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30《寓言四则》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了解寓言有关知识,能够多角度理解寓意(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2、教材分析本文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分别选了外国的《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和两则中国古代寓言。
这四则寓言都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所含道理贴近生活实际。
课文着重以小故事抒发大道理,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多角度理解寓意。
3、中招考点近年来,某某中招对寓言文章类的考查主要有对寓言定义,伊索寓言和联系实际能否多角度理解寓意等。
4、学情分析本文类的文章虽然在教材中比例不大,但是它在中招中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这类文章虽简单易懂,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课堂上精力又难以集中,且生活经验较少,不利于对文章寓意的多角度理解,给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加了困难。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有关资料,能说出寓言文学常识。
2、通过阅读课文,能够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联系实际,能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自己健全人格。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让学生参看有关资料,能说出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阅读并思考,能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梳理故事情节,能多角度概括文章寓意。
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过程2《蚊子和狮子》(四)当堂训练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庇护(pì)爱慕(mù) B.俯视(fǔ)乏味(fàn)C.惭愧(cán)妒忌(dù) D.烟囱(cōng)矗立(chù)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
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22 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2.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语气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复述寓言故事内容。
4.总结寓言寓意。
(课文最后一句话)二、抓住联系深入体悟1.找出课文中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语句,并演读。
(想知道—问道—笑着问道—心想—问道;为什么先问宙斯和赫拉的?“自己的雕像”是看见?还是特意找的?如果赫耳墨斯连雕像都没有会怎么样?“笑着问道”,笑背后的内心在想什么?)2.多角度提炼寓言寓意。
先总结“《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寓言的最后往往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
但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启发学生要多角度地从故事中总结道理。
如:①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
②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③人的价值不是通过地位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看一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④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三、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寓意来源于故事,那如果故事的结尾不一样,那寓言的寓意会不会改变呢?思考: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能“算添头,白送”后,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并思考寓意是否发生变化。
四、总结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希望同学们走进寓言时能看到生动活泼的故事,离开时能带走更多属于自己的体验。
蚊子和狮子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请注意语气、带上动作,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寓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课题:《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
(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一个问题)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
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
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
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
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
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希望在寓言四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
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4 寓言四则知识目标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能力目标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重点)2.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 在遥远的古希腊,生长着一颗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据说只要认真地品尝了它果子的人,都会学得一份聪明。
你们想尝一尝它的果实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棵树,走进《伊索寓言》,品尝它的智慧之果。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教学备注】‖教学提示‖在故事中,赫耳墨斯的表现是一笑、二想、三问,可引导学生抓住“笑”字,品味赫尔墨斯的形象。
☞目标导学二:学习《蚊子和狮子》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寓言四则》教学设计《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四则》课文,通过四则寓言故事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寓言故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识字、理解故事情节、归纳寓意等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课文中生词的读音和意义;(3)能根据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提供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解读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等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2. 理解课文中寓言故事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寓意;2. 能根据课文阅读,理解故事的情节。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PPT和海报。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动物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用动物作为故事的主角。
Step 2 学习新课1.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听过哪些寓言故事?请举例。
2. 分析课文: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解读课文的情节和寓意。
3. 教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跟读。
Step 3 细节讲解1. 解读生词:教师解释并板书课文中的生词,如“束缚”、“轻浮”等,让学生掌握其意义。
2. 教师分段解读课文,解释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Step 4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每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 召集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写下自己的一则寓言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及教学反思作者:某语文老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征;2.理解寓言所传达的道德和哲理;3.能够理解、分析和解释故事情节中的含义;4.能够组织语言并写出一篇寓言故事。
二、教学内容1. 寓言的概念和特征通过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探究寓言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语言形式、故事情节和所要传达的道德和哲理。
2. 寓言故事的分析和解释选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包含的《寓言四则》进行讲解、解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道德和哲理内容,并掌握分析和解释寓言故事情节的方法。
3. 组织语言写寓言故事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组织语言,写出一篇有启示性、教育性的寓言故事。
三、教学步骤1. 寓言故事欣赏讲解寓言的概念、特征以及寓言故事的历史渊源和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对《寓言四则》进行欣赏。
选择几篇寓言故事,通过朗读、讲解、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故事所传达的道德和哲理。
2. 寓言故事分析与解释选择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包含的《寓言四则》中的一篇故事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释寓言故事的方法。
通过提问、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故事情节中所包含的道德和哲理。
3. 组织语言写寓言故事通过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由发挥,组织语言写出一篇意义深刻、启示性强的寓言故事。
准备好素材,让学生在小组或者个人进行创作,学生交换作品并且互互评估,以此来提高学生作品质量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堂发言及作品创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掌握,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学生单独评选和展示,对于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道德和哲理的理解能力是具体评价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需要注意,对于寓言故事的欣赏需要尽量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寓言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四则寓言的内容和特点,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四则寓言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和处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四则寓言的内容和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四则寓言中的深层意义和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和处事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四则寓言,包括寓言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
(2)学生自由朗读四则寓言,进入学习情境。
2.学习新课(30分钟)(1)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赫耳墨斯的性格特点和雕像者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小组合作,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续写,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习《蚊子和狮子》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蚊子的性格特点和狮子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如从蚊子或狮子的角度出发,重新编写故事情节。
(3)学习《智子疑邻》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智子的性格特点和邻人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思考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发生过,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学习《塞翁失马》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塞翁的性格特点和他对待马的态度,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这个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3.课堂活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每组抽取一个与本课时学习的寓言相关的主题或问题。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6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
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
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
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2、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4、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
(揣摩人物心理)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赫耳墨斯一笑二想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5、概括寓言的寓意: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优秀6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
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1、《韩非子》《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
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长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能够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个节课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准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水平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能够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因为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四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寓言及有《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
(2)能够生动的复述故事内容,体会寓意(3)学习寓言巧妙合理的想象。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故事,复述寓言故事,体会寓意。
(2)通过续编、自编故事有效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复述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续编、自编故事有效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杲。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学生活动:课件出示图片(掩耳盗铃、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画蛇添足、龟兔赛跑),学生猜成语。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成语故事属于什么体裁吗?首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寓言及其特点?二、文学常识1.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
篇幅大都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英他事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11!来,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己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來。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小故事。
《伊索寓言》是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同时,《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寓言四则》《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1、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2、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3、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4、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2、简介《伊索寓言》。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
他死后德尔斐流行瘟疫,德尔斐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
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
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流行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导语】寓⾔⽤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以启⽰。
寓⾔⼀般⽐较短⼩,故事的主⼈公可以是⼈,也可以是拟⼈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分析教材 1、课⽂的地位及作⽤。
这两篇寓⾔都选⾃《伊索寓⾔》。
《伊索寓⾔》从明代传⼊我国,影响深远。
通过这两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故事篇幅短⼩,情节性强,语⾔⽣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的⽣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的观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尝试续编或⾃编寓⾔,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纲、教材编排意图、课⽂特点以及学⽣的认知⽔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的特征,本⽂教学⽬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字,感受赫⽿墨斯和蚊⼦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的特点。
⑶联系⾃⼰的⽣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编、续编寓⾔的⽅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体会、感悟并树⽴正确的⼈⽣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的⼼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对语⽂知识的需求,对语⽂能⼒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 兴趣是学⽣学习的强⼤动⼒,只有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创设氛围。
⼀节课,导⼊尤为重要。
如果导⼊好,就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法分析,感受形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
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第二课时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
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然后教师打出课,学生解释加粗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
这种
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
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
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
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下转化?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
五、扩展阅读。
课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