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多角度赏析文章的语言是如何营造出磅礴气势的;(重点)2. 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之情。
(难点)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
用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用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2. 朗读教学法。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优美,意境雄浑的特点,深入品味壶口瀑布的壮美与柔美。
3. 比较阅读法。
通过删、改、换等多种形式,理解文章语言大气磅礴的特点,并通过散文与诗歌的不同文体形式,来共同体悟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精神的赞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我们每人每天都要用到水,一切生命也离不开水。
我在农村见过清凉甘甜的井水,在城市见过纯净的自来水。
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些什么水?能加上形容词更好。
(波涛汹涌的海水,滚滚东逝的江水,清澈透明的河水,潺潺流淌的溪水,平如镜面的湖水,清凉甘醇的泉水,弯弯曲曲的河水,漾起波纹的湖水,波光闪闪的江水,直泻而下的瀑布,咆哮翻滚的瀑布,温柔的雨水……)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水,赋予了自然以美。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交流自己知道的瀑布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
(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3、介绍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
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排比句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来学习这篇课文《壶口瀑布》。
先问问大家,五一快来了,寒假也不远了,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录下你喜欢的地方或者景物?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A:我会记手账。
B:我会在马蜂窝上写游记。
教师:那你通常会写什么呢?B:地点、时间、景物。
C:我觉得还有顺序。
教师:很好,我们还要注意游览的顺序。
而我们的作者梁衡也是用了写游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
那么阅读完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梁衡看到了什么?(三位同学分享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刚才我们请了三位同学分享了梁衡所看到的景物,那么,这是他一次看到的吗?A:这是她两次看到的。
(哪两次?)教师:为什么会在枯水季看?A:可能是…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梁衡的游记,重点看看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别之处。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壶口瀑布》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的瀑布壮美景象;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壶口瀑布的基本情况,同时注意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感悟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壶口瀑布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
2.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修辞手法。
3. 生词和短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壶口瀑布的特点。
(2)分析文章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壶口瀑布美景的感悟。
2. 答案:(1)壶口瀑布位于我国陕西省宜川县和山西省吉县交界的黄河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赞誉。
(2)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壶口瀑布》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重点字词、短句和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壶口瀑布所象征的黄河精神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1.注重朗读,通过朗读理解文意,体会蕴含在文字之中的作者的情感。
2.注重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自然的壶口瀑布和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的差异,理解作者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3.课堂教学要重视启发式讲解,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设计示例《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进一步体验作者情感,最后通过诵读强化感悟,悟得作者的情感。
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通过朗读表现壶口瀑布雄壮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壶口瀑布》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主要围绕课文《壶口瀑布》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作者写作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讲解等。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自然奇观》中的第四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如“磅礴”、“訇然”等;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并对生字词进行解释。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壶口瀑布2. 作者:梁衡3. 生字词:磅礴、訇然、惊涛拍岸等4. 文章结构:总分总5.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壶口瀑布的景象。
(2)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大自然的感悟。
2. 答案:(1)壶口瀑布雄伟壮观,激流勇进,涛声震天。
(2)比喻、拟人等。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拟人)(3)答案开放,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及其特点。
o积累优美的四字短语,学会从声响、形状、态势等角度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和品味文章,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o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领会壶口瀑布所体现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o理解并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理解“三境美”写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壶口瀑布的照片、视频)•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词语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o教师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幅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2.揭示课题o教师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及特点,引出课题《壶口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2.概括内容o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雨季观看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枯水季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刚柔并济)(三)深入研读,品析语言1.赏析雨季瀑布o请学生找出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o教师引导学生从听觉、视觉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o教师总结雨季瀑布的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赏析枯水季瀑布o请学生找出描写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o教师引导学生从形状、态势、声音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o教师总结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波澜壮阔、刚柔并济。
17壶口瀑布1.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7课预习卡第1课时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听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一条雄壮磅礴、奔腾不息的大河。
而最能集中体现黄河磅礴气势的,莫过于壶口瀑布了。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
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你能用一个词语,描绘图片中的壶口瀑布吗?(生交流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走进《壶口瀑布》,一起领略这“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的风采。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欣赏图片,可以让学生对壶口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描述图片,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1)勾画出描写不同季节的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填写表格,并概括其特点。
(生交流)季节声形态势特点雨季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扑面而来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令人害怕枯水季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深不可测、千军万马、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枯水季(2)作者从声形、态势等方面描写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不同的特点。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词句,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2、领悟文中对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赞美和歌颂。
3、联系中华民族的相关历史,加强对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品读赏析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借景抒情,作者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颂。
教学辅助手段:壶口瀑布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1、播放一段壶口瀑布的影像资料。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所看到的景象,请说一说壶口瀑布给你怎样的感受?能否具体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3、读一读当代作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壶口瀑布的。
二、朗读文章,品析词句: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
2、圈划文中描写瀑布的有关语句,并做简要的批注。
(情状、特点)3、交流学生圈划、批注的内容,并分析归纳。
教师预设:(一)正面描写的语句举例: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河谷里雾气弥漫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析: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壶口瀑布声势浩大的特点,同时,将河水比喻成一锅正沸着的水,说明正值雨季之时,黄河水量巨大,水流湍急,水花翻滚的形态。
2、“现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析:“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动词“冲”字写出了当时水流湍急的情状,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水勇往直前的特点。
3、“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水来势汹汹,气势磅礴的特点。
4、“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壶口瀑布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壶口瀑布》。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壶口瀑布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自然景观吗?你觉得自然景观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壶口瀑布的话题,例如:壶口瀑布的历史变迁、壶口瀑布的保护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壶口瀑布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 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 结合全文, 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清韵”, 在教学的时候, 既要抓住山水特点, 又要感悟其神韵风采。
山水之“韵”是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 因而要通过品读文章语言, 体会山水特点, 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 结合朗读, 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说明:本文语言精炼、准确、传神, 通过朗读, 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
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出关键的字、词、句, 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
作者并非仅对壶口瀑布作表层的铺陈渲染, 他将一种思辨色彩融入到山水之中。
通过描写黄河, 他赞美了蕴含在黄河身上的中华民族刚柔相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引导学生感本文可将最后一句“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作为突破口。
作者认为黄河的性格是伟大的, 却仅仅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壶口”才显现出来。
那么壶口特殊在哪里?文中哪里体现黄河的“伟大”?指导学生抓住文本, 了解壶口的特殊构造, 体会黄河的刚柔相济。
再引导学生思索, 文中的黄河的确既壮美又优美, 作者饱含深情地赞其“伟大”是否还另有深意?引导学生将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
练习举隅1.为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段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
2.根据“学习建议”“表达”的要求为课文中的照片写一段说明文字。
3、文中对黄河的描写很具震撼力, 用词精炼、传神, 如在课上分析过的一些关键词句。
模仿作者的写法也来描写某一处山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17.壶口瀑布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写作技巧。
但是,对于描绘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描绘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绘壶口瀑布景象的方法和技巧,感悟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4.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