. 周产儿:由于母亲怀孕期间不合理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等问题,需要及时干预。
以上为高危儿管理的主要范围,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些高危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三、高危儿管理制度内容1. 健康教育和宣传高危儿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为家长提供健康知识,使他们了解高危儿的特点、预防措施和正确的喂养方式,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水平。
2. 个性化管理根据高危儿的具体病情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饮食管理、睡眠管理、健康监测等,定期对高危儿进行全面体检、检测,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一、概述
新生儿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
二、护理诊断
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梅毒螺旋体损伤皮肤粘膜有关
2、疼痛与骨损害有关
3、焦虑(家长) 与对治疗、预后知识缺乏有关
三、护理措施
1、按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被服、用物、奶具等应实行双消毒。
3、进行沐浴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加重皮肤粘膜损伤,增加感染机会。
4、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6、有骨损伤者,更衣应先穿患肢、后穿健肢。
并置肢体于功能体位。
页眉内容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高危新生儿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也包括也出现危象的新生儿。
包括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产钳及胎吸助产儿、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以下或倒评分者、胎膜早破超过24h、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以及母亲有妊娠合并症等的新生儿。
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病情观察高危儿病情不稳定,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如面色、呼吸、对刺激的反应、哭声强弱、有无尖叫及呻吟、呕吐和进食等,查看皮肤有无紫绀、花纹、发灰或黄疸以及出现的时间、程度等,并注意肢体有无硬肿,用药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备齐抢救用物如负压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用物和药物等。
详细记录高危病儿病情变化,并严格交接班。
3.用药护理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及产钳胎吸儿,按医嘱注射维生素K15mg,连续三天,以防出血;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者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头皮血肿的处理头皮血肿的新生儿应尽量少动,头部稍垫高,避免血肿侧受压。
生后三天内不洗头,以防损伤处感染,护理操作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护理应尽量集中完成,动作轻柔,若血肿过大,可因红细胞破坏产生胆红素而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
页脚内容1。
高危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高危新生儿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也包括也出现危象的新生儿。
包括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产钳及胎吸助产儿、新生儿Apgar评分7分以下或倒评分者、胎膜早破超过24h、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以及母亲有妊娠合并症等的新生儿。
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病情观察高危儿病情不稳定,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如面色、呼吸、对刺激的反应、哭声强弱、有无尖叫及呻吟、呕吐和进食等,查看皮肤有无紫绀、花纹、发灰或黄疸以及出现的时间、程度等,并注意肢体有无硬肿,用药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备齐抢救用物如负压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用物和药物等。
详细记录高危病儿病情变化,并严格交接班。
3.用药护理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及产钳胎吸儿,按医嘱注射维生素K15mg,连续三天,以防出血;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者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头皮血肿的处理头皮血肿的新生儿应尽量少动,头部稍垫高,避免血肿侧受压。
生后三天内不洗头,以防损伤处感染,护理操作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护理应尽量集中完成,动作轻柔,若血肿过大,可因红细胞破坏产生胆红素而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