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的“西湖景与情”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风景人文与人生观念一、引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游记诗。
这首诗以描绘钱塘江在春天风光如画的景象为主题,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人文和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钱塘湖春行》中的风景人文与人生观念。
二、钱塘湖的风景描写在《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精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钱塘湖美丽景色的感受。
他描述了湖水碧绿清澈,江岸上郁郁葱葱的柳树和芳草,以及远处山峦连绵不绝的壮丽景色。
这些诗情画意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而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
三、钱塘湖区域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钱塘湖春行》,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钱塘湖区域的背景信息。
钱塘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为重要的潮汐江之一,而钱塘湖则是钱塘江下游堆积形成的湖泊。
这片地区自古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其中包括了白居易。
四、白居易的人生观念体现《钱塘湖春行》并非仅仅是一篇描写风景的游记诗,它同时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在诗中,他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和岁月流转的感慨,并表达了对自然界恢弘壮丽和永恒存在力量的敬畏与赞美。
通过描绘钱塘湖美景与深入思考,白居易给予读者启示和反思人生中追求和珍视美好事物的重要性。
五、其他作品与《钱塘湖春行》相似之处除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还有许多其他类似主题或相似风格的作品。
例如,《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同样聚焦于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偏好。
六、结论《钱塘湖春行》是一首融合了白居易对风景人文与人生观念思考的游记诗。
通过精彩而细致的描述,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美丽而富有哲理的自然世界中。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对人生之道的思索。
通过探索白居易创作背后那份深厚的情感和见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并领略这首千古传世之作。
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处处风景处处诗。
到过西湖,便会不由自主地爱上她,游人心底留下的不仅仅是赞美和依恋,还有一个浪漫的梦想。
西湖的魅力在唐诗宋词中得以张扬,在凄婉的爱情故事里层层渲染。
在这绵绵细雨中,一如幽幽的情思,如烟如梦……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欢迎大家阅读!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
政事之余,他常喜欢到佛寺里听听僧侣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风景中处处点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柳湖,即西湖,因湖上垂柳掩映,故云;松岛,即孤山,因山矗立湖中,故称:莲花寺,即孤山寺,湖中莲花盛开,因而以之形容其美;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
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
试以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
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
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
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
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
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
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读后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唐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赏景诗,赞美了钱塘湖美丽的山水和风景。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乘船游览钱塘湖的经历,透过他眼中所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自然、人文景观的敏锐、感性和情感的刻画。
白居易的诗歌中从钱塘江口出发,游览钱塘湖,赏花望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将景物形象地展开在眼前,用丰富的描摹手法,塑造出了一幅天地之妙、人文之美的图景,描述了湖光山色、人文之美、峰峦叠嶂、古刹庙宇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白居易的笔下,钱塘湖的美景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他所描绘的山水胜景,不仅局限于山河景色的表象,而是用细致的心灵展现出了动人美景及其鲜活生动的人文内涵。
在这一过程中,态度积极,情感真挚,决不显微妙之处,倾情赞美。
整篇诗歌深情、热烈地表达了白居易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描绘钱塘湖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他引导读者去体验独特的美妙感受,进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漂泊人生的归宿。
这种情感化、人文化的描写方式,让人充分
感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深刻内涵与丰富魅力,也让我们更加向往这样一位注重自然的诗人的随性意境、愉悦游览的人生态度。
钱塘湖春行赏析〔精选10篇〕篇1:钱塘湖春行赏析有关钱塘湖春行赏析西湖的风光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擅长观察,而且更擅长发现和体验。
下面请欣赏钱塘湖春行赏析!有关钱塘湖春行赏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风光的清丽明快,活力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2.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非常美妙,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得意,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3.春天的大地到处活力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以上是河南省中考题)5.〔2023,烟台市〕对全诗分析^p 理解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风光,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妙春光的喜欢。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风光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以下是泰州市试题)6.找出诗中表达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7.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_______”。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文学艺术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间,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姻缘。
穆宗长庆二年(822),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又不被理睬,正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请求外任,被出为杭州刺史。
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态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与从容,从而有了更适宜的心情静观世事、领略山水、品味人生。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
青少年时代,因河南家乡藩镇战乱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这段早年时种下的情愫,使他对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感。
三十多年过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还风景如旧否?这一切无疑一直在令他梦魂萦牵。
出刺杭州的任命,对他来说可谓正中下怀。
他怀着极其轻松喜悦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写下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写景佳制。
到杭州后,他更是诗兴大发,留下了一系列描绘这里佳丽风光的不朽佳作,《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
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
分析思路【思路】诵读----品味----欣赏----分析全诗第一句交待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春行”的起点,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它山不相连接,故名。
据五代王谠《唐语林》卷六:“贞元(785-804)中,贾全为杭州,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
”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贾全造亭不过二十余年,“贾公亭”当还存在,但现在已难觅它的踪迹。
行在西湖春天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词语注释]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
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早春西湖美景与诗人情感交融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迷人景致,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陶醉之情。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赏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各位同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赏析,欢迎阅读。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春题湖上白居易赏析1. 《春题湖上》那可真是一首绝美的诗啊!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白居易把西湖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你看“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这描写得多生动啊!难道你不想深入去感受一下那美妙的意境吗?2. 哎呀呀,白居易的《春题湖上》真的太赞了!他写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就像我们在春天里漫步时的惊喜发现吗?这诗简直就是把春天的西湖给活化了呀!3. 你们知道吗?《春题湖上》里有好多让人陶醉的地方呢!像“湖面上倒映着的月光,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银辉”,这多有意境啊!不比我们看到的真实景色差吧?4. 讲真的,白居易的这首《春题湖上》值得好好品味。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是多么深的眷恋啊,就好像我们对某个特别喜爱的地方一样,是不是?5. 哇塞,《春题湖上》真的太有魅力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不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写照吗?就像我们身边充满活力的小伙伴们呀!6. 嘿,《春题湖上》可是白居易的经典之作啊!其中的诗句“绿杨阴里白沙堤”,那景色简直绝了,不就跟我们向往的美好场景一样吗?7. 说实在的,《春题湖上》里的每一句都好精彩。
“水面初平云脚低”,那画面感超强的,感觉就像我们站在湖边亲眼所见一样,你们说呢?8. 哎呀,《春题湖上》真的让人着迷啊!“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简直就是在召唤我们去感受那美好啊,还等什么呢?9. 真的呀,白居易的《春题湖上》就是那么厉害!“乱花”“浅草”,这些简单的词汇却能勾勒出那么美的场景,是不是很神奇呢?10. 《春题湖上》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那诗中的美景让人陶醉,就像一个美丽的梦境。
白居易真的太会写了,难道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春题湖上》是白居易的一首极具魅力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绝美景色,让人深深着迷,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白居易与西湖的故事三百字
白居易与西湖有着深厚的关系。
在他担任杭州刺史期间,白居易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使得西湖的水质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白居易的治理下,西湖的水质变得清澈透明,湖边的景色也变得更加美丽。
白居易在西湖边修建了一条长堤,栽种了各种树木和花草,使得西湖的景色更加宜人。
此外,白居易还修建了一座“白堤”,作为连接西湖两岸的主要通道。
这座堤坝至今仍然是杭州的著名景点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也经常到西湖边游玩和休息。
他在诗中描述了西湖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白居易与西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的贡献和影响也在杭州的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白居易《春题湖上》赏析白居易的古诗《春题湖上》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春题湖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① 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② 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
③ 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
④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
⑤ 勾留:留恋。
《春题湖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翻译】春天到来,湖面上像一幅图画。
群峰围绕,水面平铺。
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月亮向波心点出一粒明珠。
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
【赏析】湖,即指西湖。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对西湖充满了感情,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的诗篇,都是赞美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写西湖春景,全诗围绕一个“春”字和一个“湖”字,展开景境。
湖上春来,顿时非同凡响,其秀其美简直如同一幅画图,写景中已经包含了赞美之情。
既如画图,诗人便以绘画的视角来处理景境的关系。
以“湖”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亦以“湖”字为中心,画出湖上春景图。
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只借巧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如画面之点苔,增添无限神韵。
时作者将离杭州刺史任,故末联有留恋之意。
即离任时所作《西湖留别》结句所云:“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移步换景随物赋形——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这首诗是作者白居易在春天里游西湖时所作的,全诗主要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述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很多人在描写西湖美景的时候,肯定会描写西湖最有名“西湖十景”。
可是白居易却从平常所见,从小处着手,用平白富有趣味的语言写出了西湖春天里的,迷人美景。
虽说《钱塘湖春行》语言上不雕琢修饰,浑然天成,但是写作手法上却是很有特色的。
简单概括就是移步换景,随物赋形。
首联两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作者给我们准确写出了此次游西湖的起点,就是在孤山寺北面贾公亭的西面的西湖边上。
作者在这里看到了西湖水涨潮时广阔无垠的特点,再加上天空中层层叠叠的云朵,让人不觉心旷神怡吧。
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看到的景色也自然就不同了。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两句写的是黄莺自由自在的在林间穿梭,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颈联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自然是作者又往前走到了另一处地方,在这里他看到的是西湖边野地里绚丽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
从“迷人眼”、“没马蹄”我们看到了春天里西湖边迷人的美景,也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尾联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明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已经到了湖东了。
在这里他看到了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这两句中,作者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都是随着作者游踪的变化,给我们展现了西湖春天里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这种手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步换景的手法。
对于途中作者所看到的西湖美景,都是根据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这就叫做随物赋形。
春题湖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题湖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以“春”为背景,以“湖”为中心,描摹出一幅有山有水,有主次,有陪衬,对比强烈,衬染分明,层次清晰,色彩丰富,自然浑成的西湖春景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春题湖上》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题湖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在这这首诗时,是一种对西湖无比喜爱和恋恋不舍的心情。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即将任满将要离任回京的时期,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时间,他也为杭州做了很多有益的事,西湖的白堤就是他主持修建的,他对西湖充满了感情。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由第一句的“画图”领起,三到六句紧扣“画图”,写出了西湖山水之美,为最后两句抒情奠定了基础。
最后两句抒发了对杭州和西湖的恋恋不忘,依依不舍的喜爱之情。
春题湖上赏析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
首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诗人居高临下,俯瞰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次句写初春的西湖,春水初涨,湖面开阔,天空中白云朵朵,远远看去云彩显得低低的。
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春题湖上作者是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白居易诗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句句令人心醉!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历代诗人也纷纷在此留下歌咏西湖的诗篇。
唐代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中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北宋诗人苏轼更是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可见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而要说到喜爱西湖的诗人,就不得不提“诗王”白居易。
在白居易众多歌咏西湖的诗中,《钱塘湖春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以及小编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春题湖上》,皆是千古名作。
《春题湖上》是白居易即将离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白居易明确表露了自己对西湖的喜爱,确定是真爱无疑。
《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首联“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意思是说,西湖的春景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群山环抱,水平如镜。
“乱峰”,指的是西湖三面环山。
这一联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描写,是一幅对西湖春日景色的鸟瞰图。
它表现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深情喜爱。
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开始,白居易则对西湖美景进行了细节描写。
它的意思是说,西湖三面的山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就像重重叠叠的翡翠。
一轮圆月映入湖中,就像一颗晶莹透亮的明珠,随着波涛起伏。
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这里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从湖光山色的描写,转到了农事上。
即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就像碧毯上抽出的线头,菖蒲新长出的嫩叶,就像青罗裙上的飘带。
和颔联一样,均是以巧妙的比喻来描写春日里的田野风光。
并且自然的就让人联想到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杭州风调雨顺的政绩。
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则是白居易对杭州、对西湖,所表达的不舍和留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意象钱塘湖春行意象【原文】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题】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意象】第一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第二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第三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江南风景描写概述《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创作于唐代的一首诗,通过诗人亲身经历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活风情。
本文将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基础,详细描述他对钱塘湖及其周边风景的描绘。
钱塘湖简介位于浙江杭州市郊区的钱塘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它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融合了山川、水面、桥梁、古镇等元素,被誉为“东方瑰丽”。
其中,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的地方。
诗句解读行舟绿水中船只在碧绿的湖水上缓慢前进。
这一句以行舟作为视角,展示了湖水明亮而清澈。
看取眼前便是无穷无尽的美景诗人所见即所得,眼前美丽的景色给予了他无限的想象和体验。
这句揭示了白居易对钱塘湖景色鲜明、广袤辽阔的感知。
湖光山色与人文风情交相辉映这一句意味着钱塘湖四周壮丽的山脉映衬着湖泊,形成令人陶醉的美景。
而同时,湖泊周围保存完好的古镇和人文建筑也为该地区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描绘江南风景之美1.钱塘江水如烟雾:白居易用“雾”来形容钱塘江水具有飘逸曼妙的特点。
2.萧索之境清幽:白居易将江南地区冬季的寂静、安详感表现出来。
3.孤山晚自移:此处描绘了孤立于湖中央一个小山坡。
笔者通过该描写展示了孤山独立而宁静之美。
4.雨过洲流通:下雨后溪流汇入湖泊,形成了细微的水流。
这局部描绘出江南盛夏后的清凉景色。
5.风吹草低见牛羊:风悄然掠过时,洼地中的青草随着阵风低下,触目可见。
6.白塔参差掩映:散落在湖周围的小白塔形成诗人感兴趣并举行描写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继承与创新通过《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向读者展示了不同于黄庭坚和陆游那种“礼教”、“ 怀古” 的自然主义品质,将诗歌寄托到一个极为抽象或失败挑战的领域。
结论《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刻画江南风景和生活风情的杰作。
通过精彩纷呈的描写,我们可以深入体会白居易对钱塘湖及其周边景色的独特捕捉与传达能力,感受到他对江南地区美丽风光深厚情感与热爱之情。
白居易西湖诗作文提起白居易,那可是唐朝诗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就像跟你唠家常一样,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而他写的关于西湖的诗,更是把西湖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咱就说那首吧,“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这诗里的西湖,简直就像一幅活生生的春日画卷在咱眼前展开。
我曾经特地去了一趟西湖,就为了亲身感受一下白居易诗里的那种韵味。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沿着湖边慢慢地走着。
湖边的垂柳就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姑娘,那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在跟我打招呼。
我走到孤山寺北,贾亭西畔,望着眼前的湖水,真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那样,“水面初平云脚低”。
湖水刚刚涨起来,与岸边平齐,天空中的云彩低垂,倒映在水中,那景色,真是美极了!走着走着,耳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
抬眼望去,只见几只早莺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争抢着那向阳的树枝,好像在比赛谁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不远处,还有新燕在啄着春泥,准备搭建自己的小窝。
它们忙忙碌碌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再看看路边的野花,五颜六色的,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正艳。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那些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说:“快来看看我呀,我是不是很美?” 我忍不住凑近去闻了闻,那花香沁人心脾,让我陶醉其中。
脚下的草地嫩绿嫩绿的,那草刚刚长出来,还不是很高,只能刚刚没过马蹄。
我骑着马在草地上缓缓前行,感受着那柔软的草儿轻轻触碰着我的脚,痒痒的,特别舒服。
我一直走到湖东,还是觉得没看够。
那绿杨阴里的白沙堤,就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在湖边。
我在堤上坐了下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声音,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了唐朝,与白居易一起漫步在这西湖边,欣赏着这迷人的景色。
西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浅谈白居易的“西湖景与情”
摘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成就极高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时写了大量赞美杭州的诗作,其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情绪基调,都为世人所称道。
杭州景在他的笔下夹杂着独特的赞赏与眷恋之情而体现出一股独特的美好。
而其描写杭州西湖的诗作对后世也产生极大的观赏效应。
关键词:白居易;杭州任职;西湖美景;春色悦人;眷恋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饮先生”。
祖籍为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称号。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二年时出任杭州刺史,在他在杭州任职的三年时间里,写下了近四十首吟咏杭州、西湖美景的诗歌。
这些诗歌多角度地展现了杭州作为“东南第一名州”的自然魅力,多层次地反映了人生经历已五十多年的白居易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活画出一个天才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赞美,及其对杭州春色悦人的赞赏和卸任时对西湖的深深眷恋之情。
一、《钱塘湖春行》:漫步西湖,赏旖旎春光
此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是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即为最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居易描写西湖春光的点晴之笔。
用“早”字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觉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而后两句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看到了马蹄在草地上时隐时现的情境,分外有趣中便写入了始终,而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白居易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独具慧眼地发现西湖的动人之处,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而诗人又有着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才会有着这样动人动心的赏春赞春之诗。
二、《杭州春望》:“望”中的杭州风华图
《杭州春望》作于长庆三年春,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
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画,名叫《杭州春望图》。
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井然有序。
同时,将写景同咏古,自然风景同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三、《春题湖上》: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大约是长庆四年春。
白居易为了逃避当时朝廷激烈党争的政治漩涡,自求出守杭州。
其后的诗作多为观赏杭州美景的欣悦心情及赞美,而这首诗则因届满将归,滋生了怅惘的依依惜别情。
此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全诗紧绕“湖”字,以湖呈情,借白描和比喻成文。
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更是“言外余情”,诗人在湖边回味在任两年来,自己疏通了城内六井,整治了西湖水患,农事因此繁旺,百姓由此安居,不由心生丝丝欣慰!但意犹未尽,两年的时间和为杭城百姓所做的这点功绩,离自己内心所期待的还是远远不够的。
真想能够继续留下来,为这一方百姓做出更多的事情。
这些都道出了白居易对杭州的恋恋不舍与依依惜别。
再如白居易的《杭州回舫》、《客答问杭州》、《余杭形胜》、《西湖留别》等作品多为歌咏杭州之美,亦或为留恋之作。
白居易对西湖怀有特殊的感情,与他的经历、思想都有关系。
在留任杭州的三年时间里,白居易与百姓休戚与共,远离政治斗争,政事勤勉,游历山水。
所以杭州之美,西湖之美都是特别的清雅、平淡……白居易喜欢杭州,他说:“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而他对西湖更是有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的深深眷恋。
许多人以为年过半百、官场失意的白居易来到这美丽的西湖为政是一种幸运,实际上西湖有了白居易才是最大的幸运。
因为白居易,西湖才能成为一方古今文人钟爱的抒情之地;因为白居易,数千年后的西湖在我们眼中才会成为一古典雅致的存在,为我们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