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5
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
(1)青霉素类青霉素G: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
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
青霉素V 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
(2)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
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
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
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
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
对G 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G-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
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
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
1 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按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抑制细胞膜功能的,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和制霉素等;三、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有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四、抑制DNA、RNA的合成,主要有喹诺酮类、乙胺嘧啶、利福平、磺胺类。
[1]从来源上,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按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其他类。
合成抗菌药主要有磺胺类以及磺胺增效剂、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
一般将抗真菌药和抗结核药单独列出讨论。
(详见表1.5,1.6)[2]表1.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天然头孢菌素:头孢菌素C 半合成青霉素:头霉素C耐酸青霉素阿度西林半合成头孢菌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第一代头孢氨苄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第二代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第三代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第四代头孢匹罗美洛西林头孢吡肟接表1.1非经典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其他克拉维酸亚胺培南氨曲南头霉素类舒巴坦美罗培南氧头孢烯类大环内酯类第一个药物为红霉素,而后对其不断进行了修饰、改造,按其衍生顺序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
表1.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酮内酯)红霉素罗他霉素泰利霉素地红霉素罗红霉素麦白霉素克拉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美欧卡霉素氟红霉素表1.3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来自链霉菌来自小单孢菌半合成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阿司米星四环素类抗生素分为天然四环素和半合成四环素。
天然四环素从链霉菌发酵获得,包括金霉素(Chlortertracycline)、土霉素(Oxytetracycline)、四环素(Tetracycline)。
半合成四环素包括多西环素(Doxycycline)、美他环素(Methacycl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
各类抗菌药物的特点及选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按药效可分为以下4类: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第III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以上4类药的联用效果为:I+II=协同(增强);I+III=拮抗(可能);II+III=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协同根据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分大类中还含有多种小类或亚类:1.β-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均含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激活细菌自溶酶。
其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亚类(表1)。
因其对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菌及部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临床较为常用。
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时需注意:①必须详细询问相关过敏史,并先做皮肤试验,对相关药物过敏者禁用;②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③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应注意预防;④近年来非发酵菌尤其是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迅速上升,肠杆菌科细菌中亦出现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已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
因此,该类药物不宜用于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附表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特点2.氨基糖苷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70S、30S亚基,抑制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属静止期、浓度依赖性杀菌剂。
目前仍是治疗需氧G-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
常用者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西梭霉素、核糖霉素、异帕米星、达地米星、阿斯米星、地贝卡星和新霉素等。
其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抗G-杆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与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等;无抗厌氧菌活性;对链球菌作用差;有耳、肾毒性。
精品文档珍藏版|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特点及选用抗菌治疗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疗法之一。
然而,面对种类繁多、适应证、作用机本文结并非易事。
理及副作用各异的抗菌药物,要熟习其特点并做到合理选用,,[1][2][3]2015 年版)》等文献(合我国最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的相关要点进行简要梳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关术语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其概念较抗微生物药稍宽泛。
后者一般不包括抗蠕虫药。
抗菌药物(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
抗生素: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类:4 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药效可分为以下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I 第II 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第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第III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4 类药的联用效果为:以上协同(增强或相加);II+III = 协同(增强);I+II = I+III = 拮抗(可能);协同ⅣI+=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根据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分大类中还含有多种小类或亚类: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激活细内酰胺环;-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均含有β1. β内酰ββ菌自溶酶。
其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内酰胺类和)菌及部)、革兰阴性(G+G-)。
因其对革兰阳性(胺酶抑制剂等亚类(表1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临床较为常用。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 表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特点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内酰胺类药物时:β应用-②青霉①必须详细询问相关过敏史,并先做皮肤试验。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赵子文一、抗菌药物的定义1. 抗菌药物〔anttiibactteriiall agentts〕: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2. 抗生素〔antibiotics〕:指对一些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以及具有抗肿瘤、寄生虫等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和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等。
3. 化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agents〕:指应用于临床的一切具有化学结构的药物的统称。
4. 化学治疗〔化疗,chemotherapy〕:泛指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和抗肿瘤药物治疗。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环丝氨酸2、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多粘菌素B、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味康唑、酮康唑、杆菌肽。
3、影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夫西地酸、莫比罗星。
4、影响核酸的合成代谢:利福霉素类、灰黄霉素、喹诺酮类、甲硝唑、呋喃类、新生霉素、香豆霉素。
5、抑制细菌叶酸的合成:磺胺类、甲氧苄啶。
6、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异烟肼、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
三、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一〕耐药的产生:〔1〕天然或突变产生〔染色体基因介导〕〔2〕获得耐药性或质粒介导。
〔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1、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s〕〔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4〕红霉素酯化酶2、抗生素的渗透障碍: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渗透性改变;抗生素的泵出系统〔反泵作用〕3、靶位的改变4、其他:〔1〕增加拮抗物的产量;〔2〕改变代谢状态、营养缺陷和外界环境。
四、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一〕β内酰胺类〔β-l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典型β内酰胺类〔Atypical βllactams〕β内酰胺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1. 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菌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耐药菌种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2. 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然而,由于一些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这类药物的抗菌活性下降。
2.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然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常被用于严重感染,易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
2.3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广谱抗菌作用,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然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逐渐缩小,部分细菌已产生了耐药。
2.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然而,部分细菌已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2.5 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卡那霉素等,适用于治疗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然而,这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2.6 其他类型抗菌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抗菌药物类型,还有革兰染色阳性杆菌专用的利奈唑胺、氟喹诺酮类等。
3. 抗菌药物特点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将列举几个常见的特点:3.1 抗菌谱抗菌谱指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抗菌活性范围。
广谱抗生素可抑制多种细菌,而窄谱抗生素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
3.2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抗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至关重要。
3.3 毒副作用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