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电子与电路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79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简介创业的辉煌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正式创建于1978年,主要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应用和微电子学等三个专业组成。
这三个专业又分别北京大学原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建立于1955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9年)和物理学系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建立于1956年)发展而来。
1969年至1978年期间这三个专业设在是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
培养了程序专业学生140名;计算机专业学生226名;半导体专业学生200余名。
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与738厂、石油部等单位合作,于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1974年又研制成功中型机DJS18机(即6912机),同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为我国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军事研究、科学计算等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半导体专业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展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于197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三种类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
这两项成果双双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学、科研的实践,不仅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该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培育时代英才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目前有教职员工20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49人,讲师(助研、工程师)67人。
这支队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与微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设有2个本科生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微电子学专业。
2023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书目1. 《微电子工艺学》(第二版)作者:张艺刘亮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第三版)作者:王春飞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3.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知识及实践》(第三版)作者:姜翠芬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4. 《数字集成电路》(第二版)作者:肖逸李毅刘啸持之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5. 《CMO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第四版)作者:钟渐亮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6. 《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第二版)作者:杜小林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7. 《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第二版)作者:贾灵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作者:吴伟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 《模拟电子技术应用》作者:王庆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0.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作者:郑平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11. 《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作者:贾卫军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2. 《微电子加工》(第二版)作者:张庆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13. 《射频电路基础及应用》作者:杨立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4.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从基础到实践》作者:刘远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5. 《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作者:高荣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16. 《集成电路设计》作者:陈思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17.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作者:唐朔飞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18. 《Verilog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作者:黄山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9. 《硅材料科学》作者:徐新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作者:段英安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1. 《可编程逻辑器件与FPGA设计》作者:张宏基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2. 《自适应滤波》作者:周少波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3. 《零、一、无穷大:数字LCR电子技术》作者:刘炳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4.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作者:仝家骊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5.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与控制:MATLAB版》作者:高伟梁海波唐一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6. 《数字信号处理》作者:唐朔飞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7. 《FPGA与ASIC设计流程》(第二版)作者:陈锴等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8. 《解析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作者:王永生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9. 《高速电子技术设计》作者:罗大昕出版社:科学出版社30.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前沿及发展》(第二版)作者:吕晔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以上就是2023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书目。
国内院校微电子专业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成立于1986年,由原中国科学院109集成电路制造厂和半导体所微电子学部合并而成,2003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
下设4个研究室和两个制造部。
设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1. 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⒉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3. 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讯与多媒体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
本专业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与综合性学科,跨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微电子所欢迎并鼓励通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或固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或电子线路□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或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讯与多媒体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①英语②模拟集成电路③数字集成电路或信号与系统或通信原理或电子线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建有材料和器件大楼、基础理论和理化楼、电子楼、超净楼、离子楼及专业图书馆等。
本所现有研究员69人,包括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55名,硕士生导师53名。
本所是从事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电路及其应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考研招生专业招生科目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一、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简介-启道根据教育部、科技部教高[2003]2号文件:关于批准在北京大学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精神,北京大学经2004年4月20日第531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来建设,是按新模式建立、新机制运行的北京大学直属学院,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探索多途径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实行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和后勤社会化,实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秉承北京大学“民主科学、兼容并蓄”的传统,坚持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为建院宗旨。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两个学科(软件工程学科、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学科)、四个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北京)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综合性软件与微电子人才培养实体。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教育部和科技部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从建院起,就以"创建世界一流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为己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计划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前沿的学科,涉及到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方面内容。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我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
一、了解基础知识在学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我计划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加相关课程,学习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电路理论等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在学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掌握以下核心课程:1. 微电子器件学习微电子器件的原理、设计和制造技术,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制造工艺和工艺流程。
2. 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学习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包括逻辑设计、模拟设计和物理设计等方面内容。
通过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3. 微电子材料与工艺学习微电子材料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了解不同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制造工艺和工艺流程。
4. 微电子器件测试与可靠性学习微电子器件的测试方法和可靠性评估技术,包括电学测试、热学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方面内容。
了解测试技术在器件品质和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三、参与科研项目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计划积极参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研项目。
通过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合作,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创新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四、实践和实习在学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我将积极参与实践和实习活动。
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经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继续学习和深造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完成本科学业后,我计划继续深造,攻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通过深入研究某一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总结: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专业。
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核心课程、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和实习以及继续学习和深造,我们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优秀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2019考研北大软微867专业课大题简要回忆数据结构4个题1. 给了一个二叉树的图,具体记不清了,中序反正是ABCDEFGHIJ ,要求写出前序,中序,后续遍历序列。
10分2. 要求根据查找频率设计排列顺序,并且计算查找长度。
(这个题在王道真题分析上面的原题)。
这个题我从真题分析上抄下来给大家看看,是2013年408统考真题第42题。
原题如下:设计包含4个元素的集合S={“do” ”for” ”repeat” “while”}各元素的查找概率为p1=0.35p2=0.15 p3=0.15 p4=0.35 将S保存在一个长度为4的顺序表中,采用折半查找算法,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为2.2,请回答:(1)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保存S,且要求平均查找长度更短,则元素应该如何排列?应使用何种查找方法?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是多少?(2)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保存S,切要求平均查找长度更短,则元素应该如何排列?应使用何种查找方法?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是多少?3. 给了ABCDEFGH 8个字母,并且给了使用频率,0.020.03 0.06,... ,0.32 要求对其进行哈夫曼编码。
4. 给出了一个有向图,要求使用Dijstra最短路径算法求出V0到V1,V2,V3,V4的距离和路径,要求写出过程。
操作系统3个题1. (1)请求分页的知识考察以及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2)画出内存地址变换的机构【我有话要说: 这个图,平时看了N遍,但是让你考试的时候手画出来还真不好画,我花了很多时间雕琢这幅画....】(3)根据LRU和FIFO置换算法,分别列出一个内存访问序列的缺页次数。
【15分】2. 给出了3个进程,P0P1P2三类资源X0X1X2,给出了最大需求矩阵和已分配资源矩阵,即Max矩阵,Allocation矩阵,问能不能给 P1分配其请求的(021)资源请求?【10分】3. (1)文件目录和目录文件的区别是什么?【4分】(2)请描述线性检索树形文件目录的过程。
北大软微研究生科目一、导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以下简称软微)作为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学院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软微研究生科目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特色等方面对软微研究生科目进行概述,旨在为广大研究生学子提供关于软微研究生教育的详细了解。
二、课程设置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2)分布式系统原理与实践(3)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4)大数据处理与分析(5)网络与信息安全2. 软件工程专业(1)软件需求工程(2)软件体系结构设计(3)软件测试与验证(4)敏捷开发方法与实践(5)软件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3.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1)模拟电子电路设计(2)数字信号处理(3)通信原理与系统(4)微波与天线技术(5)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以上所列课程仅为软微研究生科目的部分范围,具体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还需以学院官方公布的最新教学大纲为准。
三、教学目标软微研究生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科目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的打好,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软微研究生科目的教学目标包括:1. 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2. 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具备扎实的软件开发或电子通信工程应用技能;4.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特色软微研究生科目的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性强:软微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实践项目和实验环节,使学生在课堂学得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实践。
2. 强调科研创新:软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并加入相关的科研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国际化视野:软微注重国际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原理与应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微小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的学科领域。
它涵盖了从半导体材料到集成电路,再到电子系统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原理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基础原理1.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是微电子器件的基础材料,了解其物理性质对于理解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在半导体物理中,我们会学习半导体的能带结构、载流子动力学以及PN结等基础概念。
2.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器件是微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等。
我们将学习这些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并了解如何应用它们来实现电流的控制和放大。
3.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将不同种类的电子器件集成在同一片半导体芯片上。
在学习集成电路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封装工艺、设计流程以及各类集成电路的应用。
二、应用领域1.通信领域微电子技术在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和制造集成电路来实现无线通信设备的功能,比如手机、无线路由器等。
此外,微电子技术还可用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各类通信系统中。
2.医疗领域微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例如,通过微电子传感器可以实现生物体内各种参数的监测和测量,为医疗诊断提供便利。
此外,微电子技术还可用于医疗影像设备、假肢等医疗器械的开发与制造。
3.能源领域微电子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储能技术等方面。
通过设计和制造高效的微电子器件,可以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和利用率,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4.自动化领域微电子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结合,可以实现诸如工业控制、智能交通以及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自动化系统。
微电子器件的小尺寸和高集成度使得这些系统更加紧凑和高效。
结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前沿且重要的学科,它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其基础原理,并将其应用于通信、医疗、能源和自动化等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培养掌握微电子器件设计、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
为了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本文档将介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电路理论等内容。
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微积分•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电路理论与实验•工程化学•离散数学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微电子器件设计、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是培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内容。
•微电子器件与电路基础•微电子工艺学•VLSI设计基础•集成电路CAD•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嵌入式系统设计•MEMS器件与技术•高频电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与可靠性•数字信号处理•摄像与图像处理课程安排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学时安排如下:•基础课程:共计4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4•专业核心课程:共计8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选修课程:共计2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6课程目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扎实的微电子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微电子器件设计、工艺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技术;•具备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掌握微电子器件设计、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考研考情分析及经验指导【盛世清北】【简介】本文重点说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考研招生变化,复试内容及分数线,参考书,历年真题,盛世清北内部资料,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考研经验等。
【考情分析】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专业课历年考试难度大,考的深,考的活,即使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掌握程度与考生高校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学,怎么考高分是在报考北京大学考生面前的拦路虎。
因此,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北京大学考试风格,考试题型,考试重点,难点,突破跨越顶尖名校的障碍。
由于北京大学考试要求及难度大于其他高校,因此,北京大学专业课程的备考,也可用于其他高校通科目专业课程备考使用。
【2021招生目录】【院系招生变化】对比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1年与2020年招生目录,总结出:1、招生专业不变;2、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方向增加软件工程实验班好集成电路实验班,工程管理硕士专业的研究方向减少互联网金融方向;3、电子信息专业的招生目录备注减少考试科目情况;4、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考试科目减少了命题创作和英汉互译,增加了语言信息综合和数字艺术综合,其他专业考试科目不变;5、电子信息专业招生人数增加38人,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招生人数减少43人;6、科目代码改变:869变为839;918变为858;916变为857;综述,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招生变化较大,备考考生注意报考。
【复试分数线】【复试内容】一、复试时间、方式:复试时间:5月6日开始进行(具体时间请查收邮件)复试方式:由于受疫情影响,此次复试采取远程复试二、复试基本内容和复试程序:1、资格审查材料:参见《附件1: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统考研究生复试通知》。
2、按照各招生专业方向及考试类别分组,差额复试。
3、复试以综合面试为主,对综合能力较强且具备今后专业学习能力的考生予以择优录取。
复试将综合考查考生的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情况。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专业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78年,它的前身是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软件专门化组与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技术专业。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在计算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过良好训练,能适应计算机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50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89学分:公共必修课26学分,大类平台课20学分,学院要求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30学分2)选修课程55学分:专业选修课43学分,通选课12学分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26学分2.大类平台课程:20-31学分必修课程:20学分可替代课程: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1A替代1,2A替代2,3A替代3,5A替代5,6A替代6;加修4A、7A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31学分。
3.学院课程:13学分必修课程:可替代课程: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4.专业课程:73-80学分必修课程(30学分)1)专业数学/理论基础(15学分)2)硬件基础(9学分)3)系统软件基础(6学分)限选课程 (11 - 17学分 )选修组合课程(32 - 20学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考各个学科方向的推荐专业课组合,自行选择,至少选修20学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生课程一、简介我所研究生一级学科名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名称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有以下四个方面:微/纳电子器件及微系统;系统的芯片集成;微/纳米工艺学;微/纳器件和系统的CAD方法。
我所现有博士生导师13名;研究生课程共设置19门;目前在校学生数:博士生77人;硕士生:235人(包括工程硕士125人)。
2005年度录取人数:博士生14人;硕士生102人。
2005年度毕业人数:博士生8人;硕士生33人。
二、博士生导师情况介绍姓名职称研究方向李志坚院士教授半导体新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微电子机械系统陈弘毅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多媒体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VLSI实现和系统的芯片集成技术)周润德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处理器与嵌埋式系统设计,加密算法,低压,低功耗电路设计)许军教授SiGe/Si微波功率HBT器件与集成电路以及超高速应变硅MOS器件刘理天教授半导体新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微电子机械系统魏少军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多媒体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VLSI实现和系统的芯片集成技术)陈炜教授纳米加工、纳米电子器件、超导量子器件和量子计算实现孙义和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多媒体DSP技术、VLSI测试方法和可测性设计、网络安全)陈培毅教授半导体新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新型半导体材料余志平教授半导体器件和电路计算机模拟(包括亚100nm硅CMOS器件模型;纳电子器件量子输运模型;基于版图和衬底耦合的RF(射频)电路分析,验证软件和电路单元自动生成。
王志华教授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生物与医疗微系统芯片设计,射频电子标签电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任天令教授新型微电子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新型半导体存储器、纳电子与自旋电子学王燕教授纳电子器件的量子输运模型,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电路计算机模拟三、课程设置本年度共开设研究生课程23门,新开课4门。
微电子电路1. 简介微电子电路是指由微米或纳米尺度的电子器件组成的电路系统。
微电子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广泛,包括计算机芯片、通信设备、嵌入式系统等。
2. 微电子器件微电子电路的基础是微电子器件,也称为集成电路器件。
微电子器件包括传统的二极管、晶体管,以及更先进的MOSFET、CMOS等器件。
微电子器件的尺寸通常在几微米或纳米级别,由于尺寸小和制造工艺复杂,使得微电子器件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和高稳定性的特点。
2.1 传统器件传统的微电子器件包括二极管和晶体管。
二极管是一种具有两个电极的器件,其主要功能是控制电流的方向。
晶体管是一种三极管,其主要功能是放大电流或控制电流的大小。
2.2 先进器件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目前最常用的微电子器件。
MOSFET 是一种三极管,具有非常好的开关特性和性能稳定性。
CMOS 是一种集成了N型MOS和P型MOS的器件结构,具有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优势。
3. 微电子电路设计微电子电路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需求,使用微电子器件来设计和实现电路系统。
微电子电路设计包括电路结构设计、电路布局设计、电路仿真和验证等步骤。
3.1 电路结构设计电路结构设计是指确定电路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在电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电路所需功能,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功耗。
3.2 电路布局设计电路布局设计是指将电路结构中的器件和线路进行布局,以满足电路的性能和尺寸要求。
电路布局设计需要考虑到各个器件之间的电容和电阻等参数,以及噪声和功耗的影响。
3.3 电路仿真和验证电路仿真和验证是确定设计的电路是否符合预期性能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电路仿真工具,可以模拟电路的工作情况,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多次仿真和优化,直到满足要求。
4. 微电子电路制造工艺微电子电路的制造工艺是指将设计好的电路转化为实际的物理器件的过程。
微电子电路的制造工艺通常包括晶圆加工、制造、封装和测试等步骤。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电子学基础 / Conspectus of Microelectronics课程代码:020727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 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开课院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系教材:张兴黄如刘晓彦主编.微电子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要参考书:[1] 郝跃主编.微电子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 吴德馨主编.现代微电子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3] (美)Donald A.Neamen编.半导体器件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6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微电子学发展史、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和SOC电路的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该课程为学生进行微电子技术研究和集成电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集成电路的器件、组成、制造工艺及基本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1. 晶体管的发明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史2. 集成电路的分类3. 微电子学的特点第二章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基础1. 半导体及其基本特性2. 半导体中的载流子3. pn结4. 双极晶体管5. MOS场效应管第三章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1. 半导体集成电路概述2. 双极集成电路基础3. MOS集成电路基础第四章集成电路制造工艺1. 双极集成电路工艺流程2. MOS集成电路工艺流程3. 光刻与刻蚀技术4. 氧化5. 扩散与离子注入6. 化学气象淀积7. 接触与互联8. 隔离技术第五章集成电路设计i. 集成电路设计特点与设计信息描述ii. 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iii. 集成电路的设计规则和全定制设计方法iv. 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v. 集中集成电路设计方法的比较vi. 可测性设计技术第六章集成电路设计的EDA系统1. VHDL及模拟2. 综合3. 逻辑模拟4.电路模拟5.时序分析和混合模拟6.版图设计7.器件模拟8.工艺模拟9.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技术第七章系统芯片(SOC)设计1.系统芯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SOC设计过程第八章光电子器件1.固体中的光吸收和光发射2.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第九章微机电系统1.基本概念2. 几种重要的MEMS器件3.MEMS加工工艺4.MEMS技术发展的趋势5.纳机电系统第十章纳电子器件1.纳电子器件概述2.碳纳米管和半导体纳米管3.量子电、量子线4.单电子晶体管5.分子结器件6.场效应晶体管7.逻辑器件及其电路第十一章微电子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1.基本规律2.趋势和展望三、实验(上机、习题课或讨论课)内容和基本要求1. 各章课后均有习题2.关于微电子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微机电系统及纳电子等方面撰写小论文。
2023北大软微双学位题目北大软微双学位方案是北大软件学院与微电子学院在2023年合作推出的一项双学位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和微电子工程知识背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该双学位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学位方案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与微电子工程领域愈发融合。
然而,现有的学位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面临一定的不适应和学科融合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软件工程和微电子工程双重背景的高级人才,北大软件学院与微电子学院共同设计了软微双学位方案。
软微双学位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微电子工程技术背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通过该方案,学生将能够同时掌握软件开发、电子设计和集成电路布局等技能,具备在软件工程和微电子工程领域中进行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二、学制与课程设置软微双学位方案的学制为五年,其中前三年主要为软件工程学习,后两年主要为微电子工程学习。
前三年的软件工程学习中,学生将学习软件开发、数据库、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将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编程、软件工程实践等专业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软件工程实践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
后两年的微电子工程学习中,学生将学习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将学习集成电路设计、射频与微波技术、电子器件与材料等专业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进行电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等实践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三、实习与实践软微双学位方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制的第四年和第五年,学生将有机会进行长期实习和工程项目实践。
实习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实际软件工程和微电子工程项目中获得经验和锻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项目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进行研究或开发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