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规范】最新实用文档范文: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可直接编辑修正
- 格式:doc
- 大小:8.86 KB
- 文档页数:5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院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病媒生物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院病媒生物的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院内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病媒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院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医院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院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病媒生物防治。
第五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承担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且接受上级机构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第六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负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院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病媒生物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第七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病媒生物预防知识宣教,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病媒生物相关知识培训。
第三章疫情报告制度第八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为责任报告单位,按要求建立疫情管理组织及电话直报。
病媒生物防治小组设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负责本院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病媒生物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四章发生疫情应急预案第十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在医院病媒生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防控工作各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对院内的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整个院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
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救治,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视具体情况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支援或转诊。
(四)后勤保障组:负责所需药品、器材的采购、供应及生活保障。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区建成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社区、行政村(居委会)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病媒生物是指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能传播人类疾病和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生物。
第三条病媒生物防制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防范、杀灭病媒生物的义务和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的权利。
第四条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及城区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并制定近期和远期病媒生物防制规划。
第五条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病媒生物防制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具体负责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标准与要求第六条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日常防制与集中统一防制相结合;群众防制与专业防制相结合;治理环境控制病媒生物孳生地为主与药械控制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
(一)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必须同时规划建设配套防制病媒生物的卫生基础设施。
(二)易招致或孳生病媒生物的行业和场所,应当有完善的防范、杀灭措施,严格控制四害孳生、繁殖和扩散。
1.经常清疏下水道、窨井、存水弯道、沟渠、二次供水池,平整洼地,清除室内外各种闲置容器积水。
2.垃圾和其它易招惹孳生病媒生物的废弃物要设有盖容器装载,并做到日产日清。
3.管好人、畜、禽粪便,居住区栽种花木不得使用未经发酵处理的有机肥料。
4.紧固门窗、堵洞抹缝防制病媒生物藏匿孳生。
5.积极推行垃圾袋装化,封闭住宅楼垃圾通道。
第七条病媒生物防制主要控制标准如下:(一)灭鼠标准1.15平方米标准房间布放20×20厘米滑石粉块两块,共布粉块400块,一夜后阳性粉块不超过3%;查房2000间,有鼠洞、鼠粪、鼠咬痕等鼠迹的房间不超过2%;重点单位防鼠设施不合格处不超过5%。
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一、引言病媒生物指的是能够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给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各国纷纷出台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预防管控办法以及其效果。
二、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1.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
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场所,可以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数量。
例如,清除积水,清理垃圾和污水,修复漏水和堵塞下水道等措施,可以消除蚊子的滋生场所,降低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或竞争性生物来控制病媒生物数量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取代或减少使用化学杀虫剂。
例如,利用捕食性昆虫控制蚊子和苍蝇的数量,或者利用种植特定植物来吸引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
通过使用杀虫剂或杀菌剂,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
然而,化学防治应该谨慎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需要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规范来操作。
4.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一种重要的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病媒生物防控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可以提高整个社区的疾病预防效果。
例如,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个人防护措施的宣传和指导,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有效地避免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
三、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的效果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在中国,通过实施疟疾预防与控制项目,有效降低了疟疾的感染率和病死率。
在南非,通过挖掘排水沟和水沟,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成功控制了登革热的传播。
在巴西,通过大规模喷洒杀虫剂,有效降低了寨卡病毒的传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并非一劳永逸的。
由于病媒生物的适应性较强,它们很容易在不适应管控措施的环境中重新滋生和繁殖。
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病媒生物防治操作规程病媒生物防治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WI-007 版本/修改:A/0 页码:1/4一、现场灭鼠灭鼠主要方法是药物毒杀与器械捕(粘)杀相结合。
对于没有食品的场合,以投放毒饵为主;对于食品加工、储存、销售场所,则以放置捕鼠笼、粘鼠胶为主。
同时,要注意检查毒饵消耗及鼠笼、鼠胶使用情况,并及时清除或更换残留毒饵及诱饵。
具体方法有三种:一)药物毒鼠。
主要使用抗凝血剂(或称慢性灭鼠剂),以敌鼠钠盐为例,使用时需注意如下几点:1.投饵应多次投放至有剩余为止。
一般每天检查一次,吃掉毒饵要补充,约3-4天时间。
2.注意投放到老鼠活动的地点,并掌握老鼠取食情况,及时调整投放地及毒饵。
3.及时清理死鼠。
二)捕鼠笼(粘鼠胶)捕鼠。
1.必须先了解老鼠活动规律(时间与路线)、数量、地点、周围环境等。
2.根据面积大小,按规定放置足够数量的鼠笼。
3.鼠笼放在鼠道、鼠洞口或有鼠粪处,或老鼠经常活动觅食饮水的地方。
对于褐家鼠、黄胸鼠,每5-6米放置一个鼠笼;对于小家鼠,每1-2米放置一个鼠笼。
4.选用诱饵引诱老鼠,诱饵应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常用新鲜薯块、花生米、水果等。
同时,在笼口处撒几粒稻谷,引诱老鼠接近捕鼠笼。
二、现场除虫施药一)除虫施药方法1.室内空间喷洒。
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按规定喷足药量(每立方米达到有效剂量),使药液粒子充满室内所有空间。
施药前将所有暴露食品和调料均要覆盖,并关闭门窗及空调。
结束施药后30分钟开门窗,并嘱客户擦拭台凳及用水清洗食具用品。
2.室内滞留喷洒。
根据杀虫的昆虫生态性,把药物喷在害虫喜欢停落的地方。
如灭蝇药物喷在餐厅、厨房、食品车间的门、窗、天花板及悬挂绳(铁、木)索(条)上面;灭蚊则喷在阴暗壁墙、衣柜背面、蚊帐、床与桌的下面等;灭蟑螂应喷在厨房、卫生间、食品加工车间、下水排放系统管道中内壁等蟑螂栖息的缝隙内及其周围表面。
药物喷洒均匀,药量(每平方米有效剂量)要足够。
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XX省爱国卫生条例》、《XX 省防控病媒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病媒生物的预防控制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病媒生物,是指能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鼠、蚊、蝇、蟑螂等生物。
第三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群众治理与专业治理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采取消杀病媒生物、治理孳生地与改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领导,将病媒生物防制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经费投入。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病媒生物孳生、消长规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开展统一的环境卫生整治,消除病媒生物及其孳生场所,每年开展春冬季集中灭鼠和夏秋季集中灭蚊蝇活动,把各类病媒生物的密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六条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
爱卫会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具体负责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日常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方案制定、密度监测、科研和防制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信息和有关技术资料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爱卫办。
第七条病媒生物防制活动采取统一组织和单位、居民日常防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统一组织病媒生物防制活动由各级爱卫会组织;单位和居民日常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活动以自主行为为主。
第二章防制责任第八条防制病媒生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部门、单位和个人都应积极防范和杀灭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及措施1. 引言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疾病的昆虫、螨类、啮齿动物等生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制定和实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及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规范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具体措施,以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组织管理2.1 职责分工- 建立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负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监督;- 制定防治方案和预案,并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
2.2 指导文件- 制定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工作程序、操作规范等;- 制定相关工作操作指导手册,提供实施指导。
2.3 培训和教育- 组织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定期组织演练和模拟应急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4 监督和评估-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防治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防治措施3.1 监测与预警- 设立监测网点,对潜在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 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3.2 生境治理- 研究病媒生物的生境特征和繁殖规律,采取相应的生境治理措施,如清除积水、消除垃圾等;-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环境。
3.3 化学防治- 根据病媒生物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合理选择药物进行喷洒、喷雾等化学防治措施;-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4 生物防治- 开展病媒生物的天敌、寄生虫等生物防治研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合理使用外来种和转基因技术,降低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
4. 应急预案4.1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和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2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科学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相关传染病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X 省爱国卫生条例》《X 市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病媒生物,是指传播人类疾病和威胁人类健康的蚊、蝇、蟑螂、鼠类及省级以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规定的其它病媒生物。
第三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坚持以下原则:(一)分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二) 按照“政府组织、全民参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单位负责、科学管理”的原则。
(三) 专业队伍与群众预防控制相结合原则。
(四) 整治环境卫生、控制病媒生物孳生地为主,药械控制为辅原则。
第二章措施与要求第四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实行单位责任制。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等要建立日常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制度;落实工作经费;采取有效措施,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控制病媒生物密度,防止病媒生物孳生、繁殖和扩散,避免和减少病媒生物危害的发生;采集、完善档案资料,做到连续、系统、专人管理。
第五条各镇(办)、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病媒生物孳生、消长规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消除病媒生物及其孳生场所。
每年开展春冬两季集中灭鼠和夏秋两季集中灭蚊、灭蝇、灭蟑活动,把各类病媒生物的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第六条加强病媒生物孳生地的管理和重点行业、单位的防蚊蝇防鼠设施建设。
(一) 城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应当同步规划、设计符合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要求的排水、排污和垃圾、粪便处理等卫生基础设施。
(二)建造物管线、市政管井和下水道系统应当设有防范病媒生物侵害的设施。
(三) 养殖、餐饮、仓储、酿造及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农贸市场、施工工地等特殊行业和场所,在生产、加工、储存、经营、运输、养殖过程中及废弃物处理方面,应有完善的防范措施,严防病媒生物的繁殖孳生。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制度为了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幼儿身体健康,XXX制定了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制度。
该制度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及广东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园实际状况制定。
病媒生物指的是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其他动物传播给人、危害人类健康的鼠、蚊、蝇、蟑螂、蚤类等生物。
所有在园区域范围内的人都应该遵守本制度,履行防范和消灭病媒生物的义务。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改造环境、控制病媒生物孳生地为主、药械控制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
同时,采用专业队伍防制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园参与的原则。
各级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本园的实际,制定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规划,使病媒生物预防控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
各级工作人员及其组成部门分工合作,实行目标管理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实行“谁主管、谁监督”的治理方案。
容易孳生病媒生物的场所应当有完善的防范杀灭措施,并严格控制病媒生物的繁殖。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负责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病媒生物密度的监测,消杀药物效果与抗性监测,并定期报告病媒生物密度的监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环境卫生的管理规定及要求,共同做好以下防制工作:一是防鼠灭鼠,采取门窗严密、合缝、墙壁无孔洞、顶棚无洞隙、下水道采用暗沟、建防鼠门、安防鼠网、放毒饵盒、堵塞鼠洞等措施,提倡采用粘鼠板、毒饵等物理、生物方法灭鼠,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急性剧毒鼠药等药物;二是防蟑灭蟑,应封堵蟑螂藏身的孔洞缝隙,定期查找清除卵鞘,密闭储放食物,提倡采用粘捕、杀虫剂等方法杀灭蟑螂的成虫和幼虫;三是防蝇灭蝇,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箱(桶)清洁,并按需喷药杀灭蝇蛆,必须配置防蝇灭蝇设施,如纱门纱窗、风幕机、灭蝇灯等,提倡采用灭蝇灯、杀虫剂等方法杀灭蝇、蛆;四是防蚊灭蚊,严格控制蚊虫的各种孳生水体,提倡用养鱼、杀虫剂等办法杀灭蚊幼虫和成蚊。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疾病的各种生物,包括蚊、蝇、鼠、蜱、螨等。
第三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将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经费投入。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预防控制措施第六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分布和季节性变化等基本情况;(二)开展病媒生物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病媒生物防治意识;(三)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病媒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四)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除病媒生物孳生场所;(五)加强医疗机构、学校、宾馆、餐饮等场所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六)加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七)加强病媒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八)加强病媒生物防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病媒生物监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分布和季节性变化;(二)病媒生物与疾病的关联性;(三)病媒生物防治效果评估。
第八条病媒生物防治方法应当包括以下几种:(一)物理防治:如设置防蚊纱窗、防鼠网、防蝇门帘等;(二)化学防治:如使用杀虫剂、驱虫剂等;(三)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制剂等;(四)生态防治:如改善环境卫生、治理孳生地等。
第九条病媒生物孳生场所的消除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清理垃圾、粪便、积水等;(二)整治环境卫生,消除孳生地;(三)加强公共场所、居民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的环境卫生管理。
病媒生物防治制度一、目的为预防和控制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适用于厂区内所有生产区、办公生活区及其它所有场所。
三、职责确定负责部门并有专人负责四、工作要求(一)防灭鼠要求1、防鼠坚持“环境治理,防灭并重,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消除鼠类生存的条件,有效杀灭,防范入侵。
(1)整治环境,减少鼠类栖息、生存条件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垃圾;堵塞鼠洞,地面硬化,减少鼠类的生存环境;建筑物应设置有效的防鼠设施,防止鼠类的入侵。
(2)防鼠设施下水道口:设置稳固的金属防鼠栏栅,栏栅条间距小于1.3厘米,栏栅与下水道口边缝小于1.3厘米。
门:关闭良好,门缝小于0.6厘米。
食品仓库及配电房的木质门,向外侧下方由地面起要镶嵌30厘米高的金属片,门坎与门之间的缝隙小于0.6于厘米。
窗口:完好并能密闭。
墙上通风口应安装金属防鼠网,网眼直径小于1.3厘米。
通上下水、煤气、电线、空调等的墙上孔洞间隙应封闭。
3)灭鼠药物必须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鼠剂。
配药、投药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
也可采用粘鼠板、捕鼠夹等多种方法灭鼠。
(4)灭鼠效果检查投药灭鼠15天后,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对灭鼠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二)灭蚊蝇要求控制孳生场所,消除孳生物,使蚊蝇无处孳生繁殖。
(1)环境治理①垃圾处理:采用密闭的垃圾桶(箱),并切实做到日产日清,每次倾倒垃圾之后需清底,并将垃圾桶清洗一遍;在倾倒垃圾时,将容易吸引蝇类孳生的废弃物扎紧袋口再抛下,使蝇类不能直接接触产卵。
②防止蚊幼虫孳生:经常清理积水,排水地沟应及时疏通,清除积物,定期清扫卫生死角;被孳生物污染的地面、物表及时冲洗干净。
(2)药物灭蚊蝇定期或不定期对垃圾桶及其它易滋生蚊蝇的场所喷洒杀虫剂;室内喷药主要对门、窗框、2米以上的墙壁、天花板以及栏栅、隔板的表面进行喷药。
(3)物理防治蚊蝇①纱布防蝇:安装纱门、纱窗可有效地防止蚊蝇侵入。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
【制度·规范】最新实用文档范文:病媒生物预防管控办法-
可直接编辑修正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省爱国卫生条例》、《省防控病媒生物管理办法》。
病媒生物
是指能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鼠、蚊、蝇、蟑螂等生物(四害)。
防控病媒生物原则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含经济开发区,下同)和相关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群众治理与专业治理、集中治理与日常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大力推广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在村、居民(社区)集中点的规划中,设置专门设施,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置垃圾等固体废物,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提高农村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水平。
(三)县卫生局卫生执法监督所应当组织有效的防控病媒生物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开展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防控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工作,并及时将密度监测结果向县爱卫会(爱卫办)报告。
(四)县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开展农田、湖区、河流、林区的病媒生物防控工作。
(五)县教育部门应组织全县的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课程应当有防控病媒生物方面的内容。
(六)各单位购买的病媒生物消杀药物必须符合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