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表现主义——周春芽的画风
- 格式:doc
- 大小:21.78 KB
- 文档页数:9
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探索发表时间:2018-09-27T16:37:19.80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作者:孙齐远[导读] 中国人注重写意,于是就将油画中呈现出一种写意的倾向,这样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写意油画,这种油画在艺术上呈现出中国民族化与本土化的价值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072摘要:油画自传入中国本土开始,就被画家们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更是倾向于写意的表现形式,在油画的创作道路上进行中国民族化与本土化的探索。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先通过中华文化为写意油画创造发展空间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赋予写意油画价值这两方面阐述了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价值,又从融合民族特点、单纯化的形象塑造、多元化的探索这三方面的中国油画的写意倾向分析了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探索。
关键词:写意油画;民族化与本土化;表现形式;中华文化引言:油画最早是来源于西方,在传入中国之日起,画家们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油画的创作。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油画的表现形式就应该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其实早在初期,中国人就开始在油画中融入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始了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之路的探索。
中国人注重写意,于是就将油画中呈现出一种写意的倾向,这样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写意油画,这种油画在艺术上呈现出中国民族化与本土化的价值一、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价值中国的写意油画往往带有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文化为写意油画创造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写意油画也在不断的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画家们在坚持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同时也在为其不断注入新的精神和生命。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一直在给写意油画的创造提供方向和发展空间,很多油画画家都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情结,他们在这基础上研究中西方的绘画和美学艺术,然后在创作油画过程中就会将中国民族与本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写意油画之中[1]。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作品分析中国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
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
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
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
《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
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
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
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
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
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
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周春芽1980-2010油画创作从“旁观”到“内省”的转变作者:李建鹏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2期摘要:周春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油画家之一,其成长于中国艺术迅速发展、骤变的1980年代,在全国获得各项殊荣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当代油画的探索,并在80年代下半叶赴德国留学,归国后至今活跃于中国各大重要学术活动。
周春芽的创作转型也代表了中国同时期油画创作的发展思考。
笔者从1980-1985的“旁观”期、1985-1990的转型期以及1990-2010的“内省”期这三个时期分析、归纳了周春芽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向自我的审视与关注,进而探讨周春芽1980-2010油画探索的意义。
关键词:周春芽,当代油画,转型,旁观、自我审视一 1980-1985的“旁观”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艺术的发展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周春芽学习生活的四川是艺术发展的主要阵地,以描绘反思“文革”时期造成的伤害以及对人们精神创伤的“伤痕美术”风及全国,此时周春芽表现出的状态并不热衷于文学性的主题绘画,没有参加“四川画派”开启了先河的“伤痕美术”创作活动。
周春芽80年代初期的作品主题主要来自藏民的生活,这种流露着对藏民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品,标志着周春芽积极的介入了“乡土美术”创作。
事实上,“乡土美术”依然是经典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旁观”视角。
周春芽1980年创作的《藏族新一代》(图1)以及1981年创作的《剪羊毛》等体现出的“旁观”的创作立场都无不流露出樸实的人文主义关怀。
周春芽此时的绘画与惯行的“乡土写实主义” 语言表征也呈现出一些差异性,初露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端倪,这也为周春芽后来由“旁观”转向“内省”的表现主义绘画埋下伏笔。
二 1985-1990的转型期80年代中期,中国正值现代艺术运动的“85美术新潮”活跃时期,年轻艺术家不满于苏联模式下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以及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可能,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
周春芽作品形式分析作者:于东梅胡玉森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9期摘要:周春芽是中国当代极具个性与创造力的画家,其创作中“反常化”的呈现是他把常规元素由熟悉变陌生的特殊艺术手段。
他所表现的人物、事物和动植物这些常见元素给予“反常化”的表现后,改变了物体原本的特性,形成了一种超出常理、常态的艺术形式。
本文主要围绕周春芽的绘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目的是想要探索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为了能够探寻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艺术之路。
关键词:周春芽;艺术观念;绘画形式在当代艺术界,周春芽是一位激情与表现力兼具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艺术观念,兼具东西方审美的双重气质,绘画风格令观者惊奇,创作个性自由大胆,绘画形式自由无拘。
最引人注目且也是反复让人提起的话题则是其不同系列作品中表现的不同艺术形式。
在我国当代大众艺术的快速发展中,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在依靠作品与政治热点、新时代热点、网络媒体热点相关联,去表明某一种社会现状,但周春芽则是时代艺术潮流趋势的旁观者。
他的艺术观念是回归中国的笔墨语言创作方式,将中国水墨笔法、构图等传统文化资源自然地融入创作之中。
周春芽的绘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藏族系列时期、石头系列时期、绿狗系列时期、桃花系列时期及豫园系列时期。
在校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藏族作品,如《藏族新一代》等,画中人物表情既天真又快乐,给当时习惯那种学院风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新画风。
1986年周春芽在德国留学时,新表现主义在欧美成为最盛行的艺术潮流,西方著名艺术家所表现出的浓烈明快的色彩、厚重的笔触和多变的语言风格令他震撼。
周春芽逐渐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这时的他并没有一味地去追寻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形式,反而开始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寻找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填补他在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失衡。
周春芽留学回国后,陆续创作了《石头》《绿狗》及《桃花》等系列作品。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艺术的观念和对艺术的了解是在社会的客观存在中发现的,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
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作者:周勇吉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4期摘要:周春芽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在卡塞尔综合大学留学期间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鼎盛时期,基弗、里希特、巴塞利茨、伊门多夫等人作品的强大表现力刺激着艺术家的神经,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促使艺术家探索彼此之间的链接与转换。
周春芽回国后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东方美学,试图找寻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尝试用西方表现主义的手法实现对中国传统书写的当代转换。
本文將以艺术家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其作品风格。
关键词:周春芽、传统、当代、表现主义、意象油画经过艰难的探索,周春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表现主义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形成了具有个人化特点的独立绘画语言,实现了对中国元素的当代转换。
艺术家的作品深受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表面形式的简易模仿,其中还糅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用西方的表现主义手法重新建构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
一、传统文脉的传承90年代初期,周春芽在其作品中加入了中国传统的题材山石、花卉等,《山石系列》中对笔法维度特别考究,汲取了中国传统水墨、中国传统园林的形式特质,色彩凝练,表达出艺术家意象的花卉与山石。
《黑根系列》中借用中国画的笔法,运笔方式类似中国画创作中对枯树、山石、藤蔓的表现,逆锋、侧锋、皴、擦、染、点交替,笔触豪放,线条苍劲又富于节奏感。
作品虚与实结合,色彩奔放又让人感触到幽深的意境,作品无论在意境美还是形式上都做到了有机统一。
1997年之后周春芽用绿色来画黑根,对于艺术家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绿狗》系列作品大面积的留白与绿狗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又和谐统一。
艺术家的这种创作方式是有其根源的,在中国传统水墨中,一朵花、一只鸭、一块石头都能作为单纯绘画元素支撑起一幅画。
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人的传统,周春芽试图通过对形态各异的狗的描绘表达其个人精神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被赋予了某种文化隐喻,每年桃花的盛开与凋零和春天的到来与逝去相联系,有着青春易逝的意蕴。
解读周春芽“桃花红人”系列作品之一刘立策(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作为四川画派和85新潮美术及中国新绘画重要代表人物的周春芽,是中国重要的表现及抽象派画家。
近年来,他的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题材:红艳艳的桃花和红人。
在此之前,许多人对周春芽的《绿狗》作品印象深刻,认为其在视觉上先声夺人,具有强烈爆发力。
细观周春芽绘画历程的几次转型,可以看出,画家更多的是将描绘的母体作为探索绘画语言的实验资源而不是再现资源。
绘画语言的不断实验,积淀成为画家今日的面貌:随意自由笔触下的山石、绿狗或桃花,在反叛传统的意象中体现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迷恋,对中西绘画技法、艺术精神的融会贯通,开创了中国“新绘画”的先河。
一、语言探索――山石、绿狗、桃花红人周春芽是最早无目的地使用表现性语言的画家之一。
“85新潮美术”前,中国多数画家把人道主义情感寄托于社会写实,周春芽却把绘画本体融入画面,通过独特视角借助凝重的笔法造型,直接表现个人性情,“伤痕”的背景悄然消失,这是对形式自律性较早的探索,如《藏族新一代》(1980年)、《阳光下的若尔盖》(1984年)、《月光下的塔》(1985-1986年)等。
1986年,周春芽前往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留学,当时,在美国和西欧兴起的新表现主义思潮正风行全球。
第一次看到这些大师的画,浓烈的色彩和厚重的笔触给周春芽巨大的冲击,强烈的语言风格令人震撼。
在异国他乡,人很容易感受什么是历史,因为脱离了故土的人也会有脱离历史的感受,这样的好处是,他可以重新审视过去。
(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远在异国他乡的周春芽听到了中国的一首古曲《塞上曲》,就像被电击了一般,从此神往那旋律就像庭院里随风飘动的草木一样,柔弱但具有韧性,于黄昏中显得凄美而恍惚,他感到自己的内心需要接续这样的东西。
1989年,他回到祖国,正值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流行,接受巴塞利兹、彭克和基弗尔影响,以绘画性作为基本艺术准则的周春芽很难成为流行艺术中的一员。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摘要】徐渭是中国明代著名画家,他擅长大写意花鸟画。
大写意画注重形神兼备,追求形象的生动和意境的超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个性化风格。
徐渭的花鸟画作品在创作特点、传统与创新、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和意境营造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和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营造出优美而富有生气的画面。
徐渭的作品既传承了传统的技法和审美标准,又注入了个人独特的情感和审美理念。
他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深受后人喜爱与传承,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在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创作特点、传统与创新、色彩运用、线条表现、意境营造、艺术领域、艺术价值、评价、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徐渭大写意花鸟画徐渭(1748-1823),字圣原,号兰谿,安徽桐城人,清代大画家。
徐渭是南画大家,世称“徐兰谿”。
他集中了南宋、元、明、清各朝家学之大成,得徐祺、杨洲、文徵明等画家之真传,尤以杨洲为师而事雷仲、吴仲二家,又师法文徵明。
工诗书画,兼工篆刻,亦善黄山,人物尤工。
作画设色浓淡合宜,笔法意境赅妙,其水墨勾勒简洁含蓄,即立带写,性得疏实,浑密相济,着格细处,多减繁就简,注重情致而韵于境界。
常以潇洒健逸、守雪深秀为美。
画海(《大石湖图》)高湖山(《松雪图》)名山,在异境胜境中还能凭其崭解境体,注蕴画鳞具象,逐渐形成个人的艺术画风。
通过形成其画风,将当时画师的绘画方法造诣得力的发展,成为南画的大家。
1.2 阐述大写意画的特点大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它强调表现画家主观感受和情绪表达,而非客观写实。
大写意画家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充满活力的笔触,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境界。
大写意画在形式上追求生动简洁,追求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化表现:大写意画强调画家自身的情感和情绪,画家通过笔触和线条的运用,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境界,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情感共鸣。
论闫平、周春芽绘画风格的异同作者:王咨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画坛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对色彩有特殊感知力的画家,依靠自己对色彩纯熟的掌控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
那些亮丽的色彩让笔者深深地爱上了他们画面,并且驱使笔者对其画面的艺术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其中,最吸引笔者眼球的要数活跃于当代艺术画坛的闫平和周春芽的作品,充满情感的丰富色彩,潜移默化的中西合璧,个性艺术语言的开拓创造。
这些看似偶然的冲撞下蕴含了来自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驱使的必然。
关键词:闫平;周春芽作者简介:王咨淇,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学科教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一、时空的重叠及分离闫平,195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同一时期,年长其一岁的周春芽也踏入川美校园刚满一年,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同受那个时代的影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结束了“红光亮,高大全”的图像霸权,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国门,迎来了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受压抑的人性得到了解放,艺术不再是政治的传声筒。
而是作为艺术家自我情感表达的工具。
此时的中国油画界正风靡着一股“伤痕美术”风,主要是青年艺术家以艺术创作的方式直接质疑自身的不足和失误。
学生时代的闫平和周春芽见证了中国油画的转变,而对他们产生更大影响并让他们投身其中的则是80年代继“伤痕美术”之后的乡土美术。
80年代中后期,闫平意识到,基于城市文化的关照以及“蜻蜓点水式的生活体验”,既无法窥知真实生活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和价值观念,又因风格的日趋矫饰而使得淳朴的“乡亲”逐渐离开了葬育他们真实的“土地”。
这使得闫平更加关注艺术语言上多样性的表现。
而周春芽同样为了提升自己在美术上的造诣于1986年前往卡塞尔综合大学留学。
当时,德国新表现主义思潮正以惊人的速度风行欧美国家,在这里周春芽第一次见到大师们浓烈色彩和厚重的近似于疯狂的笔触,毋庸置疑,这一切强烈的风格语言给了他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同时对其的艺术语言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写意表现主义——周春芽的画风·马俊子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众多新的画派和著名的艺术家,这个群体无疑是艺术世界的绚丽奇葩。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美协副主席,四川油画艺委会主任,乡土绘画、伤痕艺术、“85新潮”美术以及西南新绘画派的重要人物——周春芽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耀眼的明星,率先登上了国际当代艺术大舞台。
但是,那些过眼云烟的政治头衔并不是周氏所看中的,他只想作为一位更加纯粹的艺术家。
远观其画,像泼墨,大手笔,酣畅淋漓。
画面轻盈灵动,大气磅礴,率真奔放,强悍犀利,有粗犷野逸之美。
巨大的白色画布,意象造型,气韵生动,书写式挥毫,苍劲筋道,寥寥数笔,笔笔传神见精神。
颜料恣意流淌,色彩浓淡虚实变化,营造出东方诗意,飘逸空灵,如行云流水,如文思泉涌。
随意。
自由。
新奇。
刺激。
提神。
振奋。
牵肠挂肚,为之留恋忘返。
有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情结,这些富有中国大写意画的相貌和人文意趣。
近看,却发现颜料厚薄相间,笔触轻松率意有力,与背景分离,逸笔草草,以大笔触展现充满激情和表现力的油画。
画面隐约浮现的点和线,以及厚重浓郁的色彩融入复杂纠缠中,视线被千头万绪的构成元素缠绕,迷失于神秘魔幻,而主体意识突出。
稠厚堆积或猛烈泼洒的透明油彩罩在凹凸起伏的肌理上,宽阔的笔法被制约和限定于其中,细节精微,视觉感召力强烈。
这些表现性的因素却是西洋味十足。
在展览中,观众先会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又会遭受画面的排挤,似有隔膜,后又被拉拢并熔化,画面被打开而融入深处,进入一个倍感亲切的世界。
假如按照惯常的审美思维来看他的画,当然不太符合既定的图式。
通常,周春芽醉心于一种色,单纯却情感炙烈而丰富,猩红的山石、绿色的狗、红色或黑色的人体、绯红的桃花——运用自如的反自然色彩是他典型的风格,关注生命秩序和人类命运是其永恒主题。
在繁多新媒体新艺术的当代,周春芽以其卓越的才情与技能执着于传统的架上绘画,却拥有当代审美意识。
或许,艺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本身,却不由得我们去探寻:艺术家的灵感源于何处?这些作品怎样构建?揭示了什么?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有些什么玄妙?一、至今,周春芽的油画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山水精神——《石头》系列90年代初,周春芽以国画的传统题材花卉、山石为主题,对其质感、体积、纹脉肌理和形状用不寻常的油彩表现。
90年,通过写生完成文人画式的风景和人物。
接着,《头像》、《花卉》、《山石》和《假山》几个系列,借用国际化的新表现主义语言技巧来处理,对力度和笔法特别敏感,也被传统国画、新儒教和古代园林所吸引。
大胆用色使画增添异彩,重新诠释山石和花卉,面貌迥然相异,颜色跟自然不同,放于画面大片的空白中,笔法精练,个体抽象独立,表面被一层奇怪的增生物覆盖,暗示出模糊的天然本性。
殷双喜先生说:90年代初,周春芽从德国留学回国后,创作了一批颇为怪异的中国风景。
题为《红山石》和《上里印象》的两个系列的油画山水,将宋元明清古典山水的意象与西方绘画的框式取景奇特地组合起来,具有了一种跨越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超然气息,使人们犹如进入宇宙洪荒、天地苍茫的梦幻境界。
周春芽相信艺术不仅仅是所谓“特殊的风格”,在古人传统的艺术中,可以感受到永久不变的精神内容。
《红山石》用玫瑰红和黑色底纹烘托,色彩冲击力强,视觉震撼。
浓郁沉稳的红。
深邃的蓝。
脆生生的白。
颜料的堆叠、渲染、涂抹和交织,造型抽象,引人入胜。
《青石图》的色调冷峻,形态繁复多变,有浇铸感。
阴冷。
幽深。
蒙昧。
色彩流淌,印迹淋漓,肌理跌宕起伏,皴、擦、点、染交替吻合,长短线条参差不齐,自由缠绕交叉,随意划痕。
高光诡异,视线头绪混沌,吞噬于不可叵测的恐怖谜团里,主体意识却明显。
画面背离古典趣味的优雅与孱弱,反映了画家对传统难以言喻的复杂心智。
94年,《红石•雅安上里》和《山水》很性感,恍惚之间感觉像肉团,如温润祥和的血块。
画面油彩“墨分五色”,颜料结成硬壳覆盖,不再平整,而出现凹凸起伏状。
画笔稳健直接,一气呵成,没有修改的余地,如画于宣纸的传统水墨画。
画面结构与现实的表皮无任何直接的联系,倾向抽象却融入实际的细节。
有时浓稠的油彩产生书法式的“飞白”,如微风轻轻地掠过,如山涧淙淙流淌的小溪;有时油彩厚重如积墨,如同珠光宝石,黝黑发亮。
2000年,《太湖石》中白色背景上的石头如狗竖立,又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
扭曲的形体悬浮于白色画布,无任何支撑。
画面上的线条,或圆滑滋润,或锋芒锐利。
石块的轮廓朦胧,绘画的活力四射,饱满精熟的笔触构成图像。
《白太湖石》画于黑色背景上,形体更客观具象。
凸现的主体小巧,洁白如玉,弯曲的形状,分布着丰富的纹理,??有幽暗深邃的空洞。
画中不再有真实的情节,却加入主观而出人意外的细节:洞穴中浓艳的红色颜料顺着画布流淌而下,恍如少女的初潮,也许是失贞的伤痛。
性感。
神秘。
迷惘。
憔悴。
也如脆弱病态的黛玉,让人担忧,令人焦虑。
或许,这是潜意识地表达现实的性问题,或遭遇暴力的倾向,或色彩冷暖的对比,或观念的转化和提示。
太湖石的形体变化多端,圆滑饱满的轮廓含蓄,凸凹起伏不平的表面,以及天然镂空交错的洞孔更加灵透。
也许是有些艺术家有不可排除的相同点,雕塑家亨利•摩尔作品的那些孔洞和形体也像太湖石,雕塑家展望也用不锈钢做过大量的“太湖石”,画家岳敏君也画过张着大嘴的人与太湖石结合。
山石坚硬,以多种形式表现,从深色悠远的背景中慢慢地浮现出来,背景随之逐渐淡化为近于白色,又像水下的幽灵幻影。
石头无明确轮廓,是淡色和深色区域构成的大块物体,将传统书法式的线条进行整体打包、裹缠和压缩,或许是对古典具象绘画语言的叛逆。
这是反理性、反逻辑、反自然的艺术,是情绪化的画面,颠覆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与西方油画的创作方式和理念。
(二)黑根与绿狗目前,《绿狗》应该是周春芽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更接近画家个人化的本色,吸引了众多眼球,在视觉上先声夺人,具有强烈爆发力。
——被浑身绿色的狼狗所威慑。
巨大而空旷的白色画布上,漂泊着一只大狗,绿色的身影、充实的质感和强烈的攻略性,令人不能忘怀。
画家快捷地勾画,大笔一挥而就,不拖泥带水,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绿狗或站立,或打滚,或跳跃,或行走,动态潇洒大方,画中仿佛传来狗的狂吠,呼之欲出。
瞪着具有攻击性的双眼,竖立起耳朵,张开血盆大口,呲牙裂齿,吐出猩红的舌头,咄咄逼人,凶猛的德国犬正向观众走来。
狰狞。
矫健。
灵活。
威武。
张牙舞爪,却内含温情。
绿色的狗四周全是空白的背景,绿色与白色对比醒目而和谐。
有的颜料向下自由流淌,有的狗笨拙,有的迷茫,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被风格化。
《绿狗》源于一条德国牧羊犬,它是画家的宠物。
94年,狼狗“黑根”使周春芽愉悦,并成为他的特别伴侣和画面的主角。
《黑根一家》是一个重要转型期的作品,受中西影响的痕迹被内合融化,如画家的日记。
《平顶上玩耍的黑根》、《跑动的黑根》和《站立的黑根》就表明画家的一种状态:自然朴实,轻松愉快。
《黑根一家•男女主人》的笔触像用毛笔画出的枯树山石和扭曲的藤蔓,散开的笔锋连戳带拖,顺笔、逆锋和侧锋交替,使画生气勃勃。
《黑根•月下情人》背景是黑和灰色的裸体,像殴斗,像挣扎,又像交媾。
周春芽说,这组画是被当今肆意蔓延的性交易和复杂多样的腐败所激发。
97年,在不知不觉中,周春芽首次将黑根画成绿色,且推出《绿狗》系列。
最初,绿狗被不同大小男女的“性”纠缠,似乎熟悉人的性事,或者性是生命的共识。
狗有时与女主人嬉戏,男主人却惬意地靠边旁观,人物的姿态和表情都无意刻画,而突出整体气氛。
占据中心的是狗的动态及运动轨迹,如连续重叠的影像,不求形似只求意表,不再现事件本身,而突出浪漫与温情。
后来,周春芽直接将绿狗置于视觉中心,重复画一条风格化的狗,变成一种符号,——甚至,一只狗就是一幅画。
如画风特异的传统水墨画家八大山人的一尾鱼,一块石头,一只鸟,一朵花。
空茫茫的大片白色背景上伶俜的狗,它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最初的几幅画,狗头与犬齿的细节描绘精确,较写实。
后来,狗的造型不具透视,更加简洁,像山石或树桩的雕塑一般。
狗为什么成为画家所要表现的对象呢?这些画几乎无古法可循,狗在国画里是少见的题材,在西方也非多见的主题。
吕澎先生在《绿狗叙事》中说:“狗在画家的生活中是潜在的需要,这样与人相比看来似乎无意识的生命成为逐渐减少自然性的都市环境中人的一种渴望。
事实上,只有一种通情理的、具有依附性的生命也许可以让人感受到慰藉,使你在枯燥和空乏的社会环境里沾染一点自然与淳朴的气息。
”绿狗是周春芽个人的图像表达,笔触流利而充满生成性,富有层次的颜色,如岩浆涌动,如涟漪粼粼。
在色层中似乎有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正引出即将崩溃或喷射欲出的预兆。
这与沉静的绿色矛盾,颜料扭曲了色彩,狗表里不一:张大嘴,喘粗气,诡异,很疲软。
唯有公狗生殖器的红色与狗舌呼应,有性的意味和气息。
绿狗有不同的情绪和姿势,是否影射了一种暴力的隐喻?仿佛暗示了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野性,这条狼狗被赋予奇迹。
99年,黑根突然病死,周春芽极度痛苦,暂停画《绿狗》。
黑根是画家艺术转折的直接诱因,是一种生命启示,进而唤起他新的艺术生命。
01年初,出现转变,周春芽再画“大绿狗”,这是更加醒目刺激的图像。
他把对黑根的感情化入笔端,如草书狂放舒逸地书写,意象而表现充分,绿色的作用似乎越来越明显,具有敏感而自然的天性。
画家没有疯狂地追求形式创新,或极端地展示反社会,或对主流价值观解构,而是含蓄地把绘画语言的暗示、隐喻和寓言发挥极致。
画家进一步放弃对形体的追求,狗被色彩和笔触虚拟化,对象的存在与特征只用笔法提示。
新绿狗已不实在,而变成画家的态度、狗的姿态和画面结构的整合。
在“1981-2001新形象”的四幅画,已无大块物体,真正的主体是宽大而充满活力的笔触。
在白色画布上颜料薄而透明,从内部构建了秀骨清像的狗,处于空灵的精神层面,宛如飘忽的魂魄。
狗有犬科动物典型的抓挠姿势,与竖立形态的狗交替出现,也与山石自然吻合。
03年,以雌狗为主题的三幅画是最具代表性的绿狗,迥异于以往,画家将大狗高耸,狗的神情温柔而期盼。
画家又将自己放入画面,且以暧昧的姿态拥抱绿狗,如许多艺术家常常借狗的警惕来反映情人的机敏。
绿色怎么出现于画布?周春芽不清楚,我们也无从知晓。
或许,出于偶然为之——《绿狗》就此诞生。
或许,是出于绿色的环保,我记得后来四川的出租汽车也一改以前的红色,而覆盖上绿色。
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无疑是周春芽的伟大创举。
我们不难发现,狗有多种颜色,却独无绿色,而绿色的狗更刺激,主观的表现得到强烈的突出。
这不仅仅是色彩问题,与客观违背,却出现一种消解现实的意义,表明艺术家不注重对象的形似与否,进一步放弃视觉表面的真实性,而追求内心的本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