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科技成果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3
中国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朝继承北朝与南朝的科学知识,其科技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博物学、建筑学与医学上。
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大学)设有算学(数学系),专门数学人才的培养也在隋代才正式成立。
隋朝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
600年刘焯借由北朝张子信的数据,测定岁差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
604年刘焯制定出《皇极历》,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诸历精密,而且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
《皇极历》比过去的历法准确,虽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对后世历学提供了新标准。
定朔法、定气法也是刘焯的创见。
隋文帝平定南朝陈后将南朝的浑仪、浑天象及天文图籍都集中于长安,并且命庾季才与南朝周坟参照各家星官,绘成星图。
周坟与袁充等人还在太史局教授星象知识。
隋朝丹元子,按照东晋陈卓所定的星宫,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叫做《步天歌》1[1],文句浅显,便于传诵。
隋末唐初,李播写成《天文大象赋》2[2],用诗赋描述全天星官。
隋朝的星官体系十分发达,然而还有两个弱点:当时过分强调三家星的区分,使星空划分成为二元体系;在拱极区与黄道间,还有一些区域比较空白,命名的星星仍不够多。
隋廷提倡博物学,在当时出现大量地方志(或称图志、图经)。
隋廷明令全国各地推行方志编写[8],最后著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与《诸州图经集》。
隋炀帝又诏天下诸郡上风俗物产地图,据以编成《物产土俗记》及《区宇图志》,开中国编撰一统志之先河。
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图经而纂成《隋诸州图经集》二百卷[9]。
裴矩于大业时期在张掖掌管互市,从书传及西域商人的言论中,搜集西域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而写成《西域图记》。
这本书还记载自敦煌通中亚诸国直至地中海的三条丝路。
建筑学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恺与何稠。
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宁晋县洨河建造安济桥,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
隋唐科技成果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第二,隋唐五代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三,隋唐五代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务在农桑、时尚稼穑和勤于稼穑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起拨特易,牛乃省力,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駃騠、骡等新畜种.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著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著、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都取得了科学的结论.第五,隋唐五代的医学成就,至今仍盛传于世.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记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医药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在整个世界是没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毕生致力医学,被人们称为药王.他在唐高宗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针灸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针灸挂图、图谱、灸疗专著大量增加,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此外,隋唐时期完善了医事制度,对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医科也有了科学的划分,藏医和中外医药交流也空前发展,造就了一个医学上的辉煌时代.第六,隋唐五代的水利事业成就显赫.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而载入史册.涪陵鱼石则是我国最早的水位站.唐代的引黄灌溉和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修复和改造,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课题,为人类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g7 T/ ~+ ~. Y, O0 i 第七,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及洛阳城,唐代严密规划加以扩建的长安城,其设计思想合理,建筑规模宏大,皇宫、民居、坊里、市场、街道、水源、航运、绿化等各种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州桥造型奇特、设计精巧,至今仍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广泛应用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和高层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推动了古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第八,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也有一定的成就.当时的科学家,对于声、光、热、磁等物理现象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唐代制作的金属鱼洗和龙洗盆,就是运用了固体振动在液体中的传播和干扰的原理,还掌握了消除共振和共鸣的知识和方法.唐代还掌握了人工制造和提取结晶硫酸钾的技术,对于彩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孔颖达关于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的表述,揭示了彩虹产生的原理,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造虹的试验. 在化学、化工方面,唐代的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记载着水银制造方法.炼丹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硫、硝和炭三种物质的结合,可以制成火药,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分,火药的配方转入军事家之手,这一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火箭武器的出现.第九,隋唐五代的瓷器生产盛况空前,其技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隋代的青白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他如黄、酱、绿等釉色的瓷器也很精美.唐代的制瓷技术飞跃发展, 千峰翠色的越瓷、莹缜如玉的白瓷,都是凝结着高超技术的珍宝.那绝无仅有的唐三彩,其技术水平至今仍无以迄及.五代连年荒乱,但是勤劳智慧的陶瓷匠师却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第十,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无论是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金属冶炼、造纸、纺织、印染、造船技术的成就,都远远地高出世界各国的水平,而雕版印刷的出现,又是唐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及其传播(板书)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术的基础.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现后,到了宋朝,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费时、费工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经》,花费了12年时间,雕板达13万块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术取代雕板印刷已成为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具体做法如下:用胶泥刻活字,火烧使之坚硬,再把一个个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蜡的铁板上,加热,使蜡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上墨印刷.印毕,又对铁板加热,蜡熔化后取下活字,以备再用.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础. (1)元朝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2)敦煌发现的元朝畏兀儿文木活字.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及传播.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了“司南”(看图).它是由一把光滑的磁勺和刻着方位的铜盘组成,用手转动勺子,当勺子停下来时,勺把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北宋时,人们又不断地试验、探索、改进,终于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以后也能带磁,而且磁性比自然磁铁稳固,根据这个发现,制成指南针.以后又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了罗盘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稳定性,至今这种形式的罗盘针仍流行于世界各国.北宋时由于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于是指南针就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应用到航海业上.南宋时期,我国的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传播:南宋时,由阿拉伯的人传到欧洲.3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火药在唐末时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宋建立后,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宋加紧对武器的制作和研究,火药武器不断得到改进.到了南宋,则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管形火器,叫突火枪(看图),以巨竹为筒,内装有原始的子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枪炮,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里面装有铁弹丸(见图元代铜火铳),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已具备了近代火炮的基本构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14世纪初,伊斯兰教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武器.这时欧洲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火药武器并加以制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提问: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1.北宋沈括创“十二气历”及著《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被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看图)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请一位同学回答,他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哪两些方面?同学答:(1)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二)著有《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2)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及主持通惠河的开凿.(板书)郭守敬是一位大天文学家,他创制了一部历法——《授时历》.该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布,比《授时历》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郭守敬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领导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间的通惠河,使运粮漕船可以驶入大都的积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三、农学和医学(板书)1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板书)2宋朝针炙和法医学的成就(板书)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需要明确:王祯是元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北宋针炙铜人和南宋医学著作的出现反映了宋朝医学的新发展.四、成熟的古代建筑(板书)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板书)北宋出现了若干部建筑学专著,其中以李诫的《营造法式》最为著名.它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小结归纳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文化,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让我们勇于和善于汲取世界文明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创造出更灿烂辉煌的社会主义文化.明清科技成就:明清科技: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⑵、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业百科全书.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书籍.⑷、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别号霞客)写了一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名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对我国河道地理的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我国西南石灰岩地貌的介绍,是世界上有关这方面最早的记载,在科学上有很高的价值.明朝文学戏剧: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期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清朝优秀的小说还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笔锋直指封建社会的黑暗.明清时期戏剧也有很高的成就.最优秀的剧本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清朝中期,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前奏.书画: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徐渭擅长泼墨画,杰出的人物画家-陈洪绶代表作《西厢记》插图;清朝-画家号称“八大山人”的朱耷画风怪异奇绝、开一代画风.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不拘成规,自成风格.郑板桥擅长画竹.“扬州八怪”指乾隆时期在扬州卖画的金农、郑燮(郑板桥、罗聘、李鱓、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八位画家.他们讲究诗、书、画结合的整体艺术,不拘成规,自成风格,与正统画风不同,故称之为“八怪”. 郑板桥《兰竹图》集大成的类书:明朝编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清朝时期又编撰出集大成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但由于治学方法和所学内容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黄宗羲比较强烈地表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王夫之把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王夫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开始,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为止,这段时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和成就。
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文明和科技的辉煌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诸多重大的成就,并对世界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纸术的发展和应用隋唐时期是中国造纸术的黄金时期,也是造纸术远播海外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中国造纸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使用树皮纸到一个有机整体的连续纸,再到使用到千里马肚皮等废物做原材料的洁白纸张,制纸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制纸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Sheet,书籍,画册,信件和纪念品等等都使用了纸张,纸张的应用方便快捷,使得大量书籍与资讯的传播得到了促进。
二、火药的发明和应用隋唐时期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的时期,虽然火药的传统和始祖很多版本,但是据考证最早的火药出现时期为公元9世纪到10世纪,当时爆竹已经有了应用,火药的起源也与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一脉相承。
从隋唐时期开始,火药就被用作军事用途,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朝的“霹雳炮”,也就是中国第一门火炮,是一种近身防御型武器,震耳欲聋的巨响和无形的声压波,是当时战场上的一种威慑和攻击武器。
三、指南针的应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指南针是一个重大的发明,起源已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但是直到隋唐时期,指南针技术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隋唐时期,指南针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比如加入了指针和鎏金等装饰,从而使得指南针变得更加可靠和美观。
这个时期的人们使用指南针来判定地理位置,指引航行方向,也是中国海上航行开始的标志。
四、印刷术的推广和发扬印刷术是隋唐时期重大的发明和创造,随着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中国人的书法、绘画、印刷和石刻等方面的文化艺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隋唐科技成就与民生改善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盛世,不仅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更是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发明和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带来了很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也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在隋唐时期,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科技成就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改善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方面,隋唐时期最显著的科技成就莫过于水利技术的进步。
通过对水利系统的改进,江河湖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使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运转,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农业生产得到迅猛的发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宫水运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
大明宫水运工程是利用运河连接黄河和长江流域,运送粮食、工业原料和商品,实现南北方之间的交流和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则是利用中国的地形和水文特征,将原本丰富的南方水资源引入北方缺少水源的地区,有效解决了中国南北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翻转耕作法。
这种耕作方法改变了早期不停歇地耕作的习惯,利用了气候特点,使土地更加肥沃,增加了农作物的收成。
此外,还有那黄色石灰作为肥料,鱼池养殖,田间灌溉等农业创新技术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农业技术一样,中国的工业也在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技术成就。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瓷器和丝绸的生产技术。
隋唐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别致,技术也非常先进。
主要制作工艺有青花和五彩瓷器,其中每一种工艺都展示了不同的美学价值。
瓷器的兴起,除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之外,更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丝绸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而隋唐时期则是这道瑰丽的文化瑰宝的全盛期。
这时期的丝绸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江南地区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引导学习使用互联网,搜索“赵州桥”、“唐都长安、《金刚经》、“孙思邈”等资料,进而引导学生查找“现代建筑艺术”、“世界著名桥梁”、“现代印刷技术”等,学会利用网络扩宽知识面,博古知今。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隋唐文化中的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通过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古今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对人类目前科技的兴趣和向往,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和幻想。
(4)讲到赵州桥时可联系赵州桥已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意识。
讲到《金刚经》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补充《金刚经》被近代外国侵略者掠走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唐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方面的辉煌时期。
唐代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唐代该领域的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历史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介绍唐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
一、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唐代是我国造纸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累计出现了数千个不同类型的纸品。
这种高品质的纸,不仅可用来制作书籍、文献等,还可制作纸钞、印章等。
唐朝时期,大量的书籍得以制作、保存,这也成为唐代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火药火药是一种古老的化学发明,被称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唐代时期,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和军事技术,使口弹、火箭等成为可能。
唐代将火药用于军事,极大地提高了作战的效率,使中国在军事和战争上取得了很大胜利。
三、裴元庆的水逆理论裴元庆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许多突出贡献,但是他最为出名的是他的水逆理论。
水逆是指水星看上去在天空中反向移动,而不像其他行星那样只是沿着一个方向前进。
裴元庆发现水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这对现代科学也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四、唐代诗歌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精彩的诗文,其中包括了白居易、杜甫、李白等。
唐代诗歌多样化,不仅涉及爱情、友谊、乡愁、历史等多个方面,而且形式也不限,有律诗、绝句、七绝、五言古文等。
唐代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唐代文化发展的代表,它是由唐太宗所创造出来的。
开元年间,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经济繁盛,科技进步,菩萨教盛行,佛教思想发展,这些都为唐文化、科技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长安城长安城(今西安市)是唐代的首都,是一座宏伟的城市,也是唐代文化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长安城每一座殿观、宫殿、市井、坊街、桥梁等,都是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
唐朝的科技发展有哪些突出成就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朝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取得了许多突出的科技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并探讨唐朝的科技发展的一些突出成就。
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唐朝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之一。
在唐朝,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被刻版印刷,使得知识的传播大大加快。
此外,唐朝还广泛使用了绘图印刷术,例如木板水印印刷和活字木刻版印刷。
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火药的应用唐朝的科技发展中,火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的军事使用了火药,这使得军队在战争中具备了重要的优势,强化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火药的应用还促进了唐朝的炼铁、炼钢工艺的发展,提高了军事器械的制造水平。
火药的应用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技术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三、航海技术的进步唐朝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唐朝的航海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使得中国的航海能力大大增强。
唐朝推动了由茨城(即河南高邑)至广州的运河修筑,使得内河交通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唐朝的船只结构和航海仪器也得到了改良和创新,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唐朝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业技术的改进唐朝在农业技术的改进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唐代农学家集大成者魏征编纂了首部囊括了当时农业知识的农书——《农桑辑要》,对唐代的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朝还广泛引进了新品种的作物,例如在西域学得的葡萄和葵花的种植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
通过这些技术的改进和引进,唐朝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文化技术的繁荣唐朝除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技术繁荣。
唐代的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唐代的绘画艺术在笔墨、组合造型和色彩运用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成为后世中国绘画的重要源头。
唐朝的科技进步有哪些重要成就?一、纸张的制作与传播在唐朝,纸张的制作和传播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唐代打破了丝织品的垄断地位,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纸张,大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纸张的制作技术不断提升,纸张的品质不断改善,使得书写和印刷活动得以迅速发展。
纸张的传播也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使得知识的传播和沟通更为便利。
二、造纸术的创新与发展唐朝的造纸术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
在唐代,纸张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采用了多种新材料与新工艺,使得纸张的质地更加坚韧耐用、笔墨不渗透,书写更加方便。
唐朝的造纸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推动了造纸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三、火药的发现与应用唐朝是火药在我国历史上首次被广泛运用的时期之一。
火药的发现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武器的进步和军事战略的发展。
唐朝的科技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发现了火药的威力和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军事战斗中。
火药的广泛应用,使得唐朝的军事战略得以进一步完善,军队的威力得以大幅提升。
四、航海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唐朝的航海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唐朝时期,由于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完善,运河水运的交通便利度大为提高,为航海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唐朝的航海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商船和战舰的构造不断改进,航海仪器和引航技术得到了一定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结:唐朝的科技进步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纸张的制作和传播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造纸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纸张的品质得以提高。
火药的发现和应用推动了军事战略的发展,航海技术的突破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丰富了唐代人民的生活,也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科技进步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全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迎来了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隋唐时期,农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在此期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得到普及,如灌溉系统的完善、修建大型水库和水坝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有效性和产量,还改善了土地利用效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同时,农具的改良也是隋唐时期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
犁耕、田间灌溉工具等农具的改进,使得农民的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曲轮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犁耕方式,使得土地的开垦更为便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二、纺织业的发展隋唐时期,纺织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极大的提升,同时丝织技术也进一步提高。
丝织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数量增加,使得丝织品逐渐普及于民间,丝织品成为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商品之一。
这种进步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印刷术的推广隋唐时期,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项重大的科技突破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极为便捷,大大提高了宣传和信息传播的效率。
印刷术的推广也催生了大量的书院和学校,为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也为后来的科技和文化进步奠定了基础。
四、火药的应用隋唐时期,火药作为一种独特的科技发明,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日常生活中。
在军事方面,火药的应用使得战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弩的威力大大增强。
在日常生活中,火药的应用也给人们照明、煮食等带来了便利。
尤其是相传在唐朝时期,火药被用于烟花表演,当时人们发现了火药的美妙之处,火药烟花成为了一种时尚,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在农业、纺织业、文化和军事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一: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此项成果比外国早进一千年.
二:北朝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此书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和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1、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