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邓稼先板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邓稼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阅读理解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家作品,并会正确书写、解释重点字词。
2、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二。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补全下列成语。
锋 ()毕露妇 ()皆知两() 清风马革( ) 尸死而后( )( )出不穷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邓稼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体会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运用课文素材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邓稼先的事迹。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圈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作批注。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5.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课文素材,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写作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邓稼先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邓稼先》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PPT、视频等)3.邓稼先相关资料4.写作训练素材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写作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邓稼先教案(15篇)邓稼先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理清思路, 理解思想内容;积存“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比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学习他的宏大精神;理清的思路,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比照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学生听读。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状况。
多媒体显示:1 )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彷徨鲜为人知锋芒毕选聘元勋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2 )解释词语并造句。
仰慕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鞠躬尽瘁3.学生自主沟通阅读感受, 并集体评议。
教师归纳争论意见。
明确:热忱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 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深层探究, 理解课文思读课文, 理清全文思路, 理解文章六个局部之间的联系。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把握全文思路。
多媒体显示:(1 )概括文章六个局部的大意, 并想想全文六局部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文章六个局部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观赏的一个小标题, 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发?(3 )在写邓稼先之前, 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局部为什么写“我”?(4 )课文有没有具体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奉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悟读课文, 对文章进展深层探究,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1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局部,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个人备课小结:学科学问构建与板书设计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当心眼,一生喜爱‘纯’字所代表的品行”,“最有中国农夫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虚心、真诚、朴实。
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局部,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行。
《邓稼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的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二.人物简介1.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曾经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安徽省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结合资料谈谈“我心中的邓稼先”事例一: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事例二: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
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三: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
邓稼先一、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2、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你喜欢的人,你尊敬的人,甚至是你崇拜的偶像,有的不妨说出来,简要谈谈理由。
(只谈喜爱,是不需要理由的)(你选择你喜欢)(你的地盘你做主)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所介绍的一个人,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科学家---邓稼先 A二)、整体感知1、学习字词2、课文的注解对于邓稼先杨振宁介绍很少,课前收集一些资料,并向同学介绍,先杨振宁,问怎么找的,肯定筛选。
杨振宁1922年10月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
1938年考入了西南联大。
1942年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
两年后获得了硕士学位,1945年公费留学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三)、品评人物,体会感情提示: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所写的邓稼先:课前提示说他是大写的人,2009年9月14日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为什么说邓稼先是大写的人,他为什么会感动中国?请找出邓稼先让你感动的地方。
以下让学生自己找出:1、课文的第10节怎样写邓稼先回国的?齐读“立即”能否去掉?为什么?---时间短,第九天,不犹豫;爱国。
《邓稼先》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和崇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2.介绍邓稼先的生平,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让学生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a.邓稼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学界的楷模?b.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邓稼先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邓稼先的生平和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哪些写作手法让你印象深刻?b.你认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三、写作训练1.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
2.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感悟。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邓稼先的读后感。
2.学生收集身边的科学家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特别的句子结构?比如,作者在描述邓稼先工作时,用了哪些特别的表达方式?”三、课堂练习1.教师提出仿写任务:“现在请大家尝试用对比和排比的句式,描述一个你钦佩的人物。
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邓稼先(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邓稼先 (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了解邓稼先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3. 理解并重视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性;4. 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2. 邓稼先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的贡献;3.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2. 如何从邓稼先的事迹中体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进行介绍;2. 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学习科学、探索精神;3. 需要课间配合阅读,了解邓稼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课前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邓稼先的初步认识。
2. 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必要阅读,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
3. 活动环节Activity 1:聚焦邓稼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索邓稼先相关的文献和图像,并利用课堂时间,展示所发现的事实。
Activity 2:探究精神学生自主探究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深度评价他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
Activity 3:恰当的表达方式在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之后,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
每组分为邓稼先和采访者,邓稼先需要准备一份简要演讲,采访者需要提问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4. 总结环节通过对“探究精神”的讨论,引领学生反思清楚科学、探索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爱国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单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爱国思想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邓稼先的学术成就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通过多样化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于邓稼先的生平、成就和探索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活动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邓稼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邓稼先》教案(优秀9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邓稼先》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 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
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元勋,立大功的人。
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1. 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 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 、词的落实(三) 析文章的结构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邓稼先》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探索名人足迹”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训练朗读,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评价人物的精神品格,品味语言的灵动精妙,学用写作技巧描述人物。
本文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具有诗人情怀,文如“史诗”般豪壮深沉,写作手法巧妙。
教学此文可运用诗意教法,营造诗意氛围,用五种阅读方法去把握文章特色、品评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诗意”背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朗读,读出满堂“诗情”1、精选文中富含感情的句段,教师作示范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语调、语气、感情)等。
3、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赞语,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齐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
4、教师评说。
三、浏览,探究“诗”的“眼睛”1、师:下面我们运用“浏览法”来读课文的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