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诗体音律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699.00 KB
- 文档页数:28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诗歌是韵律的语言,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的典型形式。
习惯了汉语诗歌的读者如果不懂得英语诗歌格律的特点,也难欣赏其中之美。
我们已习惯了汉语诗歌(尤指律诗,下同)的工整格式和韵律,即便是咬文嚼字还不甚清晰的孩童也能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地吟诵几句经典诗句。
然而,对于英语格律诗,大多数中国人,即便是那些学习了多年英语语言的中国人,似乎也觉得难以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美。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英语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不甚了解所致。
本文就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在韵律和格律上的差异进行简单探讨。
一、汉语诗歌的格律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先秦时代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之后,诗体不断发展。
南朝年间,诗人已经注意到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到了初唐,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格律诗。
它们讲究韵律,节奏和谐,语言精美,诗意醇厚。
(一)句数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近体诗在句数方面有严格规定,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各自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八句;绝句仅四句;十句以上称为排律。
(二)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古人用韵一般是根据当代的语音,依照韵书而为。
韵一般放在句尾,称“韵脚”。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
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三)平仄汉语诗词讲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调的分别,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第一声为平,其它三声为仄。
平仄在律诗中交错出现,其规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四)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骈偶”。
“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
“律诗一般要在颔联、颈联处对仗,至少颈联要对仗。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摘要】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与西方诗歌韵式的比较,可以知道是西方语言表音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韵式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得出了轻重音不明显的语言用韵能够更好的把韵在诗歌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同时通过对现代汉语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新诗节奏性弱的原因。
【关键词】中诗;英诗;用韵;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与节奏相呼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韵式的比较来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韵式方面主要拿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新诗韵脚有一大部分是从西方学过来的,如果将新诗与西方诗歌韵式拿来比较,没有太大的价值。
在节奏性方面主要是与新诗相比较,古典诗歌的节奏性很强,平仄要求也很讲究,新诗在节奏性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我们在这里对新诗节奏性的分析并不是为了要说明新诗的坏处,相反,而是提出问题促进新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西诗歌韵式比较在西方主要的两支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中,以英诗韵式变化最为多样。
这里我们就拿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同英国诗歌中的韵式相比较。
对于没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古体诗来说,没有平仄限制,用韵也相对自由。
特别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韵式变化就有连句韵、间句韵、一章一韵、隔韵、三句见韵、四句见韵、五句见韵、隔数句摇韵、分应韵、交错韵、叠句韵等等。
①对于有了平仄要求的近体诗而言,对韵的要求更为严格,韵式的变化却很少了。
韵的体式只在不同的诗歌体式中有小的变化。
哪一句押韵,哪一句不押韵,通常要根据诗行的字数多少来判断。
而西方诗歌的押韵可以是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相同,也可以是两个元音相同,还可以既有元音又有辅音,同时还不限韵的音节长短,可以通过半叠句或整个句子的重复达到韵的效果。
同时还不限押韵脚,韵还可以是句首韵,由此可看西方诗歌的韵式更富于变化。
西方诗歌的韵更富于变化。
“押韵方式(韵脚安排)中西有所不同,西方较为复杂,我国较为单纯。
”②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朱光潜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字除鼻音外都以母音收,所谓同韵只是同母音。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推崇。
然而,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却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中西方的诗歌。
一、韵律与格律中西方的诗歌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的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如英语诗歌的iambic pentameter韵律和德语诗歌的六十牙韵律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以格律为主要特征,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格律。
二、意蕴与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诗歌在意蕴和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西方诗歌的表现比较自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将诗歌看作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强调意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形式的精湛性。
三、词汇和表现方式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诗歌的使用频率和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对于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日常用语、科技用语等等。
而在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运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古代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古诗词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诗歌在表现形式、韵律和格律、意蕴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个国家的诗歌都有其独特性,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后的汉语学习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中西方诗歌的理解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研究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五四之后的现代诗,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都有其千古传颂的佳句,究其传颂原因,音韵和谐是一个重要因素。
英汉诗歌中都有其音韵之美,但是却大不相同。
总体来说,汉语与英语诗歌在音韵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声调、音节。
英汉音韵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主要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
汉语诗歌通常会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手法体现音韵美。
在英语诗歌中音韵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尾韵、全韵和半韵。
[1]一.声调与音节对比(一)英汉诗歌声调对比汉语的声调共包含四个: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是以平仄来界定诗歌的声调。
平声字是高调、扬调,仄声字是低调、抑调。
[2]在汉语诗歌中平仄的变化使得诗歌音韵美得以体现,这就使得诗歌中有些句子朗朗上口。
比如耳熟能详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爱国情怀。
上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前半句平起平收后半句仄起平收,与下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仄起平收,形成一种错落的音韵美。
而英语作为一门拼音文字,其声调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汉语声调载义,英语声调不载义即不管什么声调语调,对汉语词义影响较大,而对英语词汇几乎无影响。
比如汉英中发音类似的词fan,英语中无论用什么语调读,都是扇子的意思,或者谜的意思;而如果用汉语读,那就有四种不同的意思了。
(二)英汉诗歌音节对比汉语是表音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在音节的构成上有很大区别。
汉语属表意方块字,声调语言,一个字只有一个章节,并无明显的重音,英语是抽象符号组成的拼音文字。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英汉古典诗格律对比研究英汉古典诗歌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诗歌的格律是诗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比分析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以期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的目的。
一、英汉古典诗歌的格律概述英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主要有押韵和节奏两个方面。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相同,如“love”和“dove”就是押韵。
节奏则是指诗句中的音节长短和强弱,如“da-DUM”和“DUM-da”就是节奏。
英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格律有:1. 现代英语诗歌:现代英语诗歌的格律比较自由,常见的有自由诗、抒情诗、散文诗等。
2. 莎士比亚时期:莎士比亚时期的抒情诗歌常采用十四行诗(Sonnet)形式,每行十个音节,分为三个四行和一个两行。
其中第一、第二、第四行押韵,第三行和第五行押韵,最后两行押韵。
3. 约翰·密尔顿时期:约翰·密尔顿时期的古典诗歌常采用十一音步(Iambic Pentameter)形式,每行有十一个音节,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主要有平仄和韵律两个方面。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的组合。
韵律则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相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格律有:1. 古体诗:古体诗是中国最早的形式化诗歌,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或七个字,每句都应该有平仄之分,并且每两句之间应该有韵律对仗。
2. 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每句五个或七个字,每句都应该有平仄之分,并且每两句之间应该有韵律对仗。
3. 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常采用七言或九言绝句形式,每句七个或九个字,每句都应该有平仄之分,并且每两句之间应该有韵律对仗。
二、英汉古典诗歌格律对比1. 押韵和韵律英国古典诗歌注重押韵,而中国古典诗歌注重韵律。
在英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是为了营造出一种音乐感,让读者更容易记住和欣赏。
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韵律则是为了增加美感和表现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英、汉诗歌中音律和节奏的特征比较翟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在诗歌中.节奏和格律常常被作为诗歌研究的着眼点,以此来探讨诗的文体特征。
其中音律和节奏的背后往往蕴藏着诗人的创作意图。
本文探讨汉、英诗歌中音律和节奏特征的比较及其对语义理解暗示作用。
关键词:诗歌音律节奏一、诗歌中的音乐性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独特的文体.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
语言的审美效果首先体现在语音方面.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
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
人们常把这种和谐的音调称为“韵律”。
在诗歌巾这种审美效果主要通过节奏和韵律体现出来。
不同的语言在构成语言节奏和韵律的方式和手段上是不同的,如汉语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主要是依靠声调来造成韵律的,而英语主要是依据音势即重音和轻音的交替来造成韵律的。
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在语音系统的基础之上,中英诗歌皆然。
只有合理调配和运用各种语音,才能挖掘出语音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才能使诗歌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对于熟悉汉语语音体系的中国读者来说.把握汉语诗歌的音调特征.体味其中的音乐之美.是一件轻松自然的事情:要体验和把握英语诗歌中的音调效果与韵律美感却非易事。
这主要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语音韵律成分方面,因而了解语言韵律成分的特点有助于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一般指人们借助韵律富有想象地表达对世界和自身之间关系的强烈感受的一种文学式样.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王佐良、丁往道1987:365)。
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有清楚的尾韵,和音乐相似,这种音乐性是诗歌文体的首要特征.是诗歌语言与非诗歌语言的主要分界之一。
押韵(r hvm e)在诗歌中不是单纯的装饰和纯粹的写作技巧.而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
押韵使读者或听者能用听觉辨认并易记住自己所熟悉的、回荡的语言音律美及其节奏。
它的作用是使诗节和谐、整齐。
不押韵的自由体诗歌也有其内部的节奏,那是一种从内部流淌出来的现代节奏.而诗歌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情感内涵,我们可以借此把握到诗人的感情脉搏,使我们对诗巾的情感、意象、抱负、哲理更有着高级、更深刻地感知。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
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标签: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
“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
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
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
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
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
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
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
“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
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
78收稿日期:2011-02-28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男,河北获鹿人,哲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艺术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学研究。
①汉文诗歌中的韵主要出现在句尾,称为“尾韵”。
出现在句首的韵称为“头韵”,汉文诗歌中不常见,如汉代之《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此诗每句以“shi ”开始,便是押头韵。
出现在句中的叫“腰韵”,也叫“中韵”,是出现在一句或一行中间的韵。
如“燕子飞得高又高,朋友离得远又远;千针万线绣荷包,千山万水一线连”中第一、二句的“得”和“又”,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万”就是“腰韵”。
这种韵在汉文诗中很罕见,此例为裕固族人用汉语演唱的民歌。
②“单韵”系指一节诗从头到尾只押一个韵,如AAAA 。
“复韵”系指一节诗押两个韵,如AABB 。
“阳韵”系指每句或每行最后一个字押韵,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阴韵”指每句或每行的倒数第二个字押韵,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交韵”如ABAB ,“抱韵”如ABBA ,“随韵”如AABB 。
中西诗歌格律和音乐节拍特征之比较杜亚雄(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杭州310002)摘要:诗歌的格律和音乐的节拍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中西诗歌格律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单词都没有重读音节,故中国诗歌不能和西洋诗歌一样按照单词重音安排节奏单位,而只能按音节的长短进行安排。
中西传统音乐中的节拍也有所不同,西洋音乐传统突出节拍重音,而中国传统音乐中却没有节拍重音,只有音高重音、时值重音和感情重音。
了解中国诗歌的格律和语言的特征,不仅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节拍特点,同时也对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诗律;节拍;重音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1)04-0078-07在无论使用何种语言演唱的声乐作品中,作为文学部分的歌词和作为音乐部分的曲调都是像“氯”和“钠”两种元素化合成“盐”一样,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物质,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作者:李淑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1期学习中英诗歌,品味其内在的节奏,韵律和音乐美无疑可以增强读者对中英诗歌的感悟力,从文学的精华深层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文学修养素质。
一、英语十四行诗的出现与中国律诗出现在时间与背景之比较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人带来了欧洲大陆文化,古英语受到法语的影响演变为中古英语。
当时的统治阶级通用法语,教会采用拉丁语,英语的地位低下。
英语诗歌在保留继续押头韵体的同时,更广泛地从法国输入新的作诗法,采用压尾韵。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当属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年-1400年),,他使得用头韵的诗和从法语移植的轻重音相间押尾韵的诗体更加完善。
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就是以诗行末押尾韵的形式写成,还创新了每行十音节的七行诗和抑扬格五音步的英雄双行体,从而奠定了近代英语诗体发展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英国送来了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诗“sonnet”音译为“商赖体”,语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传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最早用英语写作十四行诗的是托马斯·怀特(Thomas Wyatt)。
他翻译引进了十四行诗体并创作了五步抑扬格的完整的韵律。
还有亨利·霍华德·萨里伯爵(Earl of Surrey)模仿16世纪意大利诗人彼得克(Petrarch)的诗体(the Petrarchan),用英语将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将原来六行为一组通常押两个韵和后六行为一组押两个或三个韵不等的分段结构,创新成三个四行和一个对句组成的“英吉利体”,这就是与“意大利式”颇有区别的“英式十四行诗”。
它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四个段落的划分随韵式的转变而明快有序,在起承转合中诗歌行行紧密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中西诗歌在音型上的例子比较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音型上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对生与死的不同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中国和西方的诗歌乃至艺术的区别。
中国哲学主流的源头大致可追溯到老庄思想,而其中又以庄子哲学最为系统和宏大。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
1、题材上:西方诗大多超越凡俗;中国诗则凡俗日常。
2、内容上:西方诗努力表现“客体的全部;中国诗表现个人经验(但与群体联在一起)。
不同的历史传统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过渡。
3、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
西方有一个强大的叙事诗传统,抒情诗也很多,但抒情诗在西方诗歌中所占的比重比起抒情诗在中国诗歌音型中所占的比重则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