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3.50 KB
- 文档页数:56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四、读准字音五、 辨清字形 六、理解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八、【感悟精彩句子】感悟精彩句子【把握文章主旨】“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读了总写叶先生品德的这些语句,你有何感受?忆初见叶老,印象肤浅;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引用孔夫子名言,对比中尽显叶老堪为人之师表。
九、把握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部编人教七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复习,学生应能够: 1. 复习并掌握《诗经·采薇》这首古诗的内容及意境;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人教七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
3.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引入课程内容,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第二步:复习《诗经·采薇》(20分钟)1.回顾《诗经·采薇》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于诗中的一些概念和意象的理解。
2.分析古诗的构成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人通过句式、词语和修辞手法描绘出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理解古代文化(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了解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2.分析古代文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第四步:写作训练(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几个写作题目,要求根据《诗经·采薇》的内容进行创作,可以是复述、续写、翻译等方式。
2.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评价和改进作品。
第五步:回顾复习(10分钟)1.提问学生对于这首古诗和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本次复习所学知识,强化关键概念和表达方式。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写作练习。
2.阅读课本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诗经·采薇》这首古诗,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下节课要对本单元进行一个小结和归纳,确保学生能够对于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孙权劝学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大战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曾才疏学浅,后来却被鲁肃大加赞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进行分析,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课文、课文分析、文学常识、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等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2. 研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作文和写话;4.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5.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1.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2. 掌握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量;3. 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解决阅读理解问题;4.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5.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语言研究的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导,学生参与。
通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合作精神;2. 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3. 设置各种任务和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本教案按照教材的单元进行安排,每个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导读:概述课文的主题、背景和情节;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 重点词汇:列举和解释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4. 阅读策略:介绍和训练各种阅读策略;5. 课内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课内相关文章;6.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额外的阅读和写作练。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以课堂练、小组活动、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研究效果和兴趣。
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频设备等;3. 练册、作业册以及其他练资料;4. 图书馆或网络上的相关阅读材料。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七下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 从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1. 理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驿路梨花”的故事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驿路梨花》,让学生学会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驿路梨花》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讲述本课的相关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第二部分阅读中的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1.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3.作者彭荆风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
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
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
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4.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
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及知识点《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
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12 卖油翁课题卖油翁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之〞字在课文中的指代对象。
掌握“善、矜、睨、颔、忿〞5个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小故事〞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初步学会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勤学苦练。
2.养成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
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者,领导了北宋时期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
宋英宗诒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归田录》便是作者在出知亳州时所作。
读准字音重点实词善:擅长,善于。
以此:因此。
自矜:自夸。
矜,夸耀。
尝:曾经。
释:放下。
立:站立。
睨: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颔:点,头。
忿然:气愤的样子。
沥:下滴。
因:接着。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技〞〕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新课导入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是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
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熟能生巧〞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去感受这位老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善射;自矜。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内容简述首先我们将从基础知识入手,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语法知识的普及等。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会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识字游戏、语境对话等,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接着我们将一起探讨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邃。
我会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语言特点,让同学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本教案还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写作、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语文技能,提高语文水平。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伊始,我们即将开始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之旅。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聊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不仅关乎我们读懂课文、理解故事,更是对我们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那么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要达成哪些目标呢?第一我们要夯实基础,这包括字词的学习、语法知识的积累,以及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毕竟只有基础扎实,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我们要提升阅读素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人生哲理,拓宽视野。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如何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我们要加强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第四我们要注重口语表达,学习语文不仅要会写,更要会说。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提高大家的口语表达能力。
2. 简述本学期教材的特点和重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本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世界,简要了解一下这本教材的特点和重点。
这本教材真的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内容那可是既有趣又有深度。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15、最苦与最乐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2、接着作者顺势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个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
]
2、(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从这足见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未了责任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负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3、从这足见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未了责任
15、最苦与最乐
最苦: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负责任:对人、对事、对己;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
最乐: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尽责任:人生第一件乐事。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