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2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奥数主要知识点五年级奥数是小学数学竞赛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五年级奥数的主要知识点:一、数论基础- 整数的奇偶性: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掌握奇偶数的基本性质。
- 质数与合数:区分质数和合数,了解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求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理解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分数和小数- 分数的加减乘除: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通分、约分等技巧。
- 分数的大小比较: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分数的性质。
- 小数的运算:熟练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三、比例和比例关系- 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和反比例: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
- 立体图形: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五、排列组合与计数原理- 排列组合:掌握排列和组合的基本概念,学会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 计数原理:理解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学会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逻辑推理- 条件逻辑:学会根据给定条件进行逻辑推理,解决数学问题。
- 数学证明: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学会用逻辑推理来证明数学命题。
七、应用题- 行程问题:解决涉及速度、时间和距离的行程问题。
- 工程问题:理解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工程问题。
- 经济问题:学习解决涉及价格、成本和利润的经济问题。
八、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归纳推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数学规律和模式。
- 逆向思维:学会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逆向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转化思维: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或将不同类型问题相互转化。
五年级奥数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汇总及解析第3讲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知识要点同学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只能用来计算标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巧求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的周长,还需同学们灵活应用已学知识,掌握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标准的图形,以便计算它们的周长。
二、精讲精练【例题1】有5张同样大小的纸如下图(a)重叠着,每张纸都是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重叠的部分为边长的一半,求重叠后图形的周长。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每个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同时向左、右、上、下平移(如图b),转化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和原来5个小正方形重叠后的图形的周长相等。
因此,所求周长是18×4=72厘米。
练习1:1.下图由8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组成,求这个图形的周长。
2.下图由1个正方形和2个长方形组成,求这个图形的周长。
3.有6块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如例题中所说的这样重叠着,求重叠后图形的周长。
【例题2】一块长方形木板,沿着它的长度不同的两条边各截去4厘米,截掉的面积为192平方厘米。
现在这块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思路导航】把截掉的192平方厘米分成A、B、C三块(如图),其中AB的面积是192-4×4=176(平方厘米)。
把A和B移到一起拼成一个宽4厘米的长方形,而此长方形的长就是这块木板剩下部分的周长的一半。
176÷4=44(厘米),现在这块木板的周长是44×2=88(厘米)。
练习2:1.有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减少4米,宽减少2米,面积就比原来减少44平方米,且剩下部分正好是一个正方形。
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按下图叠放在一起,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3.有一块长方形广场,沿着它不同的两条边各划出2米做绿化带,剩下的部分仍是长方形,且周长为280米。
五年级奥数培优必考知识点组 合一、排列知识复习1.排列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个(m ≤n )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注意:排列是有顺序性的。
2.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个(m ≤n )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排列数,记为A m 。
二、组合大家一起来思考:如果从5个小朋友中选出3个小朋友组成一组去观看《喜洋洋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A 5÷A 3=10(种)1.排列是专门解决“排队”问题的,组合是专门解决“分组”的,即排列有顺序性,而组合没有顺序性。
2.组合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个(m ≤n )元素组成一组,不计较组内各元素的顺序,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3.组合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意取出m 个(m ≤n )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组合数,记为C m 。
Cm =[n ⨯(n -1)⨯(n -2)⨯(n -3)⨯⨯(n -m +1)]÷[m ⨯(m -1)⨯(m -2)⨯(m -3)⨯⨯ 3⨯2⨯1]4.组合的特殊公式⑴思考:从5个小朋友里一个人也不选有多少种方法数?要是从5个人里选5个人呢?C 5 =C 5 =1,即C n =C n =1⑵计算: C 3 和C 3 ;C 5 和C 5①C 3=(3⨯2)÷(2⨯1) =3C 3 =3÷1=3 n n n0 5 0 2 1 2 3 2 13 3 n②C 5=(5⨯4)÷(2⨯1) =10C 5=(5⨯4⨯3)÷(3⨯2⨯1) =10巩固练习:例:计算C 100 -2C 100【例 1】某班要在42名同学中选出3名同学去参加夏令营,问共有多少种选法?如果在42人中选3人站成一排共有多少种站法?【例 2】10支球队进行足球比赛,实行单循环制(每两队之间比一场),那么一共要举行多少场比赛?若进行双循环制(有主客场之分)。
五年级奥数知识要点编写:蒲老师 2009年12月1、周期性问题 周期性问题的题型特征:表面特征是条件中所含的数较多;而本质特征就是循环。
其中循环又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
周期性问题的解题关键:对于显性循环的问题来说,先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再把分好组的原数列转化成一个新数列。
对于隐性循环的问题来说,是寻找隐藏的循环节。
2、平面图形的计算 ⑴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⑵等底(或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高(或底)是几倍关系,它们的面积就是几倍关系。
⑶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它们的差不变。
⑷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都是45°,用两个(或四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3、组合图形的面积 ⑴当给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以及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和时,计算方法是:用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的平方减去斜边的平方,再除以4。
⑵当给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以及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差时,计算方法是:用斜边的平方减去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差的平方,再除以4。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经常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①分割法 把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先求出每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它们的总和。
一般来说,在分割图形时,角度最大的角的顶点是主要的连线点。
②间接法 用较大图形的面积减去多余图形的面积,就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③割补法 延长所求图形的某些边线,把它补成一个基本图形,然后再采用“间接法”求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④合并法 通过改变基本图形的位置或形状(但不改变图形的面积),把几个基本图形合并成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直接求整个图形的面积。
4、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大小比较 ①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②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③假分数大于真分数。
④几个分数分子的最小公倍数较小时,适合把它们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
⑤对于两个真分数来说,如果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子之差都相等,那么分子与分母都大的分数比较大。
选讲1 巧妙求和一、知识要点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
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项的个数称为项数。
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其相邻的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的差称为公差。
在这一章要用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式:“通项公式”和“项数公式”。
通项公式:第n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二、精讲精练【例题1】有一个数列:4,10,16,22…,52.这个数列共有多少项?练习1:1.等差数列中,首项=1.末项=39,公差=2.这个等差数列共有多少项?2.有一个等差数列:2, 5,8,11…,101.这个等差数列共有多少项?3.已知等差数列11, 16,21, 26,…,1001.这个等差数列共有多少项?【例题2】有一等差数列:3, 7,11, 15,……,这个等差数列的第100项是多少?练习2:1.一等差数列,首项=3.公差=2.项数=10,它的末项是多少?2.求1.4,7,10……这个等差数列的第30项。
3.求等差数列2.6,10,14……的第100项。
【例题3】有这样一个数列:1, 2, 3, 4,…,99,100。
请求出这个数列所有项的和。
练习3:计算下面各题。
(1)1+2+3+…+49+50 (2)6+7+8+…+74+75(3)100+99+98+…+61+60【例题4】求等差数列2,4,6,…,48,50的和。
练习4:计算下面各题。
(1)2+6+10+14+18+22 (2)5+10+15+20+…+195+200 (3)9+18+27+36+…+261+270【例题5】计算(2+4+6+...+100)-(1+3+5+ (99)练习5: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001+1999+1997+1995)-(2000+1998+1996+1994)(2)(2+4+6+...+2000)-(1+3+5+ (1999)(3)(1+3+5+...+1999)-(2+4+6+ (1998)三、课后作业1、张师傅做一批零件,第一天做了2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做2个,做了30天刚好做完,则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2、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共到了45位同学和2位老师,每位同学或老师都要和其他所有人握一次手,那么一共握手了几次?3、新星幼儿园304个小朋友围成若干个圆圈(一圈套一圈)做游戏,已知最里面的圈有24人,最外面的圈有52人,如果相邻两圈相差的人数相等,那么相邻两圈相差多少人?。
汇总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小学奥数是拓展孩子数学思维、提升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为大家汇总小学阶段常见的奥数知识点。
一、计算类1、整数四则运算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c + b × c2、小数四则运算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小数的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3、分数四则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分数乘法: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
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二、数论类1、奇数和偶数奇数:不能被 2 整除的整数。
偶数:能被 2 整除的整数。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2、质数和合数质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自然数。
合数: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自然数。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因数和倍数因数:如果 a × b = c(a、b、c 都是非 0 的整数),那么 a 和 b 就是 c 的因数。
倍数:c 就是 a 和 b 的倍数。
4、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两数相加的和等于两数交换后的和a+b=b+a2.两数相减的差等于两数交换后的差a-b=b-a3.两数相乘的积等于两数交换后的积a×b=b×a4.除法的基本性质:a÷b=c,则a=b×c5.乘方的性质a^m×a^n=a^(m+n)a^m÷a^n=a^(m-n)(a^m)^n=a^(m×n)(a×b)^n=a^n×b^n6.开方的性质a^(1/n)=n√aa^(1/n)×b^(1/n)=(a×b)^(1/n)(a/b)^(1/n)=(a^(1/n))/(b^(1/n))7.相关系数平均数:a,b,c三个数的平均数=(a+b+c)/3百分数:百分数=(每百份中的部分数)/总数×100%比例:a:b=c:d如果a、b、c、d都是整数,并且所给的比例是最简比,则a:b=c:d=k;他们的第一项的倍数是相同的。
计算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圆的面积=π×半径×半径计算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立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圆柱体的体积=π×半径×半径×高锥形的体积=1/3×圆锥的底面积×高单位换算:1千克=1000克1千克=0.001吨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知识点集合1、最常用的找规律的五个方向(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多(少)几。
例如1、4、7、10、……(2)后面的数是前面数的几倍(几分之几)。
例如1、2、6、24、120、……(3)跳着看。
例如1、5、3、10、9、30、27、120、……(4)平方数(立方数)。
例如1、4、9、16、25、……(5)后面的数是前面几个数的和(积)。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1、2、3、5、8、13、21、34、……2、等差数列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求末项、首项、公差均可以用这个公式等差数列求和(高斯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1+2+3+4+……+10=551+2+3+4+……+50=12751+2+3+4+……+100=50503、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求和:设原式和为S,乘以公比,两式相减可得一方程,解出方程即可。
4、一笔画问题全是偶点的从任意一点出发均可一笔画有两个或两个以下奇点的从奇点出发一笔画两个以上奇点的图形不能一笔画5、图形周长通过平移可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6、图形面积正方形面积还可以=对角线长×对角线长÷2圆中方中圆中方=157:100:78.5:50正方形格点图形面积=形上格点÷2+形内格点-1三角形格点图形面积=(形上格点÷2+形内格点-1)×27、和差、和倍、差倍和差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公式:和÷(倍数+1)=小数差倍公式:差÷(倍数-1)=小数8、植树问题全长÷株距=间隔数封闭的图形:树=间隔9、简便计算(1)去括号、添括号的规则是:括号前面是“+”和“×”的,直接去或添,括号前面是“-”和“÷”的,去或添均要将括号内的运算符号变成相反的。
(2)拿到题目先要看清运算符号是否是同一级运算符号:如果是同级的运算,一定不用分配律,如果是不同级的,一定用分配律。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图文百度文库一、拓展提优试题1.(15分)如图,正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为1222,K 、M 、N 分别AB ,CD ,EF 的中点,那么三角形PQR 的边长是 .2.已知13411a b -=,那么()20132065b a --=______。
3.甲乙两人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当甲走到一半时,乙将速度提高一倍,结果两人在距离B 地1200米处相遇,并且最后同时到达,那么两地相距 米4.如图,甲、乙两人按箭头方向从A 点同时出发,沿正方形ABCD 的边行走,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100米,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1.5倍,两人在E 点第一次相遇,则三角形ADE 的面积比三角形BCE 的面积大 1000 平方米.5.(8分)有一种细胞,每隔1小时死亡2个细胞,余下的每个细胞分裂成2个.若经过5小时后细胞的个数记为164.最开始的时候有 个细胞.6.如图,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7.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分别是3和135,求这两个数的差最小是.8.如图,若长方形S长方形ABCD=60平方米,S长方形XYZR=4平方米,则四边形S四边=平方米.形EFGH9.解放军战士在洪水不断冲毁大坝的过程中要修好大坝,若10人需45分钟,20人需要20分钟,则14人修好大坝需分钟.10.四位数的所有因数中,有3个是质数,其它39个不是质数.那么,四位数有个因数.11.(8分)6个同学约好周六上午8:00﹣11:30去体育馆打乒乓球,他们租了两个球桌进行单打比赛每段时间都有4 个人打球,另外两人当裁判,如此轮换到最后,发现每人都打了相同的时间,请问:每人打了分钟.12.某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均大于1)是三个彼此互质的自然数,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665,则它的表面积是.13.用一根34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矩形,且矩形边长都是整数米,共有种不同的围法(边长相同的矩形算同一种围法).14.(8分)有一个特殊的计算器,当输入一个数后,计算器先将这个数乘以3,然后将其结果是数字逆序排列,接着再加2后显示最后的结果,小明输入了一个四位数后,显示结果是2015,那么小明输入的四位数是.15.观察下面数表中的规律,可知x=.【参考答案】一、拓展提优试题1.解:如图延长BA和EF交于点O,并连接AE,由正六边形的性质,我们可知S ABCM=S CDEN=S EF AK=六边形面积,根据容斥原理,重叠部分三个三角形面积和等于阴影部分面积,且因为对称,△AKP ,△CMQ ,△ENR 三个三角形是一样的,有KP =RN ,AP =ER ,RP =PQ , =,则=,=,由鸟头定理可知道3×KP ×AP =RP ×PQ , 综上可得:PR =2KP =RE ,那么由三角形AEK 是六边形面积的,且S △APK =S △AKE ,S △APK =S ABCDEF =47,所以阴影面积为47×3=141故答案为141.2.2068[解答]由于13411a b -=,所以()6520513451155a b a b -=⨯-=⨯=,所以()()20132065201365202068b a a b --=+-=3.2800[解答] 设两地之间距离为S 。
数的整除数的整除问题;内容丰富;思维技巧性强。
它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小学数学竞赛命题的内容之一。
一、基本概念和知识1.整除——约数和倍数例如:15÷3=5;63÷7=9一般地;如a、b、c为整数;b≠0;且a÷b=c;即整数a除以整除b(b不等于0);除得的商c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或者说余数是0);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记作b|a.否则;称为a不能被b整除;(或b不能整除a);记作ba。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例如:在上面算式中;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63是7的倍数;7是63的约数。
2.数的整除性质性质1:如果a、b都能被c整除;那么它们的和与差也能被c整除。
即:如果c|a;c|b;那么c|(a±b)。
例如:如果2|10;2|6;那么2|(10+6);并且2|(10—6)。
性质2:如果b与c的积能整除a;那么b与c都能整除a.即:如果bc|a;那么b|a;c|a。
性质3:如果b、c都能整除a;且b和c互质;那么b与c的积能整除a。
即: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例如:如果2|28;7|28;且(2;7)=1,那么(2×7)|28。
性质4:如果c能整除b;b能整除a;那么c能整除a。
即:如果c|b;b|a;那么c|a。
例如:如果3|9;9|27;那么3|27。
3.数的整除特征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整数.“特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个位数字是偶数(包括0)的整数;必能被2整除;另一方面;能被2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只能是偶数(包括0).下面“特征”含义相似。
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③能被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个数位数字之和能被3(或9)整除。
④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
篇一
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篇二
年龄问题:
已知两人的年龄,求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后两人年龄之间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叫做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解题规律:抓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数(常数),而倍数却是每年都在变化的这个关键。
例: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8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⑴父子年龄的差是多少?
54–18=36(岁)
⑵几年前父亲年龄比儿子年龄大几倍?
7-1=6
⑶几年前儿子多少岁?
36÷6=6(岁)
⑷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18–6=12(年)
答:12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复合应用题中的某些问题,解题时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距离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
这样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归一法”。
有些归一问题可以采取同类数量之间进行倍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方法叫做倍比法。
由上所述,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
篇三
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篇四
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
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