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电子与电路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79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简介创业的辉煌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正式创建于1978年,主要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应用和微电子学等三个专业组成。
这三个专业又分别北京大学原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建立于1955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9年)和物理学系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建立于1956年)发展而来。
1969年至1978年期间这三个专业设在是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
培养了程序专业学生140名;计算机专业学生226名;半导体专业学生200余名。
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与738厂、石油部等单位合作,于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1974年又研制成功中型机DJS18机(即6912机),同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为我国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军事研究、科学计算等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半导体专业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展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于197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三种类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
这两项成果双双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学、科研的实践,不仅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该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培育时代英才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目前有教职员工20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49人,讲师(助研、工程师)67人。
这支队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与微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设有2个本科生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微电子学专业。
2023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书目1. 《微电子工艺学》(第二版)作者:张艺刘亮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第三版)作者:王春飞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3. 《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知识及实践》(第三版)作者:姜翠芬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4. 《数字集成电路》(第二版)作者:肖逸李毅刘啸持之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5. 《CMO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第四版)作者:钟渐亮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6. 《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第二版)作者:杜小林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7. 《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第二版)作者:贾灵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作者:吴伟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 《模拟电子技术应用》作者:王庆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0.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作者:郑平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11. 《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作者:贾卫军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2. 《微电子加工》(第二版)作者:张庆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13. 《射频电路基础及应用》作者:杨立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4. 《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从基础到实践》作者:刘远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5. 《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作者:高荣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16. 《集成电路设计》作者:陈思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17.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作者:唐朔飞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18. 《Verilog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作者:黄山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19. 《硅材料科学》作者:徐新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作者:段英安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1. 《可编程逻辑器件与FPGA设计》作者:张宏基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2. 《自适应滤波》作者:周少波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3. 《零、一、无穷大:数字LCR电子技术》作者:刘炳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4.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作者:仝家骊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5.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与控制:MATLAB版》作者:高伟梁海波唐一林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6. 《数字信号处理》作者:唐朔飞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7. 《FPGA与ASIC设计流程》(第二版)作者:陈锴等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8. 《解析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作者:王永生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9. 《高速电子技术设计》作者:罗大昕出版社:科学出版社30.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前沿及发展》(第二版)作者:吕晔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以上就是2023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书目。
国内院校微电子专业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成立于1986年,由原中国科学院109集成电路制造厂和半导体所微电子学部合并而成,2003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
下设4个研究室和两个制造部。
设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1. 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⒉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3. 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讯与多媒体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
本专业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与综合性学科,跨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微电子所欢迎并鼓励通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或固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或电子线路□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①英语②半导体物理③半导体器件或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讯与多媒体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①英语②模拟集成电路③数字集成电路或信号与系统或通信原理或电子线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建有材料和器件大楼、基础理论和理化楼、电子楼、超净楼、离子楼及专业图书馆等。
本所现有研究员69人,包括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55名,硕士生导师53名。
本所是从事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电路及其应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考研招生专业招生科目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一、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简介-启道根据教育部、科技部教高[2003]2号文件:关于批准在北京大学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精神,北京大学经2004年4月20日第531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来建设,是按新模式建立、新机制运行的北京大学直属学院,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探索多途径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实行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和后勤社会化,实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秉承北京大学“民主科学、兼容并蓄”的传统,坚持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为建院宗旨。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两个学科(软件工程学科、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学科)、四个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北京)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综合性软件与微电子人才培养实体。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教育部和科技部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从建院起,就以"创建世界一流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为己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计划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前沿的学科,涉及到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方面内容。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我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
一、了解基础知识在学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我计划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加相关课程,学习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电路理论等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在学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掌握以下核心课程:1. 微电子器件学习微电子器件的原理、设计和制造技术,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制造工艺和工艺流程。
2. 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学习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包括逻辑设计、模拟设计和物理设计等方面内容。
通过实践项目,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3. 微电子材料与工艺学习微电子材料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了解不同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制造工艺和工艺流程。
4. 微电子器件测试与可靠性学习微电子器件的测试方法和可靠性评估技术,包括电学测试、热学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方面内容。
了解测试技术在器件品质和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三、参与科研项目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计划积极参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科研项目。
通过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合作,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创新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四、实践和实习在学习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我将积极参与实践和实习活动。
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经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继续学习和深造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完成本科学业后,我计划继续深造,攻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通过深入研究某一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总结: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专业。
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核心课程、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和实习以及继续学习和深造,我们可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优秀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2019考研北大软微867专业课大题简要回忆数据结构4个题1. 给了一个二叉树的图,具体记不清了,中序反正是ABCDEFGHIJ ,要求写出前序,中序,后续遍历序列。
10分2. 要求根据查找频率设计排列顺序,并且计算查找长度。
(这个题在王道真题分析上面的原题)。
这个题我从真题分析上抄下来给大家看看,是2013年408统考真题第42题。
原题如下:设计包含4个元素的集合S={“do” ”for” ”repeat” “while”}各元素的查找概率为p1=0.35p2=0.15 p3=0.15 p4=0.35 将S保存在一个长度为4的顺序表中,采用折半查找算法,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为2.2,请回答:(1)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保存S,且要求平均查找长度更短,则元素应该如何排列?应使用何种查找方法?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是多少?(2)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保存S,切要求平均查找长度更短,则元素应该如何排列?应使用何种查找方法?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长度是多少?3. 给了ABCDEFGH 8个字母,并且给了使用频率,0.020.03 0.06,... ,0.32 要求对其进行哈夫曼编码。
4. 给出了一个有向图,要求使用Dijstra最短路径算法求出V0到V1,V2,V3,V4的距离和路径,要求写出过程。
操作系统3个题1. (1)请求分页的知识考察以及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2)画出内存地址变换的机构【我有话要说: 这个图,平时看了N遍,但是让你考试的时候手画出来还真不好画,我花了很多时间雕琢这幅画....】(3)根据LRU和FIFO置换算法,分别列出一个内存访问序列的缺页次数。
【15分】2. 给出了3个进程,P0P1P2三类资源X0X1X2,给出了最大需求矩阵和已分配资源矩阵,即Max矩阵,Allocation矩阵,问能不能给 P1分配其请求的(021)资源请求?【10分】3. (1)文件目录和目录文件的区别是什么?【4分】(2)请描述线性检索树形文件目录的过程。
北大软微研究生科目一、导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以下简称软微)作为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学院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软微研究生科目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特色等方面对软微研究生科目进行概述,旨在为广大研究生学子提供关于软微研究生教育的详细了解。
二、课程设置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2)分布式系统原理与实践(3)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4)大数据处理与分析(5)网络与信息安全2. 软件工程专业(1)软件需求工程(2)软件体系结构设计(3)软件测试与验证(4)敏捷开发方法与实践(5)软件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3.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1)模拟电子电路设计(2)数字信号处理(3)通信原理与系统(4)微波与天线技术(5)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以上所列课程仅为软微研究生科目的部分范围,具体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还需以学院官方公布的最新教学大纲为准。
三、教学目标软微研究生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科目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的打好,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软微研究生科目的教学目标包括:1. 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2. 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具备扎实的软件开发或电子通信工程应用技能;4.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特色软微研究生科目的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性强:软微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实践项目和实验环节,使学生在课堂学得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实践。
2. 强调科研创新:软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并加入相关的科研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国际化视野:软微注重国际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