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76
HJT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一、导言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减轻大气污染的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监测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和基础,应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本文主要介绍了HJT55-2000《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的相关内容。
二、技术导则的背景和目的HJT55-2000《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是根据国内外大气污染监测实践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其目的是提供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技术要求,规范监测行为,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导则的适用范围1. 本导则适用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的目标、内容、方法、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2. 本导则适用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主要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机动车辆等。
3. 本导则适用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的监测机构和从业人员。
四、监测目标和内容1. 监测目标:本导则的监测目标是对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进行定量监测和分析,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浓度、颗粒大小和分布等。
五、监测方法与设备1.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根据具体的大气污染物而定,可以采用在线监测、离线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
应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监测方法。
2.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包括采样器、分析仪器和数据记录仪等。
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监测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
六、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1.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经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和验证,合理处理,得出可靠的监测结果。
数据处理应采用专业化的软件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 质量保证:监测机构应遵循国家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等六项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0.12.08
•【文号】
•【施行日期】2000.12.0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
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大气污染物无组织
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等六项标准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科学院,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环境管理,现批准《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等六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编号、名称如下:
1、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2、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
3、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
4、HJ/T 58-2000 水质铍的测定铬菁R分光光度法
5、HJ/T 59-2000 水质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HJ/T 60-2000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
以上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自2001年3月1日起实施。
二000年十二月八日。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000-2010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s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0-12-17 发布2011-03-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5)4总体要求 (6)5污染气体的收集和输送 (7)5.1污染气体的收集 (7)5.2污染气体的输送 (8)5.3污染气体的排放 (8)5.4风机9 6典型工艺 (9)6.1除尘9 6.2气态污染物吸收 (13)6.2.2 吸收装置 (14)6.3气态污染物吸附 (15)6.4气态污染物催化燃烧 (17)6.5气态污染物热力燃烧 (19)7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21)7.1二氧化硫 (21)7.2氮氧化物 (22)7.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S) (23)7.4 恶臭 (25)7.5卤化物气体 (26)7.6重金属 (27)8 公用 (29)9安全与职业卫生 (30)9.1一般规定 (30)9.2 安全 (30)I9.3 职业卫生 (31)10工程施工与验收 (31)10.1一般规定 (31)10.2 施工 (31)10.3工程验收 (32)10.4工程环境保护验收 (32)11运行维护 (32)I前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电除尘委员会)、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大拇指环保科技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解放军防化研究院、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附件2:东营市石油勘探开发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为规范东营市石油勘探开发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
2 适用范围全市范围内石油勘探开发行业大气污染防治。
3 编制依据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8.29修订;3.3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00-2010);3.4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3.5 《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6年11月1日实施);3.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3.7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2年第18号);3.8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3.9 《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2376- 1 -—2013);3.10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8号);3.11 《东营市环境保护局2018年水气土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东环发〔2018〕25号);3.12《油气田企业清洁生产规范》(Q/SH0454-2012)。
4 基本规定4.1 企业应合法经营,必须具备生产资质、工商注册、土地使用、环保手续等基本要件,并且符合产业政策。
4.2 企业对排放大气污染物行为负责,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企业应当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环保负责人和环保专门工作人员的责任,确保将各项环保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4.3 企业要坚持油气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油气田整体开发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末端治理,注重环境风险防范,实现绿色发展。
4.4 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及批复要求,将烟气、VOC治理及各环节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减少废气排放、确保所有废气污染物排放同时满足国家、省排放标准要求。
H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000-2010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projects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0-12-17 发布2011-03-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1适用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 (5)4 总体要求.......................................................................................................................................................... (6)5 污染气体的收集和输送 (7)5.1 污染气体的收集 (7)5.2 污染气体的输送 (8)5.3 污染气体的排放 (8)5.4 风机.......................................................................................................................................................... . (9)6 典型工艺.......................................................................................................................................................... (9)6.1 除尘.......................................................................................................................................................... . (9)6.2 气态污染物吸收 (13)6.2.2 吸收装置..........................................................................................................................................................146.3 气态污染物吸附 (15)6.4 气态污染物催化燃烧 (17)6.5 气态污染物热力燃烧 (19)7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21)7.1 二氧化硫.......................................................................................................................................................... (21)7.2 氮氧化物.......................................................................................................................................................... (22)7.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23)7.4 恶臭.......................................................................................................................................................... .. (25)7.5 卤化物气体.........................................................................................................................................................267.6 重金属.......................................................................................................................................................... . (27)8 公用.......................................................................................................................................................... (29)9 安全与职业卫生 (3)0 I9.1 一般规定.......................................................................................................................................................... (30)9.2 安全.......................................................................................................................................................... .. (30)9.3 职业卫生.......................................................................................................................................................... (31)10 工程施工与验收 (31)10.1 一般规定.......................................................................................................................................................... .3110.2 施工.......................................................................................................................................................... (31)10.3 工程验收.......................................................................................................................................................... .3210.4 工程环境保护验收 (32)11 运行维护.......................................................................................................................................................... .. (32)II前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制订本标准。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准则,是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技术文件。
它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综合参照国际上同类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现有的技术经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以便于统一行业技术标准,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取得理想效果。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共分为四部分,即环境保护设施总体设计规范、环境保护设施总体运行规范、环境保护设施总体检测规范和环境保护设施总体评价规范。
在总体设计规范中,要求在设计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时,必须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及技术使用的要求,综合考虑设计因素,确定技术方案,实现设计目标,满足技术要求。
在总体运行规范中,要求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和管理体制,实施规范的污染源监测管理,实现综合治理,确保大气污染控制设施的正常运行。
在总体检测规范中,要求大气污染控制设施必须定期检测,检测结果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
在总体评价规范中,要求对大气污染控制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达到一定的技术目标和效果。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技术文件,它改善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为控制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指导,促进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要求。
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的基本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原则、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1993年制定的,在此后1996年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 996和2000年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以及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中的内容,只是在导则中选用的是1982年的空气质量标准,而现在应选用1996年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其修改单的内容。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况处理,只做事故排放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测,不影响其它的工作量。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有些污染物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则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除了导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大气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的危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讨论一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导则。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是减少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这可以通过改善工业生产过程、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加强锅炉燃烧效率等方式实现。
工业企业应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如低氮燃烧技术、烟气脱硝、烟气脱硫等,有效降低排放浓度。
同时,推动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如电动汽车或氢燃料,以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对于锅炉等燃煤设备,可以采用高效电除尘器、硫对甲酸脱硝装置等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
精准的监测数据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
应建立全面的污染物监测网络,包括固定站点监测、移动监测设备、遥感技术和模型预测等方法。
监测数据应及时公开,并与评估结果结合,形成科学、客观的空气质量评估报告。
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开展源头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制定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加大重点区域和行业的治理力度。
城市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应重点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
例如,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降低排放,推进绿色发展。
对于重点行业,如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应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管措施,推动这些行业实现绿色生产。
此外,大气污染防治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
大气污染具有跨界和全球性的特点,需要不同国家共同努力解决。
各国可以分享治理经验、技术成果和最佳实践,开展联合研究和合作项目,加强技术转让和人员培训,共同应对大气污染挑战。
综上所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监测与评估、加大重点区域和行业治理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等方面。
这些导则旨在引导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的危害,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和健康的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指根据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制定出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识别关键污染物潜在传播载体,估算大气环境影响,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改善当前环境质量及其稳定详细规范,限制或控制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社会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害,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生物测试、噪声测试和材料测试,以了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大气污染物测试和传输路线研究,并以该结果为基础进行控制排放,防治污染及限制排放的可行性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编制及调整减排策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几个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采用大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技术对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旨在确定污染物的潜在传播路径,进行先行性的空气污染影响评价,从而
确定影响范围及程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是针对污染物传播路径研究出来的污染物排放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技术研究并对控制排放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列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当今环境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防治空气污染,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证健康的空气状况。
大气污染工程治理技术导则84分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1.当含炽热颗粒物的气体袋式除尘时,预处理装置是()。
A.火星捕集器B.气流分布C.预除尘D.换热器用户答案:[A] 得分:8.002.风机和电机选型时,不考虑以下哪个性能参数的安全系数附加。
()A.系统风量B.压力损失C.电机功率D.气体温度用户答案:[D] 得分:8.003.用吸收法处理含氯、氯化氢废气时不宜采用哪种设备材料?()A.聚氯乙烯B.橡胶衬里C.玻璃鳞片树脂衬里D.不锈钢用户答案:[B] 得分:0.004.下列哪个装置不属于的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装置()。
A.填料塔B.板式塔C.喷淋塔D.凉水塔用户答案:[D] 得分:8.005.除尘器输灰不采用以下哪个装置()。
A.皮带输送机B.气力输送C.埋刮板输送机D.螺旋输送机用户答案:[D] 得分:0.00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1.关于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方案阐述,以下观点正确的是哪些?()A.吸附法适用于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分离与去除B.吸收法宜用于废气流量较大、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和压力较高的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C.冷凝法宜用于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回收,可作为降低废气有机负荷的前处理D.膜分离法宜用于较高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的分离与回收E.吸附、吸收、冷凝和膜分离法主要用于不回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场合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2.管道材料选取应根据输送介质哪些因素确定()。
A.流量B.温度C.腐蚀性D.含尘浓度E.粉尘粒径用户答案:[BC] 得分:8.003.无机卤化物废气包括哪些?()A.氟化氢B.四氟化硅C.硫化氢D.溴气和溴化氢E.氯气和氯化氢(盐酸酸雾)用户答案:[ABDE] 得分:8.004.工业上常用吸附剂有哪些()。
A.活性炭B.分子筛C.焦炭D.硅胶E.活性氧化铝用户答案:[ABDE] 得分:8.00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1.集气(尘)罩的作用是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扩散到车间或周围环境空间。
1 总则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技术导则。
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济宁市辖区内贮存易产生扬尘物料的工业企业。
现有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扬尘治理)技术导则中对堆场已有规定的,执行该行业技术导则,其余工业企业执行本导则。
3 编制依据3.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施行;3.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1.1施行;3.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3.4 《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8号)。
4 术语和定义4.1工业企业内部堆场指工业企业内部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存场所。
4.2堆场扬尘指堆场的物料在储存和装卸作业过程中因自然力和人力作用所产生的扬尘。
4.3密闭设施指地上或地下全封闭料仓。
4.4围挡指为了将堆场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从而达到防风抑尘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砌体材料砌筑的实体墙、采用成型板材构成的防风抑尘网等。
4.5防风抑尘网指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按照实施现场环境风洞实验结果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金属(其它材质)网,由基础、钢结构支架和挡风抑尘网三部分组成,形成对堆场周围的围挡。
4.6洗车台指利用多方位高压水对车辆进行高压冲洗的一种机械设备。
5 基本规定5.1企业对各自的堆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根据物料的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落实各项抑尘措施,确保抑尘设施正常使用。
5.2企业应在厂区或堆场门口等明显位置设立扬尘防治告示牌。
5.3企业应加强企业员工(含作业人员)的抑尘培训,使每个企业员工(含作业人员)都能认识到扬尘防治的重要意义和熟练掌握日常管理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5.4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应包括堆场扬尘防治内容,启动应急预案时,应采取相应扬尘防治措施。
5.5 贮存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场应当密闭,不能密闭的应当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严密围挡,并采取有效覆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附件3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编制组目录1.导则编制的背景及任务来源 (2)2.导则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2)3.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现状 (3)4.导则编制的依据 (10)5.导则编制的原则 (10)6.主要工作过程 (11)7.导则的编写方法 (12)8.导则的编写格式及内容结构 (13)9.导则的内容条文说明 (13)1.导则编制的背景及任务来源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的增长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伴随工业生产持续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
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务院又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与节能减排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政治经济任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对工业生产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提出更严格的限制,从而实现有计划地控制或逐步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005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下达了《2005年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写计划》,其中《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和中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编写。
2.导则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工程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解读1.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1.下列哪个装置不属于的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装置(D ) 。
◎A.填料塔◎B.板式塔◎C.喷淋塔D.谅水塔2.以下列举的除尘器中哪个除尘器净化效率最高( B) 。
●A.电除尘器◎B.袋式除尘器❾C.旋风除尘器D.湿式除尘器3.脱附气源一般不包括以下哪种工质( C) 。
❽A.热空气❾B.热烟气。
C.高压蒸汽❽D.低压水蒸汽4.不能提供热力燃烧法( 包括蓄热燃烧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所需要热能的选项是( D) 。
❾A.辅助燃料燃烧。
B. 废气本身的燃烧热能❽C.蓄热装置所贮存的反应热能D.高温蒸汽5.当含炽热颗粒物的气体袋式除尘时,预处理装置是(A ) 。
◎A.火星捕集器C ; B.气流分布●C.预除尘D.换热器2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1.使用湿式除尘器时会存在以下哪些间题(ABCD ) 。
A.腐蚀性B.结垢C.冻结D.水处理E.结露2.以下废气中的哪些金属属于重金属? ( ACE)A.汞B.铁C.铅D.铜E.砷3.关于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方案阐述,以下观点正确的是哪些? (ABCD )A.吸附法适用于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分离与去除B.吸收法宜用于废气流量较大、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和压力较高的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C.冷凝法宜用于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回收,可作为降低废气有机负荷的前处理口D.膜分离法宜用于较高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的分离与回收E.吸附、吸收、冷凝和膜分离法主要用于不回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场合4.指出下列观点正确的选项(ABCE)。
A.催化床应设置防爆泄压装置B.催化燃烧装直前应安装阻火器c.催化燃烧装置前应设置事故应急排空管D.化燃烧系统可采用普通的风机、电机和电控柜E.催化燃烧系统应远离可以弓|起爆炸的化学品存放地3.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1.采用活性炭做吸附剂时,脱附气的温度宜控制在120C以下。
( )Y.对N.错2.烟气旋转喷雾法脱硫是湿法脱硫工艺。
第01讲《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解读(一)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中的通用技术要求。
(通用性)本标准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中的通用技术规范,适用于常规的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普遍性)对于已有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或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的工程,应同时执行本标准和相应的工艺技术规范或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对于没有工艺技术规范或重点污染源技术规范的工程,应执行本标准。
(是通则,覆盖专项工程规范)本标准可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覆盖工程全过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引用的诸多文件均是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定、规程和政策法规。
强调引用文件版本的有效性、实时性。
本标准对各专业技术要求起到索引作用。
3 术语和定义3.5 烟气调质指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调整烟气(尘)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调节烟气温度、湿度、粉尘比电阻等等3.6 液气比指吸收工艺中,处理单位体积废气所使用的吸收液体积,单位为L/m3。
3.9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指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或在20℃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等于0.01kPa 具有相应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
3.10 重金属指比重(密度)大于4g/cm3或5g/cm3、对生物体有毒性的金属。
4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一般规定4.1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应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
4.2 大气污染治理应遵循综合治理、循环利用、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原则。
4.4 大气污染治理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减少污染气体的处理量。
4.5 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减少二次污染。
对产生的二次污染,应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治理后达标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尤其是大气有害物质的排放问题,已经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与传统的固定排放源控制不同,无组织排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排放源,它可能分散、易变以及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影响空气质量的确保。
为了更好地控制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本导则重点介绍了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的技术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可以建立有关地方性卫生防护距离推导的技术指标体系,以确保公众人口健康安全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导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问题:(1)无组织排放物质的定义。
无组织排放物质包括固体颗粒物、液态尘埃、各种气体、气溶胶污染物等。
(2)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的推导。
无组织排放物质的最大健康防护距离是根据排放量、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等因素,结合排放物清洁程度等因素,构建三维空气污染模型并利用统计学方法,以确定合理的健康防护距离。
(3)无组织排放的卫生防护措施。
根据空气污染模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市政植栽、湿地、工程改造等,以降低污染物传输、控制扩散、缓解有害物质空气降落的影响。
以上是有关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的内容,其中提出的技术指标体系和防护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大气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污染源带来的危害,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无组织排放物质采取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明确排放标准,加强监管;实施社会责任,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制定建立相应的司法制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维护环境卫生安全,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遏制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为改善我国大气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总之,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为抑制无组织排放源污染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框架,在实践中有助于改善我国大气空气质量,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导则
目录
一、砖瓦陶瓷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导则
二、石材加工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导则
三、工业企业内部堆场扬尘治理技术导则
四、露天非煤矿山开采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导则
五、房屋建筑和×政基础设施工程扬尘治理技术导则
六、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导则
七、公路和城×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评价技术导则
八、公路施工扬尘治理技术导则
九、餐饮油烟污染整治技术导则
59 / 60
砖瓦陶瓷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导则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砖瓦、陶瓷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
二、适用范围。
全×范围内砖瓦、陶瓷行业大气污染防治。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
《××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9620—2013);
《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
第二章基本规定
四、企业应合法经营,并符合产业政策。
五、企业对排放大气污染物行为负责,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企业应当建立环保责任制度,明确环保负责人和环保专门工作人员的责任,确保将各项环保政策落实到位。
六、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将烟气脱硫、除尘设施和各环节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废气排放达到相应排放标准。
七、企业应在厂区门口明显位置设置扬尘防治告示牌,公布扬尘防治工作标准要求、规范等内容。
八、企业对物料处理、输送、装卸、储存等所有易产生扬尘的生产环节,应在密闭环境内操作,防止无序排放。
九、企业对因自身生产经营行为所造成的厂区周边扬尘污染负责,应采取道路保洁、土地绿化等措施,消除对厂区外环境的
59 / 60
影响。
十、国家、省、×出台新的政策和标准后,本导则中对应内容按照新政策和标准执行。
第三章技术要求
十一、堆场防尘技术标准。
(一)原料物料堆场应配套建设封闭式厂房,建设顶棚和封闭式围挡,在车间内设置自动水喷淋装置,禁止露天堆放。
(二)企业安设固定式或移动式喷淋装置,喷洒面积要覆盖整个物料场:
1.喷枪的布置和选型应结合堆场面积、物料堆垛高度等条件综合确定。
喷洒面积必须覆盖堆场全部区域。
供水系统压力应满足喷枪射程要求。
2.喷洒强度及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一般情况每天喷洒不少于4次,每次不低于20分钟。
在恶劣天气时要按照应急预警通知要求加大喷洒频率。
喷洒范围覆盖完整的堆场可根据情况适
当减少喷洒次数,达到不产生扬尘的目标。
3.喷洒供水系统可采用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方式,以集中控制为宜。
(三)用覆盖网(布)覆盖的物料堆垛要符合下列规定:
1.覆盖物必须为专业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要有足够的强度、韧度,不易破损,具备防晒、防风功能。
2.除作业面外,覆盖网(布)要完全覆盖物料堆垛,不留死角。
3.破损的覆盖网(布)要及时更换或缝补。
十二、上料防尘技术标准。
(一)上料主要方式为:堆场—装载机(铲车)—上料机—皮带机—粉碎工段。
(二)装载机(铲车)给皮带机落料口上料时,上料口应在封闭的空间内部并安装洒水装置或灰尘收集装置。
(三)使用皮带机运送物料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固定式皮带机架距地面应有一定高度,以便清扫。
59 / 60
2.皮带机传输部分应进行封闭。
3.皮带机尾部应进入到安放粉碎机的厂房内部,进入粉碎机裸露落差不得大于1米。
十三、生产设施防尘技术规范。
(一)生产设施包括物料粉碎机、混合机、成型机、烘干设备等。
生产过程要在封闭的环境内进行,并采取集尘、喷淋等方式防治扬尘污染。
(二)物料粉碎机要有收集、除尘系统。
收集除尘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1.收集除尘设备必须为合格产品。
2.收集除尘系统的处理能力必须满足生产需要。
3.处理效率必须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4.必须能保持正常运行。
(三)混合机、成型机、烘干设备安置于室内,产生扬尘的部位安置收尘设施并制定处理措施。
(四)对物料破碎及制备成型等产生扬尘的生产环节,凡经
除尘治理后仍对外排放扬尘的,必须建设集中排气筒,其颗粒物排放浓度要达到国家、省相关标准排放要求。
十四、进出车辆防尘技术标准。
进、出场的运输车辆必须覆盖严实。
车辆出场时,其底盘、车轮和车身周围必须冲洗干净,不得带尘上路。
十五、道路防尘技术标准。
厂区道路要做硬化处理并及时修复破损路面,安排人员及时清扫、冲洗,时刻确保路面无积尘,车辆行驶无扬尘。
十六、防护绿化技术标准。
厂区绿化率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及批复中的要求。
十七、烟气治理技术标准。
加强人工干燥及焙烧环节废气污染治理。
企业在加热焙烧和利用窑炉余热、烟气热量烘干砖坯时,必须配套建设除尘和脱硫设施,排放筒不低于15米。
排气筒应设置符合《固定源监测技术规范》(HJ/T397)要求的采样口和采样平台,并配备固定电源,
59 / 60
确保焙烧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达到《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还应设置固定安全的人员通道。
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
第四章预警及应急响应
十八、企业必须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响应领导小组,应急预案报当地环保部门审核备案。
十九、企业接到重污染天气预警通知,要根据响应级别,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停产、限产等措施降低大气污染排放量。
第五章其他要求
二十、非烧结砖瓦使用外部热源且无煤烟排放的,仅需做好扬尘的各项污染防治工作。
二十一、燃气窑炉烟气排放必须满足国家、省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实现达标排放。
×××石材加工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导则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59 / 60
为规范×××石材加工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导则。
二、适用范围。
全×范围内石材加工(制品)企业在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
企业在适用本导则时,凡与强制性法规、技术标准有异的,首先执行强制性法规、技术标准。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采取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措施。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订);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79—1996);
《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险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3〕112号)。
第二章基本规定
四、企业应合法经营,并符合产业政策。
五、企业负责对运输、堆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进行防治,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落实各项控尘措施。
六、企业应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将各项抑尘、降尘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各类治污设施有效运行,废气污染物按照国家、省、×排放标准实现达标排放。
七、企业应在厂区门口明显位置设置扬尘防治告示牌,公布扬尘防治工作标准要求、规范等内容。
企业应与相关人员签订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建立并实施扬尘控制工作奖惩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扬尘治理工作。
八、采取建设封闭式厂房、设置水喷淋设施、场地硬化等措施防止粉尘污染,禁止露天破碎加工。
九、企业各工序要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合理布局,并对厂区及其周围进行绿化,绿化率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及批复中的要求。
59 / 60
十、石材加工的锯割、切割、粉碎、研磨、雕刻、抛光等易产生粉尘的工序,必须做到室内生产,并采取湿法、水雾笼罩作业面等防尘方法,有效收集处理粉尘,确保达标排放。
十一、石材加工业规模较大的区县,应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化、园区化,支持石材加工企业提升机械化、自动化和清洁化生产水平,禁止露天敞开式作业。
第三章技术要求
十二、堆场防尘基本要求。
(一)原材堆场及厂区必须实现地面硬化。
未实现全部硬化的,限期整改。
(二)厂区道路需定期洒水和清扫保洁,确保路面干净整洁,车辆行驶无扬尘。
(三)企业要安设固定式或移动式喷淋装置,喷洒面积要覆盖整个加工厂区:
1.喷枪的布置应结合堆场和厂区面积、物料垛高度等情况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