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评徐志摩中英名诗《再别康桥》
- 格式:pdf
- 大小:283.86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再别康桥》的评论读《再别康桥》,就像和老朋友在黄昏的湖边散步,聊着那些年的青春和梦想。
徐志摩这哥们儿,用他的笔,把康桥写成了咱们心里头那块最柔软的地方,每次读起,都让人心头一暖,又带点淡淡的忧伤。
开篇就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诗啊,简直就是咱们生活中的写照。
有时候,咱们悄悄地离开一个地方,或者悄悄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就像咱们悄悄地长大,悄悄地变老。
这种感觉,就像是心里头装了个小秘密,不敢大声说出来,怕惊扰了那份宁静。
接着,诗里头说“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哎呀,这徐志摩可真是个浪漫的家伙,他把柳树比作新娘,还放在了夕阳里头,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咱们平时走在河边,看到柳树,也就觉得它挺美的,可他一写,咱们就觉得那柳树好像活了一样,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美得让人心动。
然后,他又写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句诗,简直就像是在说咱们小时候在河边玩泥巴的情景。
那时候,咱们光着脚丫,踩在软泥上,看着水底的青荇,它们在水里摇来摇去,好像在跟咱们打招呼。
现在一读这句诗,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接下来,诗里头还有一句“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徐志摩啊,他可真会想象,他把自己比作水草,还说那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的。
这画面,就像是咱们做了个美梦,醒来后还记得清清楚楚,心里头美滋滋的。
读到“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句诗又让我想起了咱们小时候在河里划船的情景。
那时候,咱们拿着竹竿当船桨,在河里头划来划去,还喊着“冲啊,冲啊”,就像是在寻找什么宝藏一样。
现在一读这句诗,就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真是个小探险家,充满了勇气和梦想。
还有那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哎呀,这徐志摩可真会享受生活,他在船上看着星星,还放歌。
咱们平时虽然没这个机会,但一读这句诗,就觉得好像也跟着他一起在船上享受那份宁静和美好。
《再别康桥》原文及诗评
引言:“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 冰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徐志摩诗中的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音乐。
此诗是徐志摩旧地重游,诗兴大发所写下的,这首表现出诗人极高的艺术技巧。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文学短评800字《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
这首诗反映了徐志摩别离国土,离开康桥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过去的眷恋之情。
在其深藏隐喻和细腻描绘下,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复杂的忧伤和对未来的期盼。
首先,徐志摩通过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来表达他对故土的留恋之情。
诗中提到了康桥的河水、小路、青草,这些自然景物仿佛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表达了对个人成长和奋斗过程的坚定。
从这种坚定中流露出的矛盾心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徐志摩对故土的思念。
其次,徐志摩以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回忆和祈盼。
诗中的“康桥”其实也是徐志摩与前妻陆小曼的约定之地,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过往爱情的怀念。
而“康桥”在诗中也成为了一种象征,既代表了往昔的美好,又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通过康桥的离别,诗人告别了过去的感情,一种悲伤和痛苦的情绪在诗中涌现。
最后,徐志摩通过一种四溢的浪漫主义情调,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他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暗示了自己将面临的未知和厄运。
但尽管如此,徐志摩依然充满勇气,对未来充满期待。
诗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思和珍惜,同时也抒发出对离别人生的哀愁。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它将徐志摩个人的情感与时代意识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它在表达个人离别与思念的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和向往。
这首诗在文学上的价值,在感染人心和启迪读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完《再别康桥》,读者不禁沉浸在徐志摩直抒胸臆的激昂情感中。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也感受到了对过去不朽的回忆。
同时,诗中那种对未来无限向往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这首诗教会我们面对离别时要坚定,无论过去如何美好,未来依旧希望重重。
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怀念过去,却不沉浸其中,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
再别康桥文学短评300
《再别康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被誉为新诗创作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运用了季节交替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在别离时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深受读者的喜爱。
诗中的“康桥”是以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桥为原型,是诗人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有情之地。
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刻,深情的描绘了离别的季节和种种细节,增强了人们与自然的亲近感。
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眷恋,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她告诉我们,生命的波澜起伏,从而会有许多人、事、物的遗恨和不舍,然而它们却成了赋予生命深厚含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我们生命中的遇到的每一位朋友、每一份真情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去感恩。
《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向往自由、追求真善美的诗歌。
她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现实抵制的反叛。
她鼓舞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不畏艰辛和困难。
诗人徐志摩,用她的诗歌,追求着既包容宽广又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此外,本诗也是一首音乐性的诗歌,诗中运用了押韵、节奏和形式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悠扬的音律和节奏感。
这也为全球华语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声韵、意境相互支撑的诗化传统。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是一首经典而珍贵的作品,她通过笔墨描绘出自然的美丽和心灵的空灵,表达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传达出爱与亲情情感与思考相结合的精神内涵,更为我们提供了人生道路上的一份指导和启示。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中依依惜别的深情和美妙的韵律节奏丝丝入扣地结合在一起,“音乐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和“末代”诗人,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是美的象征,“美”是其诗歌的精髓和生命。
1928年一个夏天的夜晚,故地重游的诗人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归国途中,诗人用《再别康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诗中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生活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给读者展现了诗歌的意境美、意象美和音乐美。
一、意境美品味《再别康桥》,最先使人感受到的是诗歌中优雅柔美的意境。
整首诗歌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起笔,接着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建构起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全诗给人描绘了一幅抒情的动态画面:在灿烂的夕阳、瑰丽的云彩映照下,一个深怀依恋之情的年轻学子,举手劳劳、别情依依地与母校道别。
他难移寸步,久久地、静默地立在校园的小河边,从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从河中的水波透视到河底的水草,心中生出无限的留恋与感慨。
他时而移情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时而畅想学子时代的欢乐时光,面呈幸福与微笑,陶醉在昔日的自我之中。
但现实的自我是那么无奈,他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凝重,在傍晚时分的静寂之中,凝视人生。
在犹豫、徘徊、一步三回头后,抒情主人公终于再次举手,轻挥一下,与母校告别。
画面中的抒情形象显得孤独、落寞而且心事重重,体现出怅惘、郁闷的情感。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第1期(总第58期)黎明职业大学学报No .12008年3月Journa l of L i m i n g Voca ti ona l Un i versityMar .2008收稿日期:2008-01-11作者简介:徐振忠(1940—),男(汉),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华侨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部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英语演讲学、英文辞书学和英汉诗歌比较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8—8075(2008)01—0047—05・英语语言与文学・“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评徐志摩中英名诗《再别康桥》徐振忠(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 福建 泉州 362000)摘要: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 -bye t o Combridge A 2gain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
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
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
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徐志摩;《再别康桥》;视觉意象;“三美”艺术;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B 《再别康桥》(Saying Good -bye Cambridge Again )是“新月派”著名浪漫诗人徐志摩(1896-1931)的诗歌代表作。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徐志摩学贯中西,承前启后。
他的诗歌讲究形式,重视韵律,创作方法具有唯美主义的特征。
他说:“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
”〔1〕徐志摩诗歌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形式的美,二是韵致的妩媚,三是词藻的华瞻。
(刘介民,2003,440)〔2〕徐志摩谙熟英语,这首名诗有中英文两种诗体,两种文字的诗体都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再别康桥》评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评析1928年的深秋,诗人徐志在再度游历英国后乘海轮归国,在茫茫的大海上,他回想此次游历的感受,不禁诗情勃发,写下了名篇《再别康桥》。
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
正如徐志当初把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译为很有色彩和质感的翡冷翠一样,康桥这个兼有意译的音译也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安乐的桥,壮美的桥。
诗人对康桥有着特别的情感,他曾经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他的由康桥培养起来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却被军阀混战时代中国的残酷现实撞得粉碎,因此,当他再访英伦之时,便只能独自“寻梦”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缠绵凄惋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夕阳中的康桥的'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极其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优美动人。
徐志敏锐地抓住了“金柳”“波光”“青”“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
夕阳把柳树染成金黄色,又将其艳丽的树影投于康河中;软泥上的青,在柔波里轻轻招摇,这倩影就在目前又似在梦中,它引导着诗人对过往作更加浪漫的遐想:“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里放歌。
”然而,遐思却为现实的“离别”所警醒:景色依旧,人事全非,那些缠绵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寻梦寻来的是离别的忧伤和怅惘。
这感伤情绪随即感染了康桥,夏虫和康桥沉默,诗人也化做那“悄悄”的洞箫,于是相对无语,一片沉寂。
作者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汇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在艺术形式上,全诗分为七节,每节四行,诗行作有规律的错落排列,整齐而不板滞,活泼而又有度。
这首诗不但有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而且具有音乐美。
全诗大体上每行三顿,每节一韵,随节转换,再加上采用复沓句式,不但朗读起来抑扬顿挫,而且声调回环往复,宛转流利,具有一种轻盈柔和的格调和动态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