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个世界第一 超级射电望远镜已安装成功
- 格式:doc
- 大小:17.94 KB
- 文档页数:10
FAST“: 中国天眼”世界第一作者:李盛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11期李盛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望远镜FAST 于2016 年9 月25 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这个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FAST 可以观测到137 亿光年以外的太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灵敏的望远镜,其有能力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测星际分子、观测脉冲星、搜寻星际通讯信号。
从理论上说,“天眼”能接收到的137 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有了该望远镜项目,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可在最大单口径望远镜项目上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近日,该望远镜就接收到了来自1351 光年外一颗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
有科学家形象地描述中国这个“天眼”的威力:“你在月球上打手机它也能发现。
”“天眼”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建设,从概念到选址再到建成,耗时22 年。
上世纪90 年代,科学家们期望,在电波环境彻底被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的形成演化,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突破,只有大射电望远镜才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一梦想。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天文学家1994 年提出利用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建造大射电望远镜,形成了中国“天眼”的最初设想。
“20 多年前的国家实力和工业技术很难支撑这么大的望远镜项目。
今天我们不仅做到世界第一大口径,独创主动反射面技术,还推动了天线制造、微波电子、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从预研究就开始参与这一工程的副经理彭勃说。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中国“天眼”的研制和建设,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由最初不到5 人的研究小组发展到上百人的团队,工程建设凝聚了国内100 多家单位的力量,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等困难,在射电望远镜口径、灵敏度、分辨率、巡星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四年级作文篇1标题:我国航天事业新成就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国最近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一些新成就!相信大家从新闻上也看到了,我国的航天员和科学家们正在太空中努力工作,为我们探索更广阔的宇宙奥秘。
首先,就让我们来谈谈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进展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从2021年开始,我国就在太空中逐步组装中国的首座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随后又先后发射了两个实验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家园。
你们能想象吗?在那个漂浮的空间站里,航天员们就像在地球上一样生活、工作和科研实验!真是太神奇了!更令人兴奋的是,2023年5月,我国首位航天员曾经在天和核心舱里生活工作长达半年之久!在太空中度过了一个春节,还进行了多项航天医学实验。
可惜我们平时只能在地面上过节,体会不到在太空中过年是一种什么体验。
不过,我想象一定很有意思,看着地球从窗外缓缓飘过,一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吧!除了中国空间站之外,我们还取得了其他一些重大进展。
比如说,2022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六号探测器,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在月球表面取得原位样品的国家!这次探月不仅带回了珍贵的月球岩石样本,而且还借助飞旋着陆的方式,在月球上留下了永久印记!大大小小的航天器足迹,就像是人类在月球上的脚印一样!还有就是去年12月,我国成功实施了着陆火星的首次尝试!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火星车"祁勒"踏上了火星表面,在那遥远闻起来还有点像金属味儿的星球上行走探索,给我们传回了无数宝贵的图像和数据。
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像科幻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样,亲自去火星和土星漫步一番呢!最后还要提一提我们的天眼项目——地面射电望远镜,也叫FAST!就是那颗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单镜口射电望远镜。
它的眼睛好像张开了500多米那么大呢!我问妈妈,为啥要造那么大的天眼?妈妈说,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清晰地观测到更遥远的天体和星系,了解宇宙更深层次的奥秘。
中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圈梁合龙,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并选址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
FAST项目具有三大自主技术创新:一是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设巨型望远镜;二是采用主动反射面技术,整个反射面由4600多块可运动的等边球面三角形叶片组成;第三项创新是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技术,将万吨平台降至几十吨,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项目介绍预计在2021年,一座口径达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成。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仁东研究员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天文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上表示,与世界现有最大口径100米望远镜相比,其观测能力提高了10倍,并且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2月21日,中航工业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运用航空制造技术,成功完成了FAST项目12米相似三角形的铝合金面板验证模型制造。
该模型由100个1.2米等边三角形构成,每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交点孔位置精度保持在0.1-0.15mm。
该模型的成功制造,标志着云马厂在走向参与规划建设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具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的工作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意义价值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是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计划中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天眼说明文介绍
中国天眼,全称是中国大型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是世界上
最大的单口径全动射电望远镜。
它位于中国贵州省的大瑶山,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天眼直径达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拥有突破
性的科学研究能力。
它由4450个三角板拼接而成,可以通过
可变形反射面调整其接收信号的灵敏度和方向。
其灵敏度是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两倍,可以接收到更远的射电信号。
中国天眼主要用于研究脉冲星、快速射电暴、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和星系,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问题。
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观测精度,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弱的射电信号,有助于解开宇宙的奥秘。
中国天眼不仅是一个科学研究设施,也成为了贵州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参观望远镜的展示区域,了解其构造和运作,还可以参加观测活动和科普讲座,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中国天眼的建造与运营对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国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探索宇宙的新工具,并有望在未来发现更多的天体现象和获得更多的科学成果。
中国天眼制造的案例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一处偏远的山地,历经22年的建造,一架价值12亿元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研制成功,并正式向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放。
这台射电天文望远镜如同一个银白色的大碗,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被称为世界最大的”锅“,面对这口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问世,多国不禁感叹:厉害了,本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射电天文望远镜。
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碟射电天文台,也是唯一一个500米孔径球射电望远镜。
最近在中国的批准下正式投入运营,并向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开放。
天文学由此迎来一个史上最为精密的观测时代。
“天眼FAST”将帮助科学家们寻找宇宙中的各种微小的引力波,并探测被称为“无线电爆发”的神秘短暂的辐射爆炸。
这个复杂的项目具有极大的建造挑战性,它在规模上的设计极为大胆,最初给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带来了难题。
此外“天眼FAST”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加大的施工建造难度。
但科学的回报将是巨大的。
“天眼FAST”拥有比第二大单碟射电天文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大两倍的区域来收集无线电波。
“天眼FAST”的巨大规模意味着它可以检测到来自宇宙的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的短暂爆发,例如死恒星脉冲星的引力波动,甚至包括更远处超大质量黑洞的碰撞。
它还将探索射电天文学的前沿——使用无线电波定位可能蕴藏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
偏振无线电信号可能来自具有磁场的行星,如果与地球上的磁场相似,它可以保护潜在的生命源免受辐射,并保持行星大气层的连接。
自从2016年“天眼FAST”投入测试以来,一直只有中国的科学家能够领导研究有关射电望远镜的研究项目。
不过最近传来了令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都感到激动人心的消息,“天眼FAST”已经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放,任何大学或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可以进入“天眼FAST”进行访问、观测和研究。
“天眼FAST”是实现了中国射电天文科学从零到世界领先的新的飞跃,同时也是人类天文科学领域新的收获。
国际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为了争取国际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合作计划来华,中国正在贵州省“筑巢引凤”,建设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这是中国2007年批准立项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日前已经在贵州省开始基建,项目总投资6.27亿元,建设期5年半,预计2014年开光。
FAST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并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这座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单口径500米,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是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
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整个电磁波段,而可见光只是其中人类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该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
可寻找第一代诞生的天体据FAST工程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其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而且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就可以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可以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
用于太空天气预报FAST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同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还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带动中国制造技术发展FAST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
“中国天眼”在平塘落成启⽤2019-10-222016年9⽉25⽇,国家重⼤科技基础设施500⽶⼝径球⾯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仪式在黔南⾃治州平塘县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左三),中国科学院院长⽩春礼(右三),国家发展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左⼀),FAST⼯程总⼯程师兼⾸席科学家南仁东(右⼀),贵州省委书记、省⼈⼤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左⼆),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右⼆)共同按下启⽤球。
9⽉25⽇,国家重⼤科技基础设施500⽶⼝径球⾯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仪式在黔南⾃治州平塘县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来贺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贺信并致辞。
贵州省委书记、省⼈⼤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出席。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春礼,国家发展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射电脉冲双星发现者约瑟夫·泰勒致辞。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主持。
国家天⽂台台长严俊汇报FAST项⽬基本情况。
在贺信中向参加研制和建设的⼴⼤科技⼯作者、⼯程技术⼈员、建设者表⽰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他指出,天⽂学是孕育重⼤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点。
500⽶⼝径球⾯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单⼝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的落成启⽤,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参与项⽬的科技⼯作者、⼯程技术⼈员和建设者再接再厉,发扬开拓进取、勇攀⾼峰的精神,弘扬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作风,⾼⽔平管理和运⾏好这⼀重⼤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成果,努⼒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的贡献。
刘延东在宣读贺信后说,重⼤科技基础设施是国之重器,FAST的落成启⽤标志着天⽂学和空间探测研究迈上了⼀个新的⾼度。
要以贺信精神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会精神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我国500⽶⼝径球⾯射电望远镜先进技术条件,瞄准科学前沿,加强国际合作,打造⾼端科研平台,使“中国天眼”真正成为促进天⽂学和空间科学发展的中⼼。
中国天眼的作用是什么_中国天眼是干什么用的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人类文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走出地球探索宇宙。
有“中国天眼”之称的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今年1月通过验收,那么你知道中国天眼的作用是什么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一、中国天眼的作用是什么1.为了观测遥远的天体在上个世纪60年代,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建成之后风靡一时,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设备,让它成为了全球第一,在波多黎各一个天然凹地当中,一口像大锅一样的射电望远镜,横亘在那里口径超过了300米,面积达到7300平方米。
当时他在建成的时候,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为之惊叹,有4台发射机,在观测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发射天线使用。
曾经它就向2.5光年的一个球状星云发射了一个信号,这是在它首次升级之后的第1次任务,这一信号当中包括了人类的具体长相以及DNA 的结构,甚至还通过十进制的方式标注了地球的具体信息。
即使这一行为遭到了大部分科学家的反对,但是阿雷西博已经还是这么做了,这是为了寻找外星生命存在的踪迹。
2.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简单的来说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方式就是区分开“自然天文射电信号”和“非自然的信号”。
因为天空中充满了各种射电源,比如脉冲星,活动星系核甚至太阳射电暴等等。
首先建造FAST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测脉冲星、中性氢、宇宙分子和外星文明信号。
3.在科学方面,可以探测到百亿光年之外的电磁信号,可以探测极端物理条件下的基本物理规律,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数据。
4.在通讯方面,有可能把我国的空间探测和通讯能力延伸到太阳系的边缘.5.在军事安全方面,具备反隐身能力,能探测到具有隐身能力的飞机,并通过其发动机噪音信号区别出飞机的类型。
二、“天眼”为什么造在偏远的洼坑里?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
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
中国天眼原理范文中国天眼,全称为“国家天文科学中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
中国天眼项目于2024年启动,2024年9月25日正式开始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天眼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迈上了世界第一方阵。
中国天眼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碗状结构,由一架宽10万吨的钢铁巨兽支撑起来。
它的直径达到500米,可以接收到地球上最微弱的信号。
射电望远镜主要由反射面、天文接收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中国天眼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反射面接收和聚集射电信号。
它的反射面由5000多块可调节的三角形和彩色和平铺而成,它们可以改变倾斜度,实现对观测目标的跟踪。
天眼可以接收到来自宇宙中的各种射电信号,如星际气体、射电脉冲星、星系等。
天眼的天文接收系统由几个核心部分组成,包括射电前端系统、射电终端系统和大数据中心。
射电前端系统包括接收天线、接收机、多通道接收器和转接盒等,用于接收外界的射电信号。
射电终端系统用于将接收到的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光纤传输到大数据中心。
在大数据中心,信号会经过多级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到天文学家需要的结果。
中国天眼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射电望远镜,还是一项实现科学突破的工程。
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工程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国际合作和跨学科的交流。
中国天眼的建设为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国际射电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天眼的建成,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性质。
它可以和探测宇宙里的各种天体,通过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来研究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它还可以帮助研究黑洞、脉冲星等高能天体物理现象。
中国天眼的建设预示着我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它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天眼作为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通过其独特的反射面和先进的接收系统,实现了对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的接收和处理。
中国天眼在哪里_中国天眼在贵州哪个地方“中国天眼”运行1年多以来,已经累计发现脉冲星240颗以上,“天眼”是中国科技成果发展的结晶,其顺利建成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那么你知道中国天眼在哪里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一、中国天眼在哪里我国于2008年正式在贵州平塘建设“天眼”。
历时8年,终于在2016年7月3日顺利安装了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中国“天眼”也正式落成。
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期间,它将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
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口径500米,镜面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可接收110亿光年外的微弱信号;它还有一个特点是,球面镜的镜型可以进行高精度定位。
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比口径350米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还要更大,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眼。
这款单口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二、中国天眼的特点数字监控系统:“天眼”数字远程监控系统通过企业内bai部互联网(Intra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实现远程视频监控,主要适合于连锁店、幼儿园、家居、工厂、公安消防、银行、军事设施、高速公路、商场、酒店、旅游景点、小区、医院、监狱、码头港口等地。
无论身在何处,利用PC机和电脑登陆互联网接通远端的“天眼”数字远程监控系统,各地远端实时场景便活灵活现,尽显眼前,仿佛身临其境。
卫星:天眼,侦察卫星,被称为“天基空间监视卫星”(SBSS),主要用于监控地球周遭的物体及太空陨石。
“天眼"”侦察卫星被称为“天基空间监视卫星”(SBSS),主要用于监控地球周遭的物体及太空陨石。
该官员说道:“每天,我们国家(美国)的卫星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太空站目前正在逐步成长。
中国天眼计划中国天眼计划,又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国家天文台在贵州省建成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该项目于2016年9月25日正式启用,标志着中国在天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射电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FAST的建成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科的发展,加强国际间的科学合作,以及促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FAST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次科学探索的伟大尝试。
它将为我们揭开宇宙奥秘提供更多可能。
FAST的直径达500米,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它的敏感度是上一代射电望远镜的10倍以上。
FAST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FAST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寻找脉冲星、寻找暗物质、探测氢原子、寻找外星文明等。
FAST将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望为我们解开宇宙的奥秘提供更多的线索。
FAST的建成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大力支持。
中国天文学家们在FAST的建设和运行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果,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FAST的建成不仅对中国天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射电天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FAST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科学合作,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天眼计划的成功建成,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全球射电天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FAST将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望为我们解开宇宙的奥秘提供更多的线索。
相信随着FAST的建成和运行,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考素材集锦与运用主题二:大国重器,大国巨匠(一)中国的天眼,世界的天眼【素材链接】2020年12月初,美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坍塌后,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射电望远镜成为了全球唯一的“天眼”。
与此同时,中国宣布“天眼”将从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的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
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使其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中国天眼”一问世便捷报频传。
从2017年10月首次发现2颗脉冲星以来,到2020年1月,已经发现102颗脉冲星,两年的“调试阶段”中发现脉冲星的数量,超过同期欧美多个脉冲星搜索团队发现数量的总和。
【素材解读】解读角度:中国崛起澳大利亚物理学教授约翰赞叹中国“天眼”时说:“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与美欧并驾齐驱的一个全球科学研究中心。
他们的科研技术,与世界上任何先进国家相比,都是先进的、有创造力的、有组织的。
”唯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凭借自己的实力,超越国外,才能够让西方众人,心悦诚服地说出“中国第一”这样的话来。
中国,一个忍辱负重,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国家,一个艰苦奋斗,不断书写着奇迹的国家,一个蕴藏着无限动力,迅猛发展的国家。
“天眼”的建成以及开放,再次凸显了中国迅速崛起的科技实力。
我看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看到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景即将实现,但我知道中国发展的道路坎坷又远长,我们追梦的脚步决不会就此停下。
【适用话题】自豪、奋斗、合作……(二)浩瀚太空新添“吴伟仁星”【素材链接】浩瀚的太空上,又有了一颗以中国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吴伟仁星”。
为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素材积累之“中国天眼”中国天眼,全名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仰韶乡和三都水族自治县高寨村之间的大盆地中,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它于2024年完工投入使用,被誉为“中国天眼”,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之一中国天眼的建造始于1994年,这是一个雄心勃勃、宏伟壮丽的工程,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由于该望远镜直径达500米,大约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所以在建造过程中要处理巨大的重力和地壳变形问题。
为了维持这庞大的结构的稳定性,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了碳纤维材料和钢缆来加固反射盘,以确保其拦截射入高空的电磁波。
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避雷装置,在积极防止雷击的同时保护望远镜免受损坏。
中国天眼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级的射电天文研究中心。
它的主要任务是观测脉冲星、银河系的射电天体、外星生命等,以增加人们对宇宙的了解。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射电望远镜之一,能够接收到以人类耳朵无法听到的微弱射电信号。
它的精密度和灵敏度远超过以前的观测仪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广阔的科学领域。
已经通过中国天眼和其他国际装置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天眼的建设也给当地的平塘县和三都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个地区以前是一个贫困的山区,经济发展缓慢,靠农业为主。
但中国天眼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天眼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然而,中国天眼也引发了一些环境和文化问题。
中国天眼位于一个较为偏远且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其建设和运行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例如限制周边居民的开发行为、建立射电干扰监测站等。
此外,中国天眼也给附近的土著村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征用、文化冲击等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中国天眼的顺利运行和当地居民的利益,政府应加强对周边环境和社会的保护和管理。
国之重器中国天眼观后感
《国之重器中国天眼》是一部以中国广西省贵州市为主要拍摄地点,记录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纪录片。
本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里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这个巨大的射电望远镜的建设需要解决众多难题,包括寻找适合的场地、建立庞大而复杂的基础设施、设计并制造精密的设备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困难而耐心的努力。
然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把这个工程向前推进,最终建成了这么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设备。
这个巨大的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通过这个设备,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宇宙的奥秘,探索更多未知的星系和行星,甚至有望突破现有物理学的限制,探索宇宙中更加神秘和复杂的现象。
观看《国之重器中国天眼》这部纪录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强大实力和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并且认真思考如何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持续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超级天眼”创三项世界之最,馈源舱平台仅重30吨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中国全⾃主建造500⽶⼝径球⾯射电望远镜(FAST项⽬)9⽉25⽇在贵州省平塘县举⾏落成启⽤仪式,正式“睁开”了它的观天巨⽬。
《环球时报》记者有幸零距离感受了这个世界级天⽂望远镜的独特魅⼒。
“超级天眼”有三项世界之最24⽇,《环球时报》记者⾛进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的FAST项⽬所在地。
在去往FAST的盘⼭公路路⼝,《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当地政府树⽴的⼀个巨⼤警⽰牌:您已进⼊电磁波宁静保护区。
它意味着FAST项⽬启⽤之后,⽅圆5公⾥之内的⼿机信号等电磁辐射都将被屏蔽,在路⼝还可以看到红⾊的电话亭,这应该就是为没有⼿机信号之后⼈们进⾏联络⽽准备的。
虽然《环球时报》记者曾经在媒体上多次看到FAST的全景照⽚,但真的置⾝其中时,还是不禁被它的巨型体格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天眼”更像⼀个相当于30个⾜球场⼤⼩的“⼤锅”,稳稳地被放在喀斯特天然洼坑中。
同⾏的FAST项⽬测控系统⼯程师翟学兵介绍说,FAST⼯作的基本原理是把外太空的射电信号经过反射⾯反射聚焦到馈源舱⾥⾯,经过处理后再传回总控室。
反射⾯由4450个边长10-12⽶的三⾓形主动反射单元组成,每个反射单元背后都有⼀根与地⾯相连的下拉索,随着下拉索的张紧或放松就能改变反射⾯的⾓度。
为确定反射单元是否移动到位,FAST动⽤了⾼精度激光测量设备。
据介绍,FAST有三项世界之最,第⼀项是选址在贵州喀斯特天然地貌,省去了⼤量⼈⼯开挖的⼯作量。
第⼆项是主动反射⾯可以利⽤2400个节点下⽅的下拉索和促动器装置,进⾏有效变形。
第三项就是轻型馈源⽀持系统,使⽤六个塔来悬挂和调整馈源舱。
这个设计可不简单,要知道世界第⼆⼤的美国“阿雷西博”305⽶⼝径望远镜的馈源平台⾜⾜有上千吨重,如果按照美国⼈的设计思路,FAST的馈源平台将达到近万吨。
⽽由于FAST采⽤轻型馈源⽀撑系统的设计,馈源舱平台的重量仅为30吨。
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2019-07-11近⽇,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窝凼的世界最⼤单⼝径射电望远镜――500⽶⼝径球⾯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的最后⼀块反射⾯单元成功吊装,标志着这只“观天巨眼”终于睁开了,即将把⽬光投向宇宙的深处,追踪遥远的信号,搜寻奇异的天体,甚⾄开展对地外⽂明的探索。
中国“天眼”的开启,还将为射电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时代呼唤“射电巨镜”宇宙天体除了发出可见光之外,还发出多种⼈眼看不见的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线电波等。
早期的天⽂学家只能在可见光范围内观测宇宙,但近⼀⼆百年来,由于⼈类陆续发现了多种可见光之外的辐射,并不断研制出能够观测到这些辐射的特殊的望远镜,⼈类已经掌握了在多种“不可见”波段上观测宇宙的技术,这其中有关射电波的应⽤是最值得⼤书特书的。
1931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器⼯程师央斯基⽤天线发现了⼀个可能来⾃银河系中⼼的⼲扰源,这表明宇宙中的天体也是有⽆线电辐射的。
这件事启发了另⼀位名叫格罗特·雷伯的⽆线电⼯程师,于是他在⾃家后院安装了⼀个天线,它的主体是⼀个直径约9⽶的抛物⾯,这就是⼈类第⼀架为天⽂观测⽽制造的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成像过程⽐光学望远镜复杂,它要不停地记录接收到的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获得所观测天区的图像。
射电望远镜的诞⽣为⼈类探索宇宙奥秘打开了⼀个新的窗⼝,⼈们称之为“射电窗⼝”。
很快,⼈们就⽤射电望远镜发现了⼤量发射⽆线电波的天体,这些天体被统称为“射电源”。
为了研究“射电源”,⼀门崭新的学科也应运⽽⽣,这就是射电天⽂学。
⼈们早就意识到,遥远的宇宙中存在着很多奇特的现象和神秘的天体,仅仅⽤普通的望远镜是根本发现不了它们的。
例如,⼈们预⾔了⼀种致密的中⼦星的存在,这种星由挤压在⼀起的中⼦组成,中⼦星的密度⾼得惊⼈,直径只有⼏⼗千⽶,质量却⽐太阳还⼤。
中国又一个世界第一超级射电望远镜已安装成功中国又一个世界第一超级射电望远镜已安装成功2014-07-22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我国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实施望远镜反射面索网现场安装。
据介绍,FAST索网结构的一些关键指标远高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要求。
例如,主索索长控制精度须达到1毫米以内,主索节点的位置精度须达到5毫米等。
同时,索网采取主动变位的独特工作方式,即根据观测天体的方位,能在500米口径反射面的不同区域可以形成直径为300米的抛物面。
俯瞰FAST望远镜(效果图)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望远镜反射片龙骨FAST全称为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具望远镜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的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的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FAST工程将主要用于实现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等科学目标,是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计划建造中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FAST 望远镜建造过程中的图景贵州黔南州有天然的喀斯特洼地,适合建造望远镜喀斯特洼地最初地貌大爆中国超级科技: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泄了据人民网图说中国4月16日报道,世界最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工程自2011年初开工以来进展顺利,建设规模已初具雏形。
FAST全称为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具望远镜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的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的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望远镜示意图FAST对Arecibo型天线的重要创新在于主反射面面板的主动性,以此实现望远镜的宽频带和全偏振能力;馈源及其支撑系统的简化,使FAST对天体和航天器的跟踪范围得到大大的扩充。
(右图为FAST创新设计方案:1—主反射面,2—馈源,3—Stewart平台,4—馈源舱,5—悬索,6—滑轮,7—支承塔,8—缠绕轮及伺服系统)FAST总体性能如下:台址:经度~106°E,纬度~26°N,海拔~1000 米反射面口径:~500米,球冠开口~120°,球面曲率半径~300米有效照明口径:~300米最大天顶角:50°工作频率(GHz):0。
3~1。
72,2。
15~2。
35,2。
8~3。
3,4。
5~5。
1,(5。
7~6。
7,8。
0~8。
8) 指向跟踪精度:4角秒射电天文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
1932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卡尔·央斯基(Karl Guthe Jansky,1905-1950)用无线电天线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人马座方向)的射电辐射,人类打开了传统光学波段之外进行天文观测的第一个窗口。
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来自宇宙中的电波信号来获取并分析各种信息。
射电望远镜由定向天线或天线阵、馈电线、高灵敏度接收机和记录仪等部分组成。
天线或天线阵将收集到的天体电波,经过馈电线送到接收机上;接收机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它将微弱的天体电波高倍放大后进行检波,再将高频信号转变为低频形式记录下来。
射电望远镜按天线结构的不同可分几个类型,如抛物面天线,射电干涉仪,甚长基线干涉仪和综合孔径系统等。
这些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又一个世界第一震撼世界:惊曝中国超级科技2013年最后一天,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主体圈梁合龙,标志着这个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天文望远镜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FAST 是我国天文望远镜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由于它的大口径,FAST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太空,帮助人类窥探宇宙最初始的面貌。
即将实现主体圈梁合龙的FAST建设工地主体圈梁合龙2013年12月31日,FAST完成钢结构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的制造与安装。
当日下午13时30分,整个环形支撑圈梁中最后一个厢梁被缓缓吊起,半个多小时后,厢梁被吊至环形支撑圈梁连接间,精准、稳妥地镶嵌在圈梁的最后一节空位中。
最后,随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FAST工程经理严俊一声令下,FAST工程中的钢结构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工程实现合龙。
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是FAST工艺设备中最关键的一步,在整个FAST工程中犹如人体的骨架,支撑着望远镜。
其成功合龙,标志着FAST工程工艺设备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合龙后的“FAST”骨架90%以上材料自主研制座落于平塘县“大窝凼”的FAST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项目2008年12月26日奠基,预计2016年9月建成。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主动反射面系统总指挥郑晓年说,“FAST应该说是世界第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从射电望远镜地位来说,如果建成的话,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它在射电望远镜中,可以做盟主。
跟它可比的就是美国305米的阿雷西博(Arecibo)望远镜,目前是最大的单口望远镜。
”早在1995年,我国天文学家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喀斯特洼地中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设想,并选址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
FAST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创造性地铺设4600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将首次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FAST效果图郑晓年说,平塘FAST工程作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射电工程,它首先带动了很多技术的发展。
“因为没有人做过,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意义。
工程建设中的材料、结构、光激电控制和测量等,都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基本上没有跟踪和模防。
目前,平塘FAST工程90%以上的材料都是我国自己研制的。
如果要说有国际合作,那么将是后期工程中的接收机方面,但这也仅仅是合作而已。
因为平塘FAST工程,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基础设施。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项目负责人之一、平塘县副县长高龙介绍说,FAST项目具有三大自主技术创新:一是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设巨型望远镜;二是采用主动反射面技术,整个反射面由4600多块可运动的等边球面三角形叶片组成;第三项创新是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技术,将万吨平台降至几十吨,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据悉,FAST最大的技术成就是解决了球面镜随时变抛面镜,这一难点,中国是世界上首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FAST反射面材料有助解开宇宙起源之谜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交了研究观测计划。
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的形成及演化至今的过程,在天文学家眼里,大型射电望远镜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
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相比,FAST将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宇宙观测空间。
“FAST是我们国家在大射电望远镜方面的探索,由于它的大口径,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太空,由此也许能解开宇宙形成的一些奥秘,”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系主任杨志良解释,我们现在接收到的光都是宇宙天体很多年以前发出的。
如果说FAST建成了,它就能将我们探索宇宙的眼睛投射到更远的太空,大大缩短了信息传达到地球上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FAST将会使我们的观测范围涵盖从脉冲星、黑洞,到星系、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广泛的天体物理学目标。
“由此,我们也许就能探索到宇宙结构的形成及演化的奥秘。
”这一众多天文人的梦想也许再过7年就将实现。
FAST“底座”大窝函全景可用于寻找外星文明“在众多的用途中,也许公众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是用来搜寻地外文明。
”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指出,FAST对于人类寻找外星文明的梦想也有重要意义。
南仁东解释说:“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人马座的比邻星是除太阳外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距离地球4。
27光年,所以我们不可能发射一种能够直接到达的探测器去探索它们。
”“而现代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天文学家们搜寻地外文明提供了一种好办法——利用射电波即无线电波寻找地外文明。
一旦在遥远的某个恒星上有理性社会及文明存在的话,他们的活动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电磁波的一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外发送,并很可能会传到地球。
如果我们在地球上建立了这种电磁波的接收装置,就可能接收到外星射电波,从而获得地外文明存在的信息。
”中国望远镜建设赶超世界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300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
不过受到可见光本身特性的局限,光学望远镜在宇宙更深处的观测上是无能为力的。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射电望远镜与以接收可见光进行工作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它依靠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来工作。
由于无线电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无法通过的星际尘埃介质,不太会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射电望远镜可以透过星际尘埃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
位于波多黎各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当代先进射电望远镜有: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0米望远镜为代表的大﹑中型厘米波可跟踪抛物面射电望远镜;以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瑞典翁萨拉天文台和日本东京天文台的设备为代表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以及拥有27个射电望远镜的美国甚大天线阵。
近年来,我国在射电望远镜建设方面正在实现赶超。
2008年,亚洲最大的65米口径可转动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在上海天文台落成。
这台射电望远镜的综合性能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能够观测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将参与我国探月工程及各项深空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