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骨肿瘤的x线ctMr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15
骨肿瘤的诊断
介绍
骨肿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骨骼中,可能是恶性的或良性的。
及早发现和诊断骨肿瘤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流程。
临床表现
骨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类型、位置和病程。
常见的症状包
括疼痛、肿块、骨折、活动障碍等。
如果患者有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射线
–CT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MRI)
2.生物化学检查
–血液检查:测定骨肿瘤标志物如碱性磷酸酶、钙等
–骨髓穿刺:获取骨髓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
3.活检检查
–穿刺活检:通过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
–手术活检:直接切除部分或全部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诊断流程
1.临床症状观察: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初步判断是否疑似骨肿瘤
2.影像学检查:进行X射线、CT或MRI等检查确认病变的位置、大小
和范围
3.生物化学检查:进行血液检查和有需要时的骨髓穿刺
4.活检检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进行确诊
鉴别诊断
骨肿瘤的诊断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骨折、骨结核、骨髓瘤等。
细致的临床
表现和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结论
骨肿瘤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医生患者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才能达到准确诊断。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治疗和康复具有关键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骨肿瘤的诊断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概述与临床资料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成骨肉瘤起源于骨的未分化纤维组织。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率比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 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
成骨肉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亦有其好发部位。
原发性骨肉瘤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的干骺端,75%发生于膝关节周围(股骨下端、胫骨和腓骨上端);9.5%发生于骨干,其中34.1%可侵犯骨骺。
骨肉瘤常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等表现,以疼痛最为常见。
开始为间断性,后持续性加剧。
侵犯软组织时患处可出现肿块,边界常不清,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表浅静脉怒张,邻近关节可肿胀积液。
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多在正常值的两倍以下。
继发性骨肉瘤在原有的病变基础上症状加剧,可出现局部软组织肿块、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等表现。
骨肉瘤多通过血行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肺、脊柱、骨盆等,部分可沿长骨骨干跳跃性转移。
发生于肩胛骨、骨盆的骨肉瘤可通过淋巴道转移,常转移至纵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80%的骨肉瘤可采用术前化疗后保肢手术。
手术切除病灶时,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分期尽可能避免截肢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二)病理骨肉瘤是肿瘤细胞能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骨肉瘤细胞和组织分化方向,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
①骨母细胞型成骨肉瘤,肿瘤以异型性骨母细胞为主要成分,瘤骨丰富,少有溶骨性破坏。
②软骨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化生形成骨质,但必须见到直接成类骨或瘤骨的梭形瘤细胞,以与软骨肉瘤区分。
③纤维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束状及紧密编织状排列,瘤细胞间有少量肿瘤性骨质或骨样组织。
软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诊断总结在原发恶性骨肿瘤中,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的发病率仅次于Osteosarcoma.一、Chondrosarcoma起源于软骨细胞二、依发病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两种,发生于骨髓腔或皮质内部,骨外膜下皮质及骨外膜。
三、根据肿瘤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原发性发病年龄早,开始即为恶性,发展较快,预后差。
继发性为骨软骨瘤、软骨瘤等良性软骨病变的恶变,发病较晚,发展缓慢,预后稍差,在软骨肉瘤中占总数的40%左右。
四、Chondrosarcoma的主要成份肿瘤性软骨细胞钙化软骨软骨化骨粘液样组织少见纤维组织少见少量的内肉瘤样骨样组织或肿瘤骨小岛肿瘤中虽然有些软骨可以化骨,但绝不会不经软骨阶段而直接化骨,故有成熟的肿瘤性软骨细胞存存这是在病理上与骨肉瘤的唯一不同点。
五、病理⑴肉眼观察软骨肉瘤为不规则圆形或葫芦状肿块,一部分在骨皮质外,一部在骨皮质和松质骨内。
⑵肿瘤内常杂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斑点。
⑶有时纤维间隔将肿瘤分割为数叶,但不如软骨瘤明显。
⑷肿瘤无包膜,与正常周围组织紧密粘连。
⑸部分肿瘤因退行性变而形成假囊肿或粘液样组织。
⑹软骨肉瘤在镜下,其主要肿瘤组织为排列紊乱,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沾液细胞。
两种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软骨组织的基质中,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和骨化征象。
六、临床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多为20-20的青壮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为1.5:1-5.3:1。
好发于四肢长骨,约50%的病例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次为肱骨上端及骨盆。
此外,肋骨、胸骨、脊椎、颅底、颌骨等亦可发病。
症状:⑴钝性疼痛为主要症状,早期为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⑵病变邻近关节时,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⑶局部可扪及包块,无明显压痛⑷表面皮肤可有红、热现象继发性特征⑴多为3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⑵好发于骨盆、肩胛、股及肱骨⑶缓慢生长的包块为主要红状⑷表面皮肤无明显静脉曲张或发热⑸肿瘤邻近关节时可有活动受限及关节肿胀七、X线表现(一)中央型⑴Chondrosarcoma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显示于骺端髓腔内的单房或多房状边缘不规则透亮区,其中可见含不规则的钙化和骨化斑点⑵有时大量棉絮状钙化及骨化斑点遮盖着骨质破坏区,形成一片致密阴影⑶由于肿瘤的生长发展,可造成内骨膜的扇形扩张或/和骨皮质膨胀变形⑷招致骨骨皮质均匀性致密增厚⑸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进入软组织内,形成软组织肿块时,其中可见钙化斑点⑹高度恶性,发展迅速的Chondrosarcoma对骨质的破坏为纯溶骨性的,呈不规则透亮区,其中无钙化和骨化现象⑺肿瘤的钙化和骨化(包括骨内和软组织内的)可视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生长迅速的一个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