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兰州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及区域经济分析一、兰州市情况简介1、兰州市概况兰州,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13085.6km²,户籍人口322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兰新线、兰青线汇集于此。
在物流方面,依托铁路优势,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
此外,兰州还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正在建设的兰渝线、兰成线、兰新第二双线即将完工,未来兰州的交通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
(2)公路:兰州公路交通已基本完全辐射周边地区,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G6(北京-拉萨)、G30(连云港-霍尔果斯)、G75(兰州-海口)、G22(青岛-兰州)、G3001(南山北环兰州绕城)、G109(丹东-拉萨)、G212(兰州-重庆)、G213(兰州-云南磨憨)、G309(山东荣成-兰州)、G312(上海-霍尔果斯)、G316(福州-兰州)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过道干线使得兰州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
(3)航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省会城市飞行区干线机场。
开通有到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线五十多条,为海南航空公司基地机场,为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基地。
2、人才优势兰州市拥有全民科研开发机构138个,科研人员10万人;研究专业有15门类。
兰州是西北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兰州大学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
3、资源优势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35个矿种,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非金属矿相对丰富,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7956.7万吨,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能够满足本地企业生产需求;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1、最彻底成功的逆袭:深圳如果要推出一个城市来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那必然是深圳,没有之一。
不必说出身于小渔村,即便十年前深圳也还只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窗口和试验区的形象。
当特区不特,十字路口迷茫的深圳人一边疾呼“深圳你被谁抛弃”一边并不曾放慢脚步,而是在产业升级、人口扩容、城市转型成功的基础上,在短短几年内被社会公认跨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使得延续多年的“第四城”之争顿时烟消云散。
西方人在谈论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时候,常用“东亚奇迹”“汉江奇迹”“香江奇迹”这些词来指代二战后日本和四小龙通过来料加工、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等战略实现了产业层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的高端化。
如果中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也有奇迹,深圳必然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因为深圳是目前内地唯一一个成功复制四小龙模式实现产业和社会发展高端化的城市,没有之一。
君不见佛山东莞还在腾笼换鸟,苏州无锡还在苦苦挣扎?也正是《抛弃》之后这10年,深圳摆脱了靠政策、靠香港的的印象,成功地在中华城市的银河系中找到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坐标。
可谓鲤鱼跃龙门,从南海渔民一跃成为比肩北上广的豪门,但绝不土豪。
中兴、华为、平安、招银、朗科、比亚迪、腾讯、联发科……虽然被称为山寨之都,却也是公认的、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都。
这就是深圳,其浓厚的创业和创新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创业生态足以让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黯然失色。
如果中国也算有硅谷,那必然是在中关村和深圳之间选一个。
那么深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当年苏州风头正盛的时候,深圳官方曾组团去参访过,不想此后深圳反而心中有数了。
这个城市深知自己地盘有限,在粗放外延性发展方式盛行的情况下经济总量迟早会被苏州、天津、重庆等大块头超过,即便随后硬生生把这种情况的发生延迟了10年。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如今形势已经非常明朗,比总量将不再是深圳特长,比质量比特色才是方向。
未来在扩充地盘无望的情况下,深圳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好中国的旧金山,即便城市规模不占优势,照样可以非常有活力,有创新,照样可以引领社会潮流,照样可以做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全球性的世界城市。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管理的过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方面,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而城市形态则是城市空间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包括建筑物的高低、街道的宽窄、开放空间的大小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城市设计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对城市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设计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可以使城市的交通流线畅通、公共服务设施便利等,从而形成紧凑、高效的城市形态。
其次,城市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通过注重建筑的外观设计、公共空间的布置、景观的规划等,可以打造出美观、时尚、独特的城市形态,从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再次,城市设计还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
通过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鼓励社区互动和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二、城市形态对城市设计的要求城市形态对城市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城市形态要求城市设计要有整体性。
城市形态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外在形式,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形态的要求,保持建筑风格、道路布局、绿地分布等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其次,城市形态要求城市设计要与环境相协调。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的特点,与自然和谐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再次,城市形态要求城市设计要具有可持续性。
城市设计应该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具有永续发展能力的城市形态。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的实践案例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由新加坡政府委托世界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一座综合性公园,是新加坡城市设计的重要成果之一。
找两个家乡的对比讲道文章1. 从地理位置上做比较兰州,甘肃省省会,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北方向,古代以来,兰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咽喉要道,是途经西藏、西宁和新疆乌鲁木齐的必经之地。
西安,陕西省省会,西安处在中国版图中间。
虽然,人们把陕西划到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乌鲁木齐),但实际情况是,西安并不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角。
所以,我个人认为,西安和兰州从两个城市从地理位置上做以比较话,兰州更能代表大西北,兰州的地理地貌更能体现大西北的山川、河流、丘陵等地形地貌特征。
2. 从气候特点上做比较甘肃省兰州市的气候特点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0.3摄氏度。
兰州天夏无酷暑,冬天相对西安而言还是比较寒冷。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 至9月。
兰州气候相对干旱,雨水相对较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缺水,更像大西北的银川、西宁和乌鲁木齐。
兰州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至16C之间,昼夜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度大,闷热,多雷雨,时常伴有大风;秋季和夏季气温变化很小,秋天季节性雨水多;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
兰州的气候特点我个人认为和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干旱、昼夜温差大,太阳红外线强,更能代表大西北气候特征。
而西安和中部城市郑州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气候特征上兰州更能代表大西北。
3.从历史文化上做比较从少数民族分布上作比较,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甘肃的少数民族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
属于典型有多民族大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陕西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在数量上我总觉得没有甘肃多。
从历史文化上做比较,西安是具有5000多年的汉唐文化,更多的是代表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兰州市情简介概况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ˊ-104°30ˊ、北纬35°5ˊ-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臵。
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 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全市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
兰州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臵兰州总管府,清康熙时隶属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
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全市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8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2.44亿元,增长19.05%;一般预算收入50.86亿元,增长25.4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1.98亿元,增长20.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04亿元,增长17.03%。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06%,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到33.99%。
资源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水能富集区,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柴家峡、大峡、小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兰州实地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西部明珠”。
二、经济概况1. 兰州市GDP持续增长。
近年来,兰州市积极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使得GDP保持稳定增长。
2. 重点产业发展迅速。
兰州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生物医药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推兰州市经济发展。
兰州市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交通运输、物流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推进,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会文化概况1. 兰州为多民族聚居地。
兰州市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汉、回、藏、彝、维吾尔等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2. 兰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兰州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兰州天水泥河湾遗址、白塔山等。
3. 兰州民俗风情独特。
兰州具有浓厚的陇东风情,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1. 兰州市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兰州市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兰州市城市规划合理,城市道路畅通,市容市貌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完善,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交通与旅游1. 兰州交通便利。
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兰州西站、中川机场等交通枢纽。
2. 兰州旅游资源丰富。
兰州拥有兰州白塔、兰州中山大佛、兰州兵马俑等众多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六、问题与建议1.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
兰州市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兰州市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减排措施和生态修复等手段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兰州地理人文兰州,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
作为黄河沿岸的一座城市,兰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和人文发展两个方面介绍兰州的独特魅力。
一、地理特征兰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东部。
它东临黄河,西临榆中山,南依巴山,北靠北山,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四山半抱之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1.1 黄河之滨兰州坐落在黄河畔,这也是城市得名部分原因。
黄河是中国母亲河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沿着黄河漫步,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河景,体验到黄河带来的丰饶和灌溉的神奇。
在兰州,人们可以参观黄河景区,感受黄河的恢弘和宽广。
1.2 兰州水系除了黄河,兰州还拥有丰富的水系。
城市内部有河道、渠道等水系交错,形成了兰州特有的水景。
最著名的要属位于城市中心的“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要的水利工程遗址,它是古代汲水运河的重要设备之一。
兰州的人们利用黄河水车来灌溉农田,这标志着兰州作为农业大区的重要性。
1.3 兰州天水山脉兰州西北部是天水山脉的起始地,这座山脉被誉为中国西北的“屋脊”。
天水山脉的山势起伏,山水相依,是兰州壮丽自然景观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天水山脉中,兰州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如五泉山自然保护区、高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这些地方都吸引了大量的登山爱好者和自然探险者。
二、人文发展兰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发展。
这里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和名人故事,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2.1 兰州文化兰州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融合了多元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兰州流传着汉、回、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
这些文化在兰州的建筑、语言、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兰州的建筑风格以自然色彩和清新的线条为特色,融入了西北地区的特有风情。
例如兰州的传统民居,采用了黄土墙和琉璃瓦,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2.2 兰州名胜古迹兰州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白塔山和兰州博物馆。
兰州的经济与产业的趋势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也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兰州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兰州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分析兰州的经济与产业的趋势。
一、地理位置优势兰州位于黄河、甘肃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门户城市。
兰州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兰州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区域中心城市,享有辐射周边区域的地域优势。
兰州还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有望成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门户。
二、产业基础1. 工业制造业兰州的工业制造业是其主导产业之一,以石化、机械、食品加工等为主要特色。
兰州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拥有西北最大的石油炼化企业——兰州石化公司。
兰州还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如兰州铝厂、兰州锅炉厂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
2. 农牧业兰州属于半干旱气候,适宜农牧业发展。
兰州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农牧业产业。
种植业方面,特色农产品有兰州大枣、马铃薯等;畜牧业方面,以奶牛养殖为主导, 兰州奶牛场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乳业基地。
3. 旅游业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兰州的旅游景点有白塔山、黄河铁桥、五泉山等。
兰州还是中欧班列的终点站之一,有望成为西北地区物流和旅游的重要枢纽。
三、政府政策为推动兰州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
政府还实施了招商引资政策,引导外资企业在兰州投资兴业。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科技创新近年来,兰州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兰州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端人才。
兰州还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为兰州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兰州市空间经济不均衡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不少于1000字随着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发展,城市空间经济不均衡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
兰州市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城市,也面临着空间经济不均衡的困境。
本文将从兰州市的空间经济不均衡表现、原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兰州市空间经济不均衡的表现1.城市热点区集中兰州市的城市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囊括了商业、政府、文化等多种功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的远郊区域和偏远区域却缺乏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
这种区域间的差异性导致了城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城市交通不便由于兰州市地处西北地带,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同时又处于七省区的交汇处,这使得兰州市的城市交通建设难度较大。
导致城市内外交通不便,交通成本较高,这制约了兰州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由于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瓶颈也经常出现,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3.城乡经济差距显著兰州市的城市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城市经济比农村经济发展要快,同时也存在着资金、技术、市场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一定压力。
农村地区人口较为分散,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高技术产业等优势,因而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
二、兰州市空间经济不均衡的原因1.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兰州市过去的城市规划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发展方向单一、城市内部的公共设施建设不足、配套齐全程度不高等问题都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原因之一,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趋势不明显,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均衡增长。
2.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兰州市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内在活力,这表现为就业机会不足、产业规模不足、投资热情不足等问题。
政策的利好和资源扶持等措施不足,也是制约经济均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城市纠错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兰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缺乏保障。
加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问题愈加突出,城市交通压力大,市民生活品质低、行动不便等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甘肃最发达的五个城市
甘肃最发达的五个城市分别是:
1、兰州市:兰州,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它是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我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2、庆阳市:庆阳市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
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
这里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
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这里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举世瞩目的《黄帝内经》。
3、金昌市: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区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4、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城市。
甘肃省名“肃”字由来地。
东接张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国。
东西长约68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
5、嘉峪关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肃州区,东南距省会兰州直线距离650公里;西北连石油城酒泉玉门市。
国内城市定位典型案例国内城市定位典型案例1. 北京市: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地理坐标为北纬39度55分,东经116度20分。
北京市地势平坦,四周环山,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北运河等。
北京市是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2. 上海市: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位于长江口,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
上海市地势平坦,东临东海,主要河流有黄浦江、苏州河等。
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外资企业集聚地。
3. 广州市:中国的南方门户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3度6分,东经113度15分。
广州市地势起伏,珠江、东江等主要河流穿城而过。
广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岭南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中心。
4. 成都市:中国的西南门户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40分,东经104度4分。
成都市地势平坦,青城山、都江堰等名山名胜点缀其间。
成都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5. 南京市: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2度3分,东经118度46分。
南京市地势平坦,长江、秦淮河等主要河流穿城而过。
南京市曾是中国的首都,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明孝陵、夫子庙等。
6. 武汉市:中国的中部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长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35分,东经114度17分。
武汉市地势起伏,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交汇于此。
武汉市被誉为“九省通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7. 青岛市:中国的海滨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度3分,东经120度18分。
青岛市地势起伏,黄海环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等。
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啤酒的发源地。
8. 杭州市:中国的风景名城,位于浙江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
兰州市和西安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比较兰州市城市定位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兰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兰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的现代城市兰州的城市规模据《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3866163人,2010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49809人,占51.15 %;女性人口为1766354人,占48.85%。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兰州新区6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
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420万人,其中,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
全市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36个民族,(除回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城关区面积220平方千米,人口127.87万,大部分省级和市级行政单位机关均在城关区,是全省和全市的首善之区,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七里河区面积397平方千米,人口56.10万。
老国有企业众多,商贸发达,有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十九中学等,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西固区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36.40万。
中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安宁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8.85万。
是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高校云集,是兰州的科教区,未来兰州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红古区面积575平方千米,人口13.61万。
白银区单独划出成立白银市之后成为兰州仅剩唯一的远郊区。
永登县面积6090平方千米,人口50万。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境内的秦王川是“兰州新区”的主战场,发展前景巨大。
皋兰县面积2556平方千米,人口13.18万。
县人民政府驻石洞镇。
兰白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区兰州白银两城市的衔接地带。
榆中县面积3362平方千米,人口43.71万。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兰州市的东大门,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高原夏菜是榆中的招牌和特色产业。
兰州市的城市形态兰州市城市地域结构经过漫长的演化,在狭长的黄河河谷盆地上,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政治、商业、科教为主导职能的城关区,以轻工业、机械、铁路交通枢纽为主的七里河区以石油、化工为主的综合工业区一一西固区,以电子仪表、高教为主的安宁区。
研究兰州城市地域结构对促进其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有的城市形态导致交通问题突出。
兰州城市形态是典型的带状组团式,致使交通流向性很强兰州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为贯穿全市的东西向长轴一一东岗路一一庆阳路一一中山路一一西津路一一西同路,虽然近年有滨河路的建设,但市政公路交通网结构仍然残缺不全,日益增加的客货流量导致市区东西拥挤,南北不畅过于狭长的市区使作为CBD的城关区显得偏居东端,大量人、车在东方红广场.西关什字和铁路局的集散,常使庆阳路.民主路等主要东西向干道车流阻塞,高峰时间,车行速度在5km/h以下。
此外,条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生活居住用地组织.工业区和商业区的布置难以统一协调,为四个独立的组团区配套各自完整的公用福利设施增加了更多的市政建设投资。
西安市的城市定位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西安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西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2020年)》和《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两个文件中依次确定了西安的发展目标有:“西部最佳城市”、“中国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黄河中上游地区国际资本聚集中心”、“亚洲知识与技术创新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国际旅游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这些发展目标从范围上来看,从区域向全国再向世界发展,都是为最终实现西安市发展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这一目标而服务。
从这一系列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中可看出西安城市形象的定位和设计与“历史人文”“生态化”“国际化”这三个核心元素息息相关。
西安市的城市规模根据《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46783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41141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56426人,增长14.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4%。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504155户,家庭户人口为739606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0人减少0.4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340804人,占51.26%;女性人口为4127033人,占48.7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1下降为105.1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91263人,占12.89%;15-64岁人口为6660212人,占78.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6362人,占8.46%。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3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6334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4963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2039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3938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地区人口数(人)比重[6](%)2000年2010年全市合计8467837 100 100新城区589739 7.24 6.96碑林区614710 9.60 7.26莲湖区698513 8.68 8.25灞桥区595124 6.80 7.03未央区806811 6.33 9.53雁塔区1178529 10.93 13.92阎良区278604 3.24 3.29临潼区655874 8.79 7.74长安区1083285 11.87 12.79蓝田县514026 7.70 6.07周至县562768 8.21 6.65户县556377 7.56 6.57高陵县333477 3.05 3.94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
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
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
其他少数民族,10000~1000人的民族有5个,分别是满族9928人,蒙古族3086人,朝鲜族1133人,壮族1201人,土家族1060人;1000~500人的民族有3个,分别是藏族848人,维吾尔族690人,苗族655人;500~100人民族有7个;100人以下民族有33个,还有未识别民族29人。
全市九区四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莲湖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约有3.5万多人,其中回族有3.2万人;蓝田县最少,有146人。
西安市的城市形态古老——文化景点多、地下文物多,书院门,古城墙,秦始皇兵马俑,钟楼,唐朝大雁塔,明朝古城墙;现代——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化,高楼林立,在全国排前几名;科教发达——高校林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全国唯一一个航天航空航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煤炭行业)西安工程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兵器行业),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学科门类齐全,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山水之城——绿满长安。
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关中四塞,固若金汤。
美食之都——陕西小吃名扬天下。
西安市和兰州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上的比较综上所述,兰州市和西安市都为省会城市,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而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在旅游资源,教育方面更领先与兰州,兰州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