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考察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25.34 KB
- 文档页数:26
吉安市三清工作情况汇报摘要:一、引言二、三清山概述1.地理位置2.景区特色三、三清山景区的现状1.游客数量2.旅游资源开发3.生态保护措施四、吉安市对三清山的支持1.政策扶持2.资金投入3.旅游宣传推广五、三清山未来的发展规划1.景区扩建2.旅游产品多样化3.提升服务水平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2.旅游旺季与淡季的应对策略3.提升景区竞争力七、结语正文:一、引言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三清山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本报告将概述吉安市三清山景区的工作情况,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三清山概述1.地理位置三清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与上饶市玉山县交界处,距离吉安市约100 公里。
景区总面积约220 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 米。
2.景区特色三清山以奇峰、怪石、云海、日出、晚霞等自然景观闻名,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峰”。
同时,三清山还是道教名山,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
三、三清山景区的现状1.游客数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清山游客数量逐年上升。
据统计,2019 年三清山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 万人次。
2.旅游资源开发目前,三清山景区已开发了多条游览线路,包括徒步、索道等。
此外,景区还建设了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如酒店、餐厅、购物中心等。
3.生态保护措施为保护三清山的生态环境,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实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四、吉安市对三清山的支持1.政策扶持吉安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旅游业,支持三清山景区的生态保护与开发。
2.资金投入吉安市加大对三清山景区的资金投入,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宣传推广等方面。
3.旅游宣传推广吉安市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三清山旅游资源,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三清山未来的发展规划1.景区扩建未来,三清山景区将扩大游览范围,开发更多景点,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三清汇报材料一、概述三清汇报是对三清山旅游景区的汇报材料,旨在全面了解三清山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本文将从三清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地理位置三清山位于中国福建省上杭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6°58′-27°14′,东经117°12′-117°36′。
它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清山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境内山峰众多,最高峰为大封山,海拔1918米。
三、自然景观三清山被誉为“福建第一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景区内有三清峰、龙王峰、仙女峰等众多山峰,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奇而壮观的感觉。
此外,景区内还有清潭、仙湖等漂亮的湖泊和瀑布,水质清澈,景色宜人。
在春季,山上的樱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
四、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三清山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景区内有三清宫、仙人洞、道教文化博物馆等重要的道教建造和文化场所。
三清宫是三清山最重要的道教寺庙,是道教教主的道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拜。
仙人洞则是一个神奇而宏伟的地下宫殿,内部雕梁画栋,壁画精美,被誉为“地下宫殿”。
五、旅游资源三清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除了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外,景区内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华南虎、白鹇、白颈长尾雉等珍稀物种。
此外,景区还开辟了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如登山、徒步、观鸟、摄影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六、发展现状目前,三清山旅游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近年来,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得到了改善和扩建,交通便利性得到了提升,游客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得到了扩大。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保护不到位、旅游设施不够完善等。
七、未来规划为了进一步提升三清山旅游的品质和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1.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三清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三清汇报材料标题:三清汇报材料引言概述:三清汇报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对三清山景区的运营状况、游客接待情况、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报告的工作。
本文将按照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方式,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三清山景区的规模与特色、游客接待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运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三清山景区的规模与特色:1.1 三清山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三清山位于中国福建省上杭县境内,占地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1.2 三清山的自然风景:三清山以其壮丽的山川、奇特的岩石、清澈的溪流和植被丰富的森林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峰之一。
1.3 三清山的人文景观:三清山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古老的道观、寺庙和传统民居,这些景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游客接待情况:2.1 游客数量统计: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三清山每年接待游客数量约为xxx万人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2 游客来源分析:主要游客来源地包括国内各省市以及海外游客,其中国内游客占绝大多数,海外游客主要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
2.3 游客满意度调查:通过游客满意度调查,我们得知大部分游客对三清山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表示满意,但也有部分游客对交通、导游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意见。
三、环境保护措施:3.1 生态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三清山的生态环境,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设置保护区域、推行垃圾分类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2 文化遗产保护:景区还加强了对古建筑、文物和民俗的保护工作,制定了相关规定,加强巡查和监管,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3.3 环境宣传教育:景区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游客参与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运营状况:4.1 收入与支出情况:三清山景区的运营收入主要来自门票销售、餐饮和旅游商品销售等,同时也需要投入资金用于景区的维护和改善。
4.2 人员组织与管理:景区建立了完善的人员组织与管理体系,包括景区管理部门、导游队伍、维护人员等,确保景区的正常运营和服务质量。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是一座以自然景观著称的山脉。
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
为了深入了解三清山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特征,我们一行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5月9日至5月15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三清山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貌特征的认识。
2. 学习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了解三清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4.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地质考察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三清山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通过观察岩石露头、地层剖面等,我们了解到三清山属于中生代晚期火山岩区,主要由花岗岩、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海拔表等工具进行地质测量和记录。
2. 地貌特征研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三清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实地观察和资料收集,我们发现三清山拥有典型的火山地貌,如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平台等。
此外,我们还对三清山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进行了考察。
3. 生态环境调查实习期间,我们还对三清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植被、土壤、水源等环境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三清山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同时,我们还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4. 实习成果展示为了巩固实习成果,我们进行了实习成果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我们分享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实习报告、照片、视频等资料。
1.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三清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2. 野外调查方法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地质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地质罗盘、海拔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这些技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吉水三清工作情况汇报摘要:一、引言二、吉水三清山自然环境介绍三、吉水三清山道教文化背景四、吉水三清山旅游资源概述五、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七、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建议八、总结正文:一、引言吉水三清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吉安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同时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近年来,吉水三清山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文将对吉水三清山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二、吉水三清山自然环境介绍吉水三清山地处赣、浙、闽三省交界处,地貌独特,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
这里山峦起伏,奇峰罗列,森林茂密,瀑布飞流,湖泊清澈,生态环境优美。
三、吉水三清山道教文化背景吉水三清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始于东晋时期。
山上有诸多道教古迹,如三清观、太和宫等,被誉为“道教的摇篮”。
三清山的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吸引了大量道教信徒及游客前来朝圣。
四、吉水三清山旅游资源概述吉水三清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等。
自然景观有日出、云海、佛光等;人文景观有三清观、太和宫、玉京峰等;民俗风情有道教文化、客家风情等。
五、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
目前,吉水三清山已形成了一定的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六、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等。
七、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建议针对吉水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总结吉水三清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清山服务区调研报告三清山服务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三清山服务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服务区提供改进建议和优化方案。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我们组织了一支10人的考察团队,前往三清山服务区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时间为两天一夜,其中包括对服务设施进行详细考察、对服务人员进行访谈、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观察。
2. 问卷调查:我们针对服务区的游客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游客对服务区的满意度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服务设施:三清山服务区的服务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包括停车场、餐饮区、休息室等。
停车场的位置合理,方便游客停车。
餐饮区提供了丰富的菜品选择,价格适中。
休息室设有舒适的休息座椅和空调,供游客休息。
2. 服务质量:大部分游客对服务区的服务质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服务态度友好、服务效率高。
但是也有部分游客反映服务人员在高峰期面对大量游客时缺乏应对措施,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3. 旅游资源:由于三清山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但是一些游客反映,服务区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旅游项目和导览。
此外,三清山附近的交通不够便利,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调研结论1. 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在高峰期,服务区应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效果。
培养员工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确保每位游客都得到良好的服务。
2. 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区的设施,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例如增加充电设施、提供免费的WiFi、增加服务区周边的导览设施等。
3.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机构合作,扩大旅游项目的范围,丰富游客的选择范围。
同时推出优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4.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改善服务区周边的道路交通条件,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前往。
五、改进措施1.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态度和效率。
三清汇报材料一、概述三清汇报是对三清山旅游景区的运营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汇报的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清山旅游景区的基本情况、运营成果、问题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
二、三清山旅游景区基本情况1. 地理位置:三清山位于中国福建省上杭县境内,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
2. 自然环境:三清山地处闽西山区,山势险峻,植被茂盛,气候宜人。
3. 文化底蕴:三清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
4. 旅游资源:三清山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景观和独特的宗教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运营成果1. 游客数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三清山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总数达到1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
2. 收入情况:今年上半年,三清山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20%。
3. 评价指标:根据游客满意度调查,三清山旅游景区的整体满意度达到85%,其中对景区服务、环境卫生和交通便利性的评价较高。
四、问题分析1. 交通拥堵:由于三清山地势险峻,交通道路狭窄,导致旅游旺季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2. 服务水平:部分游客反映在景区内的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存在导游服务质量不高、餐饮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 宣传推广:三清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五、未来发展规划1. 交通改善:加大对三清山周边道路的改造和扩建力度,提高交通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 服务提升:加强对景区内导游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增加餐饮设施的投资,提供更多样化的餐饮选择。
3. 宣传推广:加大对三清山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 景区开发:进一步挖掘三清山的文化底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满意度。
六、结论三清山旅游景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显著的运营成果,但仍面临交通拥堵、服务水平和宣传推广等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和改进措施,未来三清山有望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县委安排,8月13日我们在旅游局局长杨局长带领下,赴三清山风景名胜区跟班学习,跟班学习已近半月,我们深入到景区一线,分别与景区管理、门禁公司、导游分公司、旅游局等部门进了交流学习。
27日我们一行人在三管委的特别安排下,跟随省三清山申遗领导小组及管委会的主要领导,用了两天时间步行上山,沿专家考察线路考察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虽然连降大雨全身湿透,但三清山良好的保护管理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景区资源,早已让我们忘记了行走的疲惫,双脚的酸痛,半个月的时间虽短,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受益菲浅。
三清山在短短五年里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跃成为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等桂冠,2007年元月份,三清山又正式被列为中国2008年唯一的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成功进入接受专家考察评估名录,品牌殊荣纷至沓来。
而在2003年以前的20多年时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三清山风景区而且在管理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矛盾,每年的旅游人数不足3万人,到2003年人数首次突出10万人,门票收入突破1000万元。
2003年以来,三清山的旅游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2006年旅游人数达到85万之多,门票收入超过1亿,景区实施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呈现“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趋势。
景区的旅游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的旅游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景区农民就业门路也越来越宽了,景区内有近万名农民围绕资源管护、卫生保洁、轿业服务、商贸流通等行业就业,人均收入均达1万元,间接拉动就业5万人。
近5年来,三清山投入建设资金累计达10亿多元,前20年建设投资的总和的80%以上,完成了环山公路、西海岸和阳光海岸高空旅游环线的重点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金沙服务区、东部索道和“数字景区”等项目,正成为支持三清山旅游上台阶、不出老、看不厌的新的强势景点。
赴浙江和江西旅游考察报告旅游管理专业李敬英,学号:1043001414100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7月18日至23日,由市人大副主任沈新军带领东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市旅游局、东江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城投公司负责同志,赴浙江重点就千岛湖创5A工作和江西三清山栈道建设情况学习考察。
考察团听取了浙江淳安旅游局的关于创5A 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千岛湖景区和江西三清山景区。
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千岛湖创5A工作一、基本情况千岛湖地处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景区总面积780平方公里,基中核心景区198平方公里,拥有1078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8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61.5万人,旅游经济收入30.7亿元,占淳安县GDP32.2%。
二、创5A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千岛湖景区2007年首次提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结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活动,从四个方面推动景区创建工作的开展,2009年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
(一)创新体制,旅游管理进一步完善一是完善景区综合管理体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千岛湖景区不仅是林区、航区,也是生活区和生产区,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景区管理存在职能交叉现象。
近年来,淳安县委县政府对景区的管理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成立由旅游、海事、工商、发改、公安、卫生等六个部门合署办公的景区综合管理处,解决了多头管理问题。
景区管理步入科学规范轨道。
二是实施旅游船艇六统一管理。
为加强旅游船艇的有序管理,淳安县于2004年对旅游船艇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接待、统一调度、统一票价、统一考核、统一服务。
2009年在淳安县政府的推动下,景区旅游船艇组建了游船公司,实施公司化运作,进一步推动船艇改造步伐,游船经营秩序日益规范。
三是成立国有控股的景区公司。
2005年8月,组建了国有控股的千岛湖景区旅游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千岛湖景区内开放的所有景点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
三清山景区考察报告篇一:三清山考察报告三清山自然地理野外综合考察报告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10级(4)班姓名:杨大新学号:10070438指导老师:臧敏时间:2012年07月01日一、前言2012年5月30日至2012年6月24日,我们10级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4)班进行了为期26天的三清山野外实习考察。
在这四周实习里,通过同学们的团结互助,我们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许多课外的学习技术,见识了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信这次实习会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1、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意义: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地理知识是前人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
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2实习考察目的:一、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方法和技能,包括正确撰写自然地理野外调查报告、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等。
三、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自然地理现象,并准确、完整的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初步具备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能力。
四、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实习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 1 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五、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描述;掌握土壤标本采集、土壤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三清山景区考察报告篇一:三清山景区综合考察报告目录一、景区基本概况 ................................................ ......................... 2 二、考察基本内容概述 ................................................ ................. 2 三、景区发展现状的概述 ................................................ . (3)(一)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现状 (3)1.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 ................................................ .. 3 2.客源市场调查情况 ................................................ ...... 4 (二)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 (5)1.景区的核心旅游吸引物的调查 ................................. 5 2.景区的内外部交通线路情况 ..................................... 5 3.景区内外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情况 .. (6)4.景区内部卫生环境状况 (7)(三)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 ................................................ .. 81.游客中心 ................................................ ...................... 8 2.交通引导系统 ................................................ ............ 11 3.景区接待设施系统情况.. (12)4.景区内的解说系统情况 (13)四、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5)三清山景区综合考察报告一、景区基本概况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
三清汇报材料一、概述三清汇报材料是根据任务要求,对三清山风景名胜区进行全面汇报的文本材料。
本文将从三清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展示三清山的独特魅力和旅游价值。
二、地理位置三清山位于中国福建省上杭县境内,地处闽西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7′30″,北纬25°56′30″。
三清山地势险峻,属于闽西丘陵山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公里。
周边地区多山丘、溪流纵横,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三、自然景观1. 山峰三清山主峰海拔1,566米,名为三清峰,峰势宏伟,云雾缭绕,是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
除了三清峰外,还有诸多山峰,如玉清峰、元清峰等,各具特色,形成为了壮丽的山峰群。
2. 溪流三清山有众多溪流纵横,其中最著名的是仙溪。
仙溪水质清澈,溪水从山上奔流而下,形成为了多个瀑布和深潭,景色秀媚。
游客可以在溪流中戏水嬉戏,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活力。
3. 森林三清山被广袤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
这里有茂密的树木、丰富的植被和繁多的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典范。
在森林中漫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4. 奇石三清山的奇石众多,形态各异。
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山峰,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想象空间。
其中最有名的奇石是“仙人指路”,传说中是仙人留下的路标,引导人们找到通往仙境的道路。
四、人文历史1. 三清宫三清宫是三清山的主要道教寺庙,始建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三清宫是道教的圣地,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每年都有众多的道教信徒和游客来此朝拜和参观。
2. 文化遗产三清山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有古老的道教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反映了三清山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3. 传统节日三清山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每逢节日,山上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和参预。
三清汇报材料一、背景介绍三清是一个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东南第一山”。
它由三座主峰组成,分别是大清山、中清山和小清山,因此得名。
三清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道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三清山,提升旅游体验,我们制定了以下汇报材料。
二、旅游资源概述1. 自然景观三清山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主要景点包括大清山主峰、中清山主峰、小清山主峰、仙霞峡、树王岩等。
这些景点以其险峻的山峰、清澈的溪流、奇特的岩石和茂密的森林而吸引了大量游客。
2. 历史文化三清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
主要有三清宫、太清宫、中岳庙等。
这些建筑以其古老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而备受瞩目。
三、管理与保护措施1. 景区管理为了保护三清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各项管理职责。
其次,我们加强了巡逻和监控力度,确保游客遵守规定,不破坏环境和文物。
同时,我们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三清山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2. 环境保护为了保护三清山的自然环境,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加强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确保环境清洁。
其次,我们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加强了水源保护工作,确保山区的水质安全。
3. 文物保护为了保护三清山的文物遗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加强了文物保护区的管理,限制了游客的活动范围,减少了对文物的损害。
其次,我们加强了文物修缮工作,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加强了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了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
四、旅游发展与推广1. 旅游设施建设为了提升旅游体验,我们加大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
首先,我们修建了更多的观景台和游览路线,方便游客观赏风景。
其次,我们改善了交通条件,修建了更多的停车场和道路,方便游客的出行。
2011年05月09日早上8:30,上饶师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09级(2)班全体同学在臧敏老师和李永飞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三清山考察的征程。
三清山概况。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78公里。
为怀玉山脉主峰。
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上石峰千姿百态,景观类似黄山,又因为毗邻黄山,所以有黄山的姐妹峰之称。
尤以奇峰古松响云彩瀑神光最为奇特。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自古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的美誉。
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等访华团慕名来三清山考察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地质调查风化地质作用和流水的片流、淋蚀作用是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的雕刻刀,主要是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作用中,岩石热膨冷缩,产生风化裂缝,久而久之,几组风化裂隙日益扩大,岩石表皮层层脱落,变成球形、椭球形,这种现象叫球形风化。
三清山景观中的葫芦石、神龟探海、玉女开怀等,就是由球形风化而形成的。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
在三清山,由于植物生长在岩石裂隙中,随着植物生长,其根系日益发达,植物根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崩解,称为根劈作用。
如禹皇顶下的根抱石现象三清山随处可见。
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是促使地壳 (地貌 )发生变化的强有力的地质动力。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泉水形成转为地面流水。
一、实习背景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清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我们于2021年5月9日至5月15日,组织了09级(2)班57名学生及指导老师李永飞老师进行野外实习考察。
二、实习目的1. 了解三清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2. 培养学生的野外考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深入研究地质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三、实习内容1. 实地考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三清山地质博物馆,了解了三清山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貌特征。
随后,我们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区域:(1)三清宫景区:这里集中展示了三清山的道教文化,包括三清宫、玉清宫、上清宫等建筑群。
(2)南天一柱景区:以奇特的岩石造型和险峻的山峰为特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峰林”。
(3)西海岸景区:以壮观的花岗岩地貌和独特的栈道景观为特色,是三清山最著名的景区之一。
2. 实验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对三清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操作,主要包括:(1)使用地质罗盘测定岩石的产状;(2)使用海拔表测量山峰的高度;(3)观察植被类型、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状况。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生们对三清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培养了学生的野外考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学生们掌握了地质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五、实习总结本次三清山实习考察活动,不仅使学生们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本次实习的几点体会:1. 自然界是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场所,野外实习考察对于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2. 团队协作是完成野外实习考察任务的关键,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3. 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安全,遵守纪律,做到文明参观、保护环境。
三清山调查报告篇一:三清山考察报告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地科(2)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臧敏20XX年5月日10目录一、前言 (1)1.考察时间..................................................12.考察地点..................................................13.考察目的..................................................14.考察任务..................................................15.考察路线..................................................16.考察队的组成..............................................27.工作方法..................................................28.工作量.. (2)二、实习区概况(三清山概况) (2)三、分论 (3)(一)土壤部分 (3)(二)地质部分 (6)(三)地貌水文部分...............................8(四)植物部分. (11)四、总论 (14)一.前言20XX年5月12日至20XX年6月10日,我们地理科学专业12级2班进行了为期将近四周的野外实习考察。
在这将近一个月的实习里,不但我们的专业知识得以化理论于实践,从而学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而且我们班的凝聚力顿时攀升,学会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学习氛围也由此提高了不少,挂科率大大地减低了。
1.野外实习考察的时间:20XX年5月12日至20XX年6月10日2.野外实习考察的地点: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景区及其居住地西坑附近。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2023年,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三清山旅游实习项目。
这次实习旨在让我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特别是自然风光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提高我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清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通过这次实习,我希望能够对旅游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1)景区游览讲解:跟随导游团队,对游客进行三清山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的讲解,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景区运营管理:协助景区管理人员进行日常运营,包括门票销售、游客咨询、安全巡查等。
(3)市场推广活动:参与景区举办的各类市场推广活动,如摄影比赛、徒步活动等,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4)团队协作与沟通: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 实习过程(1)培训与学习:实习初期,我参加了景区组织的专业培训,学习了三清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特点、导游技巧等知识。
(2)实践操作:在培训结束后,我开始跟随导游团队进行实地讲解,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三清山的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导游讲解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景区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体会与感悟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旅游行业的魅力,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的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这次三清山旅游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让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清山考察报告2011年05月09日早上8:30,上饶师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09级(2)班全体同学在臧敏老师和李永飞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三清山考察的征程。
三清山概况。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78公里。
为怀玉山脉主峰。
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上石峰千姿百态,景观类似黄山,又因为毗邻黄山,所以有黄山的姐妹峰之称。
尤以奇峰古松响云彩瀑神光最为奇特。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自古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的美誉。
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等访华团慕名来三清山考察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地质调查风化地质作用和流水的片流、淋蚀作用是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的雕刻刀,主要是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作用中,岩石热膨冷缩,产生风化裂缝,久而久之,几组风化裂隙日益扩大,岩石表皮层层脱落,变成球形、椭球形,这种现象叫球形风化。
三清山景观中的葫芦石、神龟探海、玉女开怀等,就是由球形风化而形成的。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
在三清山,由于植物生长在岩石裂隙中,随着植物生长,其根系日益发达,植物根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崩解,称为根劈作用。
如禹皇顶下的根抱石现象三清山随处可见。
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是促使地壳(地貌)发生变化的强有力的地质动力。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泉水形成转为地面流水。
由无数股细小水流沿着岩石裂隙或节理流动的叫片流。
雨水的淋蚀和片流的作用,是构成三清山峰林地貌的主要原因。
风化作用与流水作用使三清山形成造型雄伟的柱状石峰(巨蟒出山)、石林、峰墙(万笏朝天)、悬崖绝壁(九天长城)各种拟人似物的怪石(女神峰、猴王观宝等等),成为引人入胜的风景地貌资源。
从地貌学上看,三清山、黄山是花岗岩景区的典型代表,从美学角度看,其自然景色也是山石景观中最杰出的代表三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三清山今天所呈现出的神奇壮观的地貌景观,是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期作用分不开的。
(1)三次大规模的海侵三清山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华夏——扬子古板块结合带。
在地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相继作用,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供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
1、第一次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里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
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
2、第二次发生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岩个碳酸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
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3、第三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侵,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
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够景的地质基础。
(2)准地台发展阶段加里东运动以后,在江西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地台隆起和凹陷,地貌上出现了一系列馒头状丘陵,其顶部多为相当厚的浅薄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盖层。
进入中生代至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碰撞并挤压、抬升,使扬子准地台东部发生构造“活化”,地面盖层继而发生强烈褶皱与断裂(此类断裂在今天三清山依旧可见)。
(3)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的形成在燕山运动中,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中以中期(中侏罗纪晚期—晚白垩纪早期)活动尤甚。
伴随而出现的大量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地下岩浆强烈涌起,冷凝形成了大面积的“三清山花岗岩体”。
从此,奠定了三清山今天构景岩石的地质基础。
(4)新构造运动的隆起抬升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中,“三清山花岗岩体”多次受到隆起恶抬升。
因新构造运动具有多次、间歇性震荡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的特征,因而三清山体被抬升至很高(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是怀玉山脉的最高点)。
又因在上升过程中受断裂带的控制,同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断裂谷(如西海岸)、断裂线等,所以三清山出现了山脉与盆地相间的整体布局,此后,又沿各类节理形成了万态千姿的花岗岩地貌形态。
(5)多级“剥蚀面”的形成“三清山花岗岩体”在节节上升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间歇,快速抬升与相对宁静稳定的相互交替,使得外动力的侵蚀作用表现形式亦相应有所不同。
快速抬升阶段表现为以切割为主;相对宁静阶段则造成局部平坦地形(如三清福地)。
今天从三清山的垂直纵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出三级“古剥蚀面”:第一级“古剥蚀面”在海拔650m—800m左右;第二级“古剥蚀面”大约在海拔1650m —1800m左右。
第三级剥蚀面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三清山花岗岩体”在间歇抬升过程中又受到各类外营力(如风化、剥蚀、搬运等)的侵蚀、切割作用,使上覆盖层物质除在个别地段外,基本上都被剥蚀、搬运干净,从而形成了今天高差悬殊的奇峰怪石。
二、三清山地质构成三清山地质形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
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是黄色带粉红色的,也有灰白的,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
其主要特征为高硅、富钾和低钙,三清山花岗岩株原始产状形态基本完整,相带发育完全,且岩相主要为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
内部相主要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主要为中粒斑状钾长花岗岩,边缘相主要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
三、考察准备工作1、人员组成:2009级(2)班57名学生;指导老师:李永飞2、考察计划(1)地点:三清山(2)时间:5月10日—5月15日(3)所需考察工具:海拔表、地质罗盘、钢卷尺、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照相机(4)三清山地质考察日程及线路安排第一天(5月10日):西坑——金沙——石鼓岺水电站——玉帘瀑布第二天(5月11日):休整---.室内课第三天(5月12日):西坑——石英砂矿洞第四天(5月13日):西坑——金沙——汾水第五天(5月14日):西坑——紫湖第六天(5月15日):休整四、主要地质露头及各地质考测点的方位、大致内容及考察方法01号点:海波450m,石鼓岺水电站内容:(1)观测俘虏体;(2)观测深切大构造河谷。
02号点:海拔700m,玉帘瀑布内容:(1)二级剥蚀地台,实证三清山地质抬升时对周边地区地貌形成的巨大影响;(2)观测三清山边缘残存盖层。
03号点:海拔470m,石英砂矿内容:认识黑云母、各种变色石英砂、各类沉积矿物、变质矿物。
地貌水文考察1.总论1.1三清山地貌概况三清山山体长12.2km,东西宽6.3km平面呈落叶型,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处在造山运动频繁而剧烈的地带,因此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有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立,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
三清山景观富丽,与其适宜的地质、气候相关。
其地质条件,地貌景观都与黄山相似。
大规模的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奠定了三清山地貌景观的地质基础。
在抬升强烈地区,大面积的花岗岩出露,即三清山中心区;四周为沉积岩,主要是石灰岩出露面积较大,在此基础上再经受长期外营力作用,形成今日三清山地貌。
三清山中心区主要有花岗岩组成,石灰岩亦有所分布,由于三清山地区长期以来遭受多次造山运动,断层十分发育,加上花岗岩本身岩石不透水性,使地表水冲蚀现象十分显著,深切河谷十分发育,河道系统较多,同时,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着裂隙渗流,形成裂隙运动,加快本区的花岗岩的风化侵蚀作用,山脚四周为石灰岩多溶洞、漏斗分布。
信江发源于中国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
干流自东向西流向,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在余干县境分为两支注入鄱阳湖,沿途汇纳了石溪水、铅山水、陈坊水、葛溪水、罗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
全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20余万,现有耕地391万亩,其中水田349万亩。
信江以上饶和鹰潭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上游沿岸一带以中低山为主,地形起伏较大。
中游为信江盆地,其边缘地势由北、东、南三面渐次向中间降低,并向西倾斜。
下游为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
流域内山地面积占40%,丘陵占35%,平原占25%。
信江流域位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般从4月开始,雨量逐渐增加;至5~6月份,降雨猛增。
流域上游的怀玉山一带,中心年降雨量一般都在2000毫米以上。
7~9月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除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雨外,雨水稀少。
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8℃,年平均降雨量为1845毫米,降雨分布是东多西少,山区多于平原。
年内分布极不均匀,4~6月占全年雨量的50%,7~9月则只占18%,常出现上半年雨多易涝,下半年又雨少易旱的情况。
位于信江上游支流金沙溪上的玉山七一水库,总库容1.8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4万亩,发电装机7000千瓦,是50年代修建的信江流域目前最大的一座水库1.2考察准备1.2.1地点:三清乡1.2.2时间:2011年5月16日—2011年5月22日1.2.3人员组成:2009级(2)班学生1.2.4路线安排:以西坑为驻地出发第一天(5月16日):西坑—金沙—岭头山—方塘—信江源第二天(5月17日):休整第三天(5月18日):西坑—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西海岸—景区第四天(5月19日):西坑—金沙(全国首个旅游日)第五天(5月20日):西坑—金沙盆地—玉女潭第六天(5月21日):休整第七天(5月22日):休整1.2.5考察方法地貌学研究方法主要有4个方面:①地貌形态测量。
地貌发育过程始终贯穿着物质的侵蚀和沉积两个侧面。
鉴定和分析相关沉积物的成分、组构和分布特征,可获得有关沉积物来源、搬运营力、沉积环境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信息。