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体·朱自清体·蓝精灵体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这是现代散文家绝少有的独特现象,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当然,这种人生适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散文附着上了个人的浓厚色彩。
从色彩上看,不同心境下的散文,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或为明丽,或为灰暗,也许就是先生的不同的人生际遇。
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多样,用词灵活;景语为情语;朴素又创新;口语化程度高;深刻的阅历烙印;鲜明的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多样朴素口语化个性特征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
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
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
“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
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美术字”的称谓,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视觉特征,也是中国现代汉字设计的萌芽,将中国的文字设计引入了现代化。
同时这一时期的美术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20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一面镜子,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为现代文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首先以民国时期的美术字为个案,归纳、分析了民国时期美术字设计的特征、成因、存在环境等方面,包括民国时期大背景的概述、美术字的发展历程以及外来的影响因素,对本文美术字的研究划定了界限,为现当代美术字设计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然后对相关概念例如书法、印刷字体、字体设计做出了论述,使研究方向更为明确,研究范围更加标准。
通过对搜集的大量民国书衣封面上的美术字整理、归纳、分类,从中寻找优秀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与现代的设计技巧和设计媒介、载体相结合,为设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并对民国较有影响的设计者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归纳与分析。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现代设计案例与民国时期的美术字,总结出民国时期美术字的价值并通过笔者的实践创作探讨对当代字体设计的启示。
通过对民国时期书衣封面上的美术字论述,期望可以引起设计师的重视,重新吸引广大群众的目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并结合现当代的设计形式,才能为设计实践注入新元素,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美术字的研究,寻求中国文字设计本身的定义,并完整平面设计的学科建构。
关键词:民国时期;美术字;文字设计;书衣封面Exploration beauty of Meishuz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AbstractChina has been a“Meishuzi”in the titl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Not only it has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e,Meishuzi is also a budding design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troduced modern design.At the same time this period Meishuzi played a role in connecting.Meishuzi is a mirror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 in20Century,left a deep imprint of the times,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typography.First of all,take the Meishuz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case,analyzed the Republic of calligraphy design characteristics,causes,there are other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development of Meishuzi and external factors.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lineat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Meishuzi.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character design.Next,The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calligraphy,typography,font design are discussed,mak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more clear and research scope is even more standard.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Meishuzi on the cover of the Republic of book collecting clothes sorting,induction,classification,looking for excellent design thinking and design bined with modern design techniques and media and carriers,providing new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influence of the designers and their work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Finally,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modern design cases and the Meishuzi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mmed up the value of the Meishuzi,Through the author's practical 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of contemporary typography.Through Meishuzi during the Republic on the cover of a book of clothing exposition,We are hoping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designer,Re-attract the attention,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Nourishment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e,combi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of the form.In order to inject new elements of design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pplied Research.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Meishuzi,seeking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making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graphic design is more complete.Key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Meishuzi,Typograpy,Chinese Characte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论文开题的目的、意义 (1)1.1.1目的 (1)1.1.2意义 (1)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内研究现状 (3)1.3研究方法与条件 (5)第二章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字 (6)2.1发展历程 (6)2.2美术字研究的界定 (6)2.2.1定义 (6)2.2.2时间界定 (7)2.3国外艺术思潮的影响 (8)2.3.1现代主义设计浪潮影响中国 (8)2.3.2日本设计相关概念引入 (9)2.3.3国内设计启蒙运动 (10)2.4小结 (11)第三章书法字体、美术字、印刷字体 (12)3.1书法艺术与美术字 (12)3.1.1应用场合与目的不同 (12)3.1.2美学方面的区别 (14)3.2印刷字体与美术字 (15)3.3小结 (16)第四章民国时期书衣封面上的美术字设计与应用 (17)4.1传统书法风格的美术字 (17)4.2印刷形态的美术字 (20)4.2.1宋体美术字 (21)4.2.2仿宋体美术字 (22)4.2.3黑体美术字 (23)4.2.4宋体与黑体结合的美术字 (24)4.3美术字的现代主义倾向 (25)4.3.1装饰风格 (25)4.3.2用拉丁文创作美术字 (27)4.3.3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美术字 (27)4.4美术字的设计先驱 (29)4.4.1文人参与美术字设计 (30)4.4.2专业设计师创作美术字 (34)4.5小结 (39)第五章基于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当代字体设计 (40)5.1从美术字到字体设计看审美视野的变迁 (40)5.1.1美术字的复兴 (40)5.1.2从美术字到字体设计 (41)5.2中国文字设计的构成源流 (42)5.3民族与现代的结合实践 (49)5.4小结 (50)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51)参考文献 (52)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5)致谢 (56)第一章绪论1.1论文开题的目的、意义1.1.1目的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美术字为个案,归纳、分析了民国时期美术字设计的特征、成因、存在环境等方面,还原当时美术字的发展状况和历程,为当代文字设计的应用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民国时期的政治商业文化背景为基础,从民国传统的艺术思维中寻求优秀的设计表达与设计思维方法,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与现代的设计媒介、载体相结合,为设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通过对民国时期大量书衣封面中的美术字研究,探索美术字在相关在传播载体上的设计表现,并且更好的发挥美术字的传播功能。
目录摘要……………………………………6页关键词……………………………………6页绪言……………………………………7页正文……………………………………7页一、用朴实的手法表现真挚的情感二、用淡雅的笔墨表现清新的诗意三、以精巧的笔触展示独特的构思四、化平实为神奇的绮丽语言结论……………………………………11页参考文献…………………………………11页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内容提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
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大师。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情致美;在诗意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体现出浓浓的诗意美;在构思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注重“文眼”的安设;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善意、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它能为读者创造一种极为动人,极为和谐的氛围和情调,使我们深受感染,引发共鸣。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情致诗意构思语言浅谈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绪言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他的散文有情致,重文彩,至情至美,具有真挚质朴,委婉缜密的风格。
他的散文,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致、诗意、构思、语言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审美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
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
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
创作这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
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写在前面近几年中国网络上流行的各种”体“相信对大多数网友来说已经不陌生了,这些“体”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传播已经逐步独自演化成一种特殊的“体”文化了,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梨花体、羊羔体、凡客体、甄嬛体等等。
这些体最初或许形成于一件新闻事件、或许出于网友一句不经意的调侃、或许源于一种文字的风格、也或许是当下流行的影视综艺节目的外延...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体“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了,随时随地,我们可以听到“你妹啊”“打酱油”“说人话”...各种“体”的代表词汇。
在这些“体”泛滥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当前中国生活压力巨大的社会背景下,一群类似愤青的文人、看客、官民等对一些不正常或者自己无法改变的现象事实的自我调节,发泄的同时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以及对当前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
这些都是小人物的悲哀,却也是草根集体的声音,这些或许就是一种无意,但在无意中酿就着伟大,在细微的地方改变着这个世界。
羊羔体简介:羊羔体是用车延高的名字的谐音命名的一种新诗体,“什么是诗,一句话分成好几行来说就是诗”。
2010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获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新进诗作《徐帆》。
这种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的诗体被网友称作“羊羔体”、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
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话手法,“是我写作的一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代表作:【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我喜欢她演的《青衣》/剧中的她迷上了戏/剧外的我迷上戏里的筱燕秋/听她用棉花糖的声音一遍遍喊面瓜/就想/男人有时是可以被女人塑造的/最近/去看《唐山大地震》/朋友揉着红桃般的眼睛问:你哭了吗/我说:不想哭/就是两只眼睛不守纪律/情感还没酝酿/它就潸然泪下/搞得我两手无措/捂都捂不住/指缝里尽是河流/朋友开导:你可以去找徐帆/让她替你擦泪/我说:你贫吧/她可是大明星/朋友说:明星怎么了/明星更该知道中国那句名言——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觉得有理/真去找徐帆/徐帆拎一条花手帕站在那里/眼光直直的/我迎过去/近了/她忽然像电影上那么一跪/跪的惊心动魄/毫无准备的我/心兀地睁开两只眼睛/泪像找到了河床/无所顾忌地淌又是棉花糖的声音/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泪/省着点/你已经遇到一个情感丰富的社会/需要泪水打点的事挺多/别透支/要学会细水长流/说完就转身/我在自己的胳臂上一拧/好疼/这才知道:梦/有时和真的一样/【刘亦菲】我和刘亦菲见面很早/那时她还小/读小学三年级/一次她和我女儿一同登台/我手里的摄像机就拍到一个印度小姑娘/天生丽姿/合掌/用荷花姿势摇摇摆摆出来/风跟着她/提走了满场掌声/当时我对校长说:鄱阳街小学会骄傲的/这孩子大了/一准是国际影星/瞢准了/她十六岁就大红/有人说她改过年龄/有人说她两性人/我才知道妒忌也有一张大嘴/可以捏造是非/其实我了解她/她给生活的是真/现在我常和妻子去看她主演的电影/看《金粉世家》/妻子说她眼睛还没长熟嫩/看《恋爱通告》/妻子说她和王力宏有夫妻相/该吻/可我还是念想童年时的刘亦菲/那幕场景总在我心理住着/为她拍的那盘录像也在我家藏着/我曾去她的博客留过言/孩子/回武汉时记得来找我/那盘带子旧了/但它存放了一段记忆/小荷才露尖尖角/大武汉/就有一个人/用很业余的镜头拍摄过你/【一树光宗耀祖的花香】我常常想/月亮去世以后/还会有谁翻我家的院墙/还会有谁穿过玻璃进来/踮着脚/很轻很轻/把唐诗宋词搁在前朝的枕边/然后推门/坐在吱呀一响的叹息上/等一个去唐朝探亲的人带着李白和酒/从长安古道的马蹄里回来/只剩下想象了/坐在跨越千年的门槛上/我已经把《诗经》抄了一个世纪/王羲之研的墨/是灯光以外的每一个夜/我把星星从天边摘下/镶嵌在屋后的每一座山顶/月就在崖边/是一轮惊心动魄的美/我把玉树临风的眼睛铺满回家的路/让花间一壶酒走上没有掌声的星光大道/诗和词在院子里酿出三月/诗人卧处/来世的泥/有一树光宗耀祖的花香/【一瓣荷花】我来的时候一朵荷花没开/我走的时候所有的荷花都开败了/像一个白昼轮回了生死/睁开大彻大悟的眼睛/一只是太阳/一只是月亮/脚下的路黑白分明/命运小心翼翼的走/起伏的浪花忽高忽低/揣摸不透/只有水滴单纯/证明着我的渺小/有时/我已穷极一生/只能采下一瓣荷花/而一夜湖风/用一支笛子/吹老了整个洪湖/【向往温暖】珠穆郎玛峰之颠/有我从天空借来的一片片雪花/这里除了洁白还是洁白/种子是去年播的/没有亲戚/寒冷中生出冰肌玉肤的雪莲/风天天醉/来了又走/把唯一的孤独和空寂吹透/我不惧怕冷/向往温暖/太阳低头的时候/我跟着一滴水走出冰川/身后站着依依不舍的公主/不回头/现在只想认识草原/我的天目正穿透花海/看见了/牦牛移动毡房的另一朵云彩/这里生活着一群温暖的洁白/我叫它羊群/它是雪山转了基因的孩子/梨花体简介: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
〖诗词常识〗诗词格律知识五十二篇:(26)骚体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
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
这类作品,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基本解释[Sao style] 模仿屈原《离骚》的文体详细解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
” 郭沫若《谈诗歌问题·新诗并未抛弃中国诗歌的传统》:“由四言而骚体,由五、七而长短句,乃至由词而曲,曲再要加入衬字衬句,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先秦文学中的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
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
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大江歌被称之为“骚体赋”。
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
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
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骚体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
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特征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
这种句式,比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
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①。
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
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
格律诗的【折腰体】、【偷春体】、【卷帘体】折腰体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
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
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题下注明“折腰体”。
关于折腰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折腰体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
这样定义,渔火认为是言简而意赅的。
也就是说,所谓折腰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
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
(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
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折腰体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就是所谓的拗救(与主题无关,不作详细介绍),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
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前几天,渔火向诗社提交了几首用于《三梅诗选》的诗稿,其中有一首《江南》的七绝:“谁家小院古槐边,曲水仍弹旧日弦。
少年梦总来无信,人在溪桥隔柳烟。
”结果引来了一些人的诟病,说是不合平仄。
原因在于,他们对折腰体认识不够,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折腰体一事。
说要渔火将平仄调整好后再录用。
渔火说,免了吧,觉得不合适,不录用也无妨。
当然,折腰体只是一种变体,在创作中偶尔为之即可,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1、沈从文、汪曾祺对抒情体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沈从文和汪曾祺为了达到他们心中的世界,为了更好地描摹湘西、高邮的人性美,人情美,抒情体小说是再好不过的文体选择了。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维方式,不拘常格,求异思变。
文体的自觉使作家获得了文本结构与文本解放的极大自由。
沈从文的大多数以故乡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给人以清新、静谧、田园的浓郁情调,如《边城》、《长河》、《萧萧》等,这源于他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描摹与刻画,这种人性不仅是健康的人性,而且是自然的人性,不曾受到世俗污染的天然形式,应该说这是一种与城市文明相对照而存在的人性。
“那首歌声音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
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
她想起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
远处鼓声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边城》)”读后,我们所得的远比字面、画面多得多的东西。
沈从文在将这种人性美抒写到作品中去的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抒情体小说。
汪曾祺在1980 年的小说创作中透露出的近似于一种淡泊、静谧、隽永的情调,这又和他老师沈从文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他的《受戒》、《大淖纪事》、《职业》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作品中寄托着他对那种纯真质朴、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的歌颂。
汪曾祺作品中对人性美的描摹也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抒情体式。
这种人性的同情与温暖在沈从文和汪曾祺心目中同样重要,因为他们都对下层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温爱”。
由于汪曾祺在作品中着力表现他对生活的思考、对理想的苦苦追寻、对现实中尚未消退的阴影的忧心,他总是随着这些感情的流泻组织素材、结构文章,而传统的篇章布局却在他那里遭到了蔑视。
2 沈从文、汪曾祺抒情体小说特色分析2. 1 结构抒情体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松散,这是和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完全不同的,汪曾祺曾总结道:“打破定势, 是这类小说结构的特点”[1 ]78 -79 。
各体风格【简约】简洁、约俭的风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简约体,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辞体。
例如《书》曰,“尔唯风,下民唯草,’便可说是简约的辞体,且已简到不得再简。
……简约的辞体,辞少而意多,可以使人感到峻洁,而富有言外之意,而其弊容易流于郁而不明的晦涩。
”如巴金的散文诗《日》,就属于简约体: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 谷。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繁丰】繁盛、丰茂的风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繁丰体是并不节约辞句,任意衍说,说到无可再说而后止的辞体。
……繁丰的辞体,辞义详尽,可以使人充分明了,而其弊容易流于冗弱。
”如唐白居易的《太行路》,就是繁丰的风格: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
又《国语·吴语·吴王劫盟》中描摹〖CT〗军容的一段,也是繁丰的风格。
【刚健】刚强、雄健的风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刚健是刚强、雄伟的文体。
”如鲁迅的《秋夜》就属于这种风格,下面截取文章的后半部分: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蔚为大观的当代旧体诗词??一、引言?新文学运动那一代人是把“创造新诗”作为文学革命运动的“攻坚”战役来打的。
其他文体,如散文、小说和话题,他们都取得了胜利,然而新诗却始终没有取代旧体诗词(以下多处就简称其为“诗词”二字)。
“五四”之后至日寇大举入侵之前,新诗在主要报纸的文学副刊上占了绝对的优势,但在新文学的作家中郁达夫、老舍、茅盾、周作人和鲁迅等仍旧都写一些诗词。
新诗名家闻一多尤为突出,他在1919年和1925年都写有旧体诗存世,同时又正在精心地创作新诗,其新诗集《红烛》(1923年)和《死水》(1928年)是早期新诗的里程碑之作。
两集中的诗篇既用尾韵,也有自创的格律,既有音调之胜又有形式之美;自觉地带上镣铐,而又不同于旧的枷锁。
(待续)学衡派和南社的精英们自然仍旧以诗词唱酬,但何以新文学家们也有不少人写旧体呢?对于这一质疑,茅盾有过明白的回答。
他说,“谈到诗,我向来提倡写新诗,不主张青年学旧体诗,但作为个人的爱好,却也有时口占几句,聊以志感”〔1〕。
为什么“志感”就偏向于用旧体呢?我认为这是由于诗词的格律提供了一个架构,而志感在旧体中有用不完的话语,如果以写新诗志感就实在难以口占成句了。
闻一多说得好:“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疆做旧诗。
”新诗作家中不乏浅尝辄止便回归古典文艺者,沈尹默是其中的典型,他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了《三絃》等四、五首作品,颇得好评,但不自喜;后来致力于诗词书法,自印《沈尹默诗词选》并成就为一代大书法家。
历史注定了新旧诗体并存的二水分流之势,于今已过九十余年。
本文中用的“当代”二字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岁月。
二、改革开放前的当代诗词人民共和国建政后党和政府的威信如日中天,新诗诗人纷纷为革命抒情,为盛世作颂,而旧体诗词逐渐有沦为大学文科师生讲习和批判对象的趋势,直至1957年毛主席的诗词十八首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后,情况为之一变,同时在致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毛着意声明:“诗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
黄简讲书法 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如篆字,隶字,草字。
在中国汉字的演变史上,字体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
秦以前用篆字,在文字学上篆字属于古文字,汉转用隶字,隶字称为今文字。
汉以后用正楷字一直到今天。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第一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文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
他擅长写出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是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
他的散文结构慎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独特的结构艺术散文的特点,历来被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即在主旨集中明确的基础上,形式上可以散些,在内容上表现可以更自由,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但实质上,他的散文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主题明确。
同时富有想象力和注重“文眼”的设置。
以《荷塘月色》为例,全篇不足一千五百字,但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月下荷塘,飞到遥远的六朝,由身处的北平,翱翔到千里外的江南;由眼前的亭亭荷花想到婷婷的舞女,由闻到的缕缕清香,联想到飘渺的歌声,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从视觉到听觉到嗅觉,可谓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但读者却绝不觉得文章散乱,反而觉得优美至极。
原因即在于作者收得好——其一,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圆和的结构,作者从家里出来去寻找宁静,围着清华池转了一圈,读者自然而然随着作者的踪迹饱尝了荷塘的美景;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作者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充分的想象和联想,这使得文章的开合做到了与中心的完美一致。
“文眼”的设置,机动灵活,不拘一格。
拿《春》来举例,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
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纺纱体,孩子体,走近科学体,咆哮体,淘宝体,梨花体,银镯体,剪刀体,排比体,红楼体,蜜糖体…【纺纱体】范文:因为人用大脑思考你是苹果你用果核所以你不懂我亲爱的朋友们也许是时候听听一些忠告了虽然难免会有些刺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将非常的诚恳贯彻倒装句决不用标点文体由来:最早是从百度贴吧传出,网名“女王夜叉”的女吧主经常用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古怪文体“训示”吧友,从一开始被网友鄙视、批判到后来模仿跟风,演变至最后甚至有人成立了“纺纱教”专门学习此类文体――当然,其中暗含对其创始人的讽刺是不言而喻的。
文体特点:顾名思义就是仿照莎士比亚语体,需要达到那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阅读效果,使说话如莎士比亚戏剧一样优美。
简单教程:倒装句决不改成主动句式,翻译时尽量词不达意,决不能使用粗俗字眼,坚决摒除网络流行语如偶(我)、表(不要)等等,称呼应该注意使用敬语,如“您、阁下、在下”,最重要的是发言决不能使用标点符号。
【走近科学体】范文:深夜,一声巨响,一个不明物体从天而降,撞断树枝,砸穿屋顶,深陷地面十几厘米。
村民们回忆,“那东西”掉落下来时温度很高,摸起来还特别烫手,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陨石,有人说是飞机零件……到底是天外来物还是另有原因?《走近科学》为您揭开谜底――一个私灌氢气的小贩弄炸了氢气筒,碎片四处散落所致。
过程很悬乎结果太平常文体由来:模仿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同名节目解说词。
文体特点:故弄玄虚,先吊足读者胃口,然后呈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结果。
简单教程:“打呼噜”不叫“打呼噜”,叫“深夜里的恐怖怪音”;“神经病”不叫“神经病”,叫“灵魂出窍”或“僵尸附体”。
全文需大量使用“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等语句。
【孩子体】起源于ID:八月是恨在天涯八卦的帖子《请你们放过小四好吗?他不过是个孩子》,迅速流行美文欣赏:K 作者:八月是恨提交日期:2007-6-6 12:12:00 访问:25432 回复:1836 日复一日的折腾,你们有没有想过他的感受.满足了自己无聊的空虚,却伤害了别人.你们不喜欢他就请忘了他.他还只是个孩子,你们可曾想过这些会给他带来什么请你们放过小四好吗?请你们放过小四好吗?.为了自己的私欲,这样不好.网上不是泄愤的地方.不要因为自己的语言污染了别人.谢谢.谢谢.【剪刀体】起源于ID:双股剪刀,属于八卦小语种,未见广泛传播文体特点:呀、哦、拉美文欣赏:K 作者:双股剪刀提交日期:2007-3-11 12:45:00 访问:3729 回复:128刘粉总是说我在黑LYF哦,其实我对她也没什么特别的看法拉,只是感觉她做为演员没什么亮点,过于普通了呀。
沈从文体·朱自清体·蓝精灵体作者: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4年第05期来网上可热闹了,网友纷纷模仿一些经典作品片段,竟然还成了一种网络文体。
这里简单列举三种文体。
沈从文体原版: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选自《湘行散记》)减肥版:我跑过许多次的步,忍过许多顿的饭,办过许多张的健身卡,却只得到过一个无奈而残酷的事实:又胖了十斤。
(余千凡)房价版:我工作了许多年,攒了许多钱,看过许多城市的住房,却只得到一个信息——房价又涨了。
(佚名)检讨网购版:我下了许多遍的决心,咬了许多次的嘴唇,收了许多回的手指,却还是向支付宝付款了。
(佚名)文艺青年版:A. 我看过无数次的花开,候过无数次的雪落,听过无数次屋檐下的雨声,却依然倾慕那初春的梨花逆风盛开。
B. 我看过很多遍的花开花谢,采过很多甜美或者苦涩的果实,酿过很多种好酒,却只遇见一个能举樽共饮的人。
(丘吉)朱自清体原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选自《荷塘月色》)美术编辑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杂志社里坐着加班,忽然想起日日拖欠的工资,在这月光族的眼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时钟渐渐地走到十二点了,隔壁办公室同事们的键盘声,已经听不见了;主编在对面拍着办公桌,怒气冲冲地要求插图重画。
我悄悄地捡起稿纸,拿起笔勾勒。
(小植)民工版:这几天肚子很不舒服。
早上在路边摊买了油条,突然听到肚子里发出怪声,在我哀怨的眼里,无奈地摇头别吃了吧。
油条慢慢地冷去了,肚子里那不成调的咕咕声,却越来越响了;手自然地捂着痛处,急急忙忙地想着法子。
我匆匆地夹紧屁股,朝厕所冲去。
(悦之)蓝精灵体原版: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
沈从文体·朱自清体·蓝精灵体
来网上可热闹了,网友纷纷模仿一些经典作品片段,竟然还成了一种网络文体。
这里简单列举三种文体。
沈从文体原版: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选自《湘行散记》)
减肥版:我跑过许多次的步,忍过许多顿的饭,办过许多张的健身卡,却只得到过一个无奈而残酷的事实:又胖了十斤。
(余千凡)
房价版:我工作了许多年,攒了许多钱,看过许多城市的住房,却只得到一个信息――房价又涨了。
(佚名)
检讨网购版:我下了许多遍的决心,咬了许多次的嘴唇,收了许多回的手指,却还是向支付宝付款了。
(佚名)
文艺青年版:
A. 我看过无数次的花开,候过无数次的雪落,听过无数次屋檐下的雨声,却依然倾慕那初春的梨花逆
风盛开。
B. 我看过很多遍的花开花谢,采过很多甜美或者苦涩的果实,酿过很多种好酒,却只遇见一个能举樽共饮的人。
(丘吉)
朱自清体原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选自《荷塘月色》)
美术编辑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杂志社里坐着加班,忽然想起日日拖欠的工资,在这月光族的眼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时钟渐渐地走到十二点了,隔壁办公室同事们的键盘声,已经听不见了;主编在对面拍着办公桌,怒气冲冲地要求插图重画。
我悄悄地捡起稿纸,拿起笔勾勒。
(小植)
民工版:这几天肚子很不舒服。
早上在路边摊买了油条,突然听到肚子里发出怪声,在我哀怨的眼里,无奈地摇头别吃了吧。
油条慢慢地冷去了,肚子里那
不成调的咕咕声,却越来越响了;手自然地捂着痛处,急急忙忙地想着法子。
我匆匆地夹紧屁股,朝厕所冲去。
(悦之)
蓝精灵体原版: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他们善良勇敢相互关心。
(选自《蓝精灵之歌》)
女记者版:在事故那边新闻那边有一群女记者,她们采访到深夜,她们写稿到天明。
她们随叫随到奔波在那复杂的事发地,她们美丽活泼斗智斗勇。
(佚名)博士版:在那山的那边树的那边有一群老博士,他们博学又认真,他们努力又发狠。
他们呕心沥血不分昼夜都在Research,他们年复一年盼着出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