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74 KB
- 文档页数:13
儿科学教案教案标题:儿科学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儿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3. 能够诊断和治疗常见的儿童疾病;4. 培养学生的儿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儿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3. 常见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 儿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介绍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儿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儿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例如: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机体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的特点等。
3. 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儿童疾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儿科学的实践操作,例如:儿童体格检查、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等。
5. 知识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巩固,梳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点,提醒学生重点掌握和记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简洁准确地描述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儿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3. 学生能够根据典型病例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4. 学生能够运用儿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思路清晰,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资源:1. 面授课件;2. 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案例文章;3. 实验仪器和设备。
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要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2. 讲解内容要精简,注重抓住重点和难点;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5. 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教案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glomerulonehritis)(定义)(5分钟)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役反应性肾小球疾病。
多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之后,也被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acutepost-streptococalglomerulonehritis,APSGN)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
[病因与发病机制](10分钟)一、病因:1、A组B・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致肾炎菌株;2、其次可以是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二、发病机制(图示)[临床表现](5分钟)1、前驱症状:秋冬季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扁桃体炎,夏秋季的皮肤感染偶见猩句执.2、症状出现时间:呼吸道感染后约1-2周;皮肤感染后约2-3周;3、发病年龄:以5・10岁多见;4、典型表现:1)水肿少尿:水肿同时尿量减少水肿顺序:初为晨起双睑水肿,以后发展至下肢或遍及全身;水肿性质:非凹陷性水肿;水肿程度:轻、中度;水肿消退时间:于病程2・3周消退:2)血尿:①30-50%患儿有肉眼血尿;②尿色:呈茶褐色或烟蒂水样,也可洗肉水样;③持续时间:多在1-2周消失,少数持续3・4周,镜下血尿一般持续数月3)高血压:30∙70%可有高血压,一般在1・2周内随尿量增加而恢复正常5、严重表现:部分患儿在病期2周内可出现下列严重症状:1)严重循环充血(1)肝大;(2)呼吸困难、肺部湿罗音;(3)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奔马律;2)高血压脑病:(1)血压骤升;(2)脑水肿症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惊厥和昏迷3)急性肾衰竭:依据:减轻心脏负担,增加肾血流量、减轻水钠出溜;2、观察病情变化;3、健康教育;(小结)(2分钟)•本病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上以水肿、尿少、血尿、高血压为典型表现;•严重时可并发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肾功能衰竭而危急生命;•治疗着重于减轻清除病灶、对症处理、抢救和预防严重并发症;•护理着重强调科学恰当的休息和饮食管理,以及对并发症和药物毒副作用的严密观察和早期现;第三节泌尿道感染(8分钟)一、定义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辅助检查五、治疗要点六、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思考题:1、急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症状2、急性肾炎的病因3、急性肾炎的合并严重循环充血时的表现是什么?首选药是什么?4、急性肾炎的合并高血脑病的表现是什么?首选降压药物是什么?5、急性肾炎的饮食限制期限6、8岁女孩,浮肿,茶色尿,伴头昏眼花,一过性失明,血压22∕16kpa,尿常规,蛋白(+)RBC20~30∕HP,颗粒管型0-1/HP,请(1)作出医疗诊断;(2)给出患儿的护理诊断;列出护理措施。
儿科学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儿科学》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评价。
包括生长发育的定义、特点、规律及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长发育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 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长发育的规律及评价方法。
难点:生长发育规律的应用及生长发育评价的临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长发育异常的病例,引发学生对生长发育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生长发育的定义、特点和规律,重点讲解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
3. 例题讲解:举例子说明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如何应用到实际临床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中的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评价。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长发育评价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长发育的定义、特点、规律及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生长发育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 运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对案例中的儿童生长发育进行评价。
答案:1. 生长发育的定义:生长发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各器官、系统形态、功能和结构不断成熟的过程。
2. 生长发育的特点:连续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一般规律性。
3. 生长发育的规律:出生后一年内身高增长最快,以后逐年减慢;体重增长在婴儿期较快,以后逐年减慢。
4.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身高、体重、年龄的相互比较,生长曲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下一步教学中,应更多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提高学生对儿童生长发育问题的关注度。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教师:唐雪梅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介导损伤有关。
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致病
原位免疫复合物(植入)致病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其他:活化补体、血管内皮细胞等炎症细胞共同参与。
病理生理:
肾小球炎症病变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系膜细胞增生,致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肾小
球滤过率(GFR)降低,引起球管失衡,钠水储留,血容
量扩张,临床出现水肿、少尿、无尿、高血压、循环充血
及氮质血症;另一方面,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破坏,血液中
的有形成分从尿中漏出,临床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见图例)
肾小球炎症病变
I
1 1
内皮细胞肿胀、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破坏
1 J
毛细血管管腔狭窄
蛋白尿肾小球滤过面积J 血尿
, 管型尿肾小球滤过料一氮质血症
球管失衡——
I
钠、水潴留,血容量扩张少尿、无尿
水肿
---- 高血压
循环充血
系统的组成,
介绍CIC及原
位免疫复合物
的概念;
C.以图表形式详
细讲解病理生
理过程,突出
肾小球滤过率
下降和肾小球
基底膜破坏是
主要的两个方
面。
回顾课堂内容,说明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 布置见习的内容和要求
总结及补充修正。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理论课35学时见习25学时内容讲课时数见习时数绪论 1生长发育 2 2儿童保健 2 2小儿营养与喂养 2 1营养性疾病 2 1新生儿疾病总论 1 1新生儿窒息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 1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1 1新生儿黄疸 1 1急性呼吸道感染 3 2小儿腹泻 1.5 1小儿液体疗法 1.5 1先天性心脏病 4 3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2 1肾病综合征 1 1小儿造血、血象特点及贫血概论 2 1化脓性脑膜炎 2 2生长激素缺乏症 1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1苯丙酮尿症 1 1合计35 25绪论目的要求一、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二、掌握小几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教学时数讲课:1学时教学内容一、讲解儿科学的范围及任务。
二、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三、讲解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预习要求一、了解儿科学研究的范围及任务,儿科学的基础、临床特点。
二、了解小儿年龄分期和各期的生理特点。
思考题儿科疾病的疾病谱,临床表现和处理与成人比较主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生长发育目的要求一、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掌握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及其评价。
三、掌握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教学时数讲课:1学时;见习:2学时教学内容一、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各项常用指标及其评价。
㈠体重:出生体重,体重增长规律,正常体重的估计方法㈡身长;出生身长,身长增长规律,正常身长的估计方法。
㈢体围:包括胸、头和上臂围的发育、正常值。
三、重点讲解骨骼(包括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和牙齿(出牙时间、顺序等)的发育。
四、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预习要求一、了解生长发育的特点。
二、了解体格发育的各项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三、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及其评价。
思考题一、小儿生长发育遵循哪些规律?二、哪些指标常用来判断小儿体格发育?三、1岁正常婴儿的体重、身长是多少?牙齿、骨骼及语言、运动发育应达到什么水平?四、如何评价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儿童保健目的要求一、掌握各年龄期的保健重点。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1) 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和研究动态。
(2) 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3) 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2. 适用对象:儿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临床医生。
3. 教学方式:理论授课、临床实践、小组讨论、病例分析等。
二、教学内容1. 儿科学基本概念和发展(1) 儿科学的定义和范围(2) 儿科学的发展历程(3) 儿科学的研究动态2. 儿童生长发育(1)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体格生长指标及其测量方法(3) 生长发育异常的诊断和处理3. 营养与喂养(1) 儿童营养需求和食物来源(2) 喂养方式和技巧(3) 营养不良和喂养困难的诊断和处理4. 儿童保健(1) 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策略(2)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接种(3)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管理5. 儿童常见疾病(1) 新生儿疾病(2) 呼吸系统疾病(3) 消化系统疾病(4) 心血管系统疾病(5) 神经系统疾病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表、动画和实例,生动展示儿科学知识。
2. 临床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病房、门诊,参与临床操作和病例讨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科学热点问题和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病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团队协作表现。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笔试和临床操作考核。
3. 实践能力评价:根据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评估其诊断、治疗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儿科学教材。
2. 辅助资料:提供儿科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和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 临床资源:充分利用医院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和实践。
4. 师资队伍: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儿科学专家担任主讲教师。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
教师:余加林2000年4月14日第(2)次课教学方法(大课)学时(2)专业(医学)班级(97级医学系)授课题目:新生儿黄疸
本课目的:了解红素代谢特点、发生核黄疸有关因素和防治方法、熟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及病理性黄疸的几种病因和特点
重点: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溶血症、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治疗
难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加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溶血症母子血型关系
本次课程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第五版〈儿科学》、投影灯、胶片薄膜及卡通漫画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及时间分配)
一、概述5分钟
二、复习胆红素代谢(图解)5分钟
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加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15分钟
四、临床表现
(一)生理性黄疸:3分钟(二)病理性黄疸2分钟新生儿肝炎3分钟
新生儿败血症2分钟
新生儿溶血症15分钟
(第二节课)
核黄疸5分钟
胆道闭锁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