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500.14 KB
- 文档页数:7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
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
“西洋”即今文莱以西的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及印度洋。
与“西洋”相对的是“东洋”,即日本。
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郑和七下西洋纵全局图:郑和,郑和本姓马,回族。
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
后来在一次动乱中,郑和被抓入宫中作了宦官。
靖难之役里,打开宫门,协助朱棣,率大军攻入皇宫,推翻了朱允炆政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赐他郑姓,人称三宝太监。
为了加强同海内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从刘家港浩浩荡荡地出发。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达占城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相迎。
我国人民有许多到南洋去的,他们大多是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
下西洋后,华侨的人数多了。
在爪哇有个地方,原是一片沙滩,后来上千家的华侨去那里经营后,变成了沃土良田;当地人也到那里做生意,于是那里逐渐繁荣起来,后改名新村,至明朝后期,到那里的华侨也有两三万人。
在菲律宾的吕宋岛,原来那里也很穷,后来郑和下西洋,三四万的华侨也迁移到那里,把中国的先进技术都传到了吕宋,让吕宋和明朝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
那时吕宋的人们,原来用蕉叶做食器,华侨把中国的瓷器带到吕宋后,吕宋的人们才开始用瓷器吃饭、饮水。
从而使得吕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起来。
据说,那时爪哇的市场上,还用着明朝的钱币。
郑和下西洋,到达满剌加,同满剌加进行贸易活动和经济交流,和满剌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先后来到南京、北京,随行人数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还盛意款待,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
那时,南洋的浡泥、苏禄等国王、王后也先后来到南京和北京,他们有的随行航员达五百多人。
明成祖浓情款待,并赠予许多礼物给他们,将他们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内,舍不得用。
有很多外国使团都是随同郑和船队来访的,而且跟随郑和船队回国。
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到过三宝垄,还在河畔扎营。
随之而来的华侨,定居在郑和扎营的地方,称那里为“三宝洞”。
当时居民向三宝洞迁移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商业城市。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一、背景介绍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共率领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中国的外交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点。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 外交使命:明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外交往,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传递明朝皇帝的意愿,向其他国家表达友好关系。
2. 贸易活动: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也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3. 探险探索: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
因此,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及组成1. 船队规模:每次下西洋船队数量不等,最多时达到300多艘船。
2. 船队组成:船队主要由官方指派的“宝船”、“巨舟”、“水手船”和商人自备的“外船”组成。
其中,“宝船”是指用于运送贵重物品和礼品的大型木质帆船,“巨舟”是指用于运输人员和物资的大型木质帆船,“水手船”是指用于提供后勤保障的小型木质帆船。
四、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途经国家1. 第一次下西洋:从1405年到1407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2. 第二次下西洋:从1407年到1409年,郑和率领八艘宝船、二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3. 第三次下西洋:从1409年到1411年,郑和率领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4. 第四次下西洋:从1413年到1415年,郑和率领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5. 第五次下西洋:从1417年到1419年,郑和率领二十六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6. 第六次下西洋:从1421年到1422年,郑和率领二十七艘宝船、三百余艘巨型木质帆船,途经菲律宾、波斯湾等国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导语: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明朝时期重要的海外交通活动之一,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多种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第一种史料:明代史书明代史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其中,《明史》和《郑和航海图》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范围涉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与沿途的各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开展了贸易往来。
这些史书还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人员构成、航行路线以及所到国家的具体情况。
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航海路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第二种史料:航海日志与航海图除了明代史书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也是研究该事件的重要资料。
这些珍贵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的地理环境。
航海日志记录了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天气变化、海况以及与沿途各国的交流情况等。
通过这些日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过程和文化交流情况。
而航海图则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地理认知水平,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第三种史料:现代考古发现现代考古发现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址被发掘出来,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通过海底考古,我们发现了一些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船只残骸和文物。
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国家的文化特征。
此外,一些历史文献的出土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和背景信息。
五、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1. 背景介绍郑和下西洋是指宣德七、八年(1421-1422年)中国明朝官员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船队,以及在之后数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曾在15世纪具有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
2.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观点2.1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丝绸生产和贸易的国家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获得丰富的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巩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将中国的繁荣带到了更广阔的海洋世界。
2.2 抵达遥远的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先后抵达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
他们与各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进行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郑和船队的存在和活动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3 展示中国的实力和荣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也是明朝统治者展示中国实力和荣耀的手段之一。
船队庞大的规模和豪华的装备以及郑和本人高贵的地位和尊严,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
这不仅让其他国家对中国畏惧,也拓宽了明朝的外交渠道。
3. 郑和下西洋的关键发现3.1 发现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让中国人首次探索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非洲东岸等地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路线。
他们的航线将中国与这些地区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贸易和往来奠定了基础。
3.2 探索贸易机会和资源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中国通过贸易获得了丰富的商品和资源,也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带到了这些地区。
郑和的航海活动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 进一步思考4.1 对中国海洋实力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标志着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远洋探险能力,在当时是世界上少有的。
然而,在陆地上的冲突和内斗使得明朝的政策转向封闭,之后中国的海洋实力逐渐减弱。
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值得中国今天反思和借鉴,重新发展自己的海洋实力。
【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郑和下西洋自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东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3.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4.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3],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5.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从1405年-1433年(即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由郑和带领大规模的船队,前后七次出使西洋,抵达了亚非大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海上活动。
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
前后七次航行中,郑和及其船队到达过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东非等国家或地区,经历了古里建碑、捉拿海盗、布施锡兰佛寺、建立官仓等重要事件,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药品、异国动物,还发展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维护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华民族对外关系史中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明朝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航行范围最广的海上活动,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开创了世界航海的新纪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是中国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郑和,原名马三宝,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
他曾率领中国船队,穿越南海、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东非地区,甚至到达了阿拉伯半岛。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行,对于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
当时,中国的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大型船队出使西洋,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国的外交影响力,开展对外贸易,以及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行,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西洋,也带回了一些外国的特产和文化。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船只数量多达几百艘,船队中还携带了大量的官员、商人、士兵和水手。
他们的航行路线,穿越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了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到达了非洲东岸的东非地区。
在这些地方,郑和船队与当地的政府和商人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开展了贸易活动,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与贸易的活跃。
他的航行,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他的航行,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发扬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与贸易的传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维护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
愿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郑和下西洋资料◆一、基础资料中文名:郑和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民族:回族出生地:云南昆阳朝代:明朝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二、郑和的光辉事迹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三、郑和七下西洋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公里。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郑和,大家都不陌生。
下面小编就具体给大家讲讲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绍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的问题,郑和实际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南京的龙江港出发,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乐永乐五年九月份,他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好几处地方,有文莱、泰国、印度等地,还在锡兰山把佛牙带回来了,最终在1409年回国。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经历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的,这次随同的人有姚广孝、马欢等人。
他们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回国的路上再次拜访了锡兰山,于1411年的7月回国了。
郑和下西洋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上信中学陈道锋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政治方面•加强边防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打击,蒙古人已经基本退出了漠南,对明朝边境并不构成直接威胁,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以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
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下篇会再详述)。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资料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郑和下西洋资料
◆一、基础资料
中文名:郑和
曾用名:本姓马,小字三保
民族:回族
出生地:云南昆阳
朝代:明朝
出生日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宣德八年1433年
职业: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
活动评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说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
◆二、郑和的光辉事迹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
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
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
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
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
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线路图
郑和下西洋宝船模型
◆三、郑和七下西洋
➢想想有哪些困难,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
(1)气候不定,随时面对海上的大风大浪(有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
险)。
(2)距离遥远(郑和去往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诸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最近的占城(越)、暹罗(泰国)和真腊(柬埔寨)诸国距离近者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远者如东非诸国则上万
公里。
)
(3)到达新的地区会有语言问题交流障碍
(4)管理船队人员(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最多时达二万七千八百人,这么多人的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
何况他
们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几十天才能达到一处靠岸地补充给养,仅此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做
到保证供应是非常困难的。
)
(5)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海盗的骚扰和袭击等。
✧小趣闻
1、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
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
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
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
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
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
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
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
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一年,郑和才10岁。
而凭借他对梦想的坚定追求,他最终成功实现了成为航海家的愿望。
2、郑和下西洋时,当船队经过马六甲海峡,遇到了一伙海盗.海盗的首领叫
陈祖义,在大海上横行霸道,抢劫过往的商船,杀人劫货,无恶不作. 陈祖义想乘机抢劫郑和船队.郑和也想就此消灭他们,为当地百姓除害.
陈祖义先接到郑和的信,表面答应投降,暗地里却准备乘黑夜偷袭宝船. 漆黑的夜晚,十几艘海盗船悄悄地驶向郑和船队.海盗船前低后高,行驶灵活,跑得快.陈祖义非常得意,他握紧手中锋利的刀,两只贪婪的眼睛盯着那高大瑰丽的宝船,心中想着船中的珍宝. 但郑和早得到密报,作好了迎战准备.当海盗船进入伏击圈后,大船桅杆上一盏红灯高高升起,接着是一片灯笼火把,将海面照得通亮.海盗船被大船包围,不到一个时辰,就被全部歼灭,陈祖义做了俘虏.
郑和一鼓作气,又将陈祖义在旧港的老巢也端掉了
➢想一些词形容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聪明机智、随机应变
➢郑和从小就想当航海家,长大不断努力成功实现梦想,聊聊小朋友们的理想是什么
四、一些可能用到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